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宋正道 > 0022 朕心无反复!

0022 朕心无反复!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德远的顾虑,朕心里早有计较,便给你一一说来……”

    “钱粮物资之事,朕已经交给张伯英去办……”

    见张浚皱了皱眉,赵桓知道他在担心什么。

    “德远不必担忧,朕知道如今城中的百姓手里无钱,不会再去搜刮他们。此番筹银,我让伯英打着议和款的名号,去向那些王公大臣们要银子……”

    “既便那些人不怕朕这个官家,金人想必他们还是怕的…”

    赵桓自嘲的笑笑。

    张浚也点点头。

    堂堂大宋官家,为了向大臣们要钱,居然还要借用金人的旗号,这便是皇权衰弱的悲哀。

    “是以银钱之事,朕倒不是太担心,我相信伯英能办好……”

    “援军之事,朕是这样考虑的……”

    “九月的时候,康王已去相州经营抗金大元帅府。有宗泽宗老经略的辅佐,想必已具规模……”

    “金军围城已久,康王手中有兵有将,为何不主动来救?”

    张浚忽然打断了赵桓的话,稍皱眉头问道。

    这句话一出口,赵桓便与张浚对视了一眼,几乎同时意识到了某个问题。

    “朕以为,康王还是投鼠忌器吧…”

    “金军将汴京城围得如铁桶般,隔绝内外消息。康王不知城内确切情形,为了顾及上皇与朕的安危,不敢轻举妄动,也属正常……”

    张浚又点了点头。

    这种时候,也只有将事情朝好的方面想。

    可是他们心里都清楚,那种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在外手握重兵,康王难保不会另生异心,故意按兵不动,坐观局势的变化,以从中取得最大利益。

    “大名府总管赵野、韩世忠,也是一股可以用得上的力量……”

    “还有南面的光州、寿州……”

    “问题是,就算他们肯听官家的旨意,带兵勤王,可怎么才能与他们取得联系?如今的汴京城,便是插翅也难以飞出人去……”

    张浚再次提出疑问。

    “这确实是个问题。”赵桓眉头微皱,如何与外围勤王之师取得联系,一直让他颇为头疼。

    “此事暂时也无万全之策,只能与金军交手后,见机行事……”

    “再说说士气问题,此次让伯英筹款三百万两,朕准备拿出一半,做为犒军之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另外,朕决定亲自上城墙,以身守城,与兵士们共进退。若是这样还守不住,朕也无颜再面对汴京百姓,便以朕躬死社稷……”

    “是以德远不必顾虑朕抗战的决心……”

    说到这里,赵桓站起身,脸上显出决然之色,仓啷一声拔出身边的九龙宝剑,用力向下一挥,将面前的案桌斩下半只角。

    “若朕心再有反复,便如同此案!”

    张浚万万没想到,赵桓会用如此举动来表示抗战决心,这根本不是那个犹柔寡断的官家之风格。

    可是瞧赵桓决然的样子,又根本不似作伪。

    饶是张浚性子平淡,胸中的热血也被点燃,顿时起身,伏在地上行过大礼,“官家果是决意抗战,臣愿以死效之!”

    “德远请起……”

    赵桓将张浚扶起,二人依旧坐下。

    “至于主持大局之人,朕心中早有人选,那便是德远你……”

    “官家,非是臣不愿效力,只是……”

    张浚闻言,再次吃了一惊。

    他不过是个从五品的太常少卿,一向人微言轻,在朝中根本没有话语权。

    是以空有一身的报负,在李纲李相公离朝之后,根本不受人赏识。反而因为主张抗金,处处受到当权的投降派打压。

    没想到今日官家已然决定抗金,还要将这面大旗交给自己。

    不是张浚不愿意接这件差使,只要是与抗金相关,他都不会推辞。

    可是以自己的资历声望,就算是有官家撑腰,也绝难服众。抗金是何等凶险之事,如果行事处处受人掣肘,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赵桓知道张浚在顾虑什么,淡淡一笑道,“德远不必过虑…”

    “朕今日便任你为东京四面行营使,专司汴京城防务,不受枢密院节制,直接对朕负责……”

    宋代的官制很复杂,一个官员往往有头衔、品级及任职。比如李纲,靖康元年初时,头衔是太子少师,任职是尚书右丞(副宰相),品级是从二品。

    除此之外,宋朝与其他朝代官员最大的区别,是具体办事的人除了任职外,一般还有个临时委派的差使。还比如李纲,他除了以上的头衔、品级、任职外,在主持抗金大局时,钦宗又给他个临时的职务,京城四壁防御使,这便是具体办事的差使。

    为什么宋代要弄这么些复杂的花样?说到底,还是权力斗争。

    官员的头衔品级任职,自有成制,一般由吏部草拟,宰执议定,而后报官家审定,用玺下发。通常中书门下任命的官员,官家都不会驳回。这样一来,官家往往就不能掌控最重要的人事任免权,导致被架空。

    是以宋朝历代官家,为了将人事权夺回来,便想出了这么个法子。他们如果要想用什么人,而又担心宰执那里通不过,就临时派个差使,多以签书某某事、权某某事相称。

    后来朝廷有一些特殊事务要处理,又不便设置常设机构的,也照此办理,由官家直接简任临时职务,待事务处理完毕,便将机构撤销,临时职务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这些职务都不占朝廷常规编制,这样处理,官家就能绕过宰执,将人事权控在手里。

    到了北宋后期,反倒形成一种惯例,有正式职务的本官只享受待遇,不管具体事情;反而是领临时差使的官员,处理具体事务。

    这种复杂的官制,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平衡了官家文臣之间的统权和治权,和谐了宋代的政治生态;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权、责、事不相统属的制度,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雍肿庞大,机构之间推诿扯皮,人员办事效率低下等突出问题。

    宋代官制究竟究竟合不合理,赵桓也没有深入研究过,不过这种复杂的制度,倒是给了他可乘之机。

    要是按步就班,赵桓想要用的人,在短时间内根本提拔不上来,因为在宰执那里不可能会通过。

    好在官家有这种临时差遣的特权,才让他能绕过白时中李邦彦那些人,将自己要用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张俊的东京转运使,今日封张浚的东京四面行营使,就属于这种临时性的差使。

    张浚瞬间便明白了赵桓的用意,他不也是矫情之人,又一直对朝廷的投降政策耿耿于怀,此时有了实现自己报负的机会,也就不做推辞,“臣愿领此职!”

    见张浚应承下来,赵桓心中也是一阵欣喜,他知道张浚这种人,只要是答应的事,必然会全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