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范蠡 > 第二章 宛邑

第二章 宛邑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高师启蒙邑令三请范蠡在告假的奏章中说是返里省亲,其实他父母早已亡故,家中只有兄嫂和一个侄儿,他并不十分惦记。因此,他离开诸暨并没有向西北方向走,而是正北而去。他和独山装扮成流浪汉,先到了吴国,打听到孙武因和夫差意见相左,已离吴到深山隐居。伍子胥因把夫差扶上王位,自持有功,常以儿辈呼喝夫差,引起夫差不满,夫差很少再见他。吴国两员大将不在夫差身边,范蠡稍稍放了点心。又继续北上,来到鲁国,本想见一见知天命的大学问家孔丘,(这一年孔子约55岁)聆听一番教诲。不巧,孔丘带着弟子出远门了。范蠡又到了齐国,想见一见多智多谋的晏婴,没想到晏婴竟已暴卒。

    范蠡到晏婴墓前,拜了三拜,离齐朝晋而去。途经宋、卫,因没有可拜之人,便没停留。到晋之后,正遇晋国六卿树党争权,自相鱼肉,朝野慌慌不安。

    范蠡只好南下,朝家乡楚国宛邑走去。一路奔波,没有遇到麻烦。虽然上大夫范蠡的名字,已远播鲁、齐、晋等国,但谁能想到象乞丐似的年青小伙子,是计谋打败了吴军的范蠡呢。他俩顺利回到家乡宛邑时,已是深秋了。宛城西边百里奚村,是范蠡少年时代读书学艺的地方。他的老师百里长河是秦国五-大夫百里奚的第五代孙。

    百里奚村,原名岗下村,位于伏牛山支脉隆岗之下。因出了百里奚这样的名人,改名百里奚。百里奚原在虞国当大夫,后被晋俘去,作为陪嫁之臣送入秦国,后出走回楚,被楚人所执。秦穆公闻百里奚是治国奇才,想用高价赎买又担心引起楚国注意不放其走。就用五张黑公羊皮以赎逃奴名义将百里奚赎出,用为大夫。他助秦穆公先后灭掉梁、芮两国,之后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威振西戍,奠定了秦国称霸乃至统一中国的基业。秦穆公去世后,百里奚辞官回村隐居著述,留下了治国策术七篇。由于自己为官,历经坎坷,深知仕途艰险,告戒子孙可以策术教人,不得出仕为官。他的后代谨记教诲,安心居住岗下村,以农牧为本。若有可造之才,则招为徒弟,授百里治国之术。

    范蠡是五六岁时由其父从宛城南三十里范公村带到百里奚,交到百里长河手里启蒙的。范蠡生性聪慧,十四五岁时,文已得百里治国术之精髓,武已学会百里家传长剑术。此时父母先后病故,范蠡无大牵挂,在百里老师资助下,游历了武当、伏牛、中条等名山大川,拜见了不少胸有奇才、身怀绝技之人,不仅文策武术大有氏进,还学会了医术,十七八岁返回百里奚,百里老师无新话可说,新术可教,就让他回到范公村守墓尽孝,等待时机。范蠡渴望到楚王身边,为国效力,但一介平民,无人引荐。也曾到宛城找邑令,希图谋个差使,先从家乡干起,但邑令见他是个娃娃,以戏弄官府之名,乱棒将他赶出。胸有济天大志,只能守墓尽孝,范蠡度日如年,只好借酒解愁。

    酒后挥剑逐鸡、逐羊、逐牛、逐狗,弄得鸡飞狗跳。再不就登高演讲,天下大势、诸侯功过、农桑畜牧。村上人从未听说、也听不懂的话滔滔不绝。村上人只知他从小被送出去了,不知他在外面情况,见他这样,以为他有疯病。

    兄嫂也觉他神志不正常,夜半常常跳上房顶,从这房窜到那房,挥剑乱砍,好象和鬼怪打仗。范蠡在村庄的日子,只要他走出家门,人们就象避瘟疫似的慌忙躲避。这使范蠡感到伤心,但他并不介意,他觉着和不问政事、不习文武、只知种田吃饭的人不可计较。他恨官府的人,有眼无珠;他恨楚王昏庸,不能礼贤下士;他恨官场腐败,不走门子,不送钱财,就不能做官升迁。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范蠡回到村庄,除了得一个“疯子”的外号外,别无所获。没有交谈对象,没有练剑对手(此时独山留在长河老师家做活),他觉得再这样下去,自己真的要疯了。他开始思考下一步怎么办。

    就在此时,从楚国郢都派来了新的宛邑令文种。这文种学识渊博,志向远大,本想在都城升迁,但不是贵族出身,被发配边陲小邑做了一个邑令(相当于今日县长)。文种之才可以治国,如今治邑,自然轻松。上任不久,宛邑民顺政清。文种闲暇,四处察访。一察施政,二访贤人。当听说百里长河弟子范蠡有奇才,便遣邑吏去范公村召之。邑吏去范公村,范蠡不见。邑吏回文种说:“村人都说范蠡是个疯子,不必再召见了吧。”

    文种笑道:“吾闻贤俊之士,易招疯子之讥,内怀独见之人,外遭不智之毁,你不明白,明日备车,吾亲往谒之。”

    第二日,文种乘车到了范公村,询问范蠡家住处。村人告之在村两北角。

    文种下车,往范蠡家走去。走到范蠡家大门外时,突然一黑色大狗从门内窜出,“汪汪”狂叫不止。

    文种和邑吏先是一楞,仔细看时,却是一人披着狗皮学狗吠叫。

    村上跟着看热闹的人说,那就是范蠡!

    邑吏怕文种难堪,连忙脱衣挡住文种视线,吆喝范蠡:“邑令在此,不得无礼!”回答他的是“汪汪”两声。

    村上跟着的人都笑了。

    邑吏催促文种离开。文种笑道:“尔不明白,吾闻犬吠者人也,人身而犬吠者,谓我是人。今吾到此,觉有圣人之气,圣人谓吾是人,莫大抬举矣!”

    文种说完,整了整衣衫,朝范蠡拜去。

    范蠡已知文种不是昏官,戏笑太大,已不成礼,慌忙逃去。

    村人大笑。笑文种太痴,笑范蠡太疯。

    范蠡用狗吠迎客是他试探文种之计。在先,他已知文种德政,但是否可交,心中无底。世事维艰,世态炎凉,心不相通,不可深交。邑吏传文种召他,他避而不见,是试试文种是否诚心。若心诚,必亲自来。文种来时,他在村头早已望见,临时决定披狗皮狂叫,是试试文种是否会心。文种果然悟出谓他是圣人,在村人讥笑声中向自己行叩拜之礼,可谓大智若愚。范蠡揣测,文种既然诚心交友,会心达意,明日必定还会前来。那明日,就要试一试文种是否知心了。若是知心之人,即引为知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当今乱世,能交一心心相通的朋友,即如宏图不展,也不在来一趟人世。

    当晚,范蠡将思绪整理了一遍。次日早饭后对兄嫂说:“今日文种必至,请嫂嫂为我找一件象样的衣裳,兄长上市买一些酒菜待客。”

    范蠡兄嫂均为老实厚道之人,私下也常为范蠡的前程操心,前日吏来不见,昨日装狗,实在弄不明白弟弟意欲何为。换了别人,早就跑到宛城去了。

    还坐等邑令来谒。昨日邑令在哄笑声中离去,岂不生气,今日还能再来?但弟弟说了,而且他说的话往往很准,俩人也就不多言语。兄长范水掂起篮子上市去了。嫂子在屋内翻箱倒柜,看有没有合适衣服。终于找到一件范蠡父亲生前出门见客常穿的一件旧衣,虽然稍大了些,但比范蠡身上的破衣好得多。

    范蠡洗漱了一番,把乱发扎了扎,接过嫂子递过的衣衫穿上,铜镜一照,倒也象个人样。嫂子见他今日全无疯样,戏笑道:“弟弟今日象要娶亲。”

    范蠡笑道:“谁家女娃肯嫁疯子?”嫂子道:“你平日若象今日正经,谁能说你疯子。”范蠡道:“平日哪有贵客来访?我若每日穿戴整齐,那才是疯子呢。”嫂子笑道:“弟弟说话办事总跟别人别个劲儿。”范蠡道:“我若和别人一样,那就不叫范蠡了。”俩人说了一阵闲话,范蠡又逗了一会五六岁的侄子范波玩了一会,文种还没有到。兄长从市上采买回来,已经大半晌了,仍没见文种影子。兄长有些沉不住气了,说:“弟弟,你说这事可准?”

    范蠡说:“上次波儿得病,你俩吓得要命,我说六日必好。六日头上波儿活蹦乱跳,这事你忘了?”范水道:“那是你懂点医道。这事可不同,你又没钻到邑令心里,怎知今日必到。”范蠡说:“弟弟不光懂医道,还懂心道,我说文种今日来,他必今日来。”范水不信说:“昨日你戏耍了人家,一般人都受不了。何况邑令,我看今日不会来了,这酒菜咱自己用吧。”范蠡解释说:“兄长有所不知,正因为昨日戏耍,今日他才必到,若是常礼躬迎,邑令怕今日真的不来了。”范水一向说不过弟弟,见范蠡这么说,只好说:“你说的理儿总和别人下一样,这都是师长交给你的?”范蠡笑道:“这都是我自己想的。”范水揶了一句:“难怪都说你是疯子,要是邑令今日不来,这酒肉你可不能吃一口。”范蠡答道:“好。要是文种前来,这酒肉全归我俩如何?”范水答应了一声好,就和老婆到灶间准备去了。

    日将近午,文种一人骑马而至。范蠡迎上,施了大礼,领进屋里分宾主坐在蒲团上,为昨日失礼道了歉。文种高兴他说:“不必道歉。昨日举动,令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范蠡:“邑令这样说,蠡实不安。”

    文种:“种是实言,少伯将种视为圣人,实是对种鼓励。种将终生奋斗以求。”

    范蠡见文种如此说,放下了心,但考虑自己一介村民,让邑令一招两顾,实在不妥,便说:“蠡为敝村疯民,何德何能,邑令再三在驾屈尊,蠡实不安。”

    文种见被人称作疯子的人,今日衣冠整齐,仪表堂堂,礼节周到,声音铿锵,全无疯子模样,不禁从心里喜欢上了。文种说:“种闻少伯乃百里长河之高足,得见颜面,实是三生有幸。种乃郢都人民,字子禽,你我相知,叫我子禽好了,勿再称令。”

    范蠡见文种说得诚恳,便说:“好,邑令比我年长,我称令子禽兄可否?”

    “好!好!”文种说,“我就称你少伯弟了”

    “称少伯可矣?”范蠡说,“兄为邑令,蠡为草民,高攀了!”

    “哪里,哪里。”文种说,“要说高攀,是我高攀了少伯。”

    “那咱就不必客气了。”范蠡说,“不知蠡有何用,竟让子禽屈尊而顾。”

    文种压低声音说:“此处说话可否方便?”

    范蠡说:“方便,方便!兄嫂皆为厚道之人,村人皆不关心经政,再说,咱们所言,吆喝出去,也难有人明白。”

    文种笑了。范蠡也笑了。

    此时范水送上了酒菜,同文种打过招呼便离开了。文种果然来到,使范水对弟弟十分佩服。见弟弟全无疯样,二人谈笑风生更感到奇怪,“看来弟弟是个官场上的人。”范水想,说不定今日就是弟弟的出头之日。若真是这样,也不枉父亲一片苦心。范水记得父亲在世时对范蠡格外着重,又是送他去学艺,又是为他找陪练。说范蠡生下来就比范水哭声响,不到百天,眼睛就能看东西。还说,能为范家荣光耀祖的人定是范蠡,因此周岁时给他起了一个怪名“蠡”——让他压住两条“虫”,而“虫”,一是龙,二是蛇。压住龙蛇的人,自然不是一般的人。这个意思,只有范水知道。对外说,是续住兄长的“水”字往下起名,“蠡”字是贝壳做的瓢,有水有瓢,顺理成章。

    范蠡见上了酒菜,便敬文种,先喝了一鸱夷,(一种皮革制的小酒囊)

    然后二人也不相让,边喝边说起了话。

    文种说:“近日,子胥捎信,邀我去吴做事,你看如何?”

    范蠡:“蠡对子胥智勇,十分仰慕,然为家仇入敌国反攻故国,使百姓生灵涂炭,不敢苟同,世人对此,颇多微词,子禽兄三思。”

    “嗯。”文种说,“去吴非我所愿。然在宛,又无大事可做。”

    “回郢都辅佐楚王如何?”范蠡说。

    文种叹气:“我若能在郢都伸展,就不会到宛城来。如今郢都,贵族当权,君主无为,腥臊并用,芳香不得接近。子禽出身微贱,无人援引,郢都难回。”

    范蠡点头:“国以人兴,国以人亡。可叹楚国东有强吴,西有霸秦,内外交困,势如江河日下,却不用力挽狂澜之人。”

    “少伯所言极是。”文种说,“种对楚真是又爱又恨。少伯呢?”

    范蠡一下不摸文种底细,试探说:“蠡不在庙堂,无爱无恨。”

    文种笑了:“弟瞒村人可矣,瞒种则不必。弟装疯装傻,还不是又爱又恨,还不是企望一展宏图,或王有天下,或霸领诸侯,种不知者,弟何时出道,是留楚,还是去楚?”

    听了文种的话,范蠡的内心受到很大震动。能看透他心的人,文种是第一个,就连他的老师百里长河也对他企望霸领诸侯的雄心估计不足。范蠡见文种这么说,己到知心程度,索性把心中的想法都说了出来。只听他说:“生为楚人,终生为楚。楚不用吾,吾不背楚。上苍给我效国才能,我若不用,则枉为世人。如今楚之大敌为吴,而能牵制吴国的非秦,非晋,非齐,非鲁,只有于吴山水相连,同风共俗的越,若能助越强盛,把吴敌住,吴无力攻楚,为楚的目的可达矣。”

    文种听罢,不由起身:“少伯弟,请受为兄一拜”

    范蠡也站起:“兄长何故如此?”慌忙拉住了。

    文种只好坐下说:“弟之雄论,令种茅塞顿开。种早有去宛之心,但不知去何处效楚。”

    范蠡说:“蠡在村闲住,原是想等志同道合之人,兄若有此意,弟愿追随,为兄效犬马之役。”

    两人把话说透,都感到十分畅快,不由地边喝边唱起来:生为楚人兮,终生为楚。

    楚不用吾兮,吾不背楚。

    宏图不展兮。

    枉为世人。

    扶越制吴兮,实为助楚。

    范蠡嫂子听到二人吆喝吟唱,对丈夫说:“怪不得文种找咱弟,原来也是个疯子。”

    范水笑道:“疯子才能当官呢。咱弟遇上这个疯子,说不定要当官呢。”

    范蠡和文种自那次相见后,犹如故交似的又密谈了几次,然后在一个清晨,文种带着贴心随从,范蠡带着独山悄悄地走了。他俩的去向只有百里长河知道。

    在那个时代,各国人员相互走动,比较随便,不需要办理“护照”。只要不是要犯,各路关卡一般不管。文种和范蠡及其随从装做生意人,带着宛城出的土特产,晓行夜宿,两个月后到了越国,受到了越王允常的款待。转眼几年过去了。

    恩师被囚弟子智救范蠡和独山在百里奚村生活多年,对这里一草一木十分熟悉,两人走到老师家时,只见大门紧闭,这般时候,关着大门?独山上前,敲了半天,才听到一个老者颤颤巍巍的声音:“谁呀?”

    范蠡意识到不好,忙答话:“陈爷,是我!”

    “你是谁呀?我耳背了,听不出。”

    “我是少伯,还有独山!”范蠡大声说。

    “啊!是你俩呀!”陈爷慌忙开了门。陈爷是百里长河家的老家院,在百里家几十年了。

    范蠡进到院里,静悄悄地,没有人气儿,吃惊地问:“陈爷,老师呢,家里人呢?”

    陈爷把门关好后说:“一言难尽,到屋里再说。”

    范蠡和独山跟着陈爷到了正屋,只见屋里到处是灰尘,又吃了一惊说:“陈爷,老师他?”

    陈爷不紧不慢他说:“我给你俩弄点饭吃,吃了再说。”

    “不!”范蠡拦住了陈爷,“你不说,我们不吃!”

    独山也着急:“陈爷,你就快说吧。”

    陈爷叹了口气,说出了事情原委。

    原来,文种辞官离开宛邑后,过了两三个月郢都才知道,再派邑令,一时也派不出,也无人愿到边城来。在这种情况下,宛城北原来周天子封置的申国后裔姜通,用珍玉钱财疏通了郢都王宫贵人,在楚王面前求情,买了一个宛邑令。这姜通当上邑令之后,暗中勾结秦国,企图恢复被楚文王灭掉近二百年的申国,好当君王。姜通自感才疏识浅,便想到了曾经辅佐过秦穆公的百里奚后代百里长河,三番五次邀百里到邑内做事。百里长河谨记祖训,坚辞不去。姜通便派吏兵硬将百里长河拉到宛邑城内,软禁了起来,许诺若设谋立国,让其当相国,若不设谋,则囚禁终生。百里长河冷笑相对,一言不发。百里家人,怕邑令加害,夫人带着儿女去了方城。

    “老师何时被囚?”范蠡问。“

    “三四个月了吧,好象是热天的时候。”陈爷说。

    “让不让去看望?”范蠡又问“让看。长河不让家里人去,怕邑令把家人也扣了。我半个月去一趟,给长河送点东西。”陈爷说,“你俩回来,太好了,想想办法把你们老师救出来。”

    “姜通这是谋反,我看咱们去一刀宰了他!”独山气愤他说。

    从感情上说,范蠡同意独山的话,但理智告诉他,不能这么办,一则没有拿到姜通谋反证据;二则断然手段若不成功,会招来麻烦,影响大局。他瞪了独山一眼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可乱来。”

    “那你说咋办?”独山不高兴他说。

    “老师尚无性命之忧,咱们先弄点饭吃,完了,我先去看看再说。”范蠡说。

    饭后,范蠡打扮成农夫模样,嘱付独山协助陈爷守好院子,然后独自朝宛城走去。独山本想一同去,范蠡担心他一时性起惹出乱子,就让他留下。

    独山做为的伴童与范蠡一起长大,虽情如兄弟,但总有主仆之分。范蠡说东,他不敢说西,虽然心中不快,也只好留下,打扫起院内、屋内的尘土。

    百里奚村离宛城七八里地,一顿饭功夫,范蠡便从西关进了城。范蠡和文种交往时到过邑衙内,对院里情形比较熟悉,很快找到了陈爷说的关老师的地方。那是衙内一个独门小院,名曰文苑。内中藏有典籍,是历代邑令阅简、弹琴、接待文朋诗友的地方。姜通不通文墨,便把此处改作了囚室。范蠡以百里奚村民身份,到了文苑门口,装傻呜呜比着手势给守门的兵丁说给百里老头送两件夹衣。兵丁看了看范蠡的样子,把夹衣掂起来,摸了摸,没什么夹带,就挥手让他进去范蠡走进院内,穿过花厅,来到后院,只见百里长河老师一人端坐在大槐树下的石墩上,一手执黑,一手执白,在面前的石板上下围棋。

    范蠡紧走几步上前叫了一声:“老师!”

    百里长河没有反应,执白的手着了一子。

    范蠡走到跟前:“老师,弟子来看你了!”

    百里长河没反应,执黑的手又着了一子。

    范蠡看着老师已经全白了的头发,想起了几年前老师的头发还是乌黑,想起老师十几年的教诲,想到老师今日的境遇,情不自禁地跪了下去:“老师,弟子来晚了!”

    百里长河也没看范蠡一眼,把一枚白子放到“断”的位置后说:“你不在越,回楚何事?”

    “回来看看老师、兄嫂,为父母扫墓。”范蠡说。

    “糊涂!”百里长河仍旧没看范蠡一眼,“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恋亲情,忘了?”

    “弟子没忘。”范蠡说,“不过……”

    百里长河瞪了范蠡一眼:“可有不顺心之事?站起说话。”

    范蠡站起:“弟子感到无事可做,故告假返楚省亲。”

    百里长河又着了一黑一白后说:“时不至,不可强求,事不究,不可强成……”

    “自若以处,以度天下。”范蠡接念道,“弟子明白了。”

    “明白了,就快走吧。”

    “老师,你!”

    “每日琢磨棋艺,大有裨益。”

    “老师!”

    “走吧!你看,黑白相斗,已是死棋。”

    “不!”范蠡急了,“我要救你出去!”

    百里长河执子的手颤抖了:“小不忍则乱大谋,为我老朽,不值,快走吧,莫叫邑令发现是你。”

    范蠡的心颤抖了,老师在此种情况下,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前程,他也决不能作那种见利忘义之人,为了恩师,他宁可不去当那上大夫。他知道老师脾气。如果不把老师救出去,老师可能就这样“安心”困死在这里。百里长河当然也知道弟子脾气,他岔开话题说:“听说吴国正在秣兵厉马准备报-李之仇?”

    “是有此事。”范蠡说。

    “那你还不赶快回去?”

    “老师在文苑一天,弟子就一天不走。”

    “你这个脾气为何就改不了呢?”

    “江山好改,秉性难易,弟子怕也难改了。”

    百里长河叹了一口气:“真拿你没办法。你早晚要吃这脾气的亏。”

    文苑门口的兵丁大声贬喝起来:“那个傻子,还不出来?”

    范蠡向百里长河施了弟子礼:“老师放心,我定会救你出去!”然后扭头走出文苑大门,到门口时,又冲兵丁傻笑了一下。

    范蠡走出邑衙大门,就近找了一个小酒店,要了一小酒囊酒,坐下一边喝一边想着如何把老师救出去。范蠡想,若收集姜通勾结秦国谋反罪证,按程序告到郢都,由郢都派人核查后处治,快则也得半年。自己不可能在家乡呆这么长时间。看来只有采取非正常手段。什么手段呢,武力解决无什把握,且易连累老师,只有用文。当面劝说,恐难以奏效,弄不好,暴露了自己身份,象老师一样抽身不得,更为麻烦。央人劝说,一时难以找到能说服姜通的人。

    “客官,还要不要添酒?”店家见范蠡的酒囊已空,双眼发楞,走了过来。

    范蠡一醒,笑道:“不用了。”付了钱,正要离去,突然问店家:“我远道而来,不知此地属秦、属楚、还是属申?”

    店家奇怪地望着范蠡说:“当然属楚。”

    “可我听说这儿是申国。”范蠡道。

    “你这个人咋啦!”店家不高兴了,“申国君王大逆不道,残害百姓,早就灭了。庶民只知有楚,不知有申!”

    “得罪!得罪!”范蠡施礼走出门去。

    店家望着范蠡的背影,吐嚷了一句:“哪来的疯子?”

    范蠡出宛城西门,在回百里奚村的路上,一个“迫人出城”之计产生了,他回到老师家简单说了几句去邑衙文苑的情况,便一头扎进了老师的书房,嘱咐陈爷和独山不要惊动他。

    该吃晚饭了,他还没出书房。陈爷和独山知道范蠡的脾气,也不敢叫他,俩人草草地吃了,把剩下的饭温在锅里,等着范蠡。他俩知道,范蠡一定是在为救老师想办法。独山不明白的是,-李之战,那样大的事,范蠡也没有“闭门谢客”,救老师一个人,用得着费那么大的心思吗。

    约摸一更时分,范蠡手持一块竹简,进了灶间说:“独山,你马上出发,把这块竹简挂到姜通老家石桥村头,尔后一直向东到方城接老师家人回来。

    我料定不出三日,姜通会滚出宛城。“

    独山接过竹简,揣进怀里,又抓了两个白馍放进怀里,二话没说,便出发了。

    独山走后,范蠡匆匆吃了饭,让陈爷先睡,然后,到书房,将五块竹简依次装进怀里,走出书房,轻轻到了院墙跟前,纵身一跃,跳过墙去,消失在夜色之中。

    清晨,宛邑令姜通家石桥村头一棵老槐树上,悬挂着一块竹简,在微风中晃动,好事的村民把竹简取下慌忙交给族长,族长接过,只见简上写着:“伟哉姜姓。先祖有功,赐姓立国。逆子不道,四世国灭。楚王有德,灭国留族。石桥栖身,二百年矣。今有姜通,自不量力。勾结强秦,私蓄甲兵,欲复申国。灭族之罪,昭然若揭。为全族计,速将姜通,逐出宛邑……族长看完,大吃一惊,和族人一讲,众皆哗然,纷纷议论姜通从小就不是个好东西。姜姓二百多号人不能让他给毁了。一致推举族长和几个丁壮去宛城弄清原由,若真是谋反,家法处之。

    宛城北门前,一清早,进出城的人们也发现了钉在城门附近官府告令栏中的竹简,只见上写:宛城百姓,祸将临头。邑令姜通,联秦背楚,阴谋复申,形迹已露。郢都悉知,楚王震怒,即派大兵,进剿宛城。为全城计,速将邑令,逐出宛城,以免生灵涂炭,玉石俱焚。全城百姓,对姜通上台后横征暴敛,早已深恶痛绝,简上的话,犹如一把烈火,一下子点燃了干柴。混在人群中的范蠡见群情激愤,时机一到,用当地话吆喝了一声:“到邑衙去!

    把那个混蛋邑令撵出城去!“话音刚落,群起响应。几十号人吆喝着朝邑衙街走去,越走跟随人的人越多。范蠡一边走,一边同身边的人说,咱们得约合的人多点,身边的人感到他说的话有理,也没问他是谁,干什么的,就自告奋勇去其它三个城门约合人去了。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四个城门附近集合的队伍约有二千多人,先后赶到了邑衙大门前。吆喝着让姜通滚出宛城,邑衙内的甲兵,听到四门百姓前来邑衙的消息后,早已把大门紧闭,用顶门杠顶上了。

    邑令姜通起床开门时,一块竹简从门头“啪”地一声掉下,他吓了一跳,拣起一看,只见上写:欲复申国,实属妄想。勾秦背楚,已失天意。横征暴敛,已失民心。宛邑平坦,无势可依。虽有甲兵,乌合之众。楚国虽弱,终是大国。以卵击石,后果可知。楚王并申,天子已允,违天子之意,必遭天下人口诛。申国辖内,尚有吕、邓、方城诸国,尔复申,他复吕、复邓、复方城,天下岂不大乱,百姓岂能容忍。申吕诸国,已灭二百年矣,当今百姓,只知有楚,不知有申,尔复申何为。天下纷争,大并小,小被并,全是无意。

    不可逆天而动。尔谋反形迹已露,为尔之计,速离宛城,方可保全性命。姜通看完,惊出一身冷汗。心想,此人能到我门口放简必有惊人本领,倘若不是下简而是下刀……姜通不敢想下去了。此时,他感到,复申为王,已是作梦。阴谋败露,只有赶快逃跑。姜通吩咐家人、手下,赶快收拾细软。就在此时,院外的吆喝声传了进来,甲兵禀报有上千人围在院外,姜通知道众怒难犯,慌忙带着家人和亲信从后门溜了。他本想回自己村去,没想到刚出城便看见族长和气势汹汹的本族人。情知不妙,连话也没敢说,便抄小路往西北方向逃了。

    邑衙内甲兵见姜通已逃,打开院门,说邑令已逃,让大家散去。百姓们那里肯信,一拥而入逐屋察看,见姜通果然不在,才欢呼着离去。范蠡趁混乱之时,跑到文苑,接着老师,悄悄从人群中走出院门,上了事先备好的一辆牛车,悠闲地出了西门。

    故土别离百里许女范蠡把老师送回村,简单吃了点东西,睡了一觉,告别老师,朝城南自己家范公村走去。想赶快看望一下兄嫂,离开家乡,回越国去。

    范蠡走了七八里,来到了清水(今称白河)河边,虽是秋季,但水势汹涌。范蠡正在考虑,是解衣涉水还是搭乘渡船时,水边芦苇丛中划出了一只丈把长的小船,船家高声问道:“客人可要过河?”

    范蠡心中疑惑,这么巧?会不会是伍子胥派来跟踪的刺客。伍子胥雇用的杀手要离,就是在船上刺杀了庆忌,稳定了吴王阖闾地位的。他仔细看了那个船家,三十左右,个子不高,满脸堆笑。心想,是祸躲不过,躲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先上船再说。自忖只要留心,依自己的武功,对付个把人还不成问题,于是他高声应道:“过河!”

    船家把小船撑到他跟前,用竹篙别住停稳后说:“客人请!”

    范蠡看了一眼船家的架式,心想,此人若是刺客,我登船时若不备,他一篙打来,就会把我打入水中,再用篙头铁尖一刺,没命矣。范蠡没有急于登船,笑问道:“船家是哪村的?”

    “五里屯的。”船家从容应答。

    “此处不是渡口,你的船咋停在这儿?”范蠡又问。

    “有水可撑船,是岸便是渡。客人疑我是贼船乎?”

    船家笑着答道,“既如此,船家去也!”说完抽篙抵岸欲撑船去。

    范蠡就在船家将竹篙从水中抽出插到岸上的一瞬间,纵身一跃,轻轻地落在了船的另一头,一下子把船家颠了个趔趄,差点歪倒水中。范蠡笑道:“你就是贼船,我也不怕?”范蠡想以此发出警告:来者不善!

    船家见范蠡登船的手段不凡,又听他如此说,也笑道:“客人真会说笑话。”然后将篙一撑,小船离岸,朝水中驶去。

    “客人从何处来?”船家问道。

    “从来处来。”范蠡笑答。

    “到何处去?”

    “到去处去。”

    俩人都笑了起来。

    船到-水中间,由于水流颇急,船有些颠簸起来。船家高声道:“客人站好!”范蠡走南闯北,知道贼船宰客多在夜深人静或风大浪高时。此时正值浪高,需要警觉,高声应道:“放心,我站得很好!”说完还在船上蹦了几蹦。吓得船家叫了起来:“好了!好了!”范蠡见船家的样子,不禁笑了起来。此时他感到这个船家不象是刺客,即如是刺客,身手也比专诸、要离差得远,于是放下心来,欣赏起傍晚的情水风景:夕阳映照,水鸟纷飞,绿树护岸,波光鳞鳞。不由想起越国水乡。想起扶越制吴助楚的使命。

    船到南岸河滩,范蠡付了船费,道声“谢了!”纵身跳上了河滩,朝岸上走去,当他走上河堤回头再看自己登滩的地方时,船家和小船均不见了。

    他感到好象做了一场梦!

    范蠡到家时,家里已喝完汤(吃过晚饭),侄儿已睡下了。兄嫂见他回来,又惊又喜,一边为他烧汤,一边问他这几年的情况。范蠡含糊他讲了和文种一起在越国混事。范水说:“听说越国把吴国打败了,阖闾也被打死了,可有此事?”范蠡说:“兄长对这事咋也关心起了?”范水说:“那阖闾率兵打进咱楚国都城,把楚人害惨了,谁不想扒他的皮。听说他被打死了,能不高兴!”范蠡问了一些兄嫂的情况,得知近几年风调雨顺,日子也算不错,便放了心。见汤已烧好,便自己动手,拿起陶泥碗盛了,蹲在灶间吃了起来。

    此时,村头的狗开始叫起来。范蠡心中一沉,说:“最近可有生人找我?”

    嫂子接道:“前几天有个生人打听你回来没有,说是你朋友。”范蠡心中明白,不再言语,速把汤喝完,从怀中掏出一些碎金放在案板上说:“家里很好,我这就走了!”范水说:“你不能住一夜再走?”范蠡说:“公务在身,不住了。”范水看着弟弟神色说:“你是不是犯了什么案子!”范蠡笑道:“兄嫂放心,弟虽是疯子,但不会犯案子。”说完就往外走,兄嫂知他脾气,也没拦他,只是嘱付他自己保重,送出了院门。

    村头的狗叫得更厉害了。

    范蠡想,独身夜行,恐有不测,便来到自家祖坟地,在破旧的看坟庵里躺了下来。他感到睡在这里比睡在村里安全,和父母及列祖列宗睡在一起,心里踏实。他突发奇想,自己百年后,能不能在这里占一席之地?只要自己作为无愧于列祖列宗,一定能占一-黄土。想到这里,坦然入睡。

    独山按范蠡吩咐雇了快车把师娘、师兄、师妹从方城接回村时,己是百里长河回村第二天傍晚了。家人团聚,村人祝贺,自是热闹了一番。独山得知范蠡返乡省亲,晚饭后,便向老师提出回范公村看看。百里长河让独山好好歇歇,第二天再回。独山是个急性人,说不用歇了,当晚即回。百里担心独山安全,独山再三说没事,挎了一把长剑出发了。

    安歇之后,百里长河向夫人讲这次平安出来,多亏了弟子范蠡。他观察范蠡从小至今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想把女儿百里宛玉嫁给他,不知夫人意下如何。夫人说,一切全凭他的决断,但不知范蠡在越国是不是已有了夫人。

    百里长河说:“已经问过了,没有。你去问问宛玉,她可愿意?”夫人说:“好吧,明日我去问她。”百里长河说:“事不宜迟,范蠡说走就走的。”

    夫人笑道:“啥事还没见你急过。”百里长河道:“丈人好找,女婿难寻。

    找一个好女婿,三辈子的事,莫误了时机。“夫人道:”好好,我这就去。“

    百里长河的闺女百里宛玉这一年刚满十五,是个知书达理、聪明贤淑的姑娘,和范蠡一起长大,犹如兄妹,她虽然和范蠡交往不多,但常从父母那里听到对范蠡文武之才的夸奖。从心里佩服范蠡,但对婚姻之事从未想过。

    正要睡下时,母亲走来说了一番女大当嫁之话,并问她对范蠡的看法。百里宛玉一听,脸发红了,心里咚咚直跳,一时不知如何说好。夫人见女儿这样,说道:“范蠡是知根知底之人,比给你找个生人强。”宛玉见母亲这般说,知道父母已有此意,就低头说:“全凭父母做主。”

    范蠡一觉醒来,太阳已经老高,他走出坟庵整了整衣衫,跪在父母坟前,磕了三个响头,又祷告了一番,便起身回百里奚村。他想独山若是已将老师家人接回,便马上和独山回越国去。离开时间太长,再不回勾践要起疑心了。

    范蠡走了三十里,又累又饿,便在宛城南门、清水河边一家酒店里坐下来,要了酒肉,正吃着,忽然一人走来作揖施礼道:“蠡兄别来无恙。”范蠡定神一看,原来是自己漫游伏牛山时结识的朋友,忙邀上坐,添了酒肉,一边吃喝一边聊起别后情况。那位朋友叙说了一般情况后,便切入正题,说是伏牛山天龙道主去年病逝,手下四个弟子为争主位闹得不可开交。但这四人,文不能设谋,武不能服众,道主胞弟忽然想起当年在天龙道小住的范蠡,觉得范蠡文武全才,堪当道主,便遣人下山,到范蠡家乡来寻他。范蠡听了,觉得不妙,他知道天龙道的规矩,若是入了,终生不得退出。当年他闻讯该道要吸收他时,悄悄地走了,生怕终生困到伏牛山内,每日烧香念经,犹如牢笼。现在见朋友到此寻他,心想,真是多事之秋,回乡几日,先遇老师被囚,又遇船上可疑之人,昨晚村头可疑狗叫。今日又被朋友缠住去当天龙道主。若不赶快返回越国,不知又会遇到何等事故。想到这里,他对朋心虚以应酬,一个劲儿热情劝酒,两人从上午喝到下午,把朋友灌得酪酊大醉,扶到附近客栈,安排歇了。范蠡生怕再遇到什么麻烦,另找了一个客栈歇了下来,直到晚饭后才步出客栈打算回百里奚。巧得很,出门不久,便遇上了前去找他的独山。他扼要说明了情况,俩人便一同朝百里奚村走去,打算当晚即和老师告别。

    范蠡没有想到,当他和独山一起口百里奚村,敲起睡下的老师告别时,百里长河竟说出了让他娶百里宛玉为妻的话。范蠡对这位师妹印象很好,但从来想过娶她为妻,事情突如其来,不知如何是好。倒是独山痛快,看到范蠡没有表态,催促道:“还不赶快拜谢丈人,你错过了这个村,到哪里再去找宛玉这样的好媳妇,莫非你想找个蛮女子不成!”范蠡笑道:“不知宛玉意下如何,怎能唐突应下。”独山道:“啥事你都聪明,这事糊涂了起来。

    宛玉若不同意,老师怎能提起。“范蠡一想也是,便答道:”既如此,全凭老师作主。“

    百里长河见范蠡已答应,高兴他说:“非常时期,老师也就不拘礼了。

    明日即与你们完婚,然后你们一起去越。“

    独山一听,叫了一声:“好哇!”

    范蠡瞪了独山一眼,给百里老师讲了昨日和今日的巧遇,耽心夜长梦多,难以脱身,误了大事。说既已答应娶宛玉为妻,决不会三心二意。自己先回越国,稍事安定以后,再来接宛玉过去或请人送宛玉去越。

    百里长河是深明大义之人,深知范蠡若被天龙道人缠住,将一事无成。

    便说:“也好,你先回越,我择日将宛玉送去。”

    范蠡见百里长河这么说,心里十分感动,不由地跪了下去说:“谢过老师,蠡决不会辜负老师一片苦心。弟子告辞,老师多保重。”说完,叩了一个头后站起对独山说:“走!”独山楞了:“这就走了?不见一下宛玉?”

    范蠡何尝不想见一下宛玉,但他恐怕一耽误,今晚不好走了,明日天龙道人找来就麻烦了。强忍住说:“走!”

    独山望着百里老师,希望老师发句话。

    百里长河掩饰住内心的复杂感情,挥手道:“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恋亲情。走吧!”

    独山见老师如此说,只好跟着范蠡走出门去。

    范蠡走出百里家院门,和陈爷告别时,声音哽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