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三苗作乱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九黎战败以后,其势大衰,但他们还据有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到尧、舜、禹时期,他们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三苗”,又称为“有苗”或“苗民”。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文献记载三苗“惟作五虐之刑”,最早发明了刑罚。三苗有“髽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
《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另外,其《名义考》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由《舜典》的这些文献看来,古代的三苗本来是江南的一个国家,是由缙云氏的后裔所建,而所谓缙云氏,则是黄帝时的夏官之名,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缙云山的仙都山一带,算是黄帝名下的一个诸侯。《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表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礼》,春官宗伯管祭祀礼乐,夏官司马管行政军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设。这种以云为公职名称是早期黄帝部落内部由各氏族分别担任的部落公职,至于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之后,由各部落分别担任的部落联盟公职名称,如《管子·五行》所记,则称为“当时”(天官)、“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
三苗在尧、舜、禹时期为华夏集团劲敌。华夏民族为掠夺财富和奴隶,与南方苗蛮集团的三苗部落进行了长期战争。
BC2373年,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三苗战败后暂时加入了尧的部落联盟。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驩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六韬》说:“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可见三苗又被称为南蛮。
BC2369年,渠搜氏前来朝拜,向尧臣服。
渠搜氏为西戎的重要一支,其的臣服说明尧的中原王朝蒸蒸日上,实力强盛,影响力已经远达陕甘一带。
BC2366年,此时洪水已经渐成规模,尧命共工(治水的官员)治理黄河。
BC2356年春,僬侥氏前来朝贡进献箭羽。
尧当政后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为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来人愿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由于能及时听到民众的意见,尧对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
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史载尧之功臣九人,或说十一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唯恐埋没人才,野有遗贤。所以他还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因为尧自己继位年纪就已经很大了,所以一直在寻求能够给自己接班的人才。
庄周曾说:尧治理天下万民,使海内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参拜四位有道之名士。这四位有道名士为方回、善卷、披衣、许由。
善卷重义轻利,不贪富贵,是有名的贤人;尧自觉德行达智不如善卷,认识到对于贤德的人,不能自骄自傲,必须谦恭好礼,以平民对待长者、学生对待老师的礼节去拜访他,让善卷居主位,尧站在下边,面向北施礼求教。尧曾想以天下让善卷,他回答说:“我冬穿皮衣夏穿葛布,春种秋收,有劳有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心满意足,我要天下干什么!可悲啊!你太不了解我了。”善卷因此离开北方,到南方今江苏宜兴县的一溶洞中隐居,如今善卷洞的说明词中还指明他是从今天的山西这个地方去的。
庄周曾说:“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日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日披衣。”
披衣即蒲衣,亦写作蒲伊,以其衣蒲故名。他居住于蒲谷山,尧亲往拜访,拜之为老师。今蒲县太林乡有蒲伊村,传为蒲衣隐居之处,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尧与蒲伊谈论大道的地方,后称讲道台。还有帝尧休息过的地方,后称税驾坡。蒲伊,人称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国后称蒲子国,后来这里称蒲子县,今称蒲县。清人留诗中有“蒲谷贤人怀宝去,平阳圣帝策辇来”的诗句,即指帝尧访蒲衣子的故事。
帝尧访贤,古籍中记载最多的首推访许由的故事。许由,为当时的名士。他崇尚自然无为,不贪求名利富贵,坚持自食其力,生活简朴,无求于世。他得知帝尧要来访他,便躲走了。恰巧啮缺碰到他,问他要到哪里去?他说:“为逃避帝尧”。啮缺又问:“为什么呢?”
九黎战败以后,其势大衰,但他们还据有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到尧、舜、禹时期,他们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三苗”,又称为“有苗”或“苗民”。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文献记载三苗“惟作五虐之刑”,最早发明了刑罚。三苗有“髽首”的习俗,即把麻和头发合编成结。
《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另外,其《名义考》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由《舜典》的这些文献看来,古代的三苗本来是江南的一个国家,是由缙云氏的后裔所建,而所谓缙云氏,则是黄帝时的夏官之名,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缙云山的仙都山一带,算是黄帝名下的一个诸侯。《史记集解》引应劭曰:“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表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礼》,春官宗伯管祭祀礼乐,夏官司马管行政军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设。这种以云为公职名称是早期黄帝部落内部由各氏族分别担任的部落公职,至于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之后,由各部落分别担任的部落联盟公职名称,如《管子·五行》所记,则称为“当时”(天官)、“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
三苗在尧、舜、禹时期为华夏集团劲敌。华夏民族为掠夺财富和奴隶,与南方苗蛮集团的三苗部落进行了长期战争。
BC2373年,三苗作乱,尧发兵征讨,作战于丹水(今丹江),打败三苗。三苗战败后暂时加入了尧的部落联盟。有文献说三苗的首领驩兜是“尧臣”,被称为“诸侯”。《六韬》说:“尧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则说为“尧战丹水以服南蛮”。可见三苗又被称为南蛮。
BC2369年,渠搜氏前来朝拜,向尧臣服。
渠搜氏为西戎的重要一支,其的臣服说明尧的中原王朝蒸蒸日上,实力强盛,影响力已经远达陕甘一带。
BC2366年,此时洪水已经渐成规模,尧命共工(治水的官员)治理黄河。
BC2356年春,僬侥氏前来朝贡进献箭羽。
尧当政后时刻注意倾听百姓们的意见,在简陋的宫门前设了一张“欲谏之鼓”,谁要是对他或国家提什么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打这面鼓,尧听到鼓声,立刻接见,认真听取来人的意见。为方便民众找到朝廷,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设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以向看守人陈述,如来人愿去朝廷,看守人会给予指引。由于能及时听到民众的意见,尧对百姓的疾苦就非常了解。
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史载尧之功臣九人,或说十一人,可谓人才济济。但他唯恐埋没人才,野有遗贤。所以他还常常深入穷乡僻壤,到山野之间去寻查细访,求贤问道,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才。因为尧自己继位年纪就已经很大了,所以一直在寻求能够给自己接班的人才。
庄周曾说:尧治理天下万民,使海内政治清明,曾到汾水北岸的姑射之山,去参拜四位有道之名士。这四位有道名士为方回、善卷、披衣、许由。
善卷重义轻利,不贪富贵,是有名的贤人;尧自觉德行达智不如善卷,认识到对于贤德的人,不能自骄自傲,必须谦恭好礼,以平民对待长者、学生对待老师的礼节去拜访他,让善卷居主位,尧站在下边,面向北施礼求教。尧曾想以天下让善卷,他回答说:“我冬穿皮衣夏穿葛布,春种秋收,有劳有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心满意足,我要天下干什么!可悲啊!你太不了解我了。”善卷因此离开北方,到南方今江苏宜兴县的一溶洞中隐居,如今善卷洞的说明词中还指明他是从今天的山西这个地方去的。
庄周曾说:“尧之师曰许由,许由之师日啮缺,啮缺之师曰王倪,王倪之师日披衣。”
披衣即蒲衣,亦写作蒲伊,以其衣蒲故名。他居住于蒲谷山,尧亲往拜访,拜之为老师。今蒲县太林乡有蒲伊村,传为蒲衣隐居之处,蒲伊村即由此而得名。蒲伊村附近有帝尧与蒲伊谈论大道的地方,后称讲道台。还有帝尧休息过的地方,后称税驾坡。蒲伊,人称蒲伊子,他所在的方国后称蒲子国,后来这里称蒲子县,今称蒲县。清人留诗中有“蒲谷贤人怀宝去,平阳圣帝策辇来”的诗句,即指帝尧访蒲衣子的故事。
帝尧访贤,古籍中记载最多的首推访许由的故事。许由,为当时的名士。他崇尚自然无为,不贪求名利富贵,坚持自食其力,生活简朴,无求于世。他得知帝尧要来访他,便躲走了。恰巧啮缺碰到他,问他要到哪里去?他说:“为逃避帝尧”。啮缺又问:“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