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八七章 达者为师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青州战罢,话回司隶,洛阳城。
此日,大司马乘车去了诸葛令君府上,诸葛亮亲自出门相迎。
“张公,您有事知会一声即可,亮自会去府上拜谒,您又何必亲自来走一遭?”诸葛亮扶张安下车,后随一锦衣少年。
“孔明啊,近日陛下将冯翊的匈奴部迁入京兆尹之事,你可曾劝阻过?”张安先行府阶,与诸葛亮不做客套话语。
“劝过,但冯翊匈奴部与汉人融合多年,陛下有意施恩于其人,且右仆射力荐,亮也无可奈何。”诸葛亮摇头说道。
“那就运用其他办法,莫要让他们聚集成团,各自分散诸县,可保后顾无忧。”张安现在对朝事基本处于不过问的状态,唯有胡族内迁之事张安慎之又慎,一一询问细则。
“亮也是此意,但司马懿想要从匈奴人中选出青壮,编为义从胡。”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政敌,谈论起此人自然没有好语气。
二人说话间已经入了堂中,张安端坐正席,少年立待身侧,诸葛亮也若做客席。
“嗯,此事老夫去与司马懿讲,迁胡族之事万般不可马虎。”张安眉头微皱道。
“谨遵大司马之令。”诸葛亮一听张安要管,心中大石落地。
“孔明啊,老夫此来确有一事。”
张安向少年打了个眼色,少年快步走至诸葛亮身前一拜:“诸葛令君。”
诸葛亮微微点头,打量少年,此人十六七年纪,长相清秀,礼节周全。
“嗯,起来吧。”
“多谢令君。”少年再施一礼,退到张安身旁。
“孔明,此子如何?”张安笑指少年。
“有礼有节。”诸葛亮似乎也知道了张安要说何事。
“送予你做弟子如何?”
张安月前与姜冏通了书信,姜冏即将儿子送入洛阳,以求能搭上张安苍海帆,成就姜家的荣耀之门。
诸葛亮再次仔细打量少年:“姓甚名谁?”
“冀县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氏,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为何要寻亮为师?”诸葛亮饮茶道。
“闻先生扶汉之志,愿效仿先生之举。”姜维刚开始想拜入张安门下,但张安要在几年前已经不授诗书文理,现在的天行健书舍已经变成了权贵子弟的聚居地,其师为王朗、钟繇二人,故而姜维想入诸葛亮的门下学习。
“好,自今日起便在府上住下,等到学业有成,可自行离去。”
“多谢先生。”
继,张安与诸葛亮又交谈了半个时辰,诸葛亮亲送张安离府。
之后,张安又乘车去了尚书外射司马懿的府上,司马懿也同诸葛亮一般出门相迎,而张安身后又跟着一位青年。
“张公快请入府。”司马懿对张安有十足的敬畏感,不仅是因为张安的权力,更是畏惧他的行事品格。
“仲达,我方才去了孔明府上,与孔明粗谈了几句迁民之事,不知仲达意下如何?”张安轻拍司马懿的后背,与其同步入门。
司马懿也想持礼居后,但张安如此强推他,让他退步不得。司马懿此刻也明白了张安的意愿:“张公,此事是陛下所提,懿也不想多生事端,若张公有令,懿自当遵从。”
司马懿说的十分婉转,他现在身后也站着不小的一股势力,有些事他也无法避让。
张安闻言神情平常:“仲达之意,是让老夫上书给陛下吗?”
“懿不敢,愿听张公安排。”司马懿方才只是试探,现在明白了张安的决心,自是不敢违逆,张安有能力将他所经营的势力连根拔起。
“甚好。”张安不否认司马懿的治政能力,启用他可以更有利于汉室一统,但司马懿的功利心浓郁,看事待人纯纯与利益挂钩。
三人入堂,张安落座,青年立于席侧,而司马懿则恭敬的站在堂中,许是因为自幼家教极严,亦或司马懿要自我表现出对张安的恭顺。
“仲达,老夫近日在南阳物色了一青秀,想荐于你做弟子,不知你意下如何?”张安指着身旁青年说道。
司马懿的第一反应就是张安要在他身旁安插眼线,随即拱手说道:“张公所选人才万里挑一,懿自当认真教授,倾尽毕生所学助其成才。”
张安满意点头,他现在也不奢望与司马懿交心了,只要他答应下来便好。
继,青年快步走到司马懿身旁,对其躬身道:“棘阳……邓艾拜……拜见先生。”
邓艾,字士载,南阳棘阳人氏,自父丧父,天生口吃,是汉名将邓禹的族中后人。
“好,好,那士载就留在府中吧,等到学业有成,为师助你出仕。”司马懿表面笑的和蔼,心中已经在研究日后如何在竭力授学的前提下提防邓艾了……
傍晚,张安又走了荀太尉府上。
时见堂中,张安与荀彧相对而坐。
“为公,那两位小后生的良师你找到了吗?”荀彧自赋闲以来身体状况渐而好转,平素还会约上三五好友去城外游玩。
“嗯,伯约世家出身,年少聪颖,拜孔明为师可学其品性,士载苦寒出身,心智坚定,拜仲达为师可学其智谋。”张安即便多年闲居,但始终热忱于为汉室寻觅人才,贯彻最初的理念唯才是举,让大汉的越走越远,让百姓越来越富足。
“为公今朝也是天命之年了,有些事不必太过劳心啊。”荀彧在这一点上比张安洒脱,他也为大汉铺了这么些年路,越发感觉这条路没有尽头,想的东西越多反倒会引人不适,倒不如让其自行发展,观了后效再言。
“文若所言极是,但安是命闲心不闲,总希望在有生之年多做些有益于大汉善举,哪怕日后遇了守成之君也可保障大汉基业不乱,百姓不必再受战火之苦。
这些年文若也该看在眼里,安真不希望此间乱世重现。”张安摇头苦笑,他这辈子手上沾的血已经太多了,背上的人屠的称号,让无数记恨,只为博个盛世之朝。
青州战罢,话回司隶,洛阳城。
此日,大司马乘车去了诸葛令君府上,诸葛亮亲自出门相迎。
“张公,您有事知会一声即可,亮自会去府上拜谒,您又何必亲自来走一遭?”诸葛亮扶张安下车,后随一锦衣少年。
“孔明啊,近日陛下将冯翊的匈奴部迁入京兆尹之事,你可曾劝阻过?”张安先行府阶,与诸葛亮不做客套话语。
“劝过,但冯翊匈奴部与汉人融合多年,陛下有意施恩于其人,且右仆射力荐,亮也无可奈何。”诸葛亮摇头说道。
“那就运用其他办法,莫要让他们聚集成团,各自分散诸县,可保后顾无忧。”张安现在对朝事基本处于不过问的状态,唯有胡族内迁之事张安慎之又慎,一一询问细则。
“亮也是此意,但司马懿想要从匈奴人中选出青壮,编为义从胡。”诸葛亮与司马懿是政敌,谈论起此人自然没有好语气。
二人说话间已经入了堂中,张安端坐正席,少年立待身侧,诸葛亮也若做客席。
“嗯,此事老夫去与司马懿讲,迁胡族之事万般不可马虎。”张安眉头微皱道。
“谨遵大司马之令。”诸葛亮一听张安要管,心中大石落地。
“孔明啊,老夫此来确有一事。”
张安向少年打了个眼色,少年快步走至诸葛亮身前一拜:“诸葛令君。”
诸葛亮微微点头,打量少年,此人十六七年纪,长相清秀,礼节周全。
“嗯,起来吧。”
“多谢令君。”少年再施一礼,退到张安身旁。
“孔明,此子如何?”张安笑指少年。
“有礼有节。”诸葛亮似乎也知道了张安要说何事。
“送予你做弟子如何?”
张安月前与姜冏通了书信,姜冏即将儿子送入洛阳,以求能搭上张安苍海帆,成就姜家的荣耀之门。
诸葛亮再次仔细打量少年:“姓甚名谁?”
“冀县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氏,天水功曹姜冏之子。
“为何要寻亮为师?”诸葛亮饮茶道。
“闻先生扶汉之志,愿效仿先生之举。”姜维刚开始想拜入张安门下,但张安要在几年前已经不授诗书文理,现在的天行健书舍已经变成了权贵子弟的聚居地,其师为王朗、钟繇二人,故而姜维想入诸葛亮的门下学习。
“好,自今日起便在府上住下,等到学业有成,可自行离去。”
“多谢先生。”
继,张安与诸葛亮又交谈了半个时辰,诸葛亮亲送张安离府。
之后,张安又乘车去了尚书外射司马懿的府上,司马懿也同诸葛亮一般出门相迎,而张安身后又跟着一位青年。
“张公快请入府。”司马懿对张安有十足的敬畏感,不仅是因为张安的权力,更是畏惧他的行事品格。
“仲达,我方才去了孔明府上,与孔明粗谈了几句迁民之事,不知仲达意下如何?”张安轻拍司马懿的后背,与其同步入门。
司马懿也想持礼居后,但张安如此强推他,让他退步不得。司马懿此刻也明白了张安的意愿:“张公,此事是陛下所提,懿也不想多生事端,若张公有令,懿自当遵从。”
司马懿说的十分婉转,他现在身后也站着不小的一股势力,有些事他也无法避让。
张安闻言神情平常:“仲达之意,是让老夫上书给陛下吗?”
“懿不敢,愿听张公安排。”司马懿方才只是试探,现在明白了张安的决心,自是不敢违逆,张安有能力将他所经营的势力连根拔起。
“甚好。”张安不否认司马懿的治政能力,启用他可以更有利于汉室一统,但司马懿的功利心浓郁,看事待人纯纯与利益挂钩。
三人入堂,张安落座,青年立于席侧,而司马懿则恭敬的站在堂中,许是因为自幼家教极严,亦或司马懿要自我表现出对张安的恭顺。
“仲达,老夫近日在南阳物色了一青秀,想荐于你做弟子,不知你意下如何?”张安指着身旁青年说道。
司马懿的第一反应就是张安要在他身旁安插眼线,随即拱手说道:“张公所选人才万里挑一,懿自当认真教授,倾尽毕生所学助其成才。”
张安满意点头,他现在也不奢望与司马懿交心了,只要他答应下来便好。
继,青年快步走到司马懿身旁,对其躬身道:“棘阳……邓艾拜……拜见先生。”
邓艾,字士载,南阳棘阳人氏,自父丧父,天生口吃,是汉名将邓禹的族中后人。
“好,好,那士载就留在府中吧,等到学业有成,为师助你出仕。”司马懿表面笑的和蔼,心中已经在研究日后如何在竭力授学的前提下提防邓艾了……
傍晚,张安又走了荀太尉府上。
时见堂中,张安与荀彧相对而坐。
“为公,那两位小后生的良师你找到了吗?”荀彧自赋闲以来身体状况渐而好转,平素还会约上三五好友去城外游玩。
“嗯,伯约世家出身,年少聪颖,拜孔明为师可学其品性,士载苦寒出身,心智坚定,拜仲达为师可学其智谋。”张安即便多年闲居,但始终热忱于为汉室寻觅人才,贯彻最初的理念唯才是举,让大汉的越走越远,让百姓越来越富足。
“为公今朝也是天命之年了,有些事不必太过劳心啊。”荀彧在这一点上比张安洒脱,他也为大汉铺了这么些年路,越发感觉这条路没有尽头,想的东西越多反倒会引人不适,倒不如让其自行发展,观了后效再言。
“文若所言极是,但安是命闲心不闲,总希望在有生之年多做些有益于大汉善举,哪怕日后遇了守成之君也可保障大汉基业不乱,百姓不必再受战火之苦。
这些年文若也该看在眼里,安真不希望此间乱世重现。”张安摇头苦笑,他这辈子手上沾的血已经太多了,背上的人屠的称号,让无数记恨,只为博个盛世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