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爱心”拿铁(下)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她是第一个让我思考爱情和婚姻区别的人。我也很欣赏她对待这两种情感的态度。
对于她而言:生命不止,爱情不息。生命有责,亦当救赎。
她很欣赏日本江户时代的女性,这一点与后来许老师《十三游》里面所采访到的内容如出一辙。那个时代有一位“典型女性”:一生中有过两段婚姻和一个孩子,但那个孩子并不是她任何一个丈夫的,而是在两任丈夫之间与另一个男人所孕育孩子。那个男人特别的浪漫,但男人已经有了家室,而她觉得哪怕只能和他在一起三天,也无比幸福,因此怀了那男人的孩子后,自然也生了下来。
何为爱情,何为婚姻。如果硬是想要追到根本,我想区别就在于“原因”。爱情,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原因;而婚姻,大多数情况下充满了原因。这里的”原因”并不是一种逻辑上起因的意思,而是指社会性。
爱情之所以没有原因,是因为它常常起源于一些莫名的冲动,虽然这些冲动通常既没有实用价值,也难以维持,但它本身无比美好。比如:“美貌”,它可以让人产生冲动,从而产生爱情,就其本身而言,让人感到无比美好和享受。但是长久而言,美貌不仅不代表着“实用”,而且常常伴随着“猜忌”和“不安”,况且没有看不腻的面庞,所以当它上升为婚姻的原因时,总是需要更多的考验,面临的困难也更多。因而社会性很弱。
而婚姻则因为通常伴随着各种利益的捆绑,孩子的羁绊,虽然它可以绵延维持,但它本身未必令人留恋。比如:“财富”,虽然未必能带来精神上的巨大满足,但实用价值非常强。因为它代表着许多现实生活中困难的消灭,所以只要能绵延不断,哪怕“卑躬屈膝”也会求全维系。因而社会性很强。
亦如“才华”,它既可以产生爱情,也可以产生婚姻,区别就在于“才华”是“美貌”属性多一些,还是“财富”属性多一些。如果是后者,而且能从前者过渡到后者,那大概是生命最大的幸运。
而换个角度,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责任便应运而生,不可逃避。佛家看空一切,最终走向遁隐,可这一选择虽然让自己从这世间解脱,安顿了身心,但对于仍在红尘之中的父母而言,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如果没有这社会的哺育,我们可能根本没有选择未来的权利。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难道自我所形成的价值观以及自我独特的个性追求难道不重要吗?为什么需要向这没有选择权的“责任”妥协?
所以其实更深层而言,“爱情”与“婚姻”之所别,亦是“自我”与“责任”之所异。
坦诚而言,她不愿她父母因她的婚姻和长远幸福而担忧,更不希望在整日的“催婚”阴影下苟且。一段婚姻,虽然未必是她内心所想要,但却是她“救赎”所必须。因为她没有办法改变父母的认知,更没有办法改变这世界的偏见与眼光。
所以,正如这个世界对女性的期许:端庄大方,学业有成,非常“明智”地放弃对理想与生活的“幻想”,选择一位年龄稍长,社会地位尚可,门当户对的另一伴,搭帮结伙,完成父母夙愿;婚后,相夫教子,操持家业,从此安然一生。
而至于这“理想另一伴”与她思想层次的完全错频,则从来不在大家的考虑范围,因为那是“没用”的东西,如果奢求“思想层次”,那就是“要求高”,“务虚不踏实”。
人们都不理解,她所想要的“爱情”和“自我”到底是什么。所以,当她说起令人惊羡的一切时,总是平淡无味。而当心中涟漪泛起,追忆起往昔所经历过的无限美好,期许过的万千可能,尽情表达对生活真正的认知,聊起内心真正的兴趣所在,并且获得强烈共鸣时,她总是怀着饱满的感情,热泪盈眶。
我想,那不仅是因为记忆美酒的醇香,更是因为她释放了真正自我而倍感自由与舒畅。
世界没有错,现实很残酷,所谓“梦想”,所谓“境界”,在“财富”面前一文不值。
她也没有错,生而为人,理性精神,个人的价值追索,本即当是终生孜孜以求之物。
这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典型例证。黑格尔的这个理论很有意思,依他所见,悲剧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不在于它表现了人们悲惨的命运,强化了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邪恶双方的对立,以便引起人民的同情和同病相怜的感受。换句话说,悲剧并不是这种非常清晰明白的矛盾对立。真正的悲剧是,矛盾的双方都没有错,都有各自的道理,只不过由于两者的道理是相互冲突的,本身就无法调和,从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结果。
而当这一“悲剧性”的对立摆在生命面前,之所以说我很欣赏她的态度,
也许是因为她给了我一个答案:
在这“无奈的世间”,“深情地活”。
不仅努力完成对责任的“救赎”,更尊重自己的本性与纯真。
她确实向责任举起了白旗,而且非常真诚地对待了这份选择。努力操持店面,照顾孩子,孝敬彼此父母,保持自己的身材与形象。所有人都觉得,她是贤良优雅的太太,温婉知性的妈妈,懂事孝顺的女儿,通情达理的儿媳。论“救赎”,这是满分。
而面对个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因为世俗之见,因为“三纲五常”,而压抑自己内心所有的悸动。当灵魂的钟声被敲响,她会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面对,去经历,去追逐……无论是“爱情”还是“自我”,都会用热忱浇灌。论尊重本真,她也够勇敢。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渣男”“渣女”成为了宽泛概念。但凡不忠,即可用它们定义。金宇澄先生说:“‘渣男’这个词最不好,人本身是非常复杂性的东西,你把这么复杂的人性变化,这么低能的一句话,就去涵盖它,真的是太幼稚,太可怜。”我很认同这一观点。
我们以道德的理想标准作为要求,让人生尽力活出理想的模板。但唯独忽略的,是随着年龄、阅历、思想层次的变化,内心的认知随之而发生的转换。人性的“真善美”,并不是在条条框框的标准下达成的,它源于人根本的“理性”,源于人忠于自身,自由勃发而自然生成的“真性情”。并不是说,“条条框框”需要被抵制,因为理想标准也有可能是“真性情”的表现,如果人的“真性情”恰好与标准重合,那简直是人生之大幸运。而是说,不符合“条条框框”并不完全错。
如果因“滥情”,而且对于每一份感情都不走心,单纯因生理需求而与人相交,那我觉得这的确附合“渣”这个概念。而如果是“动了真情”,那我想,精神世界的魅力妙不可言,应当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但不得不说的是,通常由“精神力量”构筑出的一份“真情”,彼此反而会更加理解对方的处境。不妨碍责任“救赎”,不让身边的人为自己而受伤,会成为彼此心照不宣的一个前提。
她们一家进店后,她带着儿子来点单,一杯橙汁,两杯拿铁。
理论上来说,堂客应该用陶瓷咖啡杯,但我“爱心”是用外带杯拉的。她点单的时候,我用眼神指了指工作台上的那个外带杯。她心领神会:“三杯都要外带哦!”我笑答,“好。”
她儿子刚上二年级,非常可爱明理,肉嘟嘟的像个小熊猫。脸上总是带着憨态可掬的笑容,见人总会积极地问好。尤其是“哥哥”这俩字喊得特别治愈!
第二杯拿铁我让泽哥也拉一个爱心,这样的话,我那个爱心便不突兀了。
我把三杯饮品端过去的时候,看见她老公文质彬彬地敲着电脑。他瞟了一眼端来的拿铁,随口问道:“你不是嫌拿铁里有牛奶,不喜欢喝么?”
“好久没喝了,尝一次呗。”她应付道,“你看这还有个爱心,还挺可爱的。”
“奥,那是泽哥拉的,他刚才正好在练拉花。”我边走开,边回头搭了一句。
后来他们说什么我就没听见了。
但我当时觉得她不该提及“爱心”图案,仿佛预先知晓一般,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
她是第一个让我思考爱情和婚姻区别的人。我也很欣赏她对待这两种情感的态度。
对于她而言:生命不止,爱情不息。生命有责,亦当救赎。
她很欣赏日本江户时代的女性,这一点与后来许老师《十三游》里面所采访到的内容如出一辙。那个时代有一位“典型女性”:一生中有过两段婚姻和一个孩子,但那个孩子并不是她任何一个丈夫的,而是在两任丈夫之间与另一个男人所孕育孩子。那个男人特别的浪漫,但男人已经有了家室,而她觉得哪怕只能和他在一起三天,也无比幸福,因此怀了那男人的孩子后,自然也生了下来。
何为爱情,何为婚姻。如果硬是想要追到根本,我想区别就在于“原因”。爱情,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原因;而婚姻,大多数情况下充满了原因。这里的”原因”并不是一种逻辑上起因的意思,而是指社会性。
爱情之所以没有原因,是因为它常常起源于一些莫名的冲动,虽然这些冲动通常既没有实用价值,也难以维持,但它本身无比美好。比如:“美貌”,它可以让人产生冲动,从而产生爱情,就其本身而言,让人感到无比美好和享受。但是长久而言,美貌不仅不代表着“实用”,而且常常伴随着“猜忌”和“不安”,况且没有看不腻的面庞,所以当它上升为婚姻的原因时,总是需要更多的考验,面临的困难也更多。因而社会性很弱。
而婚姻则因为通常伴随着各种利益的捆绑,孩子的羁绊,虽然它可以绵延维持,但它本身未必令人留恋。比如:“财富”,虽然未必能带来精神上的巨大满足,但实用价值非常强。因为它代表着许多现实生活中困难的消灭,所以只要能绵延不断,哪怕“卑躬屈膝”也会求全维系。因而社会性很强。
亦如“才华”,它既可以产生爱情,也可以产生婚姻,区别就在于“才华”是“美貌”属性多一些,还是“财富”属性多一些。如果是后者,而且能从前者过渡到后者,那大概是生命最大的幸运。
而换个角度,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责任便应运而生,不可逃避。佛家看空一切,最终走向遁隐,可这一选择虽然让自己从这世间解脱,安顿了身心,但对于仍在红尘之中的父母而言,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如果没有这社会的哺育,我们可能根本没有选择未来的权利。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难道自我所形成的价值观以及自我独特的个性追求难道不重要吗?为什么需要向这没有选择权的“责任”妥协?
所以其实更深层而言,“爱情”与“婚姻”之所别,亦是“自我”与“责任”之所异。
坦诚而言,她不愿她父母因她的婚姻和长远幸福而担忧,更不希望在整日的“催婚”阴影下苟且。一段婚姻,虽然未必是她内心所想要,但却是她“救赎”所必须。因为她没有办法改变父母的认知,更没有办法改变这世界的偏见与眼光。
所以,正如这个世界对女性的期许:端庄大方,学业有成,非常“明智”地放弃对理想与生活的“幻想”,选择一位年龄稍长,社会地位尚可,门当户对的另一伴,搭帮结伙,完成父母夙愿;婚后,相夫教子,操持家业,从此安然一生。
而至于这“理想另一伴”与她思想层次的完全错频,则从来不在大家的考虑范围,因为那是“没用”的东西,如果奢求“思想层次”,那就是“要求高”,“务虚不踏实”。
人们都不理解,她所想要的“爱情”和“自我”到底是什么。所以,当她说起令人惊羡的一切时,总是平淡无味。而当心中涟漪泛起,追忆起往昔所经历过的无限美好,期许过的万千可能,尽情表达对生活真正的认知,聊起内心真正的兴趣所在,并且获得强烈共鸣时,她总是怀着饱满的感情,热泪盈眶。
我想,那不仅是因为记忆美酒的醇香,更是因为她释放了真正自我而倍感自由与舒畅。
世界没有错,现实很残酷,所谓“梦想”,所谓“境界”,在“财富”面前一文不值。
她也没有错,生而为人,理性精神,个人的价值追索,本即当是终生孜孜以求之物。
这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典型例证。黑格尔的这个理论很有意思,依他所见,悲剧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不在于它表现了人们悲惨的命运,强化了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邪恶双方的对立,以便引起人民的同情和同病相怜的感受。换句话说,悲剧并不是这种非常清晰明白的矛盾对立。真正的悲剧是,矛盾的双方都没有错,都有各自的道理,只不过由于两者的道理是相互冲突的,本身就无法调和,从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结果。
而当这一“悲剧性”的对立摆在生命面前,之所以说我很欣赏她的态度,
也许是因为她给了我一个答案:
在这“无奈的世间”,“深情地活”。
不仅努力完成对责任的“救赎”,更尊重自己的本性与纯真。
她确实向责任举起了白旗,而且非常真诚地对待了这份选择。努力操持店面,照顾孩子,孝敬彼此父母,保持自己的身材与形象。所有人都觉得,她是贤良优雅的太太,温婉知性的妈妈,懂事孝顺的女儿,通情达理的儿媳。论“救赎”,这是满分。
而面对个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因为世俗之见,因为“三纲五常”,而压抑自己内心所有的悸动。当灵魂的钟声被敲响,她会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面对,去经历,去追逐……无论是“爱情”还是“自我”,都会用热忱浇灌。论尊重本真,她也够勇敢。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渣男”“渣女”成为了宽泛概念。但凡不忠,即可用它们定义。金宇澄先生说:“‘渣男’这个词最不好,人本身是非常复杂性的东西,你把这么复杂的人性变化,这么低能的一句话,就去涵盖它,真的是太幼稚,太可怜。”我很认同这一观点。
我们以道德的理想标准作为要求,让人生尽力活出理想的模板。但唯独忽略的,是随着年龄、阅历、思想层次的变化,内心的认知随之而发生的转换。人性的“真善美”,并不是在条条框框的标准下达成的,它源于人根本的“理性”,源于人忠于自身,自由勃发而自然生成的“真性情”。并不是说,“条条框框”需要被抵制,因为理想标准也有可能是“真性情”的表现,如果人的“真性情”恰好与标准重合,那简直是人生之大幸运。而是说,不符合“条条框框”并不完全错。
如果因“滥情”,而且对于每一份感情都不走心,单纯因生理需求而与人相交,那我觉得这的确附合“渣”这个概念。而如果是“动了真情”,那我想,精神世界的魅力妙不可言,应当多一份理解和包容。
但不得不说的是,通常由“精神力量”构筑出的一份“真情”,彼此反而会更加理解对方的处境。不妨碍责任“救赎”,不让身边的人为自己而受伤,会成为彼此心照不宣的一个前提。
她们一家进店后,她带着儿子来点单,一杯橙汁,两杯拿铁。
理论上来说,堂客应该用陶瓷咖啡杯,但我“爱心”是用外带杯拉的。她点单的时候,我用眼神指了指工作台上的那个外带杯。她心领神会:“三杯都要外带哦!”我笑答,“好。”
她儿子刚上二年级,非常可爱明理,肉嘟嘟的像个小熊猫。脸上总是带着憨态可掬的笑容,见人总会积极地问好。尤其是“哥哥”这俩字喊得特别治愈!
第二杯拿铁我让泽哥也拉一个爱心,这样的话,我那个爱心便不突兀了。
我把三杯饮品端过去的时候,看见她老公文质彬彬地敲着电脑。他瞟了一眼端来的拿铁,随口问道:“你不是嫌拿铁里有牛奶,不喜欢喝么?”
“好久没喝了,尝一次呗。”她应付道,“你看这还有个爱心,还挺可爱的。”
“奥,那是泽哥拉的,他刚才正好在练拉花。”我边走开,边回头搭了一句。
后来他们说什么我就没听见了。
但我当时觉得她不该提及“爱心”图案,仿佛预先知晓一般,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