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接踵而至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梵罗空军帮了倒忙,不过近百架f-4e也在紧要关头发挥了作用。
在“战-11b”冲上来的时候,12架f-16c/d直接就被冲散,在e-3b眼看就要被追上的时候,f-4e机群赶到了。
当时的局面简直是千钧一发。
在第一批20架f-4e杀到时,突破了f-16c/d拦截的“战-11b”,距离较近的那架e-3b不到200千米。
关键还有,冲在前面的几架“战-11b”都还剩下了几枚kk-12a。
对付e-3b这类几乎没有机动能力的大型飞机,就算是尾追攻击,kk-12a的有效射程都超过120千米!
也就是梵罗空军的f-4e及时杀到,并且立即向突前的“战-11b”开火,e-3b才摆脱了危险。
不过,这也只是在浪费导弹。
梵罗空军装备的f-4e的正式编号是e(i),也就是在e型的基础之上,根据梵罗空军提出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包括使用更省油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增加使用“天空闪光”空空导弹的能力。
因为梵罗空军专用,所以用梵罗国布兰文的首字母加以区分。
此外,这也是最后一批量产的f-4e型战斗机。
客观的讲,f-4e(i)比纽兰空军自用的f-4e还要先进,尤其是空战能力,因为配备了更先进的火控雷达,使用性能更好的中程空空导弹,所以f-4e(i)的超视距空战能力达到了三代的水准。
当然,价格也水涨船高。
跟纽兰空军自用的f-4e相比,梵罗空军的f-4e(i)的采购价格高了一倍,全寿命费用更是提高了一倍多!
原因也很简单,发动机与火控雷达这些来自西陆集团的设备,维护保养的费用更高。
结果就是,采购数量从最先计划的280架,直接缩减到了120架,而且已有10多架在日常训练当中坠毁。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梵罗空军的f-4e(i)仅剩下了100余架。
毫无疑问,f-4e(i)也是在获得f-15与f-16之前,梵罗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更是制空作战的主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战斗机全都部署在西北与东北地区。
只是,在获得了f-15与f-16之后,f-4e(i)不再是主力战斗机,也退居二线,部署在本土南部地区。
这百余架f-4e(i)还是梵罗空军手里仅有的对海打击力量。
虽然梵罗空军从西陆集团购买了专用的攻击机,西骆沙的mg-27与布兰王国的“美洲狮”,但是没有获得能让这两种攻击机使用的反舰导弹,主要是西骆沙没有能够由攻击机使用的轻型反舰导弹,而“美洲狮”使用的“飞鱼”反舰导弹又因为洛克国不肯降价,一直都没能谈拢。
为了增强对海打击能力,梵罗空军不得不选择agm-84“鱼叉”反舰导弹,并且对已有的战斗机进行改进。
显然,由舰载战斗机发展来的f-4是最理想的搭载平台。
正是如此,在获得更好的制空战斗机之后,梵罗空军才把退居二线的f-4e(i)部署在南部。
在梵罗空军的作战体系当中,f-4e(i)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付靠近本土的梁夏舰队。
因为纽兰远征航空兵就在特里凡,所以对梵罗空军来说,不用在这边部署专用的制空战斗机。
只是,这些f-4e(i)保留了完整的制空作战能力。
正是如此,梵罗空军才把这些战斗机派了出来。
因为使用性能稍微好一些的“天空闪光”中程空空导弹,所以f-4e(i)的超视距空战能力还在f-16c/d之上。主要的差距,体现在格斗空战方面,即f-4e(i)的机动性能远远比不上f-16c/d,而且配套的格斗导弹是用aim-9p改进而来的aim-9l(i),性能远不如纽兰空军自用的aim-9l。
这种导弹,不具备全向攻击能力!
采用l的编号,只是为了让梵罗空军掏钱购买,毕竟l型属于第三代格斗导弹,而p型是第二代。
必须承认,及时杀到的f-4e(i)机群确实解了燃眉之急。
只是,这些战斗机没能扭转局面。
也就一个照面,准确说是在转向避开f-4e(i)射出的中程导弹,然后加速进入到格斗空战阶段之后,战斗就迅速宣告结束。一个大队的20架f-4e(i)在全军覆没之前,没能在格斗中击落一架“战-11b”。
也就只是在转向规避的时候,有1架“战-11b”被“天空闪光”击落。
接下来的战斗,还是一面倒。
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战-11b”把机关炮都用上了。
实战证明,在第三代战斗机面前,即便是视距内的格斗空战,f-4e(i)这样的第二代战斗机没有半点胜算。
代与代之间的性能差距,根本没办法弥补。
按照斯兰驻军司令部的战报,只是“战-11b”就击落了差不多50架f-4e(i),而且几乎都是格斗空战的战果,随后杀到的“战-10b”还击落了大约40架f-4e(i),超过一半由中程导弹取得。
只是一场战斗,梵罗空军的f-4e(i)机群就全军覆没!
其实,有很多f-4e(i)是在转向逃逸的时候,被追来的2个中队的“战-10b”用中程导弹击落。
为此,帝国空军还紧急增派了4架“油-20a”,为返航的“战-10b”提供燃油。
也就是在梵罗战斗机的奋勇拦截之下,纽兰远征航空队的两架e-3b成果逃脱,避免了被击落的命运。
可惜的是,没能改变惨败的结局。
在经过三次大编队空战之后,帝国空军击退拦路虎,夺得制空权,而第二波空中打击也同步开始。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支轰炸机群投射的数百枚巡航导弹。
只是补充打击,主要对付的依然是远程警戒雷达与防空阵地,特别是纽兰远征航空队控制的区域防空导弹系统。
由战术航空兵担纲的第三波空中打击接踵而至,几乎就没有间隔时间。
在具体战术上,其实没多少新意,也没有那个必要。
夺得制空权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摧毁敌人的指挥系统、通信结点与防空部队,让敌人无法协同作战,并且丧失基本的防卫能力。在完成这一步后,就能够随心所欲的发起空中打击了。
这次,充当尖刀的是“攻-11a”。
按照安排,分成两个编队的8架“攻-11a”首先轰炸特里凡的纽兰驻军司令部,纽梵联军司令部,当地的通信中心等主要的战略目标。在瘫痪了敌人的通信指挥系统之后,再派遣其他机群上场。
关键就是,通过前两波轰炸,已经“摧毁”了远程警戒雷达。
当然,根据后来获得的情报,那部雷达没有被完全摧毁,只是遭到了破坏。因为担心遭到第三次轰炸,直到战斗结束都处于关闭状态,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更别说对隐身攻击机构成威胁。
与波沙湾战争一样,“攻-11a”使用的是激光制导炸弹。
只是,这次用的钻地战斗部。
原因也很简单,几个必须摧毁的军事目标都深埋在地下,使用普通的炸弹,哪怕采用了延迟时间引信,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使用专门的钻地炸弹,才能够穿透土层,将这些目标彻底摧毁。
前面已经提到,帝国并没有研制激光制导炸弹,研制的是激光导引头,准确说是包括控制系统在内的制导模块。这些模块采用的标准接口,能够跟任何标准口径炸弹搭配使用,而且不需要做任何的改进。
与普通的激光制导炸弹相比,钻地炸弹的区别,也就是配备的战斗部。
为了提高穿透能力,钻地炸弹的弹体由报废的炮管制成,而且是质量更好,保有量也更多的舰炮炮管。常用的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使用的是150毫米舰炮的炮管,而2000千克级炸弹使用的200毫米舰炮的炮管。理论上,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能穿透15米厚的土层或者是3米厚的混凝土。
这个穿透能力,足以摧毁99%的军事目标。
8架“攻-11a”总共携带了16枚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需要确保摧毁的目标也就只有6个。也就是说,只需要37.5%的成功率,就能够摧毁全部目标,而“攻-11a”在波沙湾战争中的打击效率超过80%。
为了保密,也是为了达成突然性,这些“攻-11a”都是从帝国本土的机场出发,飞行了近10个小时,在投弹之前还进行了2次空中加油,而且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甚至没跟预警机通信。
在作战行动开始后,斯兰驻军司令部才告知前线指挥官,为“攻-11a”机群留下半个小时的投弹时间。
跟在“攻-11a”后面的,就是由“攻-8fz”率领的防空压制编队。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也下了血本。
为了摧毁保护特里凡的防空网络,帝国空军不但出动了12架“攻-8fz”,还派来了20架“战-16ad”。
从编号就能够看出,“战-16ad”是专用防空压制战斗机。
之前,帝国空军一直用“战-10ad”执行防空压制任务,而且严格说,“战-10ad”并不是专门的型号,而是对“战-10a”的火控软件进行升级,使其能挂载与使用反辐射导弹攻击防空雷达。理论上,任何一架“战-10a”只需要用几个小时升级火控软件,就能成为防空压制战斗机。
当然,作战效率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
关键就是,“战-10a”是轻型战斗机,再怎么改进,挂载能力都十分有限,无法携带太多的打击弹药。
在低烈度战争当中,“战-10ad”还勉强够用。遇到高强度战争,肯定是力有未逮。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决定用“战-16a”为平台,发展一种重型防空压制战斗机,而且是全能型号。
也就是说,不但用来取代“战-10ad”,还要取代“攻-8fz”。
今后,只需要这一种作战飞机就能完成防空压制任务,再也不用安排多种作战飞机协同作战。
这也是选择“战-16”的关键原因。
在帝国空军的装备序列当中,“战-16”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战术轰炸机”,并不是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更非重型攻击机。
严格说来,帝国空军并不缺乏重型攻击机,而且对重型攻击机的需求也不是很紧迫。
不说别的,“攻-8”系列再飞10年都没有问题。等到10年之后,“攻-11a”恐怕都几百架了。哪怕“攻-11a”只能算轻型攻击机,而且维护保养太麻烦,难以大规模装备,也还有海军的“攻-12a”可以期待。就算海军靠不住,还有按照多用途战斗机的标准研制,充当备胎的“战-11c”。
相对而言,在“轰-7”全部退役之后,战术轰炸机就已经“断代”了。
可见,真正青黄不接的其实是战术轰炸机。
可惜的是,不管空军提出了多少理由,论议两院都不肯为新式战术轰炸机拨款,认为战术轰炸机已无存在价值。
道理也很简单,重型攻击机的作战半径超过了1500千米,载弹量在10吨左右,并不比战术轰炸机差,而且有加油机的支持,加上精确制导弹药的普及,即便是仅有的那点差距也变得无关痛痒。
何况,还有综合性能更加突出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
那么,有什么理由在战术轰炸机上浪费资源呢?
只是,帝国空军并没有就此罢休。
先不说战术轰炸机还有多少价值,只是超过1000架的编制体系,就需要用其他作战飞机来填补。
战略轰炸机肯定不合适,因为太贵了。
攻击机同样不合适,因为作战能力依然有欠缺,保持编制规模不变就肯定会导致战斗力降低,而扩大编制规模肯定会遭到论议两院的反对。
至于多用途战斗机,那是战斗机。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打着“重型攻击机”的幌子,着手研制战术轰炸机。
为了获得拨款,肯定不能做得太露骨,毕竟论议两院的军事委员会有一些能人,更别说可以请专家当顾问。
结果就是,“战-16”其实就是“战-11”的深度改进型号。
为此,也才保留了战斗机的编号。
与后来研制的多用途型,也就是“战-11c”的最大区别,就是在设计的时候把起飞重量放宽到50吨,并且完全放弃了机动性能要求,甚至不需要拥有自卫空战能力,所有的改进都是为了增强打击能力。
所幸,最后的设计方案没有这么极端。
道理也很简单,战术轰炸机确实不适合现代化战争,稍微小一点,定位于重型攻击机之上的,或者说是增强了打击能力的重型攻击机,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战争。
正是如此,“战-16”才成为取代“攻-8”的主力攻击机。
在大战爆发前,“战-16”就已经开始量产。
随着大战爆发,帝国空军立即下达了1000架的大订单。
从这个时间点来看,帝国空军大批量采购“战-16”,其实有那么一点私心,也就是想借此打击由海军主导的“攻-12”,甚至是逼迫“攻-12”下马,夺得未来攻击机的主导权,全面主宰战术航空兵。
不要忘了,“战-20”就是由空军牵头。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战-16”确实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重型攻击机。
梵罗空军帮了倒忙,不过近百架f-4e也在紧要关头发挥了作用。
在“战-11b”冲上来的时候,12架f-16c/d直接就被冲散,在e-3b眼看就要被追上的时候,f-4e机群赶到了。
当时的局面简直是千钧一发。
在第一批20架f-4e杀到时,突破了f-16c/d拦截的“战-11b”,距离较近的那架e-3b不到200千米。
关键还有,冲在前面的几架“战-11b”都还剩下了几枚kk-12a。
对付e-3b这类几乎没有机动能力的大型飞机,就算是尾追攻击,kk-12a的有效射程都超过120千米!
也就是梵罗空军的f-4e及时杀到,并且立即向突前的“战-11b”开火,e-3b才摆脱了危险。
不过,这也只是在浪费导弹。
梵罗空军装备的f-4e的正式编号是e(i),也就是在e型的基础之上,根据梵罗空军提出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包括使用更省油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增加使用“天空闪光”空空导弹的能力。
因为梵罗空军专用,所以用梵罗国布兰文的首字母加以区分。
此外,这也是最后一批量产的f-4e型战斗机。
客观的讲,f-4e(i)比纽兰空军自用的f-4e还要先进,尤其是空战能力,因为配备了更先进的火控雷达,使用性能更好的中程空空导弹,所以f-4e(i)的超视距空战能力达到了三代的水准。
当然,价格也水涨船高。
跟纽兰空军自用的f-4e相比,梵罗空军的f-4e(i)的采购价格高了一倍,全寿命费用更是提高了一倍多!
原因也很简单,发动机与火控雷达这些来自西陆集团的设备,维护保养的费用更高。
结果就是,采购数量从最先计划的280架,直接缩减到了120架,而且已有10多架在日常训练当中坠毁。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梵罗空军的f-4e(i)仅剩下了100余架。
毫无疑问,f-4e(i)也是在获得f-15与f-16之前,梵罗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更是制空作战的主力。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战斗机全都部署在西北与东北地区。
只是,在获得了f-15与f-16之后,f-4e(i)不再是主力战斗机,也退居二线,部署在本土南部地区。
这百余架f-4e(i)还是梵罗空军手里仅有的对海打击力量。
虽然梵罗空军从西陆集团购买了专用的攻击机,西骆沙的mg-27与布兰王国的“美洲狮”,但是没有获得能让这两种攻击机使用的反舰导弹,主要是西骆沙没有能够由攻击机使用的轻型反舰导弹,而“美洲狮”使用的“飞鱼”反舰导弹又因为洛克国不肯降价,一直都没能谈拢。
为了增强对海打击能力,梵罗空军不得不选择agm-84“鱼叉”反舰导弹,并且对已有的战斗机进行改进。
显然,由舰载战斗机发展来的f-4是最理想的搭载平台。
正是如此,在获得更好的制空战斗机之后,梵罗空军才把退居二线的f-4e(i)部署在南部。
在梵罗空军的作战体系当中,f-4e(i)的首要任务就是对付靠近本土的梁夏舰队。
因为纽兰远征航空兵就在特里凡,所以对梵罗空军来说,不用在这边部署专用的制空战斗机。
只是,这些f-4e(i)保留了完整的制空作战能力。
正是如此,梵罗空军才把这些战斗机派了出来。
因为使用性能稍微好一些的“天空闪光”中程空空导弹,所以f-4e(i)的超视距空战能力还在f-16c/d之上。主要的差距,体现在格斗空战方面,即f-4e(i)的机动性能远远比不上f-16c/d,而且配套的格斗导弹是用aim-9p改进而来的aim-9l(i),性能远不如纽兰空军自用的aim-9l。
这种导弹,不具备全向攻击能力!
采用l的编号,只是为了让梵罗空军掏钱购买,毕竟l型属于第三代格斗导弹,而p型是第二代。
必须承认,及时杀到的f-4e(i)机群确实解了燃眉之急。
只是,这些战斗机没能扭转局面。
也就一个照面,准确说是在转向避开f-4e(i)射出的中程导弹,然后加速进入到格斗空战阶段之后,战斗就迅速宣告结束。一个大队的20架f-4e(i)在全军覆没之前,没能在格斗中击落一架“战-11b”。
也就只是在转向规避的时候,有1架“战-11b”被“天空闪光”击落。
接下来的战斗,还是一面倒。
打到最激烈的时候,“战-11b”把机关炮都用上了。
实战证明,在第三代战斗机面前,即便是视距内的格斗空战,f-4e(i)这样的第二代战斗机没有半点胜算。
代与代之间的性能差距,根本没办法弥补。
按照斯兰驻军司令部的战报,只是“战-11b”就击落了差不多50架f-4e(i),而且几乎都是格斗空战的战果,随后杀到的“战-10b”还击落了大约40架f-4e(i),超过一半由中程导弹取得。
只是一场战斗,梵罗空军的f-4e(i)机群就全军覆没!
其实,有很多f-4e(i)是在转向逃逸的时候,被追来的2个中队的“战-10b”用中程导弹击落。
为此,帝国空军还紧急增派了4架“油-20a”,为返航的“战-10b”提供燃油。
也就是在梵罗战斗机的奋勇拦截之下,纽兰远征航空队的两架e-3b成果逃脱,避免了被击落的命运。
可惜的是,没能改变惨败的结局。
在经过三次大编队空战之后,帝国空军击退拦路虎,夺得制空权,而第二波空中打击也同步开始。
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第二支轰炸机群投射的数百枚巡航导弹。
只是补充打击,主要对付的依然是远程警戒雷达与防空阵地,特别是纽兰远征航空队控制的区域防空导弹系统。
由战术航空兵担纲的第三波空中打击接踵而至,几乎就没有间隔时间。
在具体战术上,其实没多少新意,也没有那个必要。
夺得制空权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摧毁敌人的指挥系统、通信结点与防空部队,让敌人无法协同作战,并且丧失基本的防卫能力。在完成这一步后,就能够随心所欲的发起空中打击了。
这次,充当尖刀的是“攻-11a”。
按照安排,分成两个编队的8架“攻-11a”首先轰炸特里凡的纽兰驻军司令部,纽梵联军司令部,当地的通信中心等主要的战略目标。在瘫痪了敌人的通信指挥系统之后,再派遣其他机群上场。
关键就是,通过前两波轰炸,已经“摧毁”了远程警戒雷达。
当然,根据后来获得的情报,那部雷达没有被完全摧毁,只是遭到了破坏。因为担心遭到第三次轰炸,直到战斗结束都处于关闭状态,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更别说对隐身攻击机构成威胁。
与波沙湾战争一样,“攻-11a”使用的是激光制导炸弹。
只是,这次用的钻地战斗部。
原因也很简单,几个必须摧毁的军事目标都深埋在地下,使用普通的炸弹,哪怕采用了延迟时间引信,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使用专门的钻地炸弹,才能够穿透土层,将这些目标彻底摧毁。
前面已经提到,帝国并没有研制激光制导炸弹,研制的是激光导引头,准确说是包括控制系统在内的制导模块。这些模块采用的标准接口,能够跟任何标准口径炸弹搭配使用,而且不需要做任何的改进。
与普通的激光制导炸弹相比,钻地炸弹的区别,也就是配备的战斗部。
为了提高穿透能力,钻地炸弹的弹体由报废的炮管制成,而且是质量更好,保有量也更多的舰炮炮管。常用的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使用的是150毫米舰炮的炮管,而2000千克级炸弹使用的200毫米舰炮的炮管。理论上,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能穿透15米厚的土层或者是3米厚的混凝土。
这个穿透能力,足以摧毁99%的军事目标。
8架“攻-11a”总共携带了16枚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需要确保摧毁的目标也就只有6个。也就是说,只需要37.5%的成功率,就能够摧毁全部目标,而“攻-11a”在波沙湾战争中的打击效率超过80%。
为了保密,也是为了达成突然性,这些“攻-11a”都是从帝国本土的机场出发,飞行了近10个小时,在投弹之前还进行了2次空中加油,而且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甚至没跟预警机通信。
在作战行动开始后,斯兰驻军司令部才告知前线指挥官,为“攻-11a”机群留下半个小时的投弹时间。
跟在“攻-11a”后面的,就是由“攻-8fz”率领的防空压制编队。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也下了血本。
为了摧毁保护特里凡的防空网络,帝国空军不但出动了12架“攻-8fz”,还派来了20架“战-16ad”。
从编号就能够看出,“战-16ad”是专用防空压制战斗机。
之前,帝国空军一直用“战-10ad”执行防空压制任务,而且严格说,“战-10ad”并不是专门的型号,而是对“战-10a”的火控软件进行升级,使其能挂载与使用反辐射导弹攻击防空雷达。理论上,任何一架“战-10a”只需要用几个小时升级火控软件,就能成为防空压制战斗机。
当然,作战效率肯定不会高到哪里去。
关键就是,“战-10a”是轻型战斗机,再怎么改进,挂载能力都十分有限,无法携带太多的打击弹药。
在低烈度战争当中,“战-10ad”还勉强够用。遇到高强度战争,肯定是力有未逮。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决定用“战-16a”为平台,发展一种重型防空压制战斗机,而且是全能型号。
也就是说,不但用来取代“战-10ad”,还要取代“攻-8fz”。
今后,只需要这一种作战飞机就能完成防空压制任务,再也不用安排多种作战飞机协同作战。
这也是选择“战-16”的关键原因。
在帝国空军的装备序列当中,“战-16”的真实身份其实是“战术轰炸机”,并不是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更非重型攻击机。
严格说来,帝国空军并不缺乏重型攻击机,而且对重型攻击机的需求也不是很紧迫。
不说别的,“攻-8”系列再飞10年都没有问题。等到10年之后,“攻-11a”恐怕都几百架了。哪怕“攻-11a”只能算轻型攻击机,而且维护保养太麻烦,难以大规模装备,也还有海军的“攻-12a”可以期待。就算海军靠不住,还有按照多用途战斗机的标准研制,充当备胎的“战-11c”。
相对而言,在“轰-7”全部退役之后,战术轰炸机就已经“断代”了。
可见,真正青黄不接的其实是战术轰炸机。
可惜的是,不管空军提出了多少理由,论议两院都不肯为新式战术轰炸机拨款,认为战术轰炸机已无存在价值。
道理也很简单,重型攻击机的作战半径超过了1500千米,载弹量在10吨左右,并不比战术轰炸机差,而且有加油机的支持,加上精确制导弹药的普及,即便是仅有的那点差距也变得无关痛痒。
何况,还有综合性能更加突出的重型多用途战斗机。
那么,有什么理由在战术轰炸机上浪费资源呢?
只是,帝国空军并没有就此罢休。
先不说战术轰炸机还有多少价值,只是超过1000架的编制体系,就需要用其他作战飞机来填补。
战略轰炸机肯定不合适,因为太贵了。
攻击机同样不合适,因为作战能力依然有欠缺,保持编制规模不变就肯定会导致战斗力降低,而扩大编制规模肯定会遭到论议两院的反对。
至于多用途战斗机,那是战斗机。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打着“重型攻击机”的幌子,着手研制战术轰炸机。
为了获得拨款,肯定不能做得太露骨,毕竟论议两院的军事委员会有一些能人,更别说可以请专家当顾问。
结果就是,“战-16”其实就是“战-11”的深度改进型号。
为此,也才保留了战斗机的编号。
与后来研制的多用途型,也就是“战-11c”的最大区别,就是在设计的时候把起飞重量放宽到50吨,并且完全放弃了机动性能要求,甚至不需要拥有自卫空战能力,所有的改进都是为了增强打击能力。
所幸,最后的设计方案没有这么极端。
道理也很简单,战术轰炸机确实不适合现代化战争,稍微小一点,定位于重型攻击机之上的,或者说是增强了打击能力的重型攻击机,才是最为理想的选择,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战争。
正是如此,“战-16”才成为取代“攻-8”的主力攻击机。
在大战爆发前,“战-16”就已经开始量产。
随着大战爆发,帝国空军立即下达了1000架的大订单。
从这个时间点来看,帝国空军大批量采购“战-16”,其实有那么一点私心,也就是想借此打击由海军主导的“攻-12”,甚至是逼迫“攻-12”下马,夺得未来攻击机的主导权,全面主宰战术航空兵。
不要忘了,“战-20”就是由空军牵头。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战-16”确实是一种非常先进的重型攻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