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七下西洋
推荐阅读:仙宫、天下第九、三寸人间、飞剑问道、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血界蛮荒、都市神级仙少、五行御天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公元14o2年,朱棣登基,年号永乐。 靖难之役中的所有功臣都得到了封赏,三宝也不例外。由于三宝在郑村坝立得大功,所以朱棣赐姓郑,名和。郑和从此成为明成祖时期最高级别的内监管。
朱智尧也受到封赏,但朱姓讳皇姓,所以朱棣赐姓马,名欢。这郑和与马欢成为朱棣最得力的助手,为稳固当时人心惶惶的朝堂尽心尽力。
永乐元年,马欢提议朱棣编纂一部大典,汇集所有的名家名著,泽福后世。朱棣欣然同意,将此事交由马欢负责。
马欢自随三宝来到大明之后,几乎看完了所有书籍,辐及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包括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在马欢的脑袋中,早已有一个名目表,将各类书籍归类完善。所以,在组织编纂大典时,一切都按照他脑中的名目表有序进行。
马欢找了两千多人一同抄写,这两千多人都有各自的编号,所坐的位置也多有讲究,以此达到不错不乱的效果。
不过,朱棣心中的世界疆域始终不止中原这块腹地。他在北方的时候,已经认识到关外的疆域,可往南究竟有什么?这是他心中一直以来的疑问。加上玉玺始终未找到,又传朱允文坐船南逃,这也成为他的心腹大患。
永乐三年,朱棣下旨要郑和组建一支船队南下,目的通商及外交。
郑和跪地领旨。朱棣在御书房逡巡徘徊,良久对郑和道:“三宝,这次的任务,你可知道朕的深意?”
“皇上,微臣一定尽全力去寻那人的下落。”郑和从小就跟在朱棣身侧,如何不知皇上真正的担忧。
“三宝,这么多大臣中,就属你最懂朕的心思。你是朕最器重、最信任的人,除了你,我想不出其他能够担此重任的人。”朱棣道。
“微臣谢皇上器重,皇上放心,这寻人之事一定秘密进行,明里还是通货与外交。”郑和心中还有另一层担忧,所以欲言又止道:“只是……”
“只是什么?但说无妨。”朱棣道。
“只是船队大张旗鼓,声势浩大,若是那人听到消息,恐怕早早躲起来,难寻。”郑和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朱棣顿了顿道:“朕不相信他能跑到天边,你权且尽力去找。”
“皇上,臣还有一事相求。”郑和道。
“何事?”朱棣道。
“求皇上让马大人与微臣同行,若有马大人相助,定能成事!”郑和心里知道任务的艰巨性,且不说茫茫人海中探寻朱允文的难度,单说这茫茫大海也凶险异常。一个不慎,便可能葬身其中。所以,只有马欢一同前往,借助他的神力,方有希望。
朱棣应允了郑和的请求。
造船是这次任务的第一步。为了使任务尽快成形,郑和亲自去龙江宝船厂监督,船体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求精益求精。船身是马欢亲自设计的,工人们只要按照纸上所绘即可。
每一只宝船都将承载数百人以及大量的货物,事关人命,无人敢马虎。工匠日赶夜赶,终于在当年赶造出所有宝船。
这宝船采革木,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共九桅。其中有货船、粮船、水船、马船、战船,一应俱全。
长乐太平港,郑和举行了祭天妃仪式,皇上亲自到场送行。船队约千人,船只的分布呈海燕的形状。郑和带着皇上的期待踏上了第一次航海征程。他的内心既兴奋,又忐忑。前方有诸多未知,可没有恐惧。马欢就像郑和的一颗定心丸。
站在船头,郑和负手而立,红色的官袍,黑色的敞篷,海风一吹便飞扬起来。头顶的海鸥嘶叫着,欢快地疾驰飞翔,一瞬间就远去成了一颗白色的小点。在这无垠的蓝色海洋上,任何事物都是渺小的,连这巨大的宝船也不例外。
宝船遇到的第一次危机就是海上风暴。在三个时辰的风暴肆虐当中,宝船摇摇晃晃,但最终还是挺住了,没有一艘沉船。
宝船遇到的第二次危机是海盗,这是人事,所以必须开战方能应付。此时,战船就起了相当的效用。这一切均没有借助马欢的神力,单靠人力便足以应付。
宝船行到爪哇国附近,不仅遇到了暗礁,还有战争。爪哇国派兵攻打宝船,虽然有马欢的神力相助,但还是死了一百七十多名水手。
郑和的船队返回大明,朱棣对爪哇国的战争行为大为震怒,但在郑和的劝说下,朱棣决定不动战争,只要求爪哇国赔偿黄金。自此,大明与爪哇国的和平邦交政策得以确立。这一政策也影响了大明与其他沿海小国的关系。
不过,这一次航海的秘密目标并未达成,郑和未能找到朱允文。所以,朱棣先后又遣郑和下了五次西洋。
第五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已经到达阿拉伯海,远达忽鲁谟斯国及霍尔木丝等地。为庆贺迁都,郑和带回了十六国的使臣以及一头麒麟。在迁都大典上,这些外国使臣和动物成为一道亮丽的奇观。麒麟被视为祥瑞之物,这是迁都北平的好兆头。
第六次下西洋,郑和沿岸送十六国的使臣回国,这宝船上设置了厅堂,以备各国使臣欣赏歌舞之用。这一次的航行历时四年,是以往的时间的两倍。因为郑和花了更多地时间在沿海各国探查朱允文的下落。
不过,结果还是没有找到关于朱允文的蛛丝马迹。郑和回到大明之时,永乐帝已经死了一年多了,朱棣的儿子朱瞻基在位,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此时的郑和已经两鬓斑白,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可是马欢依旧是那个马欢,丝毫未变。宝船厂已经被废弃,现在的郑和只是应天城的一个守备。郑和看着这破败的宝船厂,仿佛又回到了征战海上的时候,马欢始终陪在他左右。
“这么多年了,你还是老样子。”郑和看着依旧年轻的马欢,感叹道:“再看看我,已经成了一个不中用的老头子了。”
“这几十年,你没有一日不在探寻着新事物,即便身体已老,但我知道你的内心依然如初。”马欢看着有些郁郁寡欢的郑和道。
“大海确实给了我诸多妙不可言的经验,这一辈子,它既是我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好的朋友。”郑和仿佛陷入了过往的诸多回忆中。
“如果大海是你最好的朋友,那我呢?”马欢似乎有些不满。
“你是这人群中最好的朋友,而那大海是自然中最好的朋友,不可同日而语。”郑和解释道。
马欢似乎笑了,但面目依然没有表情,“这么多年了,你还是那么能说会道。一句话,就可以让人开心起来。”
“我已经感觉到你的高兴了。”郑和道:“你后悔跟我一起回大明,又经历这么多次下西洋的航行吗?”
“为什么要后悔?”马欢反问道。
“不后悔就好。”郑和苦涩地笑笑道:“其实有件事儿,我一直藏在心里没有跟你说。当初我请先皇恩准你同行,其实是怀有极大的私心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我在利用你得到这些赞誉和名利。”
“你说过,我是你最好的朋友。那么陪一个朋友远行,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何谈利用?”马欢似乎并不认同郑和的说法。
“你难道不会厌恶人类的私心和利用吗?”郑和有些不解道。
“这是人类的根深蒂固的共同特点,倘若你没有,便不成其为人了。所以,我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马欢道:“不过与此相比,我更担心你的身体,多年的航海,你的身体早就不如从前。”
“怎么?我的朋友,你也体察到我时日无多了?”郑和苦涩地笑道。
马欢并没有回答,而是沉默以对。
郑和看向远方道:“不过,与其死在这6地上,我宁愿死在大海上。那里是我真正的故乡。”
“不用担心,会有机会的。”马欢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这一句最终应验,皇上又再次派郑和下西洋,这一次是要郑和去带回胡椒和榆木等货品,以供朝廷放俸禄。此时的大明朝国力日衰,宝钞贬值,朝廷没有银两放文武百官的俸禄,只能以异域奇货代替。
在一片讨伐声中,郑和开始了他的第七次航行,他心里知道,这将是最后一次。他已经做好了死在海上的打算,这也是他心中所期待的。
马欢依然陪在他左右。与以往任何一次航行一样,郑和的船队始终顺利。郑和认为,这样的奇迹是马欢保佑的,他知道马欢在暗地里不知道帮了多少次忙,即便他从未正面要求过。
这一次,郑和吩咐手下将航海的路线描绘下来,也将航海的心得体会记载下来,以备后世之用。
船上的沙漏已经倒转了十次,他知道已经是夜晚。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咳嗽日渐剧烈,而且这风暴一起,他就感到浑身无比疼痛,尤其是腿关节。
马欢来了,郑和正在抄佛经,唯有这抄写才能转移他对疼痛的注意力。郑和放下笔,让马欢坐下。
“我有一个计划,虽然我可能无法亲自参与,也没有多少人可以执行,但我相信你可以做的到。”郑和沉思着。
“什么计划?”马欢问道。
“我始终觉得我们之前所抵达的都不是世界的尽头,我很想知道世界的尽头在哪里,所以,我决定到达波斯湾后,分四组人马,乘小船继续航行,继续探索世界。”郑和道。
“你们的星球是圆的,你找不到终点或尽头的。”马欢提醒道。
“如果正如你所说的是圆的,那么终点就是原点。我们至少可以尝试从另一条路线回到原点,而不是像以往一样折返回原点。”郑和坚持道。
“你想要验证我说的话?”马欢道。
“人是存在诸多怀疑的,不通过行动根本没有说服力,何况你要说服的不只是我一人,还有千千万万的世人。”郑和感叹道:“倘若我有如你一样永葆青春的能力,这件事就可以由我亲自来做了。可惜我没有,所以只有你才能代劳。”
“何必这么悲观,还不到终点。”马欢看着有些悲伤的郑和。
“快了,不远了。”郑和又剧烈地咳嗽起来。
郑和死在了印度古里的海域,他很安详地走了,因为未竟之事所托有人。他相信见到先皇之时,一切都可以交代了。他虽然是个身体有残缺的人,但为了这航海事业可谓肝脑涂地。
有人说,这是在通过事业上的成功弥补身体上的不足。也许有这种补偿心理吧!无论世人有多少猜测,至少马欢始终知道,郑和是一个灵魂人、心灵人,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精神意志早就越了他的身体。
每个人心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寻常百姓心中的世界只有他所生活的地域那么大;大明朝文武百官心中的世界只有一个大明朝那么大;永乐帝心中的世界已经算大了,可只在想象,未得亲见亲历;郑和心中的世界与宝船所到达的疆域无异,但他相信远方还有远方。
马欢心中的世界是整个宇宙,他知道地球的渺小。在这颗渺小的星球上航行寻找全世界,格局依然小。可这是郑和的理想,这是郑和的托付,而郑和是他在这颗星球上最好的朋友。
马欢带着一小支船队,飘过马六甲,到达好望角,顺着洋流飘向了更远的地方。那里有更为迥异的文明和国家,这是一片完完全全的西方领地。只是马欢再没有回大明向皇帝复命,因为他所负责的对象只有郑和,所以后人永远无法知道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哪里。
当所有的船员都死了,马欢就一个人航行。没有伙伴的时候,他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孤独状态。
一个人就是一个星球。不过没关系,他早已习惯了。他还要再等待上百年才可能等到重返故里的机会,所以,这航海便可以打一部分的时间,何乐而不为?(未完待续。)
公元14o2年,朱棣登基,年号永乐。 靖难之役中的所有功臣都得到了封赏,三宝也不例外。由于三宝在郑村坝立得大功,所以朱棣赐姓郑,名和。郑和从此成为明成祖时期最高级别的内监管。
朱智尧也受到封赏,但朱姓讳皇姓,所以朱棣赐姓马,名欢。这郑和与马欢成为朱棣最得力的助手,为稳固当时人心惶惶的朝堂尽心尽力。
永乐元年,马欢提议朱棣编纂一部大典,汇集所有的名家名著,泽福后世。朱棣欣然同意,将此事交由马欢负责。
马欢自随三宝来到大明之后,几乎看完了所有书籍,辐及方方面面,各个领域,包括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在马欢的脑袋中,早已有一个名目表,将各类书籍归类完善。所以,在组织编纂大典时,一切都按照他脑中的名目表有序进行。
马欢找了两千多人一同抄写,这两千多人都有各自的编号,所坐的位置也多有讲究,以此达到不错不乱的效果。
不过,朱棣心中的世界疆域始终不止中原这块腹地。他在北方的时候,已经认识到关外的疆域,可往南究竟有什么?这是他心中一直以来的疑问。加上玉玺始终未找到,又传朱允文坐船南逃,这也成为他的心腹大患。
永乐三年,朱棣下旨要郑和组建一支船队南下,目的通商及外交。
郑和跪地领旨。朱棣在御书房逡巡徘徊,良久对郑和道:“三宝,这次的任务,你可知道朕的深意?”
“皇上,微臣一定尽全力去寻那人的下落。”郑和从小就跟在朱棣身侧,如何不知皇上真正的担忧。
“三宝,这么多大臣中,就属你最懂朕的心思。你是朕最器重、最信任的人,除了你,我想不出其他能够担此重任的人。”朱棣道。
“微臣谢皇上器重,皇上放心,这寻人之事一定秘密进行,明里还是通货与外交。”郑和心中还有另一层担忧,所以欲言又止道:“只是……”
“只是什么?但说无妨。”朱棣道。
“只是船队大张旗鼓,声势浩大,若是那人听到消息,恐怕早早躲起来,难寻。”郑和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朱棣顿了顿道:“朕不相信他能跑到天边,你权且尽力去找。”
“皇上,臣还有一事相求。”郑和道。
“何事?”朱棣道。
“求皇上让马大人与微臣同行,若有马大人相助,定能成事!”郑和心里知道任务的艰巨性,且不说茫茫人海中探寻朱允文的难度,单说这茫茫大海也凶险异常。一个不慎,便可能葬身其中。所以,只有马欢一同前往,借助他的神力,方有希望。
朱棣应允了郑和的请求。
造船是这次任务的第一步。为了使任务尽快成形,郑和亲自去龙江宝船厂监督,船体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求精益求精。船身是马欢亲自设计的,工人们只要按照纸上所绘即可。
每一只宝船都将承载数百人以及大量的货物,事关人命,无人敢马虎。工匠日赶夜赶,终于在当年赶造出所有宝船。
这宝船采革木,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共九桅。其中有货船、粮船、水船、马船、战船,一应俱全。
长乐太平港,郑和举行了祭天妃仪式,皇上亲自到场送行。船队约千人,船只的分布呈海燕的形状。郑和带着皇上的期待踏上了第一次航海征程。他的内心既兴奋,又忐忑。前方有诸多未知,可没有恐惧。马欢就像郑和的一颗定心丸。
站在船头,郑和负手而立,红色的官袍,黑色的敞篷,海风一吹便飞扬起来。头顶的海鸥嘶叫着,欢快地疾驰飞翔,一瞬间就远去成了一颗白色的小点。在这无垠的蓝色海洋上,任何事物都是渺小的,连这巨大的宝船也不例外。
宝船遇到的第一次危机就是海上风暴。在三个时辰的风暴肆虐当中,宝船摇摇晃晃,但最终还是挺住了,没有一艘沉船。
宝船遇到的第二次危机是海盗,这是人事,所以必须开战方能应付。此时,战船就起了相当的效用。这一切均没有借助马欢的神力,单靠人力便足以应付。
宝船行到爪哇国附近,不仅遇到了暗礁,还有战争。爪哇国派兵攻打宝船,虽然有马欢的神力相助,但还是死了一百七十多名水手。
郑和的船队返回大明,朱棣对爪哇国的战争行为大为震怒,但在郑和的劝说下,朱棣决定不动战争,只要求爪哇国赔偿黄金。自此,大明与爪哇国的和平邦交政策得以确立。这一政策也影响了大明与其他沿海小国的关系。
不过,这一次航海的秘密目标并未达成,郑和未能找到朱允文。所以,朱棣先后又遣郑和下了五次西洋。
第五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已经到达阿拉伯海,远达忽鲁谟斯国及霍尔木丝等地。为庆贺迁都,郑和带回了十六国的使臣以及一头麒麟。在迁都大典上,这些外国使臣和动物成为一道亮丽的奇观。麒麟被视为祥瑞之物,这是迁都北平的好兆头。
第六次下西洋,郑和沿岸送十六国的使臣回国,这宝船上设置了厅堂,以备各国使臣欣赏歌舞之用。这一次的航行历时四年,是以往的时间的两倍。因为郑和花了更多地时间在沿海各国探查朱允文的下落。
不过,结果还是没有找到关于朱允文的蛛丝马迹。郑和回到大明之时,永乐帝已经死了一年多了,朱棣的儿子朱瞻基在位,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此时的郑和已经两鬓斑白,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可是马欢依旧是那个马欢,丝毫未变。宝船厂已经被废弃,现在的郑和只是应天城的一个守备。郑和看着这破败的宝船厂,仿佛又回到了征战海上的时候,马欢始终陪在他左右。
“这么多年了,你还是老样子。”郑和看着依旧年轻的马欢,感叹道:“再看看我,已经成了一个不中用的老头子了。”
“这几十年,你没有一日不在探寻着新事物,即便身体已老,但我知道你的内心依然如初。”马欢看着有些郁郁寡欢的郑和道。
“大海确实给了我诸多妙不可言的经验,这一辈子,它既是我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好的朋友。”郑和仿佛陷入了过往的诸多回忆中。
“如果大海是你最好的朋友,那我呢?”马欢似乎有些不满。
“你是这人群中最好的朋友,而那大海是自然中最好的朋友,不可同日而语。”郑和解释道。
马欢似乎笑了,但面目依然没有表情,“这么多年了,你还是那么能说会道。一句话,就可以让人开心起来。”
“我已经感觉到你的高兴了。”郑和道:“你后悔跟我一起回大明,又经历这么多次下西洋的航行吗?”
“为什么要后悔?”马欢反问道。
“不后悔就好。”郑和苦涩地笑笑道:“其实有件事儿,我一直藏在心里没有跟你说。当初我请先皇恩准你同行,其实是怀有极大的私心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我在利用你得到这些赞誉和名利。”
“你说过,我是你最好的朋友。那么陪一个朋友远行,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何谈利用?”马欢似乎并不认同郑和的说法。
“你难道不会厌恶人类的私心和利用吗?”郑和有些不解道。
“这是人类的根深蒂固的共同特点,倘若你没有,便不成其为人了。所以,我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马欢道:“不过与此相比,我更担心你的身体,多年的航海,你的身体早就不如从前。”
“怎么?我的朋友,你也体察到我时日无多了?”郑和苦涩地笑道。
马欢并没有回答,而是沉默以对。
郑和看向远方道:“不过,与其死在这6地上,我宁愿死在大海上。那里是我真正的故乡。”
“不用担心,会有机会的。”马欢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
这一句最终应验,皇上又再次派郑和下西洋,这一次是要郑和去带回胡椒和榆木等货品,以供朝廷放俸禄。此时的大明朝国力日衰,宝钞贬值,朝廷没有银两放文武百官的俸禄,只能以异域奇货代替。
在一片讨伐声中,郑和开始了他的第七次航行,他心里知道,这将是最后一次。他已经做好了死在海上的打算,这也是他心中所期待的。
马欢依然陪在他左右。与以往任何一次航行一样,郑和的船队始终顺利。郑和认为,这样的奇迹是马欢保佑的,他知道马欢在暗地里不知道帮了多少次忙,即便他从未正面要求过。
这一次,郑和吩咐手下将航海的路线描绘下来,也将航海的心得体会记载下来,以备后世之用。
船上的沙漏已经倒转了十次,他知道已经是夜晚。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咳嗽日渐剧烈,而且这风暴一起,他就感到浑身无比疼痛,尤其是腿关节。
马欢来了,郑和正在抄佛经,唯有这抄写才能转移他对疼痛的注意力。郑和放下笔,让马欢坐下。
“我有一个计划,虽然我可能无法亲自参与,也没有多少人可以执行,但我相信你可以做的到。”郑和沉思着。
“什么计划?”马欢问道。
“我始终觉得我们之前所抵达的都不是世界的尽头,我很想知道世界的尽头在哪里,所以,我决定到达波斯湾后,分四组人马,乘小船继续航行,继续探索世界。”郑和道。
“你们的星球是圆的,你找不到终点或尽头的。”马欢提醒道。
“如果正如你所说的是圆的,那么终点就是原点。我们至少可以尝试从另一条路线回到原点,而不是像以往一样折返回原点。”郑和坚持道。
“你想要验证我说的话?”马欢道。
“人是存在诸多怀疑的,不通过行动根本没有说服力,何况你要说服的不只是我一人,还有千千万万的世人。”郑和感叹道:“倘若我有如你一样永葆青春的能力,这件事就可以由我亲自来做了。可惜我没有,所以只有你才能代劳。”
“何必这么悲观,还不到终点。”马欢看着有些悲伤的郑和。
“快了,不远了。”郑和又剧烈地咳嗽起来。
郑和死在了印度古里的海域,他很安详地走了,因为未竟之事所托有人。他相信见到先皇之时,一切都可以交代了。他虽然是个身体有残缺的人,但为了这航海事业可谓肝脑涂地。
有人说,这是在通过事业上的成功弥补身体上的不足。也许有这种补偿心理吧!无论世人有多少猜测,至少马欢始终知道,郑和是一个灵魂人、心灵人,在某种程度上,他的精神意志早就越了他的身体。
每个人心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寻常百姓心中的世界只有他所生活的地域那么大;大明朝文武百官心中的世界只有一个大明朝那么大;永乐帝心中的世界已经算大了,可只在想象,未得亲见亲历;郑和心中的世界与宝船所到达的疆域无异,但他相信远方还有远方。
马欢心中的世界是整个宇宙,他知道地球的渺小。在这颗渺小的星球上航行寻找全世界,格局依然小。可这是郑和的理想,这是郑和的托付,而郑和是他在这颗星球上最好的朋友。
马欢带着一小支船队,飘过马六甲,到达好望角,顺着洋流飘向了更远的地方。那里有更为迥异的文明和国家,这是一片完完全全的西方领地。只是马欢再没有回大明向皇帝复命,因为他所负责的对象只有郑和,所以后人永远无法知道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哪里。
当所有的船员都死了,马欢就一个人航行。没有伙伴的时候,他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孤独状态。
一个人就是一个星球。不过没关系,他早已习惯了。他还要再等待上百年才可能等到重返故里的机会,所以,这航海便可以打一部分的时间,何乐而不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