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悠悠人 > 他们的路

他们的路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母亲比父亲年纪大着几个月,两人小学同班,初中隔壁班,高中同班。

    母亲从不承认他们想处了了很久,父亲则对此态度模棱两可,像是一种默认。母亲也从不说他们有任何的恋爱经历,她说他们只是单纯觉得合适,就渐渐走到了一起。但是父亲却乐呵呵地给我们讲他读书时带母亲去看电影,夜里去田里抓鱼的事。

    母亲没好气地说父亲不懂事,啥事儿都给我和姐姐讲。

    父亲赶忙道歉:

    “对不起,对不起!”

    然后他毫无悔改之意,又继续讲了下去。只留得母亲涨红了脸,抛下句“做饭去”,便跑上楼去做饭了。

    我父亲呢?他留下一句“下次继续讲”,也小跑着追了上去。

    厨房里,两人忙忙碌碌,还互相嫌对方碍手碍脚。

    我和姐姐看着,感叹着就是两个五十多的大孩子。

    父母都是66年出生的,其实,他们是有一点点亲戚关系的,但是是没有血缘的那种亲戚关系。王家曾有过女儿嫁到过何家,那是我的老祖,父亲的二奶奶,也是妈妈的老祖,因此,按照备份来,父亲是老母亲一辈的。

    父母的小学就是我和姐姐都读过的镇里的小学,当时两人没有太多的交集。

    听母亲说,她不喜欢和男生玩,父亲却喜欢和女生玩。父亲像个孩子王,身后总是跟着一小群朋友,整天整天地闹腾。

    对于母亲来说,很烦,她说她恨死这些只会闹腾的男生了,虽然她玩起来可不见得有多收敛,她手臂上有个伤,就是儿时玩高秋千留下的。

    父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而那个家庭中,他和他的母亲,也就是我奶奶,关系绝对谈不上好,甚至可以说是极其糟糕——他至今都不明白为什么那个名为“母亲”的人在他出生之后就对他极尽刻薄,而对于他的其他兄弟姐妹却完全不同。那个我应该叫做“爷爷”的人,我从未见过。那个我至今不愿称为“奶奶”的人,除了2岁时的那一次,几乎没再出现在我的生活中过。

    父亲个子很矮小,比我都矮小。那时候的孩子是要干活的,当时家里有匹马,他在砍柴之余还要割马草。每天的他,就是背着一个大大的背筐,塞满了柴木和马草。背筐里的东西,堆起来高了他一个头。

    父亲12岁时,开始赶马车载人进城了,也就是我后来常说的那座悠悠城,这样可以赚点钱来买点小人书,他爱看书,用这个方法,他买了几乎一箱的小人书,于是,他又开始去摆小人书摊。

    小小年纪就会赚钱,至于之后有朋友笑他,如果不去单位上工作,他大概已经是个挺厉害的生意人了。我的父亲却只是笑笑,说,我跑起事儿来顾不了家,有了钱没了家,捡了芝麻丢了瓜,再说了,我这人做不了生意,无本买卖都能赔,干不成。

    不是干不成,只是不愿干。他心中早有比起钱来说重要百倍的东西了。

    父亲小时候读的小人书不少,爱上了历史,也爱上了读书,成绩自然也不差。他一直是学习委员,但是这绝不代表他就是一个安安静静读书的人。我说过的,他可不是个“安分”的人,凭着自己的一股凶劲儿让自己这个黑瘦的小矮子愣是没人敢欺负。

    他十来岁时,有人开玩笑当着他的面叫老祖(也就是他的二奶奶,与奶奶不同,老祖是十分十分疼爱他的)的绰号。他用一个石头撵着那个三十多岁的人跑通了一条街。

    高中时,有几个因为各方面和他交恶的人把他围住,说,今天你无论如何都会被我们打一顿,逃不掉了。

    他白了眼那几个人。

    “我没打算跑,单挑没问题,群(打群架)我也不还手。只是我给你们个建议,你们今天最好闹出人命来,今天你们要是群不死我,以后你们几个最好别落单,不然也要出人命。”

    他可不是开玩笑的,那时他的包里时刻塞着半截砖头。

    那几个人愣住了,之后没再敢来找过他,再往后关系还不错了。几个人中带头的那个之后还有个趣闻,就是我姐姐和他儿子一起在老家小学上学时分到了一个班。

    他儿子和他一个样,喜欢没事找事,无论谁坐他儿子同桌,都会被他儿子打,无论男女。

    他儿子打跑了一个又一个同桌,老师也没有办法,因为他也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善茬。最后,轮到了我姐姐坐他儿子同桌,然后,他儿子还是打了我姐姐。

    后来,我父亲带着我姐姐提了瓶酒去找他,让我姐姐一边说着,一边和他喝酒。最后,我父亲说了句。

    “今晚把你儿子打一顿,不然明天连你一起打。”

    第二天,他儿子挂着伤来上课了,再没敢动过班里人。

    父亲绝不是不讲道理的人,相反,他恰恰是个眼里容不下半点沙子的人,只是他更愿意去用强硬去捍卫自己所尊敬和爱的人,他不允许自己珍重的东西被伤害和侮辱。

    从父亲给我们讲的事里,我们大致拼凑出了这样一个两人的故事。

    两人小学和初中都只是认识,应该是高中开始,有了一些情感上的变化的。那时临近高考了,他的语文历史地理是绝对不弱的,于是他就给这几科弱势的母亲补习,而奇怪的是,向来不怎么喜欢和男生相处的母亲没有反对。虽然后来我们才知道,她似乎向来不怎么讨厌他,始终觉得他是特殊的那一个“男生”。

    他给她讲了3个历史大题,并让她好好背,结果考了2个,她都没有考出来。

    他考上了城里的财校,那个年代,那就意味着有了工作,有了未来。但是她没有,她落榜了,还是要回去务农。

    有一天,他找到她,对她说,“奶奶”和他说话了,让他去见一个从未谋面的人,一个附近寨子的女孩。

    那时还不是母亲的母亲问:

    “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我不知道母亲当时心里装着什么期待去问的,也不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回答的,但是那之后,我的父亲开始骑着自行车去城里上学,后座上的是我的母亲。

    两人的自行车驶过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驶过着满是翠柳的河畔,驶过贴着海报的红墙。

    父亲一次次蹬着自行车把母亲带到城里去看电影,电影院里光线很暗,对于母亲来说,适合睡觉,而父亲的肩膀就是她最舒服的枕头。

    父亲毕业了,分配了工作,但是工资仍然低得可怜,他不得不在空闲时间扛起锄头。

    那时候镇上的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没有所谓的“工作同志”,大家都像是穿着制服的农人。

    有一次,父亲问了老祖(父亲的二奶奶),他在家中最尊敬的老人。他说,他喜欢母亲,但是害怕辈分乱了,而且妈(父亲的母亲)肯定也不会同意的。

    老祖问了父亲。

    “你想好了吗?”

    父亲点了点头。

    老祖说:“日子是你们过的,别想那么多别的。辈分是死的,人是活的。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我死了,辈分就对了。这不是你们考虑的。我只能对你说,明儿(父亲小名),只是这事儿要你自己考虑考虑,要你自己考虑。”

    父亲久久无言。

    深秋一天晚上,父亲来到母亲家里和外公外婆聊天,屋里很冷,外公外婆生了盆火。

    其实,父亲和外公外婆很早很早就认识,毕竟是有那么点没有血缘的亲戚关系的。父亲很尊重外公外婆,毕竟外公是镇上出了名的老好人。另外,外公待父亲确实不差,外公外婆,也是相当喜欢父亲的,相当放心这个几乎是看着长大的稳重的孩子。

    那晚有些夜深了,父亲想了想,对外公说:

    “叔,婶,我想和你聊聊我和小二(母亲的小名,因为母亲在兄弟姐妹中排第二。)的事情。”

    按照辈分来说,外公和父亲同辈,但是,他还是把外公叫做长辈,理应如此。

    听到这里,外婆说她去休息了。她不是对这事漠不关心,也不是对父亲有什么偏见,而是她自己过于爱我的母亲,也觉得我的父亲不错,但是拿不下主意,她把这件事推给了两个男人来决定。母亲是外婆的女儿,她像极了外婆,因为她也把这件事推给了父亲,不是因为不在意,而是因为太在意。

    外公没有抬头看父亲,而是看着那盆寒风中跳动着的火。

    “有啥好聊的,你们自己的事,自己做决定。”

    父亲也低着头看着火。

    “叔,我坦白说吧,我现在的情况您也看到了,除了那身制服啥都没有,小二跟着我,很可能是会受苦的。”

    “什么都没有就去苦(努力的意思),就去挣,什么是天生就会有的?”

    “您放心我吗?”

    “我放心。”

    父亲久久无言,从怀里掏出那叠攒了很久的钱。

    “叔,我实在没有什么钱,这是我这些年攒的,老二的彩礼钱。您一定要收下。”

    外公才抬起头,叹了口气。

    “我知道你是好孩子,这也是习俗,但是……你是读过书的人,你说,我是养女儿,不是养猪狗牛羊,怎么人都有价格了?”

    父亲低着头,那只手不敢向前递,也不敢往回收。

    外公看着我父亲。

    接过那叠钱,都没有数,只是整理了一下。

    “明儿啊,好好待小二。我们啥都不缺,你们过好你们的日子别让我们操心就行了。”

    接着把钱递了回来。

    “这钱你去建新房吧,有天有地的那种,小二不喜欢看别人脸色,她住不惯。”

    父亲不能不接过来了。

    外公想了想,拨了拨火盆里的火。

    “明儿,我放心你,以后好好过日子,小二没怎么吃过苦,也该给她吃吃苦,不能太惯着,你是工作的,她没工作,也不是城里大小姐,你们都没钱,别有啥压力,没什么配不配得上的。”

    “我知道了,叔。”

    外公“啪”地一下把火给拨灭了。

    “天色很晚了,快回去吧,我也要睡了。”

    “行。”

    父亲走出外公外婆家,那个秋夜里,默默地向前走着,一步又一步,他那时心中或许有过无数个想法,但是更远的,他估计也不想去想了,他想先在这夜里走好每一步。

    他按照外公的意思,在自己的地里建起了一座只有三个房间的砖木结构的新房。而这个举动彻彻底底地激怒了奶奶。奶奶在父亲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没给过他爱,但是当父亲好不容易追寻到了自己所缺失的东西时,她却暴跳如雷。

    父亲精打细算地规划每一分钱,但是,没有给过父亲一分钱的奶奶突然说她有事要用钱,但是不提要干什么,父亲最后还是给了她。

    原来,是某位奶奶家的“亲戚”也要结婚了,奶奶说没钱,但是亲戚关系,必须给人家点钱。

    父亲看着刚刚建好的房子,心中一阵一阵地凉,他一时不知该想什么,说什么了。

    亲戚和亲人,两者有区别,还是很彻底的区别。

    父亲没有算到这一遭,没有能给母亲买一套新衣服,甚至婚宴炒菜的油都是去找外公“借”的。那注定是一个不完美的婚礼,但是母亲却说那是她一生中最最快乐的时候了。

    几个月后,父亲终于给母亲补上了那套新衣,母亲高兴地哭着扑到父亲怀里,父亲那次好像也哭了。

    父亲好像就是那次说的,说他苦了母亲。

    母亲却说有了他,这个世界都变样儿了。

    两人想用他们的双手撑起这个他们所共同爱着的家,他们种过烟叶,种姜,种土豆种花生种甘蔗。甚至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去租地种三七。

    那时治安不好,地里的小偷小摸是常有的事,种三七需要有人守三七地。数亩的三七地都是一个大大的棚子,几乎就是一座手工的大房子,守地也绝对不是轻松差事。

    父亲要工作,白天母亲守,晚上父亲下班后跑几十里山路去陪母亲。不是父亲无能,而恰恰相反,父亲比绝大多数人都能干太多了。他只是所有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亲手拼出来的,和大多数人不同,他没有获得过任何帮助,甚至还要一次次去反哺那个对他几乎没有任何温存的家。两个人就这样硬干着,撑起了这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小家。

    母亲一提起这段过往就会笑。

    她第一次如此不害羞地对我们讲和父亲以前的事。

    她说,我们的父亲啊,骑着摩托车就赶来了,摩托车往地边一顺,然后就“老婆!老婆!”地叫唤这,地外树上的鸟儿都要被吓跑。

    父亲笑嘻嘻地找到母亲,给她带来一个塑料袋,里面居然是牛肉。

    母亲吃惊。

    “哪来的啊?”

    父亲笑了笑。

    “今天局吃剩下的,我看可惜,就给你打包带过来了,剩菜,别嫌弃。”

    母亲笑着去拿碗筷,一边答道。

    “嫌弃啥?我们有嫌弃的命吗?你不吃?”

    “你吃吧,我吃过了才来的。”

    母亲当时就觉得不对劲了。

    那不是剩菜,没下过二道锅,连蘸水儿味都没有。(老家的火锅有蘸水儿,如果是吃过的必定会有带进去的蘸水味儿)

    母亲看着父亲,没有戳穿。

    “碗筷都拿出来了,再陪我吃点。”

    “真吃过了。”

    “看见我东西都不想吃了?我有那么恶心人?”

    父亲憨憨地笑了笑。

    “行。”

    后来啊,还是赚不到钱,父亲也觉得这样太苦我母亲了,还是不种三七了,两人又回到了镇里。但是,这一次搬回去,就出事了。

    父母亲没怎么吵过架,但是那一次甚至到了提出“分开”的地步——虽然依然没有吵架。

    奶奶又因为些莫名其妙的事儿闹到了父亲的单位上,母亲受不了了,终于发作骂了回去。奶奶就放狠话,让母亲等着,她一定要好好收拾母亲,母亲也说好,我等着。

    晚上,父亲就找到母亲了,说,我们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要不分开吧。

    母亲急了,问我父亲到底怎么想的,问他是不是自己作践了他的名声,让他渐渐背上骂名了。

    父亲叹了口气,说,不是。

    母亲问他到底是因为什么。

    父亲很久才回答。

    “我怕我这样的家庭,你坚持不住,我怕你被无聊的人挤兑,这些混账事原本不应该与你有关的,是我的问题,你跟我一直只是在受委屈。”

    母亲没有回答,然后开始流眼泪。

    “所以呢,你就想把我踢开一个人去扛这些个乱七八糟的事儿?我只负责躺着享受吗?那我成什么了……”

    两人应该是长久的无言。

    我只知道,在那个似乎必须做出抉择的命运的十字路口,父亲最后选择依旧是母亲,哪怕他已经想到了或者预料到了这条他坚持了那么些年的路有多么不易,但是他始终不愿意放弃——不愿意放弃自己爱的权利。

    这个选择的结果,自然或不自然地引发了后面一连串的事,但是父亲从来没有后悔过他所做过的事情。

    94年,爷爷去世了,父亲难受了很久,因为在他心中,哪怕他的母亲不再是母亲,但是他的父亲始终还是父亲。爷爷并不坏,甚至谈不上任何的坏,只是他也经历了太多,像是一个凡事看淡的人,他有自己的无奈,他不是分不清对错,也不是看不透世事,只是很无力,无力抗争命运,甚至无力抗争奶奶,所以只是冷眼在一旁看着。爷爷喜欢喝酒,但是绝不是因为读过点书羡慕什么高士之风,而是,最朴素的,酒是可以麻痹人的,仅此而已。他爱喝酒,也喝了一辈子酒,最后也死于酒。

    父亲是家里的男丁,他处理了爷爷的后事,给了爷爷——那位那个年代稍有书气的农人还算体面的葬礼。而那些把父亲时时隔离在外的,时常自诩顾家的人,却只是在人前哭丧,人后分账,为了死人钱,就差拿起棍棒再死个人了。哪怕如此,在外人面前诋毁我父亲时倒也还是异常团结。

    父亲长叹一口气,脸上笑笑,内心心寒。送走了爷爷,父亲对那个家算是再无牵挂了。

    95年,母亲怀上了姐姐,拮据的生活让她和父亲不得不熬夜帮人织“针”(一种用竹竿固定和支撑的河里捕鱼的大网)来维持这个家。每每想到这些,父亲这个个子不高但却足够男人的人都在暗暗心伤,他觉得自己承诺过对母亲好,但是没有做到,至少那个时候没有做到。他发了狂地工作,没日没夜地工作,只要是能挣钱且不违法,他都会去做,也正是那个时候,身体落下了一堆毛病。

    身体上的劳苦,精神上的摧残,都没能冲毁那个小小的家。

    终于,他们不再是两个人了,他们有了姐姐,生活中的光亮更多了。

    父亲找到了母亲,对她说,你是那个年代上过高中的人,书读的不比我少,一辈子窝在地里不行。

    母亲不解。

    “我还能干什么呢?”

    “你想教书吗?”

    母亲考上了民办教师。去到了镇子附近的苗寨教书。

    她第一次站上讲台时,也是慌慌张张的,但是很快就镇定下来了。

    她深吸一口气。

    “同学们,翻开书,我们上课!”

    她的课,一直上到了现在。

    有时候父亲不得不下乡,姐姐就必须由母亲来照顾,于是母亲就背着姐姐,走在乡间小路上,让背上的姐姐,在睡梦中经过一座座山,一个个寨子,遇见一个个人。

    后来家里条件好了一些,父亲给她买了摩托车,她就载着姐姐经过一片片稻子,一片片油菜花。她年轻时,是父亲载着她,现在,是她载着姐姐,但是没什么不同,她感到的都是幸福。

    98年,家境好转了不少,父亲带着母亲去了版纳。那时大概没有什么“度蜜月”一说,哪怕有,这个“度蜜月”也太晚了。但是,用母亲的话来说,和父亲在一起的每一天,种地都是蜜月。

    千禧年,家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有了我,另一件是母亲转正了。她正式成为了一名教师,虽然依然是在苗寨与镇上的路上奔波,但是她很开心,因为她终于可以轻轻靠在父亲耳边,对他说一句:

    “累了吗?该歇歇了。”

    家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父母时常开玩笑说是我和姐姐给家里带来了好运气,说我俩是家里的光,但是我们都知道,父母开心的不在于生活不再拮据,而是更多的幸福和希望。

    母亲身体向来不好,08年,那时的我还在老家上小学,母亲突然生了场大病。

    那天,她还在上课,就觉得腹部有些不舒服,她当时没有多想,待到放学骑车回家的路上,她再也顶不住了,径直去了镇卫生院打点滴。但是情况并没有好转,父亲立刻把她送到了城里去看病。

    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是胃出血,接着就是一份病危通知书。父亲没有告诉在读书的姐姐或是我,把我俩安排妥当后,他就在医院里陪着她,陪了27天。

    后来,在母亲已经好转,马上可以下床时,父亲才来接我和姐姐,带着我们去看了一眼母亲。母亲躺在病床上,看着我和姐姐。

    我们两个已经哭成了泪人,她却露出了微笑,伸出手摸摸我们的头,只是问我们:

    “最近有好好吃饭吗?”

    现在,父亲和母亲应该是没说过什么情话的,他们那辈人不兴这些,但是没人会觉得他们两人的生活是无趣的。

    时代在发展,父亲越来越“会”了。

    他在结婚二十年的纪年日那天,悄悄给母亲戴上了一条铂金项链。他悄悄给母亲买了一件巨丑的大衣,但是母亲笑的像个孩子。他和母亲突然“消失”,一起偷偷去看电影。他在七夕晚上“冒冒失失”地拉着母亲去逛街,还顺便买了一枝玫瑰花。

    我和姐姐两个受够了单身之苦的人,敢怒不敢言。

    后来母亲在父亲生病时和我说,他是缺爱的,他是可能是一个控制欲比较强的人,但是那是因为他不想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爱轻易消失掉,她说她这么多年来,从没有后悔过。

    是啊,有什么好后悔的呢?在他们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