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迷途 第二百零五章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无广告小说网看着就是爽!
李晓的心情很沉重,四个女人想回去的迫切心理他是能理解的,可是历史的进程现在就掌握在他的手里,两千多万汉人的前途命运也掌握在他的手里,扬威军是他一手创建的,黑山军也因为他而由弱变强,在这个时候,他不能撒手一走了之,张燕一个人还镇不住局面
时空理论的原理还无人可以确定,也许这个世界真的是由无数个平行时空组成,即使他把历史原本的面貌改的一塌糊涂,也影响不了来时时空的历史,五胡乱华、元朝、清朝以及日本侵华的种种耻辱依然还是存在,他的努力无人知晓可即便是这样,他也舍不得这片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土地和人民,不管是哪个时空,自己都是这片土地的传人,所以即使最后离开,也必须尽到自己所有的努力
再等五年,不,也许用不了五年就能统一天下,等大局定下来自己才能心安理得的离开功成之日假死身退,还可以消弭扬威军与黑山军的矛盾,这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五年,再给自己五年的时间,吴珉、沈菲菲、许云、方勤,这五年时间只有暂时委屈你们了
李晓走出小院,仰望天空,默默无语
既然计划在五年平定天下,那么这五年时间就必须争分夺秒,没有时间去给自己消磨浪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晓把精力全部投入了冀州的重建工作官员任命、部门增设调整、基层建设、土地分配、组建地方部队和民兵……等等等等,这么多地事,忙起来千头万绪
特别是这么大的地盘、这么富庶的地区目前大部份地方还是原官员留任,因为黄巾军实在抽不出那么多人才去填补这个空白,这对李晓来说是难以容忍的,大汉的官员绝大部分都和世族门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这些人做地方官谁来保证老百姓的利益?可是在冀州初定地时候,大规模的调换官员亦不可取为了政权地顺利交接,官员的调换得一步一步慢慢来先把军权控制住了,再丈量土地分配给老百姓,稳定民心,然后再逐级撤换官吏,没有军队、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也就不怕这些官吏们能掀起什么风浪
黄巾军的人才基本上皆来自扬威军系统因为黑山军系统除了懂得抓军队建设,其他的一概不懂,地方治理全部靠扬威军系统的人才,同时因为剥夺了军队对地方的治理权,军队对地方地后勤支援越来越依赖,所以黑山军也在不知不觉的与扬威军融合,这是张燕、李晓都乐于看到的,由统一调配后勤开始慢慢的改变两支军队原有的山头主义
黄巾军的人才来自扬威军系统,而扬威军的人才则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培养,一个是科举招生扬威军的底子薄,虽然李晓对人才地培养投入无数心血,但育人如同育树不可能一朝见功,见效慢,没有一、二代人十几二十年的功夫,基础打不下来,剩下唯一可行且见效快的方法就是科举考试,面向天下招收人才,所以李晓科举很是上心这一次放在邺城的科举也不例外,在科考钟声响起的时候,李晓照例忙里抽闲率心腹之臣视察考场,一来表明自己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二来他也想仗着自己对历史地认知看看考生中有没有自己知道的人物别临场失手被刷下去跑了人才,历史上不乏著名人物就是通不过科考的例子临场发挥和政治观点都和录取的标准息息相关,一个细小的失误都有可能被无情的淘汰
这一次的主考官李晓任命的是贾诩,虽然田丰等人在名望上要比贾诩大的多,但是冀州派的势力已经够大了,李晓不想给他们招揽人心地机会
巡视了一遍考场之后,来到堂上,李晓命贾诩把考生名单拿过来考生地成绩由贾诩来订,除了策论,都有标准答案,李晓也懒得看卷子,那些文士的卷子他也未必看地明白,但是到底选不选谁他李晓还是说了算的
科举贾诩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进来,副主考也当过,对李晓爱看名单的习惯他一直觉得莫名其妙,是不是人才要看卷子,难道看名字就能看出端倪来?那可是真就见鬼了不过腹诽归腹诽,执行大将军的命令不能含糊,好不容易混进了大将军的心腹谋臣当中,贾诩可不想在一些小事上去扫大将军的兴致,反正这个基业是大将军的,大将军爱挑选几个名字看的顺眼的中举来显示自己的睿智,他贾诩也绝无二话,做直臣不是他的追求
李晓将科举考试分为八科,分别是政治科、明经科、礼法科、军事科、算术科、大工科、经济科以及医科,武举便是军事科,先笔试,再武试,笔试的要求也不高,能认字就行,与其余七科同时同场开卷,以示文武并重
顾名思义,从各科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考试的内容以及中举后将会进入哪个行业,第一次科举时,大多数士子报的是明经科,礼法科其次,大工科最少,这和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大概士子们都认为只有明经才是检验一个士子是否饱学高尚的标准,其他的杂学均等而下之哪知道李晓把明经科中举的士子几乎全下方到地方当老师去了,虽然当教师育人子弟说起来名声不差,扬威军开出的薪俸工资也还优厚,可是大多数人都是抱着满脑门子当官热情来的,被这一帮子统统打蒙了,直到见其他几科中举的都按不同行业当官去了,后来者才恍然大悟,军事科、算术科、经济科、大工科、医科这几门且不论原来政治科和礼法科才是儒家弟子的敲门砖,明经科是教书育人地行当,切勿混淆于是从第二次科举开始,绝大部份士子一窝蜂的都涌入了政治科和礼法科,不过礼法科被法家弟子牢牢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儒家弟子大败而归,吸取了教训的儒家学子从第三次科举也就是这一次开始主攻政治科,明经一科与曾经的辉煌相比几门可罗雀
贾诩向李晓禀道:“这一次明经科门下只有两百余人报名,只怕要大大延误大将军的全民教育计划,是不是从其他各科落选的士子当中补入明经科,以为调剂?”
“不用”李晓立刻斩断了贾诩的这个念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这个行业其重要性甚至犹在军队之上中华文明地传承就寄予在他们身上,没有教书育人的精神,就不配做老师,省得误人子弟,我要那么一群混饭吃地干吗?”
“诺”贾诩始终秉承谏可以,但决不死谏的宗旨
李晓冷笑道:“哼,都想当官,都想一步登天我大汉文明传承的基础却没有几个人愿意去打,这就是我大汉的士子明经科这两百多人,只要卷子不是狗屁不通就都通过了,难得他们有这份心,值得鼓励”
“诺”贾诩接令,顿了顿还是说道:“学而优则仕,官当得越大,方能施展抱负,所以学子们一心想做官那也没错,不能一概而论”
李晓凝思想了想贾诩的话,苦笑着摇了摇头,不置可否,低头翻看手里的名单从政治科名单里,李晓抽出两份考生简历,一个是诸葛谨一个是顾雍这两个人的名字三国演义上可是有地,李晓记得清楚诸葛谨乃是诸葛亮的兄长顾雍好像是大儒蔡邕的弟子,历史上均是江东孙权手下的重臣,现在孙权还没出山,孙策连江东都丢了,不知道这两个人怎么会辗转到自己的地盘上来顾雍还可以联想到蔡琰的关系,诸葛谨不愁没地方可去啊,诸葛亮正拿着刘备的薪水呢,怎么刘备会把这个人才放跑?
贾诩见大将军又开始从名单里抽人了,既无奈又好奇,倒是很想看看这次大将军又从名字里看中了谁
在军事科的名单里,李晓蓦地看到陆逊地名字,眼睛不由一亮,这可是火烧连营的帅才,怎么也跑自己这里来了?确认这个陆逊的籍贯是江东吴郡,李晓赶紧把名单抽出,生怕自己忘了一个帅才顶一万个庸才,哪怕这一届武举只出了一个陆逊,其他都是废物,那也值了,这一届武举就没有白举办
然而接下来,李晓在军事科里却看到多熟悉的名字,甘宁、丁奉、徐盛、王平……这些在三国中期大名鼎鼎的人物居然都出现在了这一届武举之中甘宁、丁奉、徐盛都是历史上的东吴大将,王平则是蜀国大将,刘备占据江东,大幅改变了历史,这些本来是应该投向他或者是投向孙权地大将居然都因为历史的颤动北上冀州投奔了自己,李晓喜不自胜人才那自然是越多越好,特别是陆逊、甘宁、丁奉、徐盛等东吴将帅熟悉水战,这对日后南下中原夺取江东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人全部通过”李晓把名单给贾诩,“十日后校场比武,我要亲自去见识一下这些英雄人物”
其实参加武举的人只要笔试过关,基本就会全部招入军队,先进入军校学习锻炼,只要身体素质不是太差被刷下来,就算正式加入了扬威军至于武艺高不高强无所谓,反正军队里不强调个人武勇,校场比武只排名次,却不淘汰人至于笔试,那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识字识数就行,也就相当于给军校招生,既不识字也不识数的,那就只有对不起了,老老实实的去报名参军,从士兵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上爬,晋升的度一般来说肯定是不如军校生的
五日后,军事科的成绩照例先出来了,谁叫题目简单呢,又没有之乎者也地策论,批阅地容易,自然度就快
成绩张榜,公布于众,榜上有名的都兴高采烈,摩拳擦掌地等着在校场比武时露上一手,打出自己的名望来武人嘛,不管到哪一个地方都是要靠拳头来介绍自己,而不是嘴皮子,这是千古不变的规矩
比武那日,人山人海,邺城的老百姓都来看热闹,把校场周围挤的水泄不通所谓校场,也就是军队的训练场,搭一个台子,供主帅观阵挥旗,台下是黄土铺就的平整土地,大的校场一般可容纳万人操列这么大的空间,老百姓站的远了其实也只能看个身形大概,相貌什么的是很难分辨的清的,不过古代没什么娱乐节目,难办官方操办一场盛典,老百姓自然趋之若骛,全家出动
主持比武及校场次序的是第二师师长徐晃,时辰一到,向李晓请示过后,便大声宣布“比武开始”十面牛皮大鼓随着徐晃的话音一落一起敲响,震耳欲聋,在咚咚摄人心魄的鼓声中,看热闹的老百姓渐渐安静下来
一个大嗓门的赞记吼道:“一号举子陆逊出场”
举子的出场排号以笔试成绩为准,以陆逊的博学在一帮子武夫当中自然是鹤立鸡群,当之无愧的头名
一匹白马从场边快驰向校场当中,年轻的陆逊手持一把三石弓,在飞驰的骏马上张弓搭箭,“嗖”“嗖”“嗖”三箭射向摆在帅台对面的箭靶,三箭均中目标,不离红心左右
“好啊”老百姓们见陆逊年轻帅气,齐声喝彩为陆逊加油鼓气
陆逊面露笑容,拱手向四周的百姓致谢,彬彬有礼的风采博得百姓们多的掌声
比武分两部份,第一轮是射箭,第二轮是随机抽签对搏,胜者再与其他胜者较量,直到头名产生
陆逊三箭射完,第一轮便算是过了赞记大叫道:“二号举子王平出场”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更多全本TXT小说请到下载
无广告小说网看着就是爽!
李晓的心情很沉重,四个女人想回去的迫切心理他是能理解的,可是历史的进程现在就掌握在他的手里,两千多万汉人的前途命运也掌握在他的手里,扬威军是他一手创建的,黑山军也因为他而由弱变强,在这个时候,他不能撒手一走了之,张燕一个人还镇不住局面
时空理论的原理还无人可以确定,也许这个世界真的是由无数个平行时空组成,即使他把历史原本的面貌改的一塌糊涂,也影响不了来时时空的历史,五胡乱华、元朝、清朝以及日本侵华的种种耻辱依然还是存在,他的努力无人知晓可即便是这样,他也舍不得这片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土地和人民,不管是哪个时空,自己都是这片土地的传人,所以即使最后离开,也必须尽到自己所有的努力
再等五年,不,也许用不了五年就能统一天下,等大局定下来自己才能心安理得的离开功成之日假死身退,还可以消弭扬威军与黑山军的矛盾,这才是负责任的做法
五年,再给自己五年的时间,吴珉、沈菲菲、许云、方勤,这五年时间只有暂时委屈你们了
李晓走出小院,仰望天空,默默无语
既然计划在五年平定天下,那么这五年时间就必须争分夺秒,没有时间去给自己消磨浪费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李晓把精力全部投入了冀州的重建工作官员任命、部门增设调整、基层建设、土地分配、组建地方部队和民兵……等等等等,这么多地事,忙起来千头万绪
特别是这么大的地盘、这么富庶的地区目前大部份地方还是原官员留任,因为黄巾军实在抽不出那么多人才去填补这个空白,这对李晓来说是难以容忍的,大汉的官员绝大部分都和世族门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这些人做地方官谁来保证老百姓的利益?可是在冀州初定地时候,大规模的调换官员亦不可取为了政权地顺利交接,官员的调换得一步一步慢慢来先把军权控制住了,再丈量土地分配给老百姓,稳定民心,然后再逐级撤换官吏,没有军队、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也就不怕这些官吏们能掀起什么风浪
黄巾军的人才基本上皆来自扬威军系统因为黑山军系统除了懂得抓军队建设,其他的一概不懂,地方治理全部靠扬威军系统的人才,同时因为剥夺了军队对地方的治理权,军队对地方地后勤支援越来越依赖,所以黑山军也在不知不觉的与扬威军融合,这是张燕、李晓都乐于看到的,由统一调配后勤开始慢慢的改变两支军队原有的山头主义
黄巾军的人才来自扬威军系统,而扬威军的人才则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自己培养,一个是科举招生扬威军的底子薄,虽然李晓对人才地培养投入无数心血,但育人如同育树不可能一朝见功,见效慢,没有一、二代人十几二十年的功夫,基础打不下来,剩下唯一可行且见效快的方法就是科举考试,面向天下招收人才,所以李晓科举很是上心这一次放在邺城的科举也不例外,在科考钟声响起的时候,李晓照例忙里抽闲率心腹之臣视察考场,一来表明自己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二来他也想仗着自己对历史地认知看看考生中有没有自己知道的人物别临场失手被刷下去跑了人才,历史上不乏著名人物就是通不过科考的例子临场发挥和政治观点都和录取的标准息息相关,一个细小的失误都有可能被无情的淘汰
这一次的主考官李晓任命的是贾诩,虽然田丰等人在名望上要比贾诩大的多,但是冀州派的势力已经够大了,李晓不想给他们招揽人心地机会
巡视了一遍考场之后,来到堂上,李晓命贾诩把考生名单拿过来考生地成绩由贾诩来订,除了策论,都有标准答案,李晓也懒得看卷子,那些文士的卷子他也未必看地明白,但是到底选不选谁他李晓还是说了算的
科举贾诩已经不是第一次参与进来,副主考也当过,对李晓爱看名单的习惯他一直觉得莫名其妙,是不是人才要看卷子,难道看名字就能看出端倪来?那可是真就见鬼了不过腹诽归腹诽,执行大将军的命令不能含糊,好不容易混进了大将军的心腹谋臣当中,贾诩可不想在一些小事上去扫大将军的兴致,反正这个基业是大将军的,大将军爱挑选几个名字看的顺眼的中举来显示自己的睿智,他贾诩也绝无二话,做直臣不是他的追求
李晓将科举考试分为八科,分别是政治科、明经科、礼法科、军事科、算术科、大工科、经济科以及医科,武举便是军事科,先笔试,再武试,笔试的要求也不高,能认字就行,与其余七科同时同场开卷,以示文武并重
顾名思义,从各科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考试的内容以及中举后将会进入哪个行业,第一次科举时,大多数士子报的是明经科,礼法科其次,大工科最少,这和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大概士子们都认为只有明经才是检验一个士子是否饱学高尚的标准,其他的杂学均等而下之哪知道李晓把明经科中举的士子几乎全下方到地方当老师去了,虽然当教师育人子弟说起来名声不差,扬威军开出的薪俸工资也还优厚,可是大多数人都是抱着满脑门子当官热情来的,被这一帮子统统打蒙了,直到见其他几科中举的都按不同行业当官去了,后来者才恍然大悟,军事科、算术科、经济科、大工科、医科这几门且不论原来政治科和礼法科才是儒家弟子的敲门砖,明经科是教书育人地行当,切勿混淆于是从第二次科举开始,绝大部份士子一窝蜂的都涌入了政治科和礼法科,不过礼法科被法家弟子牢牢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儒家弟子大败而归,吸取了教训的儒家学子从第三次科举也就是这一次开始主攻政治科,明经一科与曾经的辉煌相比几门可罗雀
贾诩向李晓禀道:“这一次明经科门下只有两百余人报名,只怕要大大延误大将军的全民教育计划,是不是从其他各科落选的士子当中补入明经科,以为调剂?”
“不用”李晓立刻斩断了贾诩的这个念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这个行业其重要性甚至犹在军队之上中华文明地传承就寄予在他们身上,没有教书育人的精神,就不配做老师,省得误人子弟,我要那么一群混饭吃地干吗?”
“诺”贾诩始终秉承谏可以,但决不死谏的宗旨
李晓冷笑道:“哼,都想当官,都想一步登天我大汉文明传承的基础却没有几个人愿意去打,这就是我大汉的士子明经科这两百多人,只要卷子不是狗屁不通就都通过了,难得他们有这份心,值得鼓励”
“诺”贾诩接令,顿了顿还是说道:“学而优则仕,官当得越大,方能施展抱负,所以学子们一心想做官那也没错,不能一概而论”
李晓凝思想了想贾诩的话,苦笑着摇了摇头,不置可否,低头翻看手里的名单从政治科名单里,李晓抽出两份考生简历,一个是诸葛谨一个是顾雍这两个人的名字三国演义上可是有地,李晓记得清楚诸葛谨乃是诸葛亮的兄长顾雍好像是大儒蔡邕的弟子,历史上均是江东孙权手下的重臣,现在孙权还没出山,孙策连江东都丢了,不知道这两个人怎么会辗转到自己的地盘上来顾雍还可以联想到蔡琰的关系,诸葛谨不愁没地方可去啊,诸葛亮正拿着刘备的薪水呢,怎么刘备会把这个人才放跑?
贾诩见大将军又开始从名单里抽人了,既无奈又好奇,倒是很想看看这次大将军又从名字里看中了谁
在军事科的名单里,李晓蓦地看到陆逊地名字,眼睛不由一亮,这可是火烧连营的帅才,怎么也跑自己这里来了?确认这个陆逊的籍贯是江东吴郡,李晓赶紧把名单抽出,生怕自己忘了一个帅才顶一万个庸才,哪怕这一届武举只出了一个陆逊,其他都是废物,那也值了,这一届武举就没有白举办
然而接下来,李晓在军事科里却看到多熟悉的名字,甘宁、丁奉、徐盛、王平……这些在三国中期大名鼎鼎的人物居然都出现在了这一届武举之中甘宁、丁奉、徐盛都是历史上的东吴大将,王平则是蜀国大将,刘备占据江东,大幅改变了历史,这些本来是应该投向他或者是投向孙权地大将居然都因为历史的颤动北上冀州投奔了自己,李晓喜不自胜人才那自然是越多越好,特别是陆逊、甘宁、丁奉、徐盛等东吴将帅熟悉水战,这对日后南下中原夺取江东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人全部通过”李晓把名单给贾诩,“十日后校场比武,我要亲自去见识一下这些英雄人物”
其实参加武举的人只要笔试过关,基本就会全部招入军队,先进入军校学习锻炼,只要身体素质不是太差被刷下来,就算正式加入了扬威军至于武艺高不高强无所谓,反正军队里不强调个人武勇,校场比武只排名次,却不淘汰人至于笔试,那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识字识数就行,也就相当于给军校招生,既不识字也不识数的,那就只有对不起了,老老实实的去报名参军,从士兵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往上爬,晋升的度一般来说肯定是不如军校生的
五日后,军事科的成绩照例先出来了,谁叫题目简单呢,又没有之乎者也地策论,批阅地容易,自然度就快
成绩张榜,公布于众,榜上有名的都兴高采烈,摩拳擦掌地等着在校场比武时露上一手,打出自己的名望来武人嘛,不管到哪一个地方都是要靠拳头来介绍自己,而不是嘴皮子,这是千古不变的规矩
比武那日,人山人海,邺城的老百姓都来看热闹,把校场周围挤的水泄不通所谓校场,也就是军队的训练场,搭一个台子,供主帅观阵挥旗,台下是黄土铺就的平整土地,大的校场一般可容纳万人操列这么大的空间,老百姓站的远了其实也只能看个身形大概,相貌什么的是很难分辨的清的,不过古代没什么娱乐节目,难办官方操办一场盛典,老百姓自然趋之若骛,全家出动
主持比武及校场次序的是第二师师长徐晃,时辰一到,向李晓请示过后,便大声宣布“比武开始”十面牛皮大鼓随着徐晃的话音一落一起敲响,震耳欲聋,在咚咚摄人心魄的鼓声中,看热闹的老百姓渐渐安静下来
一个大嗓门的赞记吼道:“一号举子陆逊出场”
举子的出场排号以笔试成绩为准,以陆逊的博学在一帮子武夫当中自然是鹤立鸡群,当之无愧的头名
一匹白马从场边快驰向校场当中,年轻的陆逊手持一把三石弓,在飞驰的骏马上张弓搭箭,“嗖”“嗖”“嗖”三箭射向摆在帅台对面的箭靶,三箭均中目标,不离红心左右
“好啊”老百姓们见陆逊年轻帅气,齐声喝彩为陆逊加油鼓气
陆逊面露笑容,拱手向四周的百姓致谢,彬彬有礼的风采博得百姓们多的掌声
比武分两部份,第一轮是射箭,第二轮是随机抽签对搏,胜者再与其他胜者较量,直到头名产生
陆逊三箭射完,第一轮便算是过了赞记大叫道:“二号举子王平出场”
最新最快章节,请登陆,阅读是一种享受,建议您收藏。
更多全本TXT小说请到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