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狼穴(九)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群有些不解道:“大郎,甄十不是在嵊泗列岛吗?为什么不让甄十参与此事?”
甄乾赞许的点了点头,王群如今已过半百,两鬓有了白发,身体还算健壮,以前是母亲的管家,多少有点见识,如果王群再年轻十岁,也许可以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你说的不错,这次去倭国,如果走南岛路线正好经过甄十的地盘,但是你不要忘了,大唐海商到倭国也同样走这条路线,现在暴露我们的底牌还为时过早,反而容易引起其他海商的窥视,所以甄九在明、甄十在暗,最大的目的是通知通往倭国的海上之路!”
隋代之后,中原的经济已经逐步开始朝南方转移,经济繁荣的南方航海业也比北方发达,出现了许多大型的贸易港口,许多南方的商贾不畏艰险远渡重洋和倭国进行贸易,甚至和更南方的占城、真腊等地贸易,与一些极远的天竺(后世印度)、骠国(泰国)之间有往来。
甄九和甄十正好一南一北,时而海商时而海盗,真正的目的是扩展海路。
唐朝对海盗的态度很奇怪,既不打击也不约束,好像海盗跟唐朝没多大关系,也许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海防,很多水师官兵也参与走私活动,因为没多少战事,唐中后期在历史文献中极少看见唐水师的纪律。甄乾一开始还非常纳闷,可研究之后,发现大唐海岸线周边国家也只象征性存在一些水师(还不能算是海军),而且水师的地位低下,造成了战斗力不高,根本就没把水师当成一回事,更不要说后世海军的概念了。
一直到十四世纪之前,整个世界都以陆地为主,舰船的行驶范围大多局限在海岸线周围,极少真正远渡重洋,与之相反的是宋代之后海洋贸易的兴起,丝绸之路也因为海上商路的原因而逐渐的衰落,整个中原王朝的目光也从西域转到了南方沿海地区。
正是因为了解这些,甄乾才提前一步在海上布局,可惜还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短短的三四个月时间不可能建立一支大规模的舰队。
舰船的建造、水手的培养、海路的探查,那一个不需要时间、物力和人力的积累,用正常的手段没有四五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
不过什么事情都有一个捷径,一艘舰船打造需要二三年的时间,甄乾自然没有时间去慢慢等,那就去买现成的舰船,不行就去抢,自然水手的情况也是一样,不过抢的对象变成了渔民和海盗,在极短的时间内组建起一支具有规模的海盗军队。
由于甄乾的计划刚刚开始实施,甄九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渤海一带,甄十混迹在南方烟海海商中,寻找未被发现的岛屿作为发展根据地,这时候动用甄十显然不明智,很容易引起其他海商的注意和窥视。
权衡利弊得失之后,甄乾选择了甄九作为自己的后援,从发展初期来看,和倭国的海上贸易比南方占城、真腊等地更加便利和有利可图,至于动用甄九产生的后遗症现在已经没法考虑了。
PS:题外话,唐中后期历史上很少见水师出征的文献,但唐初的水师并不弱,贞观十九年,张亮率“劲卒四万,战船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从海道进攻高句丽,之后又连续几次跨海远征。
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水战。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史称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
当时唐军用舰船有六种类型:楼船、艨艟、斗舰、走舸、游艇和海鹘。
唐代的楼船,杜佑说:“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墻、战格,树幡帜,开弩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铁汁,状如城垒。忽遇暴风,人力莫能制,此亦非便于事,然为水军不可不设,以成形势”。楼船乃当时水师装备中最主要的作战舰船,武器配备齐全。
艨艟采用封闭型结构,外配装甲(生牛皮),造型小巧灵活,速度快,当主要用于突袭、侦察、通讯联络。杜佑说:“蒙冲,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前后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近,矢石不能攻。此不用大船,务于疾速,乘人之不及,非战之船也”。
斗舰是梯级复式结构,水兵可以梯级排列迎敌,划船者则隐蔽于船内,通过棹孔划船,是当时水师主要的作战船只。杜佑说:“斗舰,船上设女墻,可高三尺,墻下开掣棹孔,船内五尺又建棚,与女墻齐,棚上又建女墻,重列战敌,上无覆背,前后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此战船也”。
走舸速度快,当主要用于突袭和冲击,是海上进攻的利器。杜佑说:“走舸,舷上立女墻,置棹夫多,战卒少,皆选勇力精锐者,往返如飞鸥,乘人之不及,金鼓、旗帜列之于上,此战船也”。
游艇主要用于指挥调度和军事侦察,机动性很强,造型一般不大。杜佑说:“游艇,无女墻,舷上置桨床,左右随大小长短,四尺一床,计会进止、回军、转阵,其疾如风,虞候居之,非战船也”。
海鹘所配备的浮板是一种特殊的平衡装置,可使舰船在遇到大风浪时保持平稳,有此装置就可大大增强舰船的抗风浪性能,在气候恶劣的条件下,在江河或海上作战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杜佑说:“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版(板),形如鹘翅翼,以助其船,虽风涛涨天,免有倾侧。覆背上左右张生牛皮为城,牙旗、金鼓如常法,此江海之中战船也”。
古代水师(之所以不能成为海军是有原因的)除舰船外,还必须装备与之配套的兵器,否则也无法作战。按当时的技术,水师的主要兵器除常用的刀、剑、矛、枪、弓、弩外,当有绞车弩、拍竿和炮车及配套的箭、石等。
唐代的弩分为擘张弩、角弓弩、木单弩、大木单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远弩七种。当时最着名的是绞车弩,《通典兵二》记载,“绞车弩,中七百步(约等于 1000米),攻城垒用之。……置弩必处其高,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果,非弩不克”。
炮车,或称抛车,即抛石机也,与弩同为当时重型远射兵器。唐代炮车的造型比过去大,甚至有一个车用200人操作的,又称“将军炮”或“擂石车”,舰船上的炮车相对较小,威力也小了许多。
拍竿是利用杠杆原理,在船上建一大型T形活动架,将巨石系上绳索,套于横杆,一端挂石,另一端人拉绳索保持平衡。当与敌船靠近时,将巨石转到敌船上空,然后松开人拉的绳索,巨石便砸向敌船。巨石可反覆使用,操作灵活。《军资乘战船》:“拍竿者施于大舰之上……每迎战,敌船若逼,则发拍竿,当者,船舫皆碎”。
再说说唐代航海和造船技术。
唐船只已普遍采用钉接榫合法,而当时欧洲的船板联接办法还处在使用皮条绳索绑扎的阶段。唐代大型木船,船内有水密封舱壁,把船体内部分隔成许多部分。这种结构有效地保持了船的抗沉性,并成为中国木船建造的规范。这艘船的外板采用平接法,船内隔舱板及舱板枕木与左右两舷榫接,船舷由4根大木拼成,平排钉合……这种平接法与搭接法相比,具有联接处不易松动、脱落,船体光顺,减少阻力的优点,而且节省木材,减少船体自身重量。
海鹘两翼装浮板,增加稳定性,能抗风浪。
楼船则分为上下几层,下层可装铁石压舱,中层可住宿生活,上层和两舷则可分层排列作战,居高临下使用弩、炮,往往能克敌制胜,且船体高大,结构坚固,乘风下压往往能犁沉敌船,威力强大,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而当时倭国的造船技术则要落后得多,据研究,倭国当时的遣唐使船“非常脆弱,船身前后拉力小,一旦触礁,或因巨浪而颠簸,便马上会从中间断开”,且多为单层船只。遣唐使船应该是倭国当时最先进的船只,尚且如此,其批量生产的战船技术水平便可想而知了。
在冷兵器时代,战船的动力主要来自风力和人力,甚至水流的冲力,如何有效地利用这几种力,对解决战船的动力、加快航速至关重要。
对于风力的利用主要靠风帆,中国使用风帆的历史悠久,唐代不仅船帆的数量多,而且挂帆的技术也甚高,出现了多种帆形、装帆方式和驾风使帆技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自然风,通过调戗技术可以利用除强逆风外的一切自然风。高超的驾风使帆技术,不仅可以解决战船航行的动力,而且可以增强战船航行的稳定性。在没有风或无法利用风力的时候,战船的航行主要靠人力,工具有橹、棹和楫,浅水也可用篙。棹、楫和篙的使用历史悠久,操作简单。
唐代航海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能对海岸和海中的地形地物的距离与高度进行测量,见于《海岛算经》。
天文导航技术也出现了新进展,天文定向导航技术普及而成熟,并开始由天文定向导航向天文定位导航发展,当时处于萌芽状态的天文定位导航技术,在实践上虽只是一种较模糊的估计方法,但对一位经验丰富的海员来说无疑是一种颇具价值而且使用便捷的导航手段。
指南针导航在宋代开始普及,但中国指南工具司南、指南车等发明应用的历史则非常悠久,汉代司南就很出名,晋代又有指南舟,虽没在唐代水师中看见相关记录,但海上有没有使用相关技术就不得而知了。
唐代对季风的认识有了提高并应用到航海实践中,“江淮船溯流而上,待东北风,谓之信风,七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鸟信,五月有麦信”。对台风的认识也有所提高,开始懂得按经验规避台风;另外对海洋潮汐的认识也提高了。
总之,唐初航海技术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处于当时世界前列,比日本要先进得多,据王在晋《海防纂要》记载,直到明代,日本船还是“不用铁钉和麻斤、桐油,只联铁片,以草塞罅隙,费工多,费材大,布帆悉于桅之正中,不似中国偏帕活……唯使顺风,不能使逆风”。
王群有些不解道:“大郎,甄十不是在嵊泗列岛吗?为什么不让甄十参与此事?”
甄乾赞许的点了点头,王群如今已过半百,两鬓有了白发,身体还算健壮,以前是母亲的管家,多少有点见识,如果王群再年轻十岁,也许可以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你说的不错,这次去倭国,如果走南岛路线正好经过甄十的地盘,但是你不要忘了,大唐海商到倭国也同样走这条路线,现在暴露我们的底牌还为时过早,反而容易引起其他海商的窥视,所以甄九在明、甄十在暗,最大的目的是通知通往倭国的海上之路!”
隋代之后,中原的经济已经逐步开始朝南方转移,经济繁荣的南方航海业也比北方发达,出现了许多大型的贸易港口,许多南方的商贾不畏艰险远渡重洋和倭国进行贸易,甚至和更南方的占城、真腊等地贸易,与一些极远的天竺(后世印度)、骠国(泰国)之间有往来。
甄九和甄十正好一南一北,时而海商时而海盗,真正的目的是扩展海路。
唐朝对海盗的态度很奇怪,既不打击也不约束,好像海盗跟唐朝没多大关系,也许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海防,很多水师官兵也参与走私活动,因为没多少战事,唐中后期在历史文献中极少看见唐水师的纪律。甄乾一开始还非常纳闷,可研究之后,发现大唐海岸线周边国家也只象征性存在一些水师(还不能算是海军),而且水师的地位低下,造成了战斗力不高,根本就没把水师当成一回事,更不要说后世海军的概念了。
一直到十四世纪之前,整个世界都以陆地为主,舰船的行驶范围大多局限在海岸线周围,极少真正远渡重洋,与之相反的是宋代之后海洋贸易的兴起,丝绸之路也因为海上商路的原因而逐渐的衰落,整个中原王朝的目光也从西域转到了南方沿海地区。
正是因为了解这些,甄乾才提前一步在海上布局,可惜还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短短的三四个月时间不可能建立一支大规模的舰队。
舰船的建造、水手的培养、海路的探查,那一个不需要时间、物力和人力的积累,用正常的手段没有四五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
不过什么事情都有一个捷径,一艘舰船打造需要二三年的时间,甄乾自然没有时间去慢慢等,那就去买现成的舰船,不行就去抢,自然水手的情况也是一样,不过抢的对象变成了渔民和海盗,在极短的时间内组建起一支具有规模的海盗军队。
由于甄乾的计划刚刚开始实施,甄九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渤海一带,甄十混迹在南方烟海海商中,寻找未被发现的岛屿作为发展根据地,这时候动用甄十显然不明智,很容易引起其他海商的注意和窥视。
权衡利弊得失之后,甄乾选择了甄九作为自己的后援,从发展初期来看,和倭国的海上贸易比南方占城、真腊等地更加便利和有利可图,至于动用甄九产生的后遗症现在已经没法考虑了。
PS:题外话,唐中后期历史上很少见水师出征的文献,但唐初的水师并不弱,贞观十九年,张亮率“劲卒四万,战船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从海道进攻高句丽,之后又连续几次跨海远征。
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大规模水战。倭军(4万2千,有战船1000余艘),唐军(1万3000,战船170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将刘仁轨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住,其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史称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
当时唐军用舰船有六种类型:楼船、艨艟、斗舰、走舸、游艇和海鹘。
唐代的楼船,杜佑说:“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墻、战格,树幡帜,开弩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铁汁,状如城垒。忽遇暴风,人力莫能制,此亦非便于事,然为水军不可不设,以成形势”。楼船乃当时水师装备中最主要的作战舰船,武器配备齐全。
艨艟采用封闭型结构,外配装甲(生牛皮),造型小巧灵活,速度快,当主要用于突袭、侦察、通讯联络。杜佑说:“蒙冲,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左右前后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近,矢石不能攻。此不用大船,务于疾速,乘人之不及,非战之船也”。
斗舰是梯级复式结构,水兵可以梯级排列迎敌,划船者则隐蔽于船内,通过棹孔划船,是当时水师主要的作战船只。杜佑说:“斗舰,船上设女墻,可高三尺,墻下开掣棹孔,船内五尺又建棚,与女墻齐,棚上又建女墻,重列战敌,上无覆背,前后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此战船也”。
走舸速度快,当主要用于突袭和冲击,是海上进攻的利器。杜佑说:“走舸,舷上立女墻,置棹夫多,战卒少,皆选勇力精锐者,往返如飞鸥,乘人之不及,金鼓、旗帜列之于上,此战船也”。
游艇主要用于指挥调度和军事侦察,机动性很强,造型一般不大。杜佑说:“游艇,无女墻,舷上置桨床,左右随大小长短,四尺一床,计会进止、回军、转阵,其疾如风,虞候居之,非战船也”。
海鹘所配备的浮板是一种特殊的平衡装置,可使舰船在遇到大风浪时保持平稳,有此装置就可大大增强舰船的抗风浪性能,在气候恶劣的条件下,在江河或海上作战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杜佑说:“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版(板),形如鹘翅翼,以助其船,虽风涛涨天,免有倾侧。覆背上左右张生牛皮为城,牙旗、金鼓如常法,此江海之中战船也”。
古代水师(之所以不能成为海军是有原因的)除舰船外,还必须装备与之配套的兵器,否则也无法作战。按当时的技术,水师的主要兵器除常用的刀、剑、矛、枪、弓、弩外,当有绞车弩、拍竿和炮车及配套的箭、石等。
唐代的弩分为擘张弩、角弓弩、木单弩、大木单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远弩七种。当时最着名的是绞车弩,《通典兵二》记载,“绞车弩,中七百步(约等于 1000米),攻城垒用之。……置弩必处其高,争山夺水,守隘塞口,破骁陷果,非弩不克”。
炮车,或称抛车,即抛石机也,与弩同为当时重型远射兵器。唐代炮车的造型比过去大,甚至有一个车用200人操作的,又称“将军炮”或“擂石车”,舰船上的炮车相对较小,威力也小了许多。
拍竿是利用杠杆原理,在船上建一大型T形活动架,将巨石系上绳索,套于横杆,一端挂石,另一端人拉绳索保持平衡。当与敌船靠近时,将巨石转到敌船上空,然后松开人拉的绳索,巨石便砸向敌船。巨石可反覆使用,操作灵活。《军资乘战船》:“拍竿者施于大舰之上……每迎战,敌船若逼,则发拍竿,当者,船舫皆碎”。
再说说唐代航海和造船技术。
唐船只已普遍采用钉接榫合法,而当时欧洲的船板联接办法还处在使用皮条绳索绑扎的阶段。唐代大型木船,船内有水密封舱壁,把船体内部分隔成许多部分。这种结构有效地保持了船的抗沉性,并成为中国木船建造的规范。这艘船的外板采用平接法,船内隔舱板及舱板枕木与左右两舷榫接,船舷由4根大木拼成,平排钉合……这种平接法与搭接法相比,具有联接处不易松动、脱落,船体光顺,减少阻力的优点,而且节省木材,减少船体自身重量。
海鹘两翼装浮板,增加稳定性,能抗风浪。
楼船则分为上下几层,下层可装铁石压舱,中层可住宿生活,上层和两舷则可分层排列作战,居高临下使用弩、炮,往往能克敌制胜,且船体高大,结构坚固,乘风下压往往能犁沉敌船,威力强大,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而当时倭国的造船技术则要落后得多,据研究,倭国当时的遣唐使船“非常脆弱,船身前后拉力小,一旦触礁,或因巨浪而颠簸,便马上会从中间断开”,且多为单层船只。遣唐使船应该是倭国当时最先进的船只,尚且如此,其批量生产的战船技术水平便可想而知了。
在冷兵器时代,战船的动力主要来自风力和人力,甚至水流的冲力,如何有效地利用这几种力,对解决战船的动力、加快航速至关重要。
对于风力的利用主要靠风帆,中国使用风帆的历史悠久,唐代不仅船帆的数量多,而且挂帆的技术也甚高,出现了多种帆形、装帆方式和驾风使帆技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自然风,通过调戗技术可以利用除强逆风外的一切自然风。高超的驾风使帆技术,不仅可以解决战船航行的动力,而且可以增强战船航行的稳定性。在没有风或无法利用风力的时候,战船的航行主要靠人力,工具有橹、棹和楫,浅水也可用篙。棹、楫和篙的使用历史悠久,操作简单。
唐代航海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能对海岸和海中的地形地物的距离与高度进行测量,见于《海岛算经》。
天文导航技术也出现了新进展,天文定向导航技术普及而成熟,并开始由天文定向导航向天文定位导航发展,当时处于萌芽状态的天文定位导航技术,在实践上虽只是一种较模糊的估计方法,但对一位经验丰富的海员来说无疑是一种颇具价值而且使用便捷的导航手段。
指南针导航在宋代开始普及,但中国指南工具司南、指南车等发明应用的历史则非常悠久,汉代司南就很出名,晋代又有指南舟,虽没在唐代水师中看见相关记录,但海上有没有使用相关技术就不得而知了。
唐代对季风的认识有了提高并应用到航海实践中,“江淮船溯流而上,待东北风,谓之信风,七八月有上信,三月有鸟信,五月有麦信”。对台风的认识也有所提高,开始懂得按经验规避台风;另外对海洋潮汐的认识也提高了。
总之,唐初航海技术已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处于当时世界前列,比日本要先进得多,据王在晋《海防纂要》记载,直到明代,日本船还是“不用铁钉和麻斤、桐油,只联铁片,以草塞罅隙,费工多,费材大,布帆悉于桅之正中,不似中国偏帕活……唯使顺风,不能使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