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创业未遂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于繁华时求淡然,可是李父淡然久了,还是很想念繁华。他在亲友帮助下开了个选煤厂,觉得命运终于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了。

    竖捺的家乡盛产煤矿,开矿使这里成为了“十里煤场”。靠山吃山,靠煤吃煤。改革开放以后,市场解冻了,当地有胆子大的人开了第一家选煤厂,生意红火,惹得很多人眼红。第一个成功下海的人,就好比第一个成功飞越黄河的人,往往能吸引很多人跃跃欲试,久而久之这一带选煤厂林立。李父也学西施的邻居效颦,本就效得不像,奈何又效得太晚,新开的选煤厂没什么竞争优势,苟延残喘地在夹缝中生存。

    李父做生意无方,生意没有生钱只生出一堆债来。一个客户压了选煤厂一大笔货款迟迟不还。俗话说:站着借钱,跪着讨债。如今欠债的是大爷,北京人骂人常骂“你大爷”,好像别人都欠他们债似的。负债越多,“大爷”们反而越不在乎。选煤厂周转不灵,李父数次上门讨债,每次都吃这位“大爷”的闭门羹。

    后来李父数次上门要账,那位欠债的“大爷”不堪其扰,只带金银细软举家跑路了,他只拿到一批书抵债。

    这批书据说是清末被太平军焚毁的文汇阁藏书中幸存的残部,被有心人藏在一个寺院的墙壁里,后来墙壁坍塌,书被人发掘,可惜书的价值却没被发掘。这一“鲁壁出书”的事件没有像考古大发现一样引起轰动,因为这年头书这东西不像出土文物,越旧越不值钱。

    这些书像敦煌文献一样被贱卖了,这些书几经转手,都作抵债之用,最后到了李父手中,可见债比钱流通更快。还好考据学派已经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不然考据学派的学者们看到这些古籍善本恐怕要垂涎三尺了。

    有书就得有书房,可惜李家房子太小,只有两间瓦房。本就没有多余空间拿来作书房,可是得了这批书总要有个放置的地方,后来李父把书堆放在自家粮仓里。

    他在李母面前夸耀自己这个创举:“粮仓和书房两用,等同于精神和物质一起文明。物质食粮是精神食粮的载体,精神食粮是物质食粮的升华,精神食粮要靠物质食粮的补充而补充,物质食粮是为了维持精神和肉体不至于涣散”。李父绞尽脑汁辩证了精神和物质的逻辑关系,精神和肉体几近涣散,肚腩也发出了抗议。

    李母不擅长哲学思辨,听到一大堆“物质”、“精神”的,头大了一圈,李母的哲学很简单,只是稀里糊涂地活着。

    李家书房很简陋,犹如梁实秋之“雅舍”,只有一桌、一椅、一灯、一书橱而已,完全配得上“简陋”二字。李父假充文人久了,染上了文人的精神洁癖,像法国文豪福楼拜一样,讨厌使用无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其实李家根本就没有什么古董,李父追认的祖先李商隐,没做过大官,薪俸微薄,自然也没留下什么值钱的古董。

    李父还给书房起了个名字——兰芷斋,为彰显才情,他还特意指出“兰芷”二字出自《楚辞》。大凡肚子里没多少墨水的人,偶尔想出个什么典故来就时常炫耀,因为一个人越缺什么往往就越炫耀什么。

    李父取完名后在李母面前拽文:“看到‘兰芷斋’这个名字,就仿佛闻到兰花淡淡的幽香”。

    李母泼冷水:“为什么我看到‘兰芷斋’这个名字,闻不到兰芷的香味,只闻到了烂纸的霉味”。李母下岗后,看事物比较消极,越发变得像消防车上的喷水管,有泼冷水的功能。李父在兰芷斋中呆久了,渐渐被熏陶出书卷味,可惜是书卷的霉味。

    李父绞尽脑汁想出的“兰芷斋”转眼就变成了“烂纸斋”。他苦无知音,叹道:“糟糠之妻,有辱斯文”。其实“斯文”这个词语自从诞生之后常常在文学作品里被“辱”,什么“斯文败类”、“斯文扫地”、“假充斯文”诸如此类。可见“斯文”被“辱”得多么频繁。

    李父像决心复兴意大利的加里波第,深感肩上复兴家族的责任之艰巨,为把儿子培养成复兴家族的人,天天逼儿子在“兰芷斋”读书。

    竖捺为了逃避读书,常引用一句名言:“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小孩子要先学会玩,才能学会学习。学不会做孩子,就学不会做爸爸’”。

    李父做孩子就不称职,做爸爸也不称职,被儿子顶撞,一时语塞,脑子更是塞得像抽水马桶,他想不出名人的话来反驳儿子。李父在儿子面前的威严,犹如党在中国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为了捍卫自己的神圣地位,他失去了慈父的耐心,连连训斥儿子:“孺子生性顽劣,不服教诲,废人、废人”。朱熹说:“教学者如扶醉人,扶得东来西又倒”,竖捺小时候就像个资深酒徒,扶不起来。

    李父未完全放弃,后来改变教育方法,打算陪儿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把自己年轻时没有好好学的习都补回来。可惜他发奋晚矣,比“二十七,始发奋”的苏洵还晚,他的青春犹如黄鹤楼的黄鹤,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他苦思冥想终于开创了一条独特的教育方法——变抽象为具象。竖捺对牛向往已久,应该说对牛肉向往已久,因此对和“牛”有关的成语很感兴趣,于是问李父:“爸爸,什么叫‘牛山濯濯’?”李父略加思索,指着世界杯里齐达内的光头回答道:“儿子,看见了没有,这就叫‘牛山濯濯’”。竖捺接着问:“那什么叫‘牛刀小试’?”李父无处去找牛刀,于是拿着菜刀代替,他一边拿着菜刀削铅笔,一边对儿子说:“用杀牛的刀削铅笔,这就叫牛刀小试。”

    李父对自己开创的教育法赞赏有加,希望把儿子培养成天纵之才。可惜李竖捺从小就不是什么天纵之才,他也没有董仲舒学习起来“三年不窥园”的勤奋,他是自纵之才,应该把“之才”拿掉,剩下“自纵”——自我放纵。

    竖捺从学校回到家后,离高考还有两个星期,他放任自己泡在“兰芷斋”里读闲书。“兰芷斋”里的书多半是用繁体铅字印刷的,字的顺序从右往左排列,就好比香港的汽车靠右行。

    竖捺开惯了“大陆车”,可惜没有开好“大陆车”,因为汉字简化以后失去了象形意义,全凭死记硬背。他从零开始学繁体字,居然无师自通,这就好比武侠小说里没有武功根基的人,学上乘武功反而事半功倍。

    李母未出嫁之前,是娘家的小女儿,小女儿常常是娇生惯养、备受宠爱的,所以她从来没有做过家务,更不用提做饭了。李父小时候就有洪七公的嗜好——贪吃,他打小就经常在厨房行走,久而久之练就了一身厨艺。

    李母自问不是做饭的料,但做饭是家庭主妇的第一要务,她硬着头皮下厨房。李母还真不是做饭的料——盐和糖都分不清楚,酱油和醋也经常混用,至于切菜的刀工就更差了,原本体态丰腴圆润的土豆,在李母刀下,变得像唐朝末年的中国版图,四分五裂。

    李母也不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料——大概是什么都不做的料。她第一次做的饭十分不理想,李父爱妻,怕增加妻子的挫败感,虽然难以下咽,却佯装吃得大快朵颐。竖捺虽然也爱母,但那时候年龄还小,不会编织善意的谎言,直接抱怨道:“真难吃,难吃死了”。这话像指甲刮黑板的声音,传到了李母耳朵里。

    李母听见这话,耳朵很不受用,脸一拉,立刻阴沉下来,乌云密布,像在酝酿一场史无前例的瓢泼大雨。竖捺味觉受到了致命打击,没想到视觉也受损,没看到李母的坏脾气将要发作。

    李父首先察觉出了端倪,为了打圆场,只好两边都陪笑,一边对儿子说:“你妈妈这次发挥失常,爸爸来给你做好吃的”。李父天生有个过口不忘的本领,吃过的菜就能如法炮制。有个烧菜水平过人的老爸,竖捺很有口福。

    李母正常情况下做饭都“发挥失常”,李父每次都是一边调解家庭内部矛盾,一边吹嘘自己的厨艺。他一会儿说自己:“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一会儿又说:“治大家如烹小虾”,可惜李父只有过口不忘的本领,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就记得这两句,假如学问也像食物,可以通过品尝来记忆就好了。

    竖捺那时还小,只听懂“牛”和“虾”二字,以为李父要开荤戒,立刻精神振奋,操起碗筷以待牛、虾,可惜每次都大失所望。李母下岗后,李家财政支出紧缩,竖捺的饭碗里很少有“牛”和“虾”这两样动物光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老百姓聊“天”,聊得最多的就是吃。君不见,我们的老祖宗吃出了璀璨夺目的中国饮食文化。

    李家的“天”经常被竖捺幻想出许多奇形怪状的飞禽走兽来,像《山海经》里记载的神兽。对竖捺来说,《山海经》就像是一本介绍山珍海味的菜谱,不过,还好他对素食不感兴趣,不然他会认为记载着“荇菜”、“采苹”、“采薇”的《诗经》是介绍野菜的菜谱。吃货用肚子想问题,这话果然不假。

    李母职场失意,厨房也失意,久而久之,脾气渐渐被琐碎的家务磨“碎”了,演变成了唠叨。唠叨是她从职业女性成功转变为家庭主妇的标志。她像历代王朝的守成之君,坐享其成,无为而治——无所作为而家庭大治。李父则内外兼修——在外面赚钱养家,在家里也是洗衣做饭两手抓,里里外外一把手,加起来就是二把手,“二把手”就是这么来的。

    李父虽然觉得洗衣做饭这样的事会让男子汉大丈夫尊严扫地,但只不过是扫地而已,尊严这东西就好比钞票,掉在地上不管多脏,捡起来还可以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