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不平衡发展(下)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末日大佬速成指南、神棍日记、快穿苏妲己、星际壕婚:怂妻猖狂、位面之时空之匙、诸天供应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其实,大建铁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让暴增的钢铁产量有个去处,虽然理论上中国吃下这么多钢铁完全没有压力,但因为国内受教育人口还是不足,各个工业部门发展很不均衡,像钢铁工业这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因为需要的人力较少,发展速度远快于那些消费钢铁的轻工业部门,因此暂时也只能依靠铁路、船舶、建材、车辆这要么同样是资本技术密集型、要么对工人文化素质要求很低的“四大金刚”了。
但不管如何,现在受教育人口缺乏的状况比起建国初期已经好转了许多,将近十年的时间,就算中途没有跳级,最早的那批学生也足以读完高中了,在义务教育暂时还只有五年小学的如今,已经完全算得上是出色的人才了。至于那些资质出色的孩子,别说是读完大学,其中已经开始工作、甚至考上了研究生的也不是一个两个,毕竟中国实在太大,什么样的妖孽都有......
可是因为初期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所以建国初期那几年里的教育不但覆盖面有限,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都考进了中等师范,毕业后进小学教书。而且即使做到这份上,由于底子太薄、人口太多,1905年时中国五年制义务教育在全国的覆盖率也才达到八成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脱颖而出、成为专家学者和军政干部的优秀年轻人相较巨大的人才缺口,不过是杯水车薪。别说这些高级岗位了,哪怕是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工人,在如今的中国都异常抢手,中国的私营经济至今未能有大的发展,除了有钱投资开厂的又少又没有办厂经验外,雇工困难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现在规模已经相当庞大的工业是靠外国人支撑起来的,1905年底,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总数已经将近500万,其中超过400万来自日本,几乎占到了日本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让李晖这个始作俑者都没有想到。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日本人在中国挣华元、然后节衣缩食省下来寄给国内的家人,也间接地令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再加上国内那些金山银山铜山近乎疯狂的开采和对日本国内民众如同敲骨吸髓一样的压榨,日本政府1905年就已经还清了马关条约规定的大部分赔款,让李晖都不禁怀疑自己当时是否过于心慈手软了......
在来华工作的400万日本人中,大约有100万人当上了教师(一开始没这么多,只是教师的收入高、也没那么辛苦,只要来华的日本人汉语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达到要求,一般都会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短期培训班争取转行。),还有几十万人从事的是技术含量不高、但是中国人不太愿做的危险性大、或者对身体有很大损害的工作。
剩下的200多万日本人中,除了几十万自称是来华工作、实则是想找个中国男人嫁了争取入籍(由于中国性别比例失衡还很严重,成功率还是相当高的。)的女性之外,其余的都是技术工人。
当然,除非是天赋出类拔萃得到重点培养,否则他们的工作技术含量也不会太高,但比起那些文盲也能做的还是要强不少,而比起中国自己培养的普通技工,他们的数量又多出了十几倍,因为中国普通技工转行的转行、升级的升级,数量始终都超不过20万。这样一来,这项外国技工在客观上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让中国目前规模已经相当庞大的工业得以正常运转。
可是,日本毕竟体量远比中国小得多,甲午战败时明治维新又尚未最终完成,连全民义务教育都未实现,几十年里普及教育的成果也就这么大了,很难再挖出多少潜力。
尤其是几百万受教育人口的外流又导致日本国内的教育工作大受影响,再加上国内矿山等战略性产业部门也都需要不少技工,日本已经很难再输出多少受过近代教育的年轻人了。于是,普通技工的数量增长停滞,也就成为了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说起来,这些年里军队倒是培养了很多高小、甚至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基层军官,可是中国军队那么大的规模摆着呢,自己都不够用,想要大规模转业,至少目前是绝无可能的。
考虑到强敌环伺,李晖不可能放慢工业发展的步伐来等待教育跟上,只能采取不平衡发展的策略,优先发展那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主要是重工业),其本身需要普通技工数量较少,上游的原料生产对工人文化素质的要求又低,很多工作连文盲都可以学会,全都契合中国的现状。至于那么多的大宗物资生产出来后如何消化,中国几乎还是一张白纸的基础建设不就是最大的市场吗?
这种发展模式最大的困难就是需要很多中高端人才和海量的资金,前者有好几万生化兵技师和这些年里他们带出来的二十多万学徒(其中已经有一万多人成为6级以上技工,数千人成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也有上百人。),已经进入良性的循环,基本上不必担心。
至于后者,中国虽然才刚刚实现温饱,但由于无以伦比的恐怖体量、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优势和越来越多的垄断性特有商品所带来的暴利,共和国政府无疑却是世界上最有钱的政府,又有系统科技(由于盘子大了,系统的生产功能对工业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日趋减小,先进科技的帮助反倒因此凸显了出来。)的支持,至少有能力长期维持15%以上工业增长率所需的投资力度,这如果对外公开,绝对会吓坏整个西方。
要知道,即使是在十年萧条之前,即使是工业发展最快的美国,年均工业增长率也就5%不到,与之相比,增长率至少也有15%是什么概念?(未完待续。)
其实,大建铁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让暴增的钢铁产量有个去处,虽然理论上中国吃下这么多钢铁完全没有压力,但因为国内受教育人口还是不足,各个工业部门发展很不均衡,像钢铁工业这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因为需要的人力较少,发展速度远快于那些消费钢铁的轻工业部门,因此暂时也只能依靠铁路、船舶、建材、车辆这要么同样是资本技术密集型、要么对工人文化素质要求很低的“四大金刚”了。
但不管如何,现在受教育人口缺乏的状况比起建国初期已经好转了许多,将近十年的时间,就算中途没有跳级,最早的那批学生也足以读完高中了,在义务教育暂时还只有五年小学的如今,已经完全算得上是出色的人才了。至于那些资质出色的孩子,别说是读完大学,其中已经开始工作、甚至考上了研究生的也不是一个两个,毕竟中国实在太大,什么样的妖孽都有......
可是因为初期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所以建国初期那几年里的教育不但覆盖面有限,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都考进了中等师范,毕业后进小学教书。而且即使做到这份上,由于底子太薄、人口太多,1905年时中国五年制义务教育在全国的覆盖率也才达到八成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脱颖而出、成为专家学者和军政干部的优秀年轻人相较巨大的人才缺口,不过是杯水车薪。别说这些高级岗位了,哪怕是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工人,在如今的中国都异常抢手,中国的私营经济至今未能有大的发展,除了有钱投资开厂的又少又没有办厂经验外,雇工困难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现在规模已经相当庞大的工业是靠外国人支撑起来的,1905年底,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总数已经将近500万,其中超过400万来自日本,几乎占到了日本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这让李晖这个始作俑者都没有想到。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日本人在中国挣华元、然后节衣缩食省下来寄给国内的家人,也间接地令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再加上国内那些金山银山铜山近乎疯狂的开采和对日本国内民众如同敲骨吸髓一样的压榨,日本政府1905年就已经还清了马关条约规定的大部分赔款,让李晖都不禁怀疑自己当时是否过于心慈手软了......
在来华工作的400万日本人中,大约有100万人当上了教师(一开始没这么多,只是教师的收入高、也没那么辛苦,只要来华的日本人汉语水平和文化水平都达到要求,一般都会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短期培训班争取转行。),还有几十万人从事的是技术含量不高、但是中国人不太愿做的危险性大、或者对身体有很大损害的工作。
剩下的200多万日本人中,除了几十万自称是来华工作、实则是想找个中国男人嫁了争取入籍(由于中国性别比例失衡还很严重,成功率还是相当高的。)的女性之外,其余的都是技术工人。
当然,除非是天赋出类拔萃得到重点培养,否则他们的工作技术含量也不会太高,但比起那些文盲也能做的还是要强不少,而比起中国自己培养的普通技工,他们的数量又多出了十几倍,因为中国普通技工转行的转行、升级的升级,数量始终都超不过20万。这样一来,这项外国技工在客观上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让中国目前规模已经相当庞大的工业得以正常运转。
可是,日本毕竟体量远比中国小得多,甲午战败时明治维新又尚未最终完成,连全民义务教育都未实现,几十年里普及教育的成果也就这么大了,很难再挖出多少潜力。
尤其是几百万受教育人口的外流又导致日本国内的教育工作大受影响,再加上国内矿山等战略性产业部门也都需要不少技工,日本已经很难再输出多少受过近代教育的年轻人了。于是,普通技工的数量增长停滞,也就成为了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说起来,这些年里军队倒是培养了很多高小、甚至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基层军官,可是中国军队那么大的规模摆着呢,自己都不够用,想要大规模转业,至少目前是绝无可能的。
考虑到强敌环伺,李晖不可能放慢工业发展的步伐来等待教育跟上,只能采取不平衡发展的策略,优先发展那些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工业(主要是重工业),其本身需要普通技工数量较少,上游的原料生产对工人文化素质的要求又低,很多工作连文盲都可以学会,全都契合中国的现状。至于那么多的大宗物资生产出来后如何消化,中国几乎还是一张白纸的基础建设不就是最大的市场吗?
这种发展模式最大的困难就是需要很多中高端人才和海量的资金,前者有好几万生化兵技师和这些年里他们带出来的二十多万学徒(其中已经有一万多人成为6级以上技工,数千人成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也有上百人。),已经进入良性的循环,基本上不必担心。
至于后者,中国虽然才刚刚实现温饱,但由于无以伦比的恐怖体量、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优势和越来越多的垄断性特有商品所带来的暴利,共和国政府无疑却是世界上最有钱的政府,又有系统科技(由于盘子大了,系统的生产功能对工业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日趋减小,先进科技的帮助反倒因此凸显了出来。)的支持,至少有能力长期维持15%以上工业增长率所需的投资力度,这如果对外公开,绝对会吓坏整个西方。
要知道,即使是在十年萧条之前,即使是工业发展最快的美国,年均工业增长率也就5%不到,与之相比,增长率至少也有15%是什么概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