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楚史乱国志 > 第三百五十九章 丧事结束,登基大典

第三百五十九章 丧事结束,登基大典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宏的葬礼按照汉律持续了一个月时间。

    帝王之丧,虽震动天下,却因为动静过大,不可能像寻常百姓那样持续三年之久,轰轰烈烈举办一月,一切便要恢复正常,天下也将逐渐忘却他的存在,特别是新君,只会守灵一月。

    这可能也是身为帝王的代价之一,生时身居高位,死后亦要承受这高位带来的代价。

    在这期间,太子刘辩要为先帝守孝,不能登临朝堂,天下政事便由三公与大将军何进代为执掌,一时间威势无量。

    十常侍则因为失去了最大靠山,暂且依附在董太后门下,蛰伏不出,等待起复的机会。

    当然,这一个月以来,由于朝堂无君,因而并未颁布任何新政,一切都以稳定时局为主,除了没有天子之外,一切倒也算是井井有条。

    朝堂的正常运行,使得因天子驾崩而惶惶不安的人心逐渐平复了下来,虽然内心中仍有些许阴霾,但至少街头巷尾少了一些议论之声。

    一月后,天子大葬算是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便是新君的登基大典。

    国不可一日无君,虽说刘辩实质上已是皇帝,但并未举行登基大典,便算不得名正言顺。

    当然,此时的刘辩名义上还是太子。

    凡新君登基,必要安抚人心,所以登基大典务必隆重,唯有如此作为,才能够驱散百姓心中的不安,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这一日,雒阳城内缟素尽除,街头巷尾开始多了几分喜庆,北邙山下,雒阳城外,以及崇德殿前,各放置了一处高台,作为登基大典的必要仪式。

    第一处为告祖,第二处为告民,这些算是登基大典的开始阶段,亦或是可以称作准备工作。

    刘辩寅时便出城前往北邙山下,告祭历代先帝,以求先帝庇佑。

    在完成之后,又赶赴雒阳城外,于辰时登上第二处高台,昭告百姓。

    经过挑选观礼的一万百姓今日务必放下手头工作,在高台下等待新君的到来,刘辩也并未停留太长时间,只是做足了仪式,便匆匆离去。

    接下来要做的,才是登基大典的主体部分。

    文武百官早就沐浴更衣,将一切工作准备妥当,便早早来到宫内,等待刘辩的到来。

    在站位上,三公立于高台阶前,文武百官列于左右,纵使何进权倾朝野,此刻也只是文武百官其中的一员,与九卿中职责最高的司农相对而立。

    如此重大仪式,自然少不得常侍参与,他们与百官暂时放下成见,十常侍尽数到齐,手持礼器,列于三公之侧,百官之前。

    唯一站在高台之阶上的,只有一人,便是刘辩的生母,皇后何氏。

    待得差两刻午时的时候,刘辩来到了第三处高台之前,此处高台为正统登基之台,高同崇德殿,比起之前两处要高上一倍。

    此前的奔波,让刘辩此刻略显疲惫,但如此重要的时刻,他也强打精神,在礼官示意之后,登基大典算是正式开始。

    刘辩不急不慢,途径百官,缓缓走过,来到了三公面前,停步。

    此时,三公转身,面对何后,高声奏读《尚书顾问》。

    何后朱唇轻启,答复道:

    “可。”

    于是三公让开,刘辩随何后在十常侍的护卫之下。登临高台,随即转身,背北面南,意味着面对天下。

    三公也不停歇,太尉刘虞持玉玺在前,司徒丁宫与司空刘弘在后护佑,自阼阶来到高台之上,立于刘辩面前,奉读策文。

    策刘辩为天子,何后为太后,其言语在刘辩听来,同三百年前大同小异。

    太尉读策罢,面东而跪,将传国玉玺授予刘辩,以示交付新君权柄。

    此时正值午时,权柄交付结束,就意味着刘辩可以算是名正言顺的大汉天子了。

    但登基大典尚未完成,刘辩面带笑容,自十常侍手中接过三样礼器,玉具授司空,随侯珠授司徒,高祖斩蛇剑授予太尉,以勉励百官。

    接下来,便是诵读即位之诏。

    三公常侍尽退,高台之上,仅剩持玉玺的天子刘辩与站在他身后的太后何氏。而太后此时面容肃重,一声不发。

    刘辩高托传国玉玺,面向百官,高声道:

    “皇天上帝,后土神祗,眷顾降命,属辩黎元。先帝骤崩,余天下以无主。辩为太子,当承天之命,忝为天子,是以告付于天。”

    此言,曰为告天,象征将他继位之事告知天地神袛,这是诏书中最为严肃的一环。

    他顿了顿,又道:

    “自先帝以来,天下有渐乱之相,先有黄巾作乱兵临雒阳危急皇城,后有蛮夷趁机兵犯边疆,皆至大汉于危矣。”

    “幸先帝平乱而治,复天下太平。朕之即位,当持先帝之理,定大汉乱根,还天下安宁。”

    “朕为天子,亦承天下万民之愿,当励精图治,庇民于安乐,为朕之所向。”

    “自今而始,大赦天下,除罪大恶极之人,皆免死罪,余者罪减三等,即日施行。”

    这同样是告民,但不同于此前的安抚,此言的作用在于加强百姓心中的认同。

    当然,其中不乏夸大之言,但此番诏书是要昭告天下的,若非如此说,那百姓将如何看他?

    总之,为了稳固人心,无论如何夸大也是应当之事。

    在这其中,还有一个细节,便是他将自己的称谓由“辩”改为了“朕”,便是注意到了提及对象的不同。

    一个是面对天地,一个是面对万民,他的态度自然也要有所差别。

    最后,刘辩总结道:

    “刘氏子辩,得天地之恩,万民之意,乃为皇天大命,敢不敬承。故,即位天子。”

    一番登基诏书不算很长,对比其他却也不短,在刘辩下诏结束之后,便将玉玺佩于腰间,如此,便算是掌控了天下大权。

    群臣随即跪倒在地,高呼万岁,如此便代表着他们承认了台上之人为天下至尊,大汉天子。

    这并不是一种恭维,而是一种信赖,如此情境,才算彻底地凝聚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