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只畏非敬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郑成功起兵之初,其麾下多为郑氏族人及其父郑芝龙旧部海寇和走私集团私军,将领多为郑氏老人。
永历四年,郑成功杀其族兄郑联、驱逐郑彩取了厦门。永历六年,清军攻破厦门,郑成功杀其堂叔郑芝莞,逼其叔父郑鸿逵下野,至此完成了对郑军的完全掌控。
郑成功治军严苛,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实施严刑峻法本来也是无可厚非,但他错就错在擅杀、乱杀。他一生大小战役上百次,诛杀临阵脱逃者、作战不利者不计其数,并且牵连全家。
郑成功杀下属不但喜欢杀其全家,而且在他的控制区域内不服从号令的城寨,也是动不动就屠城屠寨,老少不留!
时厦门同安人阮旻锡在所著的《海上见闻录》中对他的评论:用法严峻,果于诛杀,于是人心惶恐,诸将解体。这确实就是对他的真实写照。
总的说来,郑军麾下将士对郑成功只有惧怕而根本没有出自内心的尊重。
后世历史上郑成功北伐南京,清军挨个攻打郑军各部,总兵力远多于清军的郑军因为没有得到郑成功的命令而不敢救援,眼睁睁看着友军被消灭而导致最终全军溃败!
到了收复大员之后,郑经通奸事发,郑成功派人赐死郑经,却遭到留守金厦的将领群起抗命,其中就包括黄廷、王秀奇等自他起兵之初就跟随多年的老将。
此时大兴军大兵压境,郑成功询问应对之策,满堂文武竟无一人应答,一则大兴军和清兵不同,本身同属汉人军队,而且兵力强盛,根本不是郑军所能抗衡。
但最主要的还是众人都清楚郑成功的性格,施琅就是前车之鉴,郑成功不但不采纳他的谏言反而将他革职,后来更是杀其父兄逼反了他。这种情况之下,谁还敢跳出来自触霉头?
“国姓!下官以为降大兴军也未尝不可!”
一听此话,众人都吃了一惊,在这关头劝国姓爷投降,那岂不是找死?不过大家抬头一看,却又放下心来——原来说话的是张煌言。
张煌言属于鲁监国浙东一系,虽然现在寄居金厦,但他现在还挂着永历帝所封的监军兼兵部左侍郎的职衔,郑成功既奉永历帝为主,也不好明目张胆地斩杀这么一位“朝廷重臣”。
不过郑成功也没有好脸色给他看,他瞟了张煌言一眼道:“此非降战之议!”意思就是说今日不是商议降与不降,而是如何应战的问题。
张煌言本是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他出身于前明官宦之家。清军入关,南京失守之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与张名振等奉鲁王朱以海转战于浙东沿海,入据舟山,清军攻陷舟山后,二张又奉鲁王跑到福建依附于郑成功。
永历九年,张名振与张煌言合兵三入长江,抵燕子矶,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于是又会同郑成功部甘辉、陈六御等收复舟山。张名振死后,原本遗嘱由张煌言统领其军,而郑成功却下令由陈六御接掌。
次年清军再度占领舟山,陈六御阵亡,张煌言率领残部逃回厦门继续依附郑成功,郑成功令其率军驻金门。
张煌言奉鲁监国为主,但鲁王朱以海已经于永历七年自去“监国”号,如今鲁王监国一系文官武将基本都被郑成功收买拉拢,只有张煌言不愿投效于他。
大明已亡,但汉人还没有死绝,鞑子早晚要被赶出中原,可最有希望完成这个壮举的不是郑成功,而是汉王!
在张煌言看来,晋王李定国英雄了得,尚且投于汉王门下,可见汉王绝非浪得虚名之辈,况且大兴军兵强马壮,坐拥七省之地,连鞑子都要避其锋芒。
郑成功却负隅顽抗,此举无异于螳臂当车,还不如降了大兴军,一同对付鞑子才是上策。
但郑成功可没有投降的想法。李元利在广东之时,便给郑成功连发三信劝他投降,要是他愿降,又怎会等到现在?
“降贼之事,休要再提!”郑成功一声厉喝,将众人有些恍惚的心思震了回来。
然而还是没有人对如何应战大兴军发出建言,这令郑成功心下更是震怒,他看着一众文武将官指名问道:“华明!你且先来说说。”
话声响过,一员壮硕的武将出列拱手道:“国姓!末将只知冲锋陷阵、用命杀敌,该当如何行事,但凭国姓吩咐就是!”
此人姓黄名廷,年约三十五六,早些年也拉了一支小队伍抗清,郑成功起事之后便率部来投,深得郑成功信重,现任前提督一职,是郑军中的重要将领。
黄廷虽勇武有力,但却非鲁莽之辈,他深知郑成功的性格,所以此时只是一味附和。
果然此举对郑成功来说最是妥当,他轻轻颌首道:“两军相逢勇者胜!若众将士同华明一般有此心,大兴贼便休想踏上厦门岛一步!”
众将齐在心内暗骂黄廷“卑鄙无耻”,只有右提督马信出列奏道:“国姓,大兴贼兵甲犀利,更有铁甲战舰十数艘,此番倾巢而出,来势凶猛,然我军困处孤岛,不得不战!”
这马信原本是前明浙江台州(治今浙江临海县)总兵,清军陷浙江后降清,永历九年又率部归队了郑成功,被任命为右提督。
满堂文武官吏之中,只有他对郑成功的性格不甚了解,此时见众将都拿不出一个主张,便想跳出来出个风头,以搏国姓爷赏识。
“我军驻于鼓浪屿,大兴贼定然会从岛南进军。以末将之见,当集重兵于岛南以抗贼军,只要能挡住大兴贼水师攻势,厦门便可安然无恙!”
郑成功听了此话却道:“大兴军水师集于岛南,步卒集于岛北,两面夹攻,若我军只于岛南拒敌,大兴贼于岛北登岸又当如何?”
“我闻大兴贼步卒强悍,作战时以一当十,连鞑子也不能相抗,若他们一上岛,又有何人能够抵挡?唯一之计,只有在海上用战船阻之登岸方为上策!”
“国姓,大兴贼集于岛南之水师,光铁甲战舰就有十二艘之多,特别是其中一艘万石巨舰,非我军战船所能抵挡,国姓若再分兵,厦门危急也!”
郑成功起兵之初,其麾下多为郑氏族人及其父郑芝龙旧部海寇和走私集团私军,将领多为郑氏老人。
永历四年,郑成功杀其族兄郑联、驱逐郑彩取了厦门。永历六年,清军攻破厦门,郑成功杀其堂叔郑芝莞,逼其叔父郑鸿逵下野,至此完成了对郑军的完全掌控。
郑成功治军严苛,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实施严刑峻法本来也是无可厚非,但他错就错在擅杀、乱杀。他一生大小战役上百次,诛杀临阵脱逃者、作战不利者不计其数,并且牵连全家。
郑成功杀下属不但喜欢杀其全家,而且在他的控制区域内不服从号令的城寨,也是动不动就屠城屠寨,老少不留!
时厦门同安人阮旻锡在所著的《海上见闻录》中对他的评论:用法严峻,果于诛杀,于是人心惶恐,诸将解体。这确实就是对他的真实写照。
总的说来,郑军麾下将士对郑成功只有惧怕而根本没有出自内心的尊重。
后世历史上郑成功北伐南京,清军挨个攻打郑军各部,总兵力远多于清军的郑军因为没有得到郑成功的命令而不敢救援,眼睁睁看着友军被消灭而导致最终全军溃败!
到了收复大员之后,郑经通奸事发,郑成功派人赐死郑经,却遭到留守金厦的将领群起抗命,其中就包括黄廷、王秀奇等自他起兵之初就跟随多年的老将。
此时大兴军大兵压境,郑成功询问应对之策,满堂文武竟无一人应答,一则大兴军和清兵不同,本身同属汉人军队,而且兵力强盛,根本不是郑军所能抗衡。
但最主要的还是众人都清楚郑成功的性格,施琅就是前车之鉴,郑成功不但不采纳他的谏言反而将他革职,后来更是杀其父兄逼反了他。这种情况之下,谁还敢跳出来自触霉头?
“国姓!下官以为降大兴军也未尝不可!”
一听此话,众人都吃了一惊,在这关头劝国姓爷投降,那岂不是找死?不过大家抬头一看,却又放下心来——原来说话的是张煌言。
张煌言属于鲁监国浙东一系,虽然现在寄居金厦,但他现在还挂着永历帝所封的监军兼兵部左侍郎的职衔,郑成功既奉永历帝为主,也不好明目张胆地斩杀这么一位“朝廷重臣”。
不过郑成功也没有好脸色给他看,他瞟了张煌言一眼道:“此非降战之议!”意思就是说今日不是商议降与不降,而是如何应战的问题。
张煌言本是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他出身于前明官宦之家。清军入关,南京失守之后,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后与张名振等奉鲁王朱以海转战于浙东沿海,入据舟山,清军攻陷舟山后,二张又奉鲁王跑到福建依附于郑成功。
永历九年,张名振与张煌言合兵三入长江,抵燕子矶,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于是又会同郑成功部甘辉、陈六御等收复舟山。张名振死后,原本遗嘱由张煌言统领其军,而郑成功却下令由陈六御接掌。
次年清军再度占领舟山,陈六御阵亡,张煌言率领残部逃回厦门继续依附郑成功,郑成功令其率军驻金门。
张煌言奉鲁监国为主,但鲁王朱以海已经于永历七年自去“监国”号,如今鲁王监国一系文官武将基本都被郑成功收买拉拢,只有张煌言不愿投效于他。
大明已亡,但汉人还没有死绝,鞑子早晚要被赶出中原,可最有希望完成这个壮举的不是郑成功,而是汉王!
在张煌言看来,晋王李定国英雄了得,尚且投于汉王门下,可见汉王绝非浪得虚名之辈,况且大兴军兵强马壮,坐拥七省之地,连鞑子都要避其锋芒。
郑成功却负隅顽抗,此举无异于螳臂当车,还不如降了大兴军,一同对付鞑子才是上策。
但郑成功可没有投降的想法。李元利在广东之时,便给郑成功连发三信劝他投降,要是他愿降,又怎会等到现在?
“降贼之事,休要再提!”郑成功一声厉喝,将众人有些恍惚的心思震了回来。
然而还是没有人对如何应战大兴军发出建言,这令郑成功心下更是震怒,他看着一众文武将官指名问道:“华明!你且先来说说。”
话声响过,一员壮硕的武将出列拱手道:“国姓!末将只知冲锋陷阵、用命杀敌,该当如何行事,但凭国姓吩咐就是!”
此人姓黄名廷,年约三十五六,早些年也拉了一支小队伍抗清,郑成功起事之后便率部来投,深得郑成功信重,现任前提督一职,是郑军中的重要将领。
黄廷虽勇武有力,但却非鲁莽之辈,他深知郑成功的性格,所以此时只是一味附和。
果然此举对郑成功来说最是妥当,他轻轻颌首道:“两军相逢勇者胜!若众将士同华明一般有此心,大兴贼便休想踏上厦门岛一步!”
众将齐在心内暗骂黄廷“卑鄙无耻”,只有右提督马信出列奏道:“国姓,大兴贼兵甲犀利,更有铁甲战舰十数艘,此番倾巢而出,来势凶猛,然我军困处孤岛,不得不战!”
这马信原本是前明浙江台州(治今浙江临海县)总兵,清军陷浙江后降清,永历九年又率部归队了郑成功,被任命为右提督。
满堂文武官吏之中,只有他对郑成功的性格不甚了解,此时见众将都拿不出一个主张,便想跳出来出个风头,以搏国姓爷赏识。
“我军驻于鼓浪屿,大兴贼定然会从岛南进军。以末将之见,当集重兵于岛南以抗贼军,只要能挡住大兴贼水师攻势,厦门便可安然无恙!”
郑成功听了此话却道:“大兴军水师集于岛南,步卒集于岛北,两面夹攻,若我军只于岛南拒敌,大兴贼于岛北登岸又当如何?”
“我闻大兴贼步卒强悍,作战时以一当十,连鞑子也不能相抗,若他们一上岛,又有何人能够抵挡?唯一之计,只有在海上用战船阻之登岸方为上策!”
“国姓,大兴贼集于岛南之水师,光铁甲战舰就有十二艘之多,特别是其中一艘万石巨舰,非我军战船所能抵挡,国姓若再分兵,厦门危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