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夏禹禅伯益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八、一些征兆:一叫雨,一叫晴,一叫暖,一叫寒,一叫风。一年中这五种天气齐备,各根据时序发生,百草就茂盛,一种天气过多就不好;一种天气过少,也不好。
君王行为美好的征兆:一叫肃敬,就象及时降雨的喜人;一叫修治,就象及时晴朗的喜人;一叫明智,就象及时温暖的喜人;一叫善谋,就象及时寒冷的喜人;一叫通圣,就象及时刮风的喜人。
君王行为坏的征兆:一叫狂妄,就象久雨的愁人;一叫不信,就象久晴的愁人;一叫逸豫,就象久暖的愁人;一叫严急,就象久寒的愁人;一叫昏昧,就象久风的愁人。
君王之所视察,就象一年包括四时;卿士就象月,统属于岁;众尹就象日,统属于月。假若岁、月、日、时的关系没有改变,百谷就因此成熟,政治就因此清明,杰出的人才因此显扬,国家因此太平安宁。
假若日、月、岁、时的关系全都改变,百谷就因此不能成熟,政治就因此昏暗不明,杰出的人才因此不能重用,国家因此不得安宁。百姓好比星星,有的星喜欢风,有的星喜欢雨。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就有冬天和夏天。月亮顺从星星,就要用风和雨润泽他们。
“九、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三是健康安宁,四是遵行美德,五是高寿善终。六种不幸的事:一是早死,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邪恶,六是不壮毅。”
BC2227年,禹考虑自己年事已高,所以将伯益推荐于天。开始让伯益代理朝政。实际当时禹101岁,伯益99岁,而启82岁。
经鲧、禹两代经营,夏后氏已形成一支强大的势力,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着王权的产生,氏族制度的机关已部分被改造,部分被抛弃,唯继任领袖的人选要经议事会认可的形式尚存。
而从妫舜到姒禹正处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各种人才辈出,首先被举为姒禹继任者的是当时曾掌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皋陶先姒禹而死。禹把皋陶的后代封在英、六两地,有的封在许地。
这体现出在民主制政体中多突出老人政治,要想掌握大权,首先就要活得长,皋陶本来是作为姒禹的领袖培养,可是活得没有禹长。
部落联合体议事会又推举了益,即伯益,是皋陶的儿子、又名大费,曾协助姒禹平水土,有功而受到妫舜的器重,被任命为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虞”,古文献曾有“益主虞、山泽辟”之说。
所以按照传统习俗,姒启作为领袖之子在议事会讨论继任者人选时,虽被优先提名,但他的功绩与威名无法与益相敌,益很自然的成为议事会认可的法定继承人。
夏禹有心想要传位于自己的儿子,但是数千年母系氏族部落统治的传统,使得其不得不禅位他人。最终选择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皋陶之子也是自己治水的重要帮手伯益。但是禹本身并不甘心,所以早在益之前就安排儿子启担任宰执之位长达十多年,使之根基深厚;而把伯益的地位抬得很高,以德高望重为名给以尊崇而没有实权的虚职。暗中为启增加实力提供条件。
BC2224年,三苗再次发生叛乱,禹不得不再次征伐三苗。当时,三苗地区发生大地震,农业大幅度减产,禹乘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在誓师动员时说:“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乱,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
交战开始,战斗十分激烈,互有胜负,历时70天之久。突然,战场雷电交加,三苗领袖不幸被箭射中,苗师大乱,溃不成军。从此,三苗部落逐渐衰亡。
在历次战争中,不少苗民沦为奴隶,“子孙为隶,不夷于民”,被强制劳役。这些苗民的后裔,也是形成汉族的先民之一。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现代的苗瑶就是三苗的后裔。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这就是说,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后裔是姜姓的别支。
据史料记载,姜姓就是西北一带原来的姜族,(由姜姓可知其与蚩尤一样为炎帝的族裔,西北的姜族即为马家窑文化时期炎帝族的后裔,因不愿向黄帝称臣而避居偏远,渐失文明先进性,现代的苗、瑶、藏各族都与之姜族有联系。)后来称为羌,以后逐渐南迁和西迁。
所以,北至今天的青海,西至今天的西藏,南至今天的四川、贵州、云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羌族西迁到西藏的人自称为“乌斯藏”,乌斯就是乌氏,藏就是羌,乌斯藏就是乌氏羌的统称。他们又称为“西藏”,实际上西藏就是西羌。这就可以证明,今天的藏族,也是羌族和乌族相互融合而成的。其中也有苗族。一部分羌族向南迁的,到四川的与当地的青族融合后叫青羌,一部分再由四川迁到贵州、云南。如今贵州西部的羌族,他们的公开族号为羌,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云南的羌族,其来源与贵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开的族号为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由此可见,羌族也是九黎、三苗的后裔,作为九黎之君的蚩尤亦当是羌族的先祖。
上古伏羲氏联盟执政部落之一的栗陆氏部族失国后迁徙到西北甘青高原、陕西、四川一带定居下来,逐渐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成为氐羌的一部分。《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有“栗戈国”:“栗戈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葡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葡萄酒特有名焉。”为栗陆氏西迁后建立的国家。
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栗陆氏部族后人又向南迁移,至四川的雅砻江和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分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民国时,大致形成“大分散、小聚集,跨境而居”的分布格局。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缘。
“八、一些征兆:一叫雨,一叫晴,一叫暖,一叫寒,一叫风。一年中这五种天气齐备,各根据时序发生,百草就茂盛,一种天气过多就不好;一种天气过少,也不好。
君王行为美好的征兆:一叫肃敬,就象及时降雨的喜人;一叫修治,就象及时晴朗的喜人;一叫明智,就象及时温暖的喜人;一叫善谋,就象及时寒冷的喜人;一叫通圣,就象及时刮风的喜人。
君王行为坏的征兆:一叫狂妄,就象久雨的愁人;一叫不信,就象久晴的愁人;一叫逸豫,就象久暖的愁人;一叫严急,就象久寒的愁人;一叫昏昧,就象久风的愁人。
君王之所视察,就象一年包括四时;卿士就象月,统属于岁;众尹就象日,统属于月。假若岁、月、日、时的关系没有改变,百谷就因此成熟,政治就因此清明,杰出的人才因此显扬,国家因此太平安宁。
假若日、月、岁、时的关系全都改变,百谷就因此不能成熟,政治就因此昏暗不明,杰出的人才因此不能重用,国家因此不得安宁。百姓好比星星,有的星喜欢风,有的星喜欢雨。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就有冬天和夏天。月亮顺从星星,就要用风和雨润泽他们。
“九、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三是健康安宁,四是遵行美德,五是高寿善终。六种不幸的事:一是早死,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邪恶,六是不壮毅。”
BC2227年,禹考虑自己年事已高,所以将伯益推荐于天。开始让伯益代理朝政。实际当时禹101岁,伯益99岁,而启82岁。
经鲧、禹两代经营,夏后氏已形成一支强大的势力,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着王权的产生,氏族制度的机关已部分被改造,部分被抛弃,唯继任领袖的人选要经议事会认可的形式尚存。
而从妫舜到姒禹正处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各种人才辈出,首先被举为姒禹继任者的是当时曾掌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皋陶先姒禹而死。禹把皋陶的后代封在英、六两地,有的封在许地。
这体现出在民主制政体中多突出老人政治,要想掌握大权,首先就要活得长,皋陶本来是作为姒禹的领袖培养,可是活得没有禹长。
部落联合体议事会又推举了益,即伯益,是皋陶的儿子、又名大费,曾协助姒禹平水土,有功而受到妫舜的器重,被任命为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虞”,古文献曾有“益主虞、山泽辟”之说。
所以按照传统习俗,姒启作为领袖之子在议事会讨论继任者人选时,虽被优先提名,但他的功绩与威名无法与益相敌,益很自然的成为议事会认可的法定继承人。
夏禹有心想要传位于自己的儿子,但是数千年母系氏族部落统治的传统,使得其不得不禅位他人。最终选择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皋陶之子也是自己治水的重要帮手伯益。但是禹本身并不甘心,所以早在益之前就安排儿子启担任宰执之位长达十多年,使之根基深厚;而把伯益的地位抬得很高,以德高望重为名给以尊崇而没有实权的虚职。暗中为启增加实力提供条件。
BC2224年,三苗再次发生叛乱,禹不得不再次征伐三苗。当时,三苗地区发生大地震,农业大幅度减产,禹乘机发动大规模进攻。他在誓师动员时说:“三苗不敬鬼神,滥用刑罚,违背天意作乱,上天现在号令我们要对它进行讨伐。”
交战开始,战斗十分激烈,互有胜负,历时70天之久。突然,战场雷电交加,三苗领袖不幸被箭射中,苗师大乱,溃不成军。从此,三苗部落逐渐衰亡。
在历次战争中,不少苗民沦为奴隶,“子孙为隶,不夷于民”,被强制劳役。这些苗民的后裔,也是形成汉族的先民之一。此后,史籍中不再见三苗的活动。现代的苗瑶就是三苗的后裔。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这就是说,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后裔是姜姓的别支。
据史料记载,姜姓就是西北一带原来的姜族,(由姜姓可知其与蚩尤一样为炎帝的族裔,西北的姜族即为马家窑文化时期炎帝族的后裔,因不愿向黄帝称臣而避居偏远,渐失文明先进性,现代的苗、瑶、藏各族都与之姜族有联系。)后来称为羌,以后逐渐南迁和西迁。
所以,北至今天的青海,西至今天的西藏,南至今天的四川、贵州、云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羌族西迁到西藏的人自称为“乌斯藏”,乌斯就是乌氏,藏就是羌,乌斯藏就是乌氏羌的统称。他们又称为“西藏”,实际上西藏就是西羌。这就可以证明,今天的藏族,也是羌族和乌族相互融合而成的。其中也有苗族。一部分羌族向南迁的,到四川的与当地的青族融合后叫青羌,一部分再由四川迁到贵州、云南。如今贵州西部的羌族,他们的公开族号为羌,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云南的羌族,其来源与贵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开的族号为羌,族人间仍自称为苗。由此可见,羌族也是九黎、三苗的后裔,作为九黎之君的蚩尤亦当是羌族的先祖。
上古伏羲氏联盟执政部落之一的栗陆氏部族失国后迁徙到西北甘青高原、陕西、四川一带定居下来,逐渐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成为氐羌的一部分。《后汉书·西域传》记载有“栗戈国”:“栗戈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葡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葡萄酒特有名焉。”为栗陆氏西迁后建立的国家。
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栗陆氏部族后人又向南迁移,至四川的雅砻江和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元明时多受丽江诸地纳西族封建领主等的统治。16世纪中叶,因不堪纳西族木氏土司的奴役和战争的威胁,大批傈僳族在头人括木必帕的率领下,向滇西北怒江等地区迁徙。在17~19世纪,该族人在起义失败后又曾多次迁徙,一部分进入缅甸,一些人迁到老挝、泰国等。直至清代迁徙还在继续。民国时,大致形成“大分散、小聚集,跨境而居”的分布格局。在历史进程中,傈僳族溶进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