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李隆基和姑姑斗法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父皇李旦削弱了张明转世的李隆基的权利,使得他所依赖的万骑军被彻底改组。那些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们纷纷被调往外地,远离京城。对于拥有现代人思维的李隆基而言,他深知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已经对父皇李旦的皇位构成了威胁。
然而,面对父皇李旦给出的两个解释,张明转世的太子李隆基却感到十分牵强。在这个庞大的大唐帝国里,对于张明来说,自己不过是一个冷眼旁观的过客而已。他只是顺着命运的轨迹前行,完成这红尘中的情劫修炼罢了。
至于这两个理由,张明转世的太子李隆基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首先,在神龙政变时期,这些人同样立有大功,但为何当时并未做出违法乱纪之举呢?其次,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处于正态分布之中。一个由随机性组成的团体既不可能全部都是善良之人,也不可能都是恶人。一个团体里面做不法的事情只有一小部分人。
担心害怕他们祸害京城的百姓,难道就不害怕他们祸害地方的百姓吗?他们在京城尚且如此肆无忌惮,难以管控,到了地方上岂不是更加无法无天,为所欲为?谁都清楚,李隆基在万骑中的影响力极大,其心腹众多,而且最初他还兼任左右万骑的首领。因此,这次改组显然就是冲着李隆基来的。在政治方面,李隆基受到的打压更为严重。他的亲信如刘幽求、钟绍京、崔日用等,刚刚被提拔为宰相没多久,要么被贬谪降职,要么被外放至边远之地。
张明转世的太子李隆基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知道这一切都是他那老谋深算的父皇李旦搞的鬼,想要借此来打压自己。但是这种事情怎么好挑明呢,毕竟是父子关系啊!要是真说出来,岂不是让人笑话。这不,钟绍京才当了区区五天的宰相,就因为所谓的“任意行罚”,遭到了其他大臣们的猛烈抨击。在另一位宰相薛稷的煽风点火之下,刚刚登基才三天的李旦,竟然毫不留情地将钟绍京贬为户部尚书。
可这还没完,没过多长时间,钟绍京又被贬到蜀州去当刺史了。短短五天的宰相生涯,能有什么机会去随意施行刑罚呢?更何况,如果他真的犯了错,作为一个功勋卓着的臣子,难道不该先劝导一番,或者责骂几句,再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吗?这样直接被贬谪,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吧!可怜的崔日用也没能逃脱厄运,他这个宰相也只做了十几天,同样被薛稷给拉下了马。
一日清晨,李旦如往常一样端坐在朝堂之上,召集大臣们召开例行朝会。正当众人商议政务之时,薛稷突然站起身来,手指猛地指向崔日用,破口大骂道:\"此人虽曾参与政变立下些许功绩,但从前却是韦后的党羽!为邀功求赏,不惜出卖好友宗楚客,实非良善之辈!\"
崔日用岂会被这突如其来的指责吓到?他当即挺身而起,毫不示弱地回击薛稷:\"休要血口喷人!你自己才是韦后那伙人的同党,还敢污蔑我?依我看,你们全家都与韦后脱不了干系!\"一时间,朝堂之上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众臣皆惊,谁也未曾料到这场朝会竟会演变成如此激烈的争吵。
两人堂堂宰相之躯,居然当着满朝文武官员的面,公然耍起了泼皮无赖,表演起了骂街这等粗俗不堪的行为艺术来!实在不成体统!李旦龙颜大怒,盛怒之下,当即便罢免了二人的宰相职务,并将崔日用贬谪为雍州长史,而薛稷则被贬为左散骑常侍。
李旦此番作为看似公平合理,对二人各打三十大板,不偏不倚。然而,这其中却是大有文章啊!要知道,薛稷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宰相那么简单,他与李旦可是有着深厚交情的旧日好友,而且两家更是儿女亲家呢!反观崔日用,被外放至雍州担任长史,远离京城;而薛稷所任的左散骑常侍一职,则得以留在李旦身旁侍奉左右。如此一来,高下立判矣!
此外,崔日用直到三年后,李隆基诛杀了太平公主,才得以返回京城。然而,薛稷很快便升任礼部尚书,并获封晋国公,赐予实际封邑三百户,还追加册封为太子少保。他时常入宫与李旦商议机密要事,因此被赞誉为“一时恩宠,满朝臣子无人能及”。唯有刘幽求因在唐隆政变时,率先挺身而出,恳请迎接李旦称帝,所以并未像其他官员那样迅速被罢免相位。不过,他担任宰相仅一年后也难逃罢黜命运,随后被贬至广州,甚至险些遭太平公主的党羽杀害。关于这段经历,后续我们将作更详尽的叙述。
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曾经效忠于张明转世的太子李隆基的万骑已经不复存在,而中书省和门下省也已经化为乌有。如今,只剩下了一个太子的虚位而已。张明转世的太子李隆基心中无比清晰地明白,此时此刻保持沉默、不采取任何行动才是最为明智之举。束手就擒,正是他的高明之处,正如当年武则天对待李治那样百般顺从。
毕竟,在这个极度注重“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时代,身为儿子与臣子,哪怕内心充满再多的不满,但只要尚未危及生命安全,最好的应对方式便唯有默默忍耐,别无其他选择可言。
张明转世的大唐太子李隆基深知要想收服人心,就必须引发众人的共鸣。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途径便是让人们了解到他所经历的种种不公,从而激起他们的同情心。因此,表面上的忍耐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击策略。
果不其然,李隆基的坚韧和忍辱负重很快赢得了其父唐睿宗李旦的理解与宽容,同时也获得了众多正直大臣们的坚定支持。这些正义之士目睹了李隆基所承受的冤屈和苦难,对他深表同情,并纷纷站出来声援他、拥护他。他们坚信,只有这样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人才能引领大唐走向繁荣昌盛之路。
李旦对张明转世的太子李隆基的束手就擒感到非常满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无情的父亲,为了追求权力而不惜残害自己的儿子。事实上,李旦曾经亲身经历过被母亲武则天残酷打压近十年之久,深知那种被亲人压制的苦楚。因此,他不愿意将这种痛苦延续到自己的儿子们身上。
当他稳稳地坐上皇位后,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对李隆基的愧疚感。为了弥补这份亏欠,他开始逐渐减轻对李隆基的打压。每当面临军国大事时,他甚至会让宰相去征询李隆基的意见。如果李隆基对某件事情表示反对,通常情况下,李旦也不会轻易批准。
然而,李旦对李隆基的这种打压态度却让太平公主产生了一种严重的错觉。她误以为只需要再稍加施力,临门一脚,便能将李隆基彻底击溃。这种误解使得太平公主在政治斗争中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手段,进一步加剧了宫廷内部的紧张局势。
太平公主觉得自己等待已久的时机终于来临了!自父皇李旦登基三个月以来,太平公主便迫不及待地迈出了这关键一步。而她对李隆基所踹出的第一脚,可谓阴险狡诈至极。她故意指使手下散布消息,声称李隆基并非嫡长子,因此不应被册封为太子。
根据“谁得益最多,谁嫌疑最大”的常理推断,太平公主此举显然是企图将罪责归咎于李旦的大儿子李成器。如前所述,李旦原本有意立李成器为太子,但李成器却以“天下太平时应优先考虑嫡长子,国家危难时则应归功于有功劳之人”为由,主动将太子之位“谦让”给了功勋卓着的李隆基。
从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李成器主动退让太子之位确实出自真心实意。毕竟,他对自身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知与觉悟。然而,在权力欲极度膨胀、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眼中,李成器所谓的“退让”不过是迫于无奈罢了。只要她稍加挑拨煽动,便能轻易地将李成器推到风口浪尖之上。更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李成器担任着左卫大将军这一要职,负责管辖南衙禁军,其职责主要在于宫廷内的警备护卫工作。尽管南衙禁军并不像左右羽林军那样频繁地在政变中扮演主角角色,但他们同样也是政变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配角。
神龙政变之际,张柬之率领着左右羽林军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冲入皇宫寻找武则天,目的竟然只是谈工作?与此同时,李旦则带着南衙禁军迅速行动起来,逮捕了张易之的同党。而在景龙政变之时,李重俊巧妙地掌控了南衙禁军的左右金吾卫,并率领羽林军们气势磅礴地从南门打进了太极宫。所以,太平公主这一阴险狡诈的挑拨离间之计,其厉害之处在于:若能成功点燃李成器内心的权力欲望,令他与李隆基相互争斗,那就再好不过;退一步说,即使未能达成这个目标,能够将李成器拉入自己的阵营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然而,无论多么精妙绝伦的计划,如果遭遇糟糕透顶的执行力,那么一切都将化为泡影。毕竟,阴谋最为关键的要点在于悄无声息地潜入村庄,绝对不能开枪引人注目。昔日,独孤皇后整垮儿子杨勇以及武则天对付儿子李贤时,她们的执行能力可谓强大至极,不仅成功地搞垮了自己的儿子,而且连杨坚和李治都被蒙在鼓里,全然不知发生了何事。
太平公主的才智确实不凡,但她的执行能力与那两位大神相比,显然相差甚远。就在她刚刚成功地挑起李成器的情绪后,李旦和李隆基便已经洞悉到这一切都是她在背后捣鬼。这局面真是令人尴尬至极!原本计划中的暗箭伤人瞬间演变成公开的较量,阴险的计谋眨眼间转为公然的权谋斗争。
李旦可绝非愚笨之人,历经武则天和韦后的大劫,数次从生死边缘侥幸逃脱,他早已看透人心。对于太平公主的意图,他心知肚明——她无非是想让自己立一个软弱无能的儿子为太子,以便在自己离世后,能够夺取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样愚蠢的事情,他怎会轻易应允?
妹妹虽然可以起到制衡儿子的作用,但是绝对不能将其视为儿子的替代品。因此,为了消除太平公主散布出来的谣言影响,李旦特别颁布了一道诏书,明确表示李隆基才是最适合担任太子之位的人,自己从未有过更换太子的想法。
太平公主见状,顿时傻了眼。原本她所策划的阴谋如今却变成了公开的阳谋,这已经足够让她感到难堪和尴尬了;而这道诏书的发布更是雪上加霜,使得家中的丑事瞬间成为众人皆知的消息,就像新闻联播一样传播开来。这样一来,她以后还如何在江湖上立足呢?
李旦如此逼迫,简直就是要将她逼入绝境!她深知,如果不采取极端措施与李隆基争斗到底,待到李隆基继位之时,便是她命丧黄泉之日。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她急中生智,竟然拜了昔日的独孤皇后以及来俊臣为师,并使出两记狠招。
其一,她不惜花费重金收买来大批暗桩,让他们严密监视李隆基的一举一动。只要这些暗桩发现李隆基有丝毫越轨之举,便会加油添醋地向李旦禀报,企图借此引起李旦对李隆基的猜忌和不满。
一方面,她又开始勾结朝中大臣,准备采用群狼战术,所有人一起告黑状,不怕李旦不相信。你还别说,这两招虽然俗不可耐,但历史的阴谋家们已经做过了无数次人体临床实验,坑人阴人的效果持久耐用。
父皇李旦削弱了张明转世的李隆基的权利,使得他所依赖的万骑军被彻底改组。那些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们纷纷被调往外地,远离京城。对于拥有现代人思维的李隆基而言,他深知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已经对父皇李旦的皇位构成了威胁。
然而,面对父皇李旦给出的两个解释,张明转世的太子李隆基却感到十分牵强。在这个庞大的大唐帝国里,对于张明来说,自己不过是一个冷眼旁观的过客而已。他只是顺着命运的轨迹前行,完成这红尘中的情劫修炼罢了。
至于这两个理由,张明转世的太子李隆基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首先,在神龙政变时期,这些人同样立有大功,但为何当时并未做出违法乱纪之举呢?其次,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处于正态分布之中。一个由随机性组成的团体既不可能全部都是善良之人,也不可能都是恶人。一个团体里面做不法的事情只有一小部分人。
担心害怕他们祸害京城的百姓,难道就不害怕他们祸害地方的百姓吗?他们在京城尚且如此肆无忌惮,难以管控,到了地方上岂不是更加无法无天,为所欲为?谁都清楚,李隆基在万骑中的影响力极大,其心腹众多,而且最初他还兼任左右万骑的首领。因此,这次改组显然就是冲着李隆基来的。在政治方面,李隆基受到的打压更为严重。他的亲信如刘幽求、钟绍京、崔日用等,刚刚被提拔为宰相没多久,要么被贬谪降职,要么被外放至边远之地。
张明转世的太子李隆基心里跟明镜儿似的,知道这一切都是他那老谋深算的父皇李旦搞的鬼,想要借此来打压自己。但是这种事情怎么好挑明呢,毕竟是父子关系啊!要是真说出来,岂不是让人笑话。这不,钟绍京才当了区区五天的宰相,就因为所谓的“任意行罚”,遭到了其他大臣们的猛烈抨击。在另一位宰相薛稷的煽风点火之下,刚刚登基才三天的李旦,竟然毫不留情地将钟绍京贬为户部尚书。
可这还没完,没过多长时间,钟绍京又被贬到蜀州去当刺史了。短短五天的宰相生涯,能有什么机会去随意施行刑罚呢?更何况,如果他真的犯了错,作为一个功勋卓着的臣子,难道不该先劝导一番,或者责骂几句,再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吗?这样直接被贬谪,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吧!可怜的崔日用也没能逃脱厄运,他这个宰相也只做了十几天,同样被薛稷给拉下了马。
一日清晨,李旦如往常一样端坐在朝堂之上,召集大臣们召开例行朝会。正当众人商议政务之时,薛稷突然站起身来,手指猛地指向崔日用,破口大骂道:\"此人虽曾参与政变立下些许功绩,但从前却是韦后的党羽!为邀功求赏,不惜出卖好友宗楚客,实非良善之辈!\"
崔日用岂会被这突如其来的指责吓到?他当即挺身而起,毫不示弱地回击薛稷:\"休要血口喷人!你自己才是韦后那伙人的同党,还敢污蔑我?依我看,你们全家都与韦后脱不了干系!\"一时间,朝堂之上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众臣皆惊,谁也未曾料到这场朝会竟会演变成如此激烈的争吵。
两人堂堂宰相之躯,居然当着满朝文武官员的面,公然耍起了泼皮无赖,表演起了骂街这等粗俗不堪的行为艺术来!实在不成体统!李旦龙颜大怒,盛怒之下,当即便罢免了二人的宰相职务,并将崔日用贬谪为雍州长史,而薛稷则被贬为左散骑常侍。
李旦此番作为看似公平合理,对二人各打三十大板,不偏不倚。然而,这其中却是大有文章啊!要知道,薛稷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宰相那么简单,他与李旦可是有着深厚交情的旧日好友,而且两家更是儿女亲家呢!反观崔日用,被外放至雍州担任长史,远离京城;而薛稷所任的左散骑常侍一职,则得以留在李旦身旁侍奉左右。如此一来,高下立判矣!
此外,崔日用直到三年后,李隆基诛杀了太平公主,才得以返回京城。然而,薛稷很快便升任礼部尚书,并获封晋国公,赐予实际封邑三百户,还追加册封为太子少保。他时常入宫与李旦商议机密要事,因此被赞誉为“一时恩宠,满朝臣子无人能及”。唯有刘幽求因在唐隆政变时,率先挺身而出,恳请迎接李旦称帝,所以并未像其他官员那样迅速被罢免相位。不过,他担任宰相仅一年后也难逃罢黜命运,随后被贬至广州,甚至险些遭太平公主的党羽杀害。关于这段经历,后续我们将作更详尽的叙述。
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曾经效忠于张明转世的太子李隆基的万骑已经不复存在,而中书省和门下省也已经化为乌有。如今,只剩下了一个太子的虚位而已。张明转世的太子李隆基心中无比清晰地明白,此时此刻保持沉默、不采取任何行动才是最为明智之举。束手就擒,正是他的高明之处,正如当年武则天对待李治那样百般顺从。
毕竟,在这个极度注重“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时代,身为儿子与臣子,哪怕内心充满再多的不满,但只要尚未危及生命安全,最好的应对方式便唯有默默忍耐,别无其他选择可言。
张明转世的大唐太子李隆基深知要想收服人心,就必须引发众人的共鸣。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途径便是让人们了解到他所经历的种种不公,从而激起他们的同情心。因此,表面上的忍耐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击策略。
果不其然,李隆基的坚韧和忍辱负重很快赢得了其父唐睿宗李旦的理解与宽容,同时也获得了众多正直大臣们的坚定支持。这些正义之士目睹了李隆基所承受的冤屈和苦难,对他深表同情,并纷纷站出来声援他、拥护他。他们坚信,只有这样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人才能引领大唐走向繁荣昌盛之路。
李旦对张明转世的太子李隆基的束手就擒感到非常满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无情的父亲,为了追求权力而不惜残害自己的儿子。事实上,李旦曾经亲身经历过被母亲武则天残酷打压近十年之久,深知那种被亲人压制的苦楚。因此,他不愿意将这种痛苦延续到自己的儿子们身上。
当他稳稳地坐上皇位后,内心深处涌起一股对李隆基的愧疚感。为了弥补这份亏欠,他开始逐渐减轻对李隆基的打压。每当面临军国大事时,他甚至会让宰相去征询李隆基的意见。如果李隆基对某件事情表示反对,通常情况下,李旦也不会轻易批准。
然而,李旦对李隆基的这种打压态度却让太平公主产生了一种严重的错觉。她误以为只需要再稍加施力,临门一脚,便能将李隆基彻底击溃。这种误解使得太平公主在政治斗争中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手段,进一步加剧了宫廷内部的紧张局势。
太平公主觉得自己等待已久的时机终于来临了!自父皇李旦登基三个月以来,太平公主便迫不及待地迈出了这关键一步。而她对李隆基所踹出的第一脚,可谓阴险狡诈至极。她故意指使手下散布消息,声称李隆基并非嫡长子,因此不应被册封为太子。
根据“谁得益最多,谁嫌疑最大”的常理推断,太平公主此举显然是企图将罪责归咎于李旦的大儿子李成器。如前所述,李旦原本有意立李成器为太子,但李成器却以“天下太平时应优先考虑嫡长子,国家危难时则应归功于有功劳之人”为由,主动将太子之位“谦让”给了功勋卓着的李隆基。
从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来看,李成器主动退让太子之位确实出自真心实意。毕竟,他对自身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知与觉悟。然而,在权力欲极度膨胀、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眼中,李成器所谓的“退让”不过是迫于无奈罢了。只要她稍加挑拨煽动,便能轻易地将李成器推到风口浪尖之上。更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李成器担任着左卫大将军这一要职,负责管辖南衙禁军,其职责主要在于宫廷内的警备护卫工作。尽管南衙禁军并不像左右羽林军那样频繁地在政变中扮演主角角色,但他们同样也是政变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配角。
神龙政变之际,张柬之率领着左右羽林军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冲入皇宫寻找武则天,目的竟然只是谈工作?与此同时,李旦则带着南衙禁军迅速行动起来,逮捕了张易之的同党。而在景龙政变之时,李重俊巧妙地掌控了南衙禁军的左右金吾卫,并率领羽林军们气势磅礴地从南门打进了太极宫。所以,太平公主这一阴险狡诈的挑拨离间之计,其厉害之处在于:若能成功点燃李成器内心的权力欲望,令他与李隆基相互争斗,那就再好不过;退一步说,即使未能达成这个目标,能够将李成器拉入自己的阵营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然而,无论多么精妙绝伦的计划,如果遭遇糟糕透顶的执行力,那么一切都将化为泡影。毕竟,阴谋最为关键的要点在于悄无声息地潜入村庄,绝对不能开枪引人注目。昔日,独孤皇后整垮儿子杨勇以及武则天对付儿子李贤时,她们的执行能力可谓强大至极,不仅成功地搞垮了自己的儿子,而且连杨坚和李治都被蒙在鼓里,全然不知发生了何事。
太平公主的才智确实不凡,但她的执行能力与那两位大神相比,显然相差甚远。就在她刚刚成功地挑起李成器的情绪后,李旦和李隆基便已经洞悉到这一切都是她在背后捣鬼。这局面真是令人尴尬至极!原本计划中的暗箭伤人瞬间演变成公开的较量,阴险的计谋眨眼间转为公然的权谋斗争。
李旦可绝非愚笨之人,历经武则天和韦后的大劫,数次从生死边缘侥幸逃脱,他早已看透人心。对于太平公主的意图,他心知肚明——她无非是想让自己立一个软弱无能的儿子为太子,以便在自己离世后,能够夺取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样愚蠢的事情,他怎会轻易应允?
妹妹虽然可以起到制衡儿子的作用,但是绝对不能将其视为儿子的替代品。因此,为了消除太平公主散布出来的谣言影响,李旦特别颁布了一道诏书,明确表示李隆基才是最适合担任太子之位的人,自己从未有过更换太子的想法。
太平公主见状,顿时傻了眼。原本她所策划的阴谋如今却变成了公开的阳谋,这已经足够让她感到难堪和尴尬了;而这道诏书的发布更是雪上加霜,使得家中的丑事瞬间成为众人皆知的消息,就像新闻联播一样传播开来。这样一来,她以后还如何在江湖上立足呢?
李旦如此逼迫,简直就是要将她逼入绝境!她深知,如果不采取极端措施与李隆基争斗到底,待到李隆基继位之时,便是她命丧黄泉之日。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她急中生智,竟然拜了昔日的独孤皇后以及来俊臣为师,并使出两记狠招。
其一,她不惜花费重金收买来大批暗桩,让他们严密监视李隆基的一举一动。只要这些暗桩发现李隆基有丝毫越轨之举,便会加油添醋地向李旦禀报,企图借此引起李旦对李隆基的猜忌和不满。
一方面,她又开始勾结朝中大臣,准备采用群狼战术,所有人一起告黑状,不怕李旦不相信。你还别说,这两招虽然俗不可耐,但历史的阴谋家们已经做过了无数次人体临床实验,坑人阴人的效果持久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