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乱的序章
推荐阅读:仙宫、天下第九、三寸人间、飞剑问道、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血界蛮荒、都市神级仙少、五行御天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阳光正好,微风不噪。
公羊子高斟酌着,将一杯茶饮下后,抚须缓缓道:“治病要除根,当今授官之弊,源于中正官之不作为,因此,整治选官之道,应对中正官正本清源。”
所谓中正官,是负责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
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另设小中正官。
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前秦末期,推举权则落入了上品之手。
所谓品第,是由中正官依据家世、品行、才能对士人确定品级,以此作为庙堂授官的依据。
但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标准,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在前秦末期,终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公羊子高之意,整治选官之道,需整顿中正官选拔制度,避免上品对中正官垄断,进而改革品第之法,甚至将家世剔除,只以品行和才能为品级标准。
公羊子高将心中所想娓娓道来,直到口干茶凉时,方才住口,端起茶盏一饮而尽,问:“王爷与谷主以为如何?”
苏幕遮双手端着茶杯,沉思不语。叶秋荻认真道:“公羊先生言之有理,但世家岂肯轻易放弃到手的权利?”
“让上品世家罢手固然千难万难,”公羊子高语重心长,“然,沉疴用猛药,乱世需重典。谷主应当比老夫明白。”
“医理中也有虚不受补之说,痼疾还应徐徐图之,以免操之过急。”叶秋荻对医理知之甚深,不是公羊子高能轻易说服的。
公羊子高正欲指出南朝授官之道已病至膏肓,再拖不得了,却见苏幕遮一手拖着茶盏,一手慢慢转动着,说起了不相干的事,“未出谷时,小师姐曾与我说过一个‘三孝廉让产立高名’的佳话。”
苏幕遮对叶秋荻一笑,问公羊子高:“先生可曾听闻?”
“王爷指的是会稽郡阳羡县孝弟许家的三兄弟?”。
“正是。”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的佳话出自前朝:会稽郡许式三兄弟因父母早亡,年仅十五岁的大哥许武担起了抚养、教育两个弟弟的重担。经过许武艰苦努力,不仅家业殷实,而且育弟有方,所以在乡里颇有佳名,被中正官推荐为官。
然年过三十后,许武辞官回乡。当时,许武两个弟弟不仅攒下了偌大家业,而且学业有成。
回乡的许武,却做了件乡里不齿之事:他将家业一分为三,自己占了大部分房屋田产,两个弟弟则礼让有加,任其所为。
许武一时恶了自己名声,两个弟弟却感动了乡里,传出了孝廉之名,得以在朝为官。
直到两兄弟衣锦还乡,许武才又将家产重新平分,道出了自己背负骂名,成全俩弟弟廉让之名,得以位列公卿的真相。
乡间皆认为,许武不顾自身名誉而成全弟弟,才是真孝廉,因此这段佳话流传至今,会稽郡许家也被称为“孝弟许家”。
“哎,”公羊子高叹了一口气,缅怀道:“那正是九品中正制初设之时,品第惟以孝廉为重,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但凡举了孝廉,不论出身,皆能做官,不似现在,所以才出了许武三兄弟‘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这等流传千古的佳话。”
苏幕遮一笑,叶秋荻顿时知他又要出大逆不道之言了。
果然,她见苏幕遮放下茶杯,快言快语道:“我可不觉的这是什么佳话,在我看来,他与把持正中选官的上品世家没什么不同。”
“啪”,茶盏被拍在桌子上,公羊子高怒而起身,道:“朔北王何出此言?”
“敢问先生,为官者应如何?”
“为君思社稷,为民谋福祉!”公羊子高一语道出。
“许武为弟谋官,是思谁的社稷!谋谁的福祉?”
“当然是君上。”公羊子高回答的斩金截铁,“许武说得明白,他教育俩弟弟,原是让他们报效朝廷,却不想因自己虚名早成,以至于埋没,不被中正官推荐,所以才出此下策!”
苏幕遮笑得灿烂,“是了,即便在九品中正制未被世家把持时,有才之人也得让兄长冒不韪之名,才得以授官,这难道是公羊先生真正期望的授官之道?”
公羊子高怔住了。
叶秋荻也略有所悟。苏幕遮很少将庙堂之事说与她听,她与公羊子高关于授官之道的看法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轻重缓急的问题,现在听苏幕遮语气,竟有彻底废除之意。
“上品世家以家世,许武借孝廉作为进身之阶,都指明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许武乃真名士,但难保不会有钓名沽誉之人效仿他,进而子子孙孙相传,以‘孝弟之家’之名把持朝政。况且,”苏幕遮说到此处顿了一顿。
“况且如何?”公羊子高问。
“《论语?卫灵公》中,子曰:‘有教无类。’,先生也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无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之人皆可聆听教诲,也皆可借助教诲消除这些差别,为何却要以家世、品行为约束,阻挠他人才能的施展呢?”
“品行不端之辈,岂不会祸乱朝纲,为害百姓?”公羊子高忍不住反驳。
“先生此言差矣,南山书院为何会有负监察之职的三都府?”苏幕遮问,“可见,即便儒家弟子也有品行不端者。”
“大禹治水,,疏而不堵,人才亦如是。世人皆贪,或名或利,或权或财,或富贵,或美色,或名人字画,或虚荣吹捧,若借儒家教会加以规劝,监察者明察秋毫,即便品行不端也会约束收敛甚至改过自新,这不正是先生‘有教无类’的主张么?”
公羊子高张了张嘴,又闭上了,仔细思索起来。
苏幕遮由他,说得口干舌燥,正要饮茶,却见叶秋荻也目瞪口呆的看着他。
苏幕遮朝她挤眉弄眼,桌子下的手伸过去摸她的手,握在掌心把玩起来。
叶秋荻这才确信眼前是自己熟悉的那个不着调的小师弟,妩媚的白了他一眼,脸上却掩不住的得意之色。
“王爷既然主张因材施教,不知如何授官,发挥他们的才能?”公羊子高依旧处于苏幕遮不拘一格纳人才的震撼中,却敏锐抓住了自己今日来的要点。
“投牒自进!”苏幕遮说的果断,“即设立县试,郡试,州试、殿试等层层考核,不论是谁,皆可报名,通过殿试者即授予官职。”
阳光正好,微风不噪。
公羊子高斟酌着,将一杯茶饮下后,抚须缓缓道:“治病要除根,当今授官之弊,源于中正官之不作为,因此,整治选官之道,应对中正官正本清源。”
所谓中正官,是负责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
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另设小中正官。
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前秦末期,推举权则落入了上品之手。
所谓品第,是由中正官依据家世、品行、才能对士人确定品级,以此作为庙堂授官的依据。
但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标准,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在前秦末期,终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公羊子高之意,整治选官之道,需整顿中正官选拔制度,避免上品对中正官垄断,进而改革品第之法,甚至将家世剔除,只以品行和才能为品级标准。
公羊子高将心中所想娓娓道来,直到口干茶凉时,方才住口,端起茶盏一饮而尽,问:“王爷与谷主以为如何?”
苏幕遮双手端着茶杯,沉思不语。叶秋荻认真道:“公羊先生言之有理,但世家岂肯轻易放弃到手的权利?”
“让上品世家罢手固然千难万难,”公羊子高语重心长,“然,沉疴用猛药,乱世需重典。谷主应当比老夫明白。”
“医理中也有虚不受补之说,痼疾还应徐徐图之,以免操之过急。”叶秋荻对医理知之甚深,不是公羊子高能轻易说服的。
公羊子高正欲指出南朝授官之道已病至膏肓,再拖不得了,却见苏幕遮一手拖着茶盏,一手慢慢转动着,说起了不相干的事,“未出谷时,小师姐曾与我说过一个‘三孝廉让产立高名’的佳话。”
苏幕遮对叶秋荻一笑,问公羊子高:“先生可曾听闻?”
“王爷指的是会稽郡阳羡县孝弟许家的三兄弟?”。
“正是。”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的佳话出自前朝:会稽郡许式三兄弟因父母早亡,年仅十五岁的大哥许武担起了抚养、教育两个弟弟的重担。经过许武艰苦努力,不仅家业殷实,而且育弟有方,所以在乡里颇有佳名,被中正官推荐为官。
然年过三十后,许武辞官回乡。当时,许武两个弟弟不仅攒下了偌大家业,而且学业有成。
回乡的许武,却做了件乡里不齿之事:他将家业一分为三,自己占了大部分房屋田产,两个弟弟则礼让有加,任其所为。
许武一时恶了自己名声,两个弟弟却感动了乡里,传出了孝廉之名,得以在朝为官。
直到两兄弟衣锦还乡,许武才又将家产重新平分,道出了自己背负骂名,成全俩弟弟廉让之名,得以位列公卿的真相。
乡间皆认为,许武不顾自身名誉而成全弟弟,才是真孝廉,因此这段佳话流传至今,会稽郡许家也被称为“孝弟许家”。
“哎,”公羊子高叹了一口气,缅怀道:“那正是九品中正制初设之时,品第惟以孝廉为重,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但凡举了孝廉,不论出身,皆能做官,不似现在,所以才出了许武三兄弟‘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这等流传千古的佳话。”
苏幕遮一笑,叶秋荻顿时知他又要出大逆不道之言了。
果然,她见苏幕遮放下茶杯,快言快语道:“我可不觉的这是什么佳话,在我看来,他与把持正中选官的上品世家没什么不同。”
“啪”,茶盏被拍在桌子上,公羊子高怒而起身,道:“朔北王何出此言?”
“敢问先生,为官者应如何?”
“为君思社稷,为民谋福祉!”公羊子高一语道出。
“许武为弟谋官,是思谁的社稷!谋谁的福祉?”
“当然是君上。”公羊子高回答的斩金截铁,“许武说得明白,他教育俩弟弟,原是让他们报效朝廷,却不想因自己虚名早成,以至于埋没,不被中正官推荐,所以才出此下策!”
苏幕遮笑得灿烂,“是了,即便在九品中正制未被世家把持时,有才之人也得让兄长冒不韪之名,才得以授官,这难道是公羊先生真正期望的授官之道?”
公羊子高怔住了。
叶秋荻也略有所悟。苏幕遮很少将庙堂之事说与她听,她与公羊子高关于授官之道的看法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轻重缓急的问题,现在听苏幕遮语气,竟有彻底废除之意。
“上品世家以家世,许武借孝廉作为进身之阶,都指明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许武乃真名士,但难保不会有钓名沽誉之人效仿他,进而子子孙孙相传,以‘孝弟之家’之名把持朝政。况且,”苏幕遮说到此处顿了一顿。
“况且如何?”公羊子高问。
“《论语?卫灵公》中,子曰:‘有教无类。’,先生也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无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之人皆可聆听教诲,也皆可借助教诲消除这些差别,为何却要以家世、品行为约束,阻挠他人才能的施展呢?”
“品行不端之辈,岂不会祸乱朝纲,为害百姓?”公羊子高忍不住反驳。
“先生此言差矣,南山书院为何会有负监察之职的三都府?”苏幕遮问,“可见,即便儒家弟子也有品行不端者。”
“大禹治水,,疏而不堵,人才亦如是。世人皆贪,或名或利,或权或财,或富贵,或美色,或名人字画,或虚荣吹捧,若借儒家教会加以规劝,监察者明察秋毫,即便品行不端也会约束收敛甚至改过自新,这不正是先生‘有教无类’的主张么?”
公羊子高张了张嘴,又闭上了,仔细思索起来。
苏幕遮由他,说得口干舌燥,正要饮茶,却见叶秋荻也目瞪口呆的看着他。
苏幕遮朝她挤眉弄眼,桌子下的手伸过去摸她的手,握在掌心把玩起来。
叶秋荻这才确信眼前是自己熟悉的那个不着调的小师弟,妩媚的白了他一眼,脸上却掩不住的得意之色。
“王爷既然主张因材施教,不知如何授官,发挥他们的才能?”公羊子高依旧处于苏幕遮不拘一格纳人才的震撼中,却敏锐抓住了自己今日来的要点。
“投牒自进!”苏幕遮说的果断,“即设立县试,郡试,州试、殿试等层层考核,不论是谁,皆可报名,通过殿试者即授予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