第九章 留得枯荷听雨声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可是,该怎么进去呢?
陈诚意虽知没有用,但还是伸出手推了推高大的墓门,如他所料,坚实的花岗岩墓门纹丝不动,仿佛告诉他,他该死了这条强闯的心了。
二人定下心来,后退几步,仔仔细细地审视着墓门。
位于空间西北角的墓门,面向的正是东南方。墓门通体约摸有七八米高,宽度少说也有五六米,立面是一个比较规整的方形。墓门上方设有复杂精巧的门楼结构。从阑额[1]、普拍枋[2]、铺作[3],到滴水、瓦当,一应俱全,在青色光芒的映照下,隐约看得出这些仿木构上施着多种色彩。赵攻玉将视线下移,宽大的门板仿似平整的画板,上面绘着镜像的迦陵频伽[4]。这人首鸟身的形象,头梳发髻,戴着莲瓣联珠纹头饰,脸颊丰腴,袒露上身,额心点着朱痣,正要翩翩起飞。
结合此地的考古发掘情况,墓门朝向,和已知的墓门前的一系列元素,赵攻玉推测这应当是一处辽代的高等级墓葬。根据已发掘辽墓的特征可以得知,通常辽代贵族墓葬的墓门高度都在1到3米,拥有眼前这座如此高体量的墓门,墓主的地位可想而知。飞翔的迦陵频伽,白瓷的摩羯灯,展现的则是墓主的佛教信仰。
陈诚意不明就里,纯正的外行看热闹,他左看右看,除了一点发现,几乎是一无所获。他发现在昏暗的光亮中,左侧那扇门上的人物,额心的朱砂痣格外耀眼,除了鲜艳得不正常的颜色外,那痣仿佛凸出来似的,十分立体与生动。
身旁的赵攻玉好像并没看到这一切,可她分明立定在墓门前,入了迷一样,盯着那迦陵频伽的面容。
山川岩谷中,迦陵频伽声,命命等诸鸟,悉闻其音声。[5]
“迦陵频伽,唱出的是教人向善、崇往佛法的声音,那么我就用最广为人知、家喻户晓的经典来回应它。”赵攻玉看着陈诚意的眼睛,平静的声音里透着一丝波澜。
这次真的触及到了陈诚意的知识盲区,他对佛教的全部认知只有在寺庙里随大流的烧香磕头许愿,也许再扩展一下,可以包括他现在衬衣内口袋里那枚小小的嘎乌盒。还没容他反应过来,赵攻玉已经背诵起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陈诚意虽说听不懂,但也识别得出来是佛教经典。谜一样的赵攻玉用悠扬的声音解锁着她不为人知的新技能,目瞪口呆的陈诚意,不知道眼前这个怪咖一样的考古工作者,到底还蕴藏着多少秘密。
《心经》尚未背完,赵攻玉只觉胸口发闷,不由得捂着胸口蹲在了地上,她费力地念出了那句“心无挂碍”,即知自己并非心无挂碍,眼中的热泪就这样淌了下来。
“你怎么样?”陈诚意立刻伸手将她扶起来,抬起头的赵攻玉,却恍惚间看见左侧迦陵频伽的朱砂痣,似乎隐隐地闪着光。
她鬼使神差地伸出左手,将小拇指尖戳在那朱砂痣上,凸起的朱砂痣,前端异常尖利,赵攻玉的手指瞬间涌出了鲜血。在陈诚意强迫她放手的惊慌过程中,赵攻玉的血甩在了摩羯灯的火焰里,只见青色的火焰刹那间转为暖洋洋的明黄色,原本相对的摩羯,各自旋转九十度,朝向前方。
墓门訇然中开。
陈诚意一把将赵攻玉揽过来,拉着她躲往一旁。跨过万里长空的尘土破门而出,像小型的沙尘暴,卷着风呼啸而过,又在瞬间消散殆尽。
空气沉闷得噤若寒蝉。赵攻玉还在搂着陈诚意的腰,脸贴着他的胸口,在穿越千年的烟尘里,听着他澎湃沸腾的心跳。
意识到墓门已经打开,尘埃已经落定,赵攻玉便下意识地松手,陈诚意却用力拥紧了她,尽管这个动作却只持续了三秒。
他放开赵攻玉,捧起她的手,查看伤势。
“真是奇了,我胸口不闷了啊。”赵攻玉眨着天真无邪的小眼睛,好像刚刚经历的一切,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中医放血疗法。
“你到底是怎么想出来要这样干的?”陈诚意一边说着,一边解开衬衣脱了下来,用衬衣相对干净的内里擦拭着赵攻玉的伤口,赵攻玉不想解释,就借机不好意思地别过头去。
“你这么清水吗?”陈诚意打趣道。
明黄色的灯光里,红晕爬上了赵攻玉的脸庞。
看到伤口不是特别严重,陈诚意便用力将短袖撕了一只下来。“挺贵的衣服,质量也不过如此啊。”他无奈地调侃着。
“又摔又磨,连滚带爬,就是金缕衣也受不了这样糟蹋。娇贵娇贵,越贵就越娇!”赵攻玉总算把注意力从意淫他的腹肌转移了到了衣服上。看着他给自己弄完了简易的包扎,便准备进入墓室。
“你稍等一下。”陈诚意手忙脚乱地穿上衬衣,还没系扣子,便一把从衬衣身侧靠下的内口袋里掏出了两样东西。发现其中一个是赵攻玉的荷包,又将它塞了回去,只留下另一个物件,就是承载着他和佛法少得可怜的重要联系之一的那枚嘎乌盒。
有时候他不得不承认,缘分是非常奇妙的东西。
差不多一年以前,他去云南拍戏,空余时间在丽江的郊区溜达。走到天籁雅筑附近,街上人寥寥无几,难得的清净。
没有粉丝,没有助理,他就像个普通人一样,在天籁雅筑旁边的小饭店坐了下来,吃了一顿此生难忘的酸菜鱼。
那鱼好像是靠激素饲料养大的,说味同嚼蜡那是客气,说啮檗吞针也毫不夸张。他不记得此生吃过的最好吃的食物是什么,但要问他最难吃的,这酸菜鱼真是当仁不让。
满口酸涩的陈诚意站起来,想找找附近的小卖铺买瓶水,却有了意外的发现与收获。紧挨着酸菜鱼饭店的,是一家雅致的店面,门前的挂牌是用行书书写的,陈诚意只勉强看懂了“丽江”、“中国”和“画”这几个字,透过玻璃门,看得到里面摆着大大的一张实木画台,墙上挂满了画作。
这是一间画室。
丽江向来人杰地灵,卧虎藏龙,有不少艺术大家栖息于此,画室真不是个稀罕物。可这间画室偏偏吸引了他的目光。
原来正对着玻璃门的墙上,挂着一幅很奇特的画。风格与丰子恺的漫画一样,画中的小和尚呆呆地望着眼前的荷塘,左上角,用狗爬字——至少陈诚意看来是这样,书写着李义山那联千古名句: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陈诚意在大学的表演课上,曾经作为“宝玉”,与“黛玉”探讨过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黛玉为何要篡改这句诗呢?必定是看自己终究是像“残荷”,因摧残而衰败,而并非像“枯荷”,是自然而然地衰败罢了。
由此他对这句诗印象颇为深刻,只为至情至性的林黛玉,撞上委婉隐晦的李义山,成就了趣味盎然的一段公案。
“你看啥呢?咋不进来啊?”一位老者出现在他眼前,仙风道骨的模样,操着一口流利的东北话,招呼他进来坐坐。
陈诚意与老者聊了一个下午,说是聊,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听老者高谈阔论。老者是个画家,隐于江湖,避世已久。他们从李义山谈到老子,真正实现了“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直到瑰丽的火烧云爬满了天际,陈诚意才起身告辞。
在陈诚意离开前,老者将他引到佛堂,从水晶器皿中挑选出一颗白色的舍利子,用纸巾包好,递给了他。
“这是你的缘分。心有枯荷,就还会听到雨声。”
后来,陈诚意按照藏传佛教的习俗,请了嘎乌盒,将藏红花连同舍利子一起放入其中。出入必随身携带,以保平安康健。此刻他将那枚嘎乌盒,轻轻地挂在了赵攻玉的脖子上。
赵攻玉不知道这其中的故事,只看着小小的转经筒造型的嘎乌盒,在火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想起了曾经在距离她不知道他曾去过的那个丽江,不远的香格里拉,见过的巨大的金碧辉煌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还是含蓄点儿好。”陈诚意笑了,“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回轮到赵攻玉听不懂了,可她却没有追问,而是主动握住了陈诚意的指尖,慢慢走到了墓门前。
[1]古建筑术语,宋式称“阑额”,清式称“额枋”。
[2]古建筑术语,宋式称“普拍枋”,清式称“平板枋”,用来承托铺作。
[3]古建筑术语,宋式称“铺作”,清式称“斗栱”。
[4]即妙音鸟,佛教经典中的形象,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
[5]引自《妙法莲华经》卷六。
可是,该怎么进去呢?
陈诚意虽知没有用,但还是伸出手推了推高大的墓门,如他所料,坚实的花岗岩墓门纹丝不动,仿佛告诉他,他该死了这条强闯的心了。
二人定下心来,后退几步,仔仔细细地审视着墓门。
位于空间西北角的墓门,面向的正是东南方。墓门通体约摸有七八米高,宽度少说也有五六米,立面是一个比较规整的方形。墓门上方设有复杂精巧的门楼结构。从阑额[1]、普拍枋[2]、铺作[3],到滴水、瓦当,一应俱全,在青色光芒的映照下,隐约看得出这些仿木构上施着多种色彩。赵攻玉将视线下移,宽大的门板仿似平整的画板,上面绘着镜像的迦陵频伽[4]。这人首鸟身的形象,头梳发髻,戴着莲瓣联珠纹头饰,脸颊丰腴,袒露上身,额心点着朱痣,正要翩翩起飞。
结合此地的考古发掘情况,墓门朝向,和已知的墓门前的一系列元素,赵攻玉推测这应当是一处辽代的高等级墓葬。根据已发掘辽墓的特征可以得知,通常辽代贵族墓葬的墓门高度都在1到3米,拥有眼前这座如此高体量的墓门,墓主的地位可想而知。飞翔的迦陵频伽,白瓷的摩羯灯,展现的则是墓主的佛教信仰。
陈诚意不明就里,纯正的外行看热闹,他左看右看,除了一点发现,几乎是一无所获。他发现在昏暗的光亮中,左侧那扇门上的人物,额心的朱砂痣格外耀眼,除了鲜艳得不正常的颜色外,那痣仿佛凸出来似的,十分立体与生动。
身旁的赵攻玉好像并没看到这一切,可她分明立定在墓门前,入了迷一样,盯着那迦陵频伽的面容。
山川岩谷中,迦陵频伽声,命命等诸鸟,悉闻其音声。[5]
“迦陵频伽,唱出的是教人向善、崇往佛法的声音,那么我就用最广为人知、家喻户晓的经典来回应它。”赵攻玉看着陈诚意的眼睛,平静的声音里透着一丝波澜。
这次真的触及到了陈诚意的知识盲区,他对佛教的全部认知只有在寺庙里随大流的烧香磕头许愿,也许再扩展一下,可以包括他现在衬衣内口袋里那枚小小的嘎乌盒。还没容他反应过来,赵攻玉已经背诵起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陈诚意虽说听不懂,但也识别得出来是佛教经典。谜一样的赵攻玉用悠扬的声音解锁着她不为人知的新技能,目瞪口呆的陈诚意,不知道眼前这个怪咖一样的考古工作者,到底还蕴藏着多少秘密。
《心经》尚未背完,赵攻玉只觉胸口发闷,不由得捂着胸口蹲在了地上,她费力地念出了那句“心无挂碍”,即知自己并非心无挂碍,眼中的热泪就这样淌了下来。
“你怎么样?”陈诚意立刻伸手将她扶起来,抬起头的赵攻玉,却恍惚间看见左侧迦陵频伽的朱砂痣,似乎隐隐地闪着光。
她鬼使神差地伸出左手,将小拇指尖戳在那朱砂痣上,凸起的朱砂痣,前端异常尖利,赵攻玉的手指瞬间涌出了鲜血。在陈诚意强迫她放手的惊慌过程中,赵攻玉的血甩在了摩羯灯的火焰里,只见青色的火焰刹那间转为暖洋洋的明黄色,原本相对的摩羯,各自旋转九十度,朝向前方。
墓门訇然中开。
陈诚意一把将赵攻玉揽过来,拉着她躲往一旁。跨过万里长空的尘土破门而出,像小型的沙尘暴,卷着风呼啸而过,又在瞬间消散殆尽。
空气沉闷得噤若寒蝉。赵攻玉还在搂着陈诚意的腰,脸贴着他的胸口,在穿越千年的烟尘里,听着他澎湃沸腾的心跳。
意识到墓门已经打开,尘埃已经落定,赵攻玉便下意识地松手,陈诚意却用力拥紧了她,尽管这个动作却只持续了三秒。
他放开赵攻玉,捧起她的手,查看伤势。
“真是奇了,我胸口不闷了啊。”赵攻玉眨着天真无邪的小眼睛,好像刚刚经历的一切,只是一场普普通通的中医放血疗法。
“你到底是怎么想出来要这样干的?”陈诚意一边说着,一边解开衬衣脱了下来,用衬衣相对干净的内里擦拭着赵攻玉的伤口,赵攻玉不想解释,就借机不好意思地别过头去。
“你这么清水吗?”陈诚意打趣道。
明黄色的灯光里,红晕爬上了赵攻玉的脸庞。
看到伤口不是特别严重,陈诚意便用力将短袖撕了一只下来。“挺贵的衣服,质量也不过如此啊。”他无奈地调侃着。
“又摔又磨,连滚带爬,就是金缕衣也受不了这样糟蹋。娇贵娇贵,越贵就越娇!”赵攻玉总算把注意力从意淫他的腹肌转移了到了衣服上。看着他给自己弄完了简易的包扎,便准备进入墓室。
“你稍等一下。”陈诚意手忙脚乱地穿上衬衣,还没系扣子,便一把从衬衣身侧靠下的内口袋里掏出了两样东西。发现其中一个是赵攻玉的荷包,又将它塞了回去,只留下另一个物件,就是承载着他和佛法少得可怜的重要联系之一的那枚嘎乌盒。
有时候他不得不承认,缘分是非常奇妙的东西。
差不多一年以前,他去云南拍戏,空余时间在丽江的郊区溜达。走到天籁雅筑附近,街上人寥寥无几,难得的清净。
没有粉丝,没有助理,他就像个普通人一样,在天籁雅筑旁边的小饭店坐了下来,吃了一顿此生难忘的酸菜鱼。
那鱼好像是靠激素饲料养大的,说味同嚼蜡那是客气,说啮檗吞针也毫不夸张。他不记得此生吃过的最好吃的食物是什么,但要问他最难吃的,这酸菜鱼真是当仁不让。
满口酸涩的陈诚意站起来,想找找附近的小卖铺买瓶水,却有了意外的发现与收获。紧挨着酸菜鱼饭店的,是一家雅致的店面,门前的挂牌是用行书书写的,陈诚意只勉强看懂了“丽江”、“中国”和“画”这几个字,透过玻璃门,看得到里面摆着大大的一张实木画台,墙上挂满了画作。
这是一间画室。
丽江向来人杰地灵,卧虎藏龙,有不少艺术大家栖息于此,画室真不是个稀罕物。可这间画室偏偏吸引了他的目光。
原来正对着玻璃门的墙上,挂着一幅很奇特的画。风格与丰子恺的漫画一样,画中的小和尚呆呆地望着眼前的荷塘,左上角,用狗爬字——至少陈诚意看来是这样,书写着李义山那联千古名句: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陈诚意在大学的表演课上,曾经作为“宝玉”,与“黛玉”探讨过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黛玉为何要篡改这句诗呢?必定是看自己终究是像“残荷”,因摧残而衰败,而并非像“枯荷”,是自然而然地衰败罢了。
由此他对这句诗印象颇为深刻,只为至情至性的林黛玉,撞上委婉隐晦的李义山,成就了趣味盎然的一段公案。
“你看啥呢?咋不进来啊?”一位老者出现在他眼前,仙风道骨的模样,操着一口流利的东北话,招呼他进来坐坐。
陈诚意与老者聊了一个下午,说是聊,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听老者高谈阔论。老者是个画家,隐于江湖,避世已久。他们从李义山谈到老子,真正实现了“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直到瑰丽的火烧云爬满了天际,陈诚意才起身告辞。
在陈诚意离开前,老者将他引到佛堂,从水晶器皿中挑选出一颗白色的舍利子,用纸巾包好,递给了他。
“这是你的缘分。心有枯荷,就还会听到雨声。”
后来,陈诚意按照藏传佛教的习俗,请了嘎乌盒,将藏红花连同舍利子一起放入其中。出入必随身携带,以保平安康健。此刻他将那枚嘎乌盒,轻轻地挂在了赵攻玉的脖子上。
赵攻玉不知道这其中的故事,只看着小小的转经筒造型的嘎乌盒,在火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想起了曾经在距离她不知道他曾去过的那个丽江,不远的香格里拉,见过的巨大的金碧辉煌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还是含蓄点儿好。”陈诚意笑了,“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回轮到赵攻玉听不懂了,可她却没有追问,而是主动握住了陈诚意的指尖,慢慢走到了墓门前。
[1]古建筑术语,宋式称“阑额”,清式称“额枋”。
[2]古建筑术语,宋式称“普拍枋”,清式称“平板枋”,用来承托铺作。
[3]古建筑术语,宋式称“铺作”,清式称“斗栱”。
[4]即妙音鸟,佛教经典中的形象,常以其鸣声譬喻佛菩萨之妙音。
[5]引自《妙法莲华经》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