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记(上)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书院放学的时候,公孙策慢吞吞的走到最后,打量了四周,他记得这时候,包拯常常会留下来帮师长整理书案什么的,有时还会留下来给师长打扫书堂或琴房,以此来充抵他的束(学费)。
果然,打量了一番后,公孙策成功的在书堂看见那熟悉的黑面孔。
眼睛一亮,公孙策笑眯眯的走了过去。
见包拯正专心的擦拭着书桌,读书人原本都该有双修长干净的手,可包拯的手却粗糙厚茧,他瞥了眼墙边,有一把扫帚,他便顺手拿过,扫了起来。
“咦?”包拯听见声音,抬头,见原来是那个回廊转弯处有着清雅风度的少年。“公孙策?”包拯轻声低喃,有些怔然。
公孙策抬头,看着包拯,一笑,“我看你在忙,就没叫你了。”说罢,又低头,动作很是自然的扫了几下,将一些灰尘扫到一边,其实,这书堂地上几乎没有什么纸屑。
包拯沉默看了公孙策一会,低头,继续擦拭着桌子。
书堂桌子一共二十八桌,还有二十八张椅子。虽然都很干净,但包拯每日都会认真的擦拭一次。
公孙策扫着地上的灰尘,包拯擦拭着桌子。
一室的安静,一室的安宁。
打扫完,公孙策拿着扫帚,又默默跟在包拯身后,去了琴房。
快到琴房的时候,包拯忽然转身,先是看了眼他手上的扫帚,问道,“你又迷路了?”神情严肃认真。
迷路?这么近的路程,他怎会迷路?公孙策迷茫眨了眨眼,看着包拯一脸严肃,半晌,才一笑,眼睛弯弯,“是啊。所以,你要是忙完了,可不可以送我回家?”
包拯沉默的盯着公孙策半晌,直盯着公孙策后背毛骨悚然了,才慢慢转过头,还是那么严肃淡定的口吻,“琴房的地,你扫扫。”
公孙策看了包拯已经转身抹琴的背影一眼,心头有些无语,重生前跟自己说话办事都“公孙先生”前“公孙先生”后的人,这会儿却对一个刚认识的人这么不客气?........好歹说个请字吧。
见包拯有全身贯注抹琴了,公孙策心里又想,这样也好,反正早晚都是要熟悉的,随即低头,拿着扫帚,也安静的扫了起来。
擦拭完老师桌上的琴,包拯转身,看向低头认真扫地的清雅少年。
真是个........有趣的人。
以为只是个彬彬有礼的官家公子,却没想倒是个不拘泥于世俗贫富之见的雅致之人。
他包拯家境贫寒,能在这间有名的书院读书,多亏了院长和师长对他的赏识。
可赏识的人有之,鄙视不屑的人也有不少。只是,他从不在意,也不屑与他们为伍。
走廊上一见,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个官家子弟,那上好的衣料和身上所散发的气质,特别是见到那腰间佩戴的香囊,香囊上所绣的玉兰花和庐州府尹公孙大人袖口上所绣的一模一样,刹那间,他猜测,这位莫非是公孙大人的公子?
而当这位官家子弟转身时,他意外发现,那双好看的清亮的眼眸平和温润,没有他所见过的官家子弟身上的那种矜持和自傲。
而如今,看他拿着扫帚的姿势,标准,熟练,包拯心头默默猜测,难不成,公孙大人其实家里很困难?
扫完地,公孙策伸伸懒腰,转身,就见包拯正看着他,于是,他像上辈子一样,露出平和的微笑,“你弄完了?”
包拯点头,接过公孙策手中的扫帚,转身,道,“走吧。我送你回家。”
说罢,便大步朝外走出。走到琴房门口时,拿起两人的装书的盒子,背上身。
公孙策一笑,背负双手,跟在包拯身后,慢悠悠的走着,望着眼前虽说年少可背脊挺得直直的背影,心里一片安宁。
庐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时近黄昏,山下,摆摊叫卖的人还是很多。
晚风吹拂,彩霞铺满远处天空。
凝望着远处风景,听着走过的摊位一声高一声低的叫卖,不时擦肩而过的来往路人告诉他,这是庐州,三十年前他生活的庐州。
不由停下脚步,望着不远处的叫卖着馄饨的摊位,他记得上辈子,从书院回家的时候,常会买碗混沌,后来,结识了包拯,开始了各种破案之类的,就没有再买过这里的混沌。他记得,这家人的味道,很是清淡。
“饿了?”突如其来的问题让他回了神。
他转头,见包拯一脸认真的问,一愣,慢慢摇头,“不饿。”
包拯转头,将手中提着的书盒子交给公孙策,“你等会。”说罢,便朝馄饨摊子走去。
公孙策一怔,想叫住,可看那大步而去的背影,最终只是张了张嘴,这人若有时决定了什么,便不会再让人改变。看他那么坚决,莫不是因为自己帮他打扫,所以想买份馄饨给自己算是谢意?以他对包拯的了解,这几乎就是肯定的。
也是,迷路什么的,别人或许会信,但,包拯,.........
果然,包拯端着馄饨过来,空出一只手,拉着公孙策的手腕走到一边偏僻的巷口。
“吃吧。”包拯接过书盒子,放在地上算是矮墩,便让公孙策坐下,公孙策盯着地上的书盒子,心里有些犹豫,包拯很是不屑那些把书当做宝的读书人,常说一句话,“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看吧,就是现在,“坐!书可不懂馄饨好不好吃。”包拯看着公孙策一脸犹豫,淡淡开口。
听着这话,公孙策一愣,随即笑了出声,便大大方方的坐下。心头甚是可乐,看着从书盒里抽出书,又坐到书盒上,认真翻看着的包拯,觉得重生回来真好,这样的包拯可是他没有见过的。
吃着馄饨,记忆里那种清淡美味的味道,公孙策不由眯起眼睛看着天,彩霞满天,真好。又看了眼旁边五官端正,肤色黝黑,专心看书的人,心头安宁,看了眼手中筷子夹着的馄饨,起了丝捉弄之意,便伸过去,笑眯眯道,“乖,张嘴。”
他本想看着脸色一僵,加深肤色的脸,却没想——
包拯侧头看了他一眼,嘴一张,大口咬下,咀嚼了一下,慢慢吞咽后,才淡淡开口,“不错。”又补充道,“味道淡了点。”
又瞥了眼他手里的碗,“吃完了?那我们走吧。”将碗拿过,便走过街,还给了馄饨老板。
而公孙策在僵化后,终于慢慢回过神,心头有些郁卒,上辈子那么古板严肃的人原来年少的时候也会这一套?
将碗还给老板后,转头看着提着书盒子的眉眼间还残留着郁卒的公孙策,包拯心头一笑。
走过去,将书盒子拿过,便打头先走。
公孙策依然慢吞吞的跟在身后,时不时停下脚步,看着四周,挑着摊子的小贩,路边或者关门,或者吆喝着的酒家,庐州里的护城河缓缓流淌,河畔的扶柳风中摇曳。
有时淡淡一笑,有时凝望身前与自己总是保持两步距离的包拯,心头甚是平和。
到了庐州府衙。
包拯回头,将手中公孙策的书盒子递过去,“到了。”
公孙策抬头一看,心里甚是怀念,又转头看了眼拱手准备作别的包拯,微笑,“要不,进来坐坐?”
包拯缓缓摇头,“改日再来拜访。”
公孙策点头,知道包拯还得回去帮他的嫂娘做事,就拱手作别,目送包拯离去,他才转身走进府衙。
一进府衙,公孙策便有些急切的朝后堂走去,他想见见那三十年未见的爹娘,刚走几步,便听见身后已经三十年未曾听过的声音,“策儿!”
公孙策身子下意识一僵,随即努力调整了自己的呼吸和情绪,才慢慢转身,看着身后一脸慈爱笑容的爹和娘亲,他缓缓露出笑容,“爹!娘!”
*********************
桌上,公孙一家人安静的吃着饭,虽然很安静,可公孙夫人时不时的给公孙策添菜夹肉,倒也甚是温馨。
看着公孙夫人不正常的苍白脸色和慈爱的笑容,公孙策心里甚是难受。
此时,娘亲的病还未到药石无用的地步,公孙策想,或许他可以改变。
吃完饭,一家人坐在中堂闲聊了一会,公孙策便劝着娘亲回去休息。
待只剩下他们爷俩,公孙策开口问道,“爹,娘的病........”
一提妻子的病,公孙正心头烦闷,“哎,那些个大夫都说一样的话,什么休养呀养神呀!哎!都是些没用的废物!”
公孙策心头思量着,此时,自己不能暴露自身的本事,而恩师,上辈子自己是三年后才遇到恩师,才学了一身的医术,这世,或许,自己可以提前?
若能请到恩师,娘亲绝对可以健健康康的!
公孙策心头想定了,便抬眼看向公孙正,想着,该怎么跟爹说,好让爹派人去寻访恩师,可者一抬眼,却见公孙正眉宇深锁。
不由一愣,“爹,怎么了?可是今日府衙有什么事让您烦心了?”
公孙正嗯了一声,轻叹一声,“今日有人来告状,说媳妇下药害死了公婆。本来罪证确凿,可这媳妇口口声声的冤枉啊!说她给公婆喝的是治病的药,不是□□,而那仵作也真是,一会说那公婆嘴里的确是□□,一会又说不敢肯定什么的!哎!”
公孙策思量了一下,举凡下毒者绝不会用□□,因为那太明显了,而且□□也不是随便可以买到的。
正欲开口说想去看看,可公孙正却站了起来,烦躁挥手,“哎,这事跟你说了也没用!你好好读书吧!”说罢,便转身走出了正堂。
公孙策看着公孙正的背影,心头想,好吧。那我去读书,嗯。晚上,再去看看。要是自己看不出来,就请未来的包青天包大人出马好了。
公孙策心头甚是可乐的想着,笑眯眯的起身,回房了。
*******************************
晚上,公孙策来停尸房了。
不过,身后跟着一人。
无语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人肤色本来就黝黑,此刻虽说有手上的烛火,可看上去还是很黑,除了那个月亮因为银白,所以有些亮,瞄了眼那月亮,其实吧,公孙策一直有个问题很好奇,包拯他平常晚上走夜路的时候,是不是常会看到那些飘来飘去的??有没有跟那些飘飘聊过天?飘飘可不可怕?可上辈子,这个问题他不敢问,默,包青天大人的威严其实他公孙先生也挺怕来着,本想等死时再问的,说不定到时候还可以看到难得一见的面瘫严肃古板的包大人抽嘴角的一幕.......
“看够了吗?”包拯背负双手,淡淡问道。
公孙策回神,一僵,转身,“这里就是停尸房了。”心里默默低语,出糗了!
包拯看了眼扭头避开自己视线的公孙策,虽然看不见表情但也猜测到肯定是很尴尬,心头又是一笑,大步上前,推开停尸房的门。
看了看从方捕头那里顺来的仵作登记用的本子,数了数,才在悬挂着“叁”的布条的木板那里停下。
“是这位了。”公孙策将手中的灯笼烛火移过去方便包拯查看。便安静下来。
说起验尸什么的,包拯才是高手,他,不过是跟随多年,又有医术在身,才能勉强一拼,包拯不懂医术,可他懂得观察,是谋杀或自杀,包拯有时下的判断比他尸检还快还准。
包拯验尸时十分专注,公孙策常怀疑,此时若有人架把刀在包拯身上,包拯怕也不知吧。包拯验尸时,总是从上到下仔细的,缓慢的看一遍,这案子死了两个人,一老翁一老妇。包拯先看老翁,他从上到下,先缓慢仔细的看了一遍,验尸时,有时,忽然会从死者身上拿出一些总会被忽略的小东西,比如说,现在,公孙策将手上早已捏着的帕子摊开递了过去,包拯没有抬头,随手放下,公孙策定睛一看,是小小的蓝色绢丝。
从上到下看完了,才观察局部,比如说手,包拯轻轻拿起老翁的手,眯眼看了一会,才放下,又走到老妇一边,同样抓起手,看了一会,才放下,然后,才慢慢起身。
“是下毒。”包拯淡淡道,接过公孙策的灯笼,“你看看吧。”
公孙策心头有些犹豫,他若尸检,必定得专业一点,可一专业就会暴露出一些东西,在包拯面前,他可没把握能自圆其说。
罢了。重生的秘密无论如何不能让其他人知道。哪怕是包拯。
便缓缓摇头,“我又不懂。”
包拯抬眼,“我以为你懂。”
公孙策一愣。
包拯拿过公孙策手中的手帕,一边看着,一边漫不经心道,“刚刚,你好像知道我会用到手帕,拿灯笼照着的时候,你也好像知道我会看哪里一样。”
公孙策心头冷汗,这些小动作他竟然能看出?不,他怎么就注意到了?
“我不知道你要看那里,只是,你动了,所以,我把灯笼也移了移。”公孙策一脸呆愣,同时,很无辜的看着包拯,心头期盼,我的包大人呀,您可千万别追着这些小动作了。
这是上辈子的招式,在包青天包大人心情特不好要处罚偷懒的开封府衙役,而他公孙先生受无辜衙役所托,装作去责骂衙役实在帮忙开脱的时候,用的招式,用无辜的眼神看着瞪眼的包大人,然后,包大人就会投降........
只是,这对少年版的包大人有用吗?公孙策心头忐忑。
包拯有些无语的看着眼前清清亮亮的眼眸里装载着的无辜,缓缓扭头,轻咳一声,“公孙大人判案了吗?”
公孙策心里松了口气,同时双手合十,他明儿个就去拜拜!谢天谢地谢菩萨!
“还没,爹说这案子也很蹊跷。”他忙说着。
包拯嗯了一声,走出停尸房,公孙策急忙跟上。
寂静的夜里,洒着月光,两人一前一后走在府衙安静的前堂。
“你不问?”忽然,包拯低声开口。
公孙策一愣,有些迷茫眨眼,“问什么?”
包拯盯着公孙策半晌,直盯得公孙策又一次毛骨悚然,才开口,“你都这样的吗?谁来停尸房你都给谁开门?你怎么不问我为什么来?为什么要看那卢氏公婆的尸体?”语气里不自觉有些质问。
公孙策一愣,随即很是无辜,“那是因为你是包拯呀。”
包拯一怔,沉默,才转身走了几步,后又忍不住开口,“你才认识我一天而已,就这么信我?”
公孙策一笑,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你可以相信。”
包拯回头,见那月光下的清雅文秀的少年,笑容透着不知从何处而来的信赖。
书院放学的时候,公孙策慢吞吞的走到最后,打量了四周,他记得这时候,包拯常常会留下来帮师长整理书案什么的,有时还会留下来给师长打扫书堂或琴房,以此来充抵他的束(学费)。
果然,打量了一番后,公孙策成功的在书堂看见那熟悉的黑面孔。
眼睛一亮,公孙策笑眯眯的走了过去。
见包拯正专心的擦拭着书桌,读书人原本都该有双修长干净的手,可包拯的手却粗糙厚茧,他瞥了眼墙边,有一把扫帚,他便顺手拿过,扫了起来。
“咦?”包拯听见声音,抬头,见原来是那个回廊转弯处有着清雅风度的少年。“公孙策?”包拯轻声低喃,有些怔然。
公孙策抬头,看着包拯,一笑,“我看你在忙,就没叫你了。”说罢,又低头,动作很是自然的扫了几下,将一些灰尘扫到一边,其实,这书堂地上几乎没有什么纸屑。
包拯沉默看了公孙策一会,低头,继续擦拭着桌子。
书堂桌子一共二十八桌,还有二十八张椅子。虽然都很干净,但包拯每日都会认真的擦拭一次。
公孙策扫着地上的灰尘,包拯擦拭着桌子。
一室的安静,一室的安宁。
打扫完,公孙策拿着扫帚,又默默跟在包拯身后,去了琴房。
快到琴房的时候,包拯忽然转身,先是看了眼他手上的扫帚,问道,“你又迷路了?”神情严肃认真。
迷路?这么近的路程,他怎会迷路?公孙策迷茫眨了眨眼,看着包拯一脸严肃,半晌,才一笑,眼睛弯弯,“是啊。所以,你要是忙完了,可不可以送我回家?”
包拯沉默的盯着公孙策半晌,直盯着公孙策后背毛骨悚然了,才慢慢转过头,还是那么严肃淡定的口吻,“琴房的地,你扫扫。”
公孙策看了包拯已经转身抹琴的背影一眼,心头有些无语,重生前跟自己说话办事都“公孙先生”前“公孙先生”后的人,这会儿却对一个刚认识的人这么不客气?........好歹说个请字吧。
见包拯有全身贯注抹琴了,公孙策心里又想,这样也好,反正早晚都是要熟悉的,随即低头,拿着扫帚,也安静的扫了起来。
擦拭完老师桌上的琴,包拯转身,看向低头认真扫地的清雅少年。
真是个........有趣的人。
以为只是个彬彬有礼的官家公子,却没想倒是个不拘泥于世俗贫富之见的雅致之人。
他包拯家境贫寒,能在这间有名的书院读书,多亏了院长和师长对他的赏识。
可赏识的人有之,鄙视不屑的人也有不少。只是,他从不在意,也不屑与他们为伍。
走廊上一见,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个官家子弟,那上好的衣料和身上所散发的气质,特别是见到那腰间佩戴的香囊,香囊上所绣的玉兰花和庐州府尹公孙大人袖口上所绣的一模一样,刹那间,他猜测,这位莫非是公孙大人的公子?
而当这位官家子弟转身时,他意外发现,那双好看的清亮的眼眸平和温润,没有他所见过的官家子弟身上的那种矜持和自傲。
而如今,看他拿着扫帚的姿势,标准,熟练,包拯心头默默猜测,难不成,公孙大人其实家里很困难?
扫完地,公孙策伸伸懒腰,转身,就见包拯正看着他,于是,他像上辈子一样,露出平和的微笑,“你弄完了?”
包拯点头,接过公孙策手中的扫帚,转身,道,“走吧。我送你回家。”
说罢,便大步朝外走出。走到琴房门口时,拿起两人的装书的盒子,背上身。
公孙策一笑,背负双手,跟在包拯身后,慢悠悠的走着,望着眼前虽说年少可背脊挺得直直的背影,心里一片安宁。
庐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时近黄昏,山下,摆摊叫卖的人还是很多。
晚风吹拂,彩霞铺满远处天空。
凝望着远处风景,听着走过的摊位一声高一声低的叫卖,不时擦肩而过的来往路人告诉他,这是庐州,三十年前他生活的庐州。
不由停下脚步,望着不远处的叫卖着馄饨的摊位,他记得上辈子,从书院回家的时候,常会买碗混沌,后来,结识了包拯,开始了各种破案之类的,就没有再买过这里的混沌。他记得,这家人的味道,很是清淡。
“饿了?”突如其来的问题让他回了神。
他转头,见包拯一脸认真的问,一愣,慢慢摇头,“不饿。”
包拯转头,将手中提着的书盒子交给公孙策,“你等会。”说罢,便朝馄饨摊子走去。
公孙策一怔,想叫住,可看那大步而去的背影,最终只是张了张嘴,这人若有时决定了什么,便不会再让人改变。看他那么坚决,莫不是因为自己帮他打扫,所以想买份馄饨给自己算是谢意?以他对包拯的了解,这几乎就是肯定的。
也是,迷路什么的,别人或许会信,但,包拯,.........
果然,包拯端着馄饨过来,空出一只手,拉着公孙策的手腕走到一边偏僻的巷口。
“吃吧。”包拯接过书盒子,放在地上算是矮墩,便让公孙策坐下,公孙策盯着地上的书盒子,心里有些犹豫,包拯很是不屑那些把书当做宝的读书人,常说一句话,“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看吧,就是现在,“坐!书可不懂馄饨好不好吃。”包拯看着公孙策一脸犹豫,淡淡开口。
听着这话,公孙策一愣,随即笑了出声,便大大方方的坐下。心头甚是可乐,看着从书盒里抽出书,又坐到书盒上,认真翻看着的包拯,觉得重生回来真好,这样的包拯可是他没有见过的。
吃着馄饨,记忆里那种清淡美味的味道,公孙策不由眯起眼睛看着天,彩霞满天,真好。又看了眼旁边五官端正,肤色黝黑,专心看书的人,心头安宁,看了眼手中筷子夹着的馄饨,起了丝捉弄之意,便伸过去,笑眯眯道,“乖,张嘴。”
他本想看着脸色一僵,加深肤色的脸,却没想——
包拯侧头看了他一眼,嘴一张,大口咬下,咀嚼了一下,慢慢吞咽后,才淡淡开口,“不错。”又补充道,“味道淡了点。”
又瞥了眼他手里的碗,“吃完了?那我们走吧。”将碗拿过,便走过街,还给了馄饨老板。
而公孙策在僵化后,终于慢慢回过神,心头有些郁卒,上辈子那么古板严肃的人原来年少的时候也会这一套?
将碗还给老板后,转头看着提着书盒子的眉眼间还残留着郁卒的公孙策,包拯心头一笑。
走过去,将书盒子拿过,便打头先走。
公孙策依然慢吞吞的跟在身后,时不时停下脚步,看着四周,挑着摊子的小贩,路边或者关门,或者吆喝着的酒家,庐州里的护城河缓缓流淌,河畔的扶柳风中摇曳。
有时淡淡一笑,有时凝望身前与自己总是保持两步距离的包拯,心头甚是平和。
到了庐州府衙。
包拯回头,将手中公孙策的书盒子递过去,“到了。”
公孙策抬头一看,心里甚是怀念,又转头看了眼拱手准备作别的包拯,微笑,“要不,进来坐坐?”
包拯缓缓摇头,“改日再来拜访。”
公孙策点头,知道包拯还得回去帮他的嫂娘做事,就拱手作别,目送包拯离去,他才转身走进府衙。
一进府衙,公孙策便有些急切的朝后堂走去,他想见见那三十年未见的爹娘,刚走几步,便听见身后已经三十年未曾听过的声音,“策儿!”
公孙策身子下意识一僵,随即努力调整了自己的呼吸和情绪,才慢慢转身,看着身后一脸慈爱笑容的爹和娘亲,他缓缓露出笑容,“爹!娘!”
*********************
桌上,公孙一家人安静的吃着饭,虽然很安静,可公孙夫人时不时的给公孙策添菜夹肉,倒也甚是温馨。
看着公孙夫人不正常的苍白脸色和慈爱的笑容,公孙策心里甚是难受。
此时,娘亲的病还未到药石无用的地步,公孙策想,或许他可以改变。
吃完饭,一家人坐在中堂闲聊了一会,公孙策便劝着娘亲回去休息。
待只剩下他们爷俩,公孙策开口问道,“爹,娘的病........”
一提妻子的病,公孙正心头烦闷,“哎,那些个大夫都说一样的话,什么休养呀养神呀!哎!都是些没用的废物!”
公孙策心头思量着,此时,自己不能暴露自身的本事,而恩师,上辈子自己是三年后才遇到恩师,才学了一身的医术,这世,或许,自己可以提前?
若能请到恩师,娘亲绝对可以健健康康的!
公孙策心头想定了,便抬眼看向公孙正,想着,该怎么跟爹说,好让爹派人去寻访恩师,可者一抬眼,却见公孙正眉宇深锁。
不由一愣,“爹,怎么了?可是今日府衙有什么事让您烦心了?”
公孙正嗯了一声,轻叹一声,“今日有人来告状,说媳妇下药害死了公婆。本来罪证确凿,可这媳妇口口声声的冤枉啊!说她给公婆喝的是治病的药,不是□□,而那仵作也真是,一会说那公婆嘴里的确是□□,一会又说不敢肯定什么的!哎!”
公孙策思量了一下,举凡下毒者绝不会用□□,因为那太明显了,而且□□也不是随便可以买到的。
正欲开口说想去看看,可公孙正却站了起来,烦躁挥手,“哎,这事跟你说了也没用!你好好读书吧!”说罢,便转身走出了正堂。
公孙策看着公孙正的背影,心头想,好吧。那我去读书,嗯。晚上,再去看看。要是自己看不出来,就请未来的包青天包大人出马好了。
公孙策心头甚是可乐的想着,笑眯眯的起身,回房了。
*******************************
晚上,公孙策来停尸房了。
不过,身后跟着一人。
无语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人肤色本来就黝黑,此刻虽说有手上的烛火,可看上去还是很黑,除了那个月亮因为银白,所以有些亮,瞄了眼那月亮,其实吧,公孙策一直有个问题很好奇,包拯他平常晚上走夜路的时候,是不是常会看到那些飘来飘去的??有没有跟那些飘飘聊过天?飘飘可不可怕?可上辈子,这个问题他不敢问,默,包青天大人的威严其实他公孙先生也挺怕来着,本想等死时再问的,说不定到时候还可以看到难得一见的面瘫严肃古板的包大人抽嘴角的一幕.......
“看够了吗?”包拯背负双手,淡淡问道。
公孙策回神,一僵,转身,“这里就是停尸房了。”心里默默低语,出糗了!
包拯看了眼扭头避开自己视线的公孙策,虽然看不见表情但也猜测到肯定是很尴尬,心头又是一笑,大步上前,推开停尸房的门。
看了看从方捕头那里顺来的仵作登记用的本子,数了数,才在悬挂着“叁”的布条的木板那里停下。
“是这位了。”公孙策将手中的灯笼烛火移过去方便包拯查看。便安静下来。
说起验尸什么的,包拯才是高手,他,不过是跟随多年,又有医术在身,才能勉强一拼,包拯不懂医术,可他懂得观察,是谋杀或自杀,包拯有时下的判断比他尸检还快还准。
包拯验尸时十分专注,公孙策常怀疑,此时若有人架把刀在包拯身上,包拯怕也不知吧。包拯验尸时,总是从上到下仔细的,缓慢的看一遍,这案子死了两个人,一老翁一老妇。包拯先看老翁,他从上到下,先缓慢仔细的看了一遍,验尸时,有时,忽然会从死者身上拿出一些总会被忽略的小东西,比如说,现在,公孙策将手上早已捏着的帕子摊开递了过去,包拯没有抬头,随手放下,公孙策定睛一看,是小小的蓝色绢丝。
从上到下看完了,才观察局部,比如说手,包拯轻轻拿起老翁的手,眯眼看了一会,才放下,又走到老妇一边,同样抓起手,看了一会,才放下,然后,才慢慢起身。
“是下毒。”包拯淡淡道,接过公孙策的灯笼,“你看看吧。”
公孙策心头有些犹豫,他若尸检,必定得专业一点,可一专业就会暴露出一些东西,在包拯面前,他可没把握能自圆其说。
罢了。重生的秘密无论如何不能让其他人知道。哪怕是包拯。
便缓缓摇头,“我又不懂。”
包拯抬眼,“我以为你懂。”
公孙策一愣。
包拯拿过公孙策手中的手帕,一边看着,一边漫不经心道,“刚刚,你好像知道我会用到手帕,拿灯笼照着的时候,你也好像知道我会看哪里一样。”
公孙策心头冷汗,这些小动作他竟然能看出?不,他怎么就注意到了?
“我不知道你要看那里,只是,你动了,所以,我把灯笼也移了移。”公孙策一脸呆愣,同时,很无辜的看着包拯,心头期盼,我的包大人呀,您可千万别追着这些小动作了。
这是上辈子的招式,在包青天包大人心情特不好要处罚偷懒的开封府衙役,而他公孙先生受无辜衙役所托,装作去责骂衙役实在帮忙开脱的时候,用的招式,用无辜的眼神看着瞪眼的包大人,然后,包大人就会投降........
只是,这对少年版的包大人有用吗?公孙策心头忐忑。
包拯有些无语的看着眼前清清亮亮的眼眸里装载着的无辜,缓缓扭头,轻咳一声,“公孙大人判案了吗?”
公孙策心里松了口气,同时双手合十,他明儿个就去拜拜!谢天谢地谢菩萨!
“还没,爹说这案子也很蹊跷。”他忙说着。
包拯嗯了一声,走出停尸房,公孙策急忙跟上。
寂静的夜里,洒着月光,两人一前一后走在府衙安静的前堂。
“你不问?”忽然,包拯低声开口。
公孙策一愣,有些迷茫眨眼,“问什么?”
包拯盯着公孙策半晌,直盯得公孙策又一次毛骨悚然,才开口,“你都这样的吗?谁来停尸房你都给谁开门?你怎么不问我为什么来?为什么要看那卢氏公婆的尸体?”语气里不自觉有些质问。
公孙策一愣,随即很是无辜,“那是因为你是包拯呀。”
包拯一怔,沉默,才转身走了几步,后又忍不住开口,“你才认识我一天而已,就这么信我?”
公孙策一笑,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你可以相信。”
包拯回头,见那月光下的清雅文秀的少年,笑容透着不知从何处而来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