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乡旅拾趣 > 故乡小沙

故乡小沙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每当别人问我:

    “你的老家是哪里?”

    我很想回答他,“小沙!”

    但又怕别人再问:

    “小沙在哪?”

    于是就会答:

    “老家舟山”。

    就是这样,还是会有人问:

    “舟山在哪?”

    我始终认为,所谓故乡,应该是自己出生或儿时长大生活过的乡镇所在地。

    在我儿时成长的岁月里,小沙已足够大,大得我好多村庄都叫不出名字。

    记得1976年那会,排着长队去公社礼堂向伟大领袖遗像告别,成干上万乡民,浩浩荡荡的阵势,人山人海,才意识到乡里居然有这么多人。

    小沙位于舟山本岛的西北,三面环山,北面就是长白江或称长白水道。

    现在行政区划概念上的小沙包括了以前的长白乡和大沙乡的区城。

    我查阅过不少史书资料,行政区划上的小沙区城面积最大的是解放前后二十多年,设过小沙区,管辖半个舟山本岛,下辖11个乡。

    而地理概念上的小沙就是我出生的小山岙与对面毛峙渔业队之间,沿着两边山势向南延伸的山岙。

    古时也叫小沙岙。

    在没有人类活动之前,长白江的潮水应该一直可以涨到山岙平缓地带的的最里边,也就是现在的小沙街道小集镇的所在地。

    那里应该有过一片沙滩。

    而我很不理解,“位于西北一隅的小沙凭啥统辖半个舟山本岛?”

    基于对故乡的情结和好奇性,我一直都在探寻。

    因为明朝2?00年的海禁,舟山的历史和文明有一个断代的特性。

    我终于检索到一些资料,小沙在海禁前是舟山的一个重要佛地,曾经有个一座非常大的寺庙,比普陀山还要有名。

    据说当时所有的名臣高官,只要到了舟山,必定先去那里朝拜进香。

    至今还残留着从定海县城到小沙之间朝香的古道遗迹,最有名的当数位于马岙与小沙寺岭后之间的一座古桥。

    中学时我们清明去县城的烈士陵园扫墓,走过那条古道,路边还有供人息脚的凉亭。

    据志书记载,大唐开元中(713—741),一个高僧的身影出现在泊满沙戈的宁静的海湾,说他是第一个走进小沙的人。

    他法号惠超,此前为宁波天童寺方丈,曾在海边寻得一尊石佛,供于禅房之中。

    一天夜里,惠超梦见石佛对自己说:

    “送我去甬东九峰山。”

    于是他带了两个徒弟,捧着石佛,从宁波登舟,沿海路来到小沙九峰山下。

    他和弟子在九峰山的香柏岩结茅为庵,从此,九峰山成了让众生仰望的佛界圣境。

    晨钟暮鼓回荡于波涛烟树中,成了小沙第一缕天籁绝响。

    走进小沙的惠超比走进普陀山的日本高僧慧锷至少早120年。

    后来,为了方便乡民进香,把寺庙迁到了山下小沙地界。

    宋治平元年(1064),朝廷赐额吉祥,从此吉祥禅寺大名远扬。

    惠超的继承者真大悲、文珍、自得慧晖、法宁禅师、孜公禅师、说翁净怡禅师、子元禅师、寿岩智昌禅师等一代代高僧把吉祥寺扩建成“层观杰阁,金碧辉煌……与天童、雪窦相颉颃”(见元大德《昌国州图志》)的一方名刹。

    乡民传说,当年为修建吉祥寺,寺僧排着队,翻过大周岭至马岙窑厂,把一块块砖瓦手过手递送到吉祥寺。

    可以想象当初建寺时的壮观气势。

    现在小沙所属的地爿里、昌门里、寺基里、花厅、横路下、石佛庵、甩龙桥等地方当初曾是吉祥寺内的建筑范围。

    我隐约记得小时候母亲带我去住在小沙街上的她的外婆家,那是一个有地板有阁楼的大户人家,做出来的点心年糕都很讲究。

    那位母亲叫外婆的曾说起过,那里有过一座大庙。

    也就是说,目前小沙集镇的大半个部分都是吉祥寺的寺院地界。比如花厅,就是吉祥寺的后花园。

    大德年间,吉祥寺田产达到4515亩,地616亩,山7343亩,僧人逾千,规模空前。

    宋朝的丞相史浩,曾作诗赞誉吉祥寺:

    朝宗万派,

    银涛俱萃於东溟;

    擢秀九峰,

    金刹忽标於彼岸。

    可惜的是吉祥寺在兴盛600余年后,于明朝初年毁于一把不明的大火。

    关于这把大火有很多说法,传的比较多的是下面这个版本:

    大明公主曾慕名前来吉祥寺烧香。为迎接大明公主,吉祥寺住持发动僧侣和小沙乡民,从码头到吉祥寺一路铺上石板。

    铺路包工头擅自把横铺石板(短石板)改为直铺石板(长石板),克扣石板款,中饱私囊。

    而吉祥寺的恶僧,贪公主美貌,巧设机关,私藏公主于寺内地道。

    圣颜大怒,命火烧吉祥寺。

    千年古刹毁于一旦。

    我一直在思考:那把大火烧毁的,何止是一个寺庙,那是明朝海禁前,通过600年的发展,带有明显小沙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和文明!

    除了那寺庙,小沙还出过为民请命的好人一一王国祚。

    明洪武年间,因大臣汤和的片面奏词,明太祖朱元璋下旨迁昌国(今舟山)46岛居民入内地。

    不愿背井离乡的百姓四处躲避,一时流离失所,人心惶惶。

    王国祚认为,翁州(今舟山)兴废关系到海疆安全,海疆弃守则海盗骚扰沿海,内地的盗贼亦易流窜海上。展复翁州,实为保全内地。

    王国祚历尽艰辛,只身上金陵(今南京)面见太祖皇帝,力陈昌国不可迁徙、翁州不可弃守之理,倡议留下乡民与官兵同守,得到太祖采纳。

    王国祚回乡传太祖旨意,经办海禁的官员认为国祚造谣,将其擒至金陵,经报太祖同意放回。

    昌国八千多人方得以安居乐业。

    百姓感佩,尊称他为“复翁先生”,并在其住处建“复翁堂”以纪念。

    我慢慢明白,小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有着深厚而发达的人文根系,有待我们去挖掘、去了解、去体会。

    难怪著名作家三毛,来了一趟小沙,便捧了一把乡土,跪在生养过祖辈的土地上,淌着眼泪反复唸叨:

    我的故乡是小沙,我的根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