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灵武登基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杨氏一族的灭门惨案,竟是太子李亨和他的子嗣们精心策划的阴谋!这仅仅是他们摆脱唐玄宗掌控的第一步棋。接下来,他们妄图实施第二步计划——精心策划一场万民情愿的闹剧。
有百姓向唐玄宗进谏,称李隆基不应该带走太子,应该让太子前往灵武统率天下兵马平叛。唐玄宗接受了这个提议,命太子李亨前往灵武,自己则带着陈玄礼和高力士向成都进发。他率先率部离去,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无心之举,竟然让他永远地失去了皇权和皇位。
李隆基的这一决定,在我看来,对于摇摇欲坠的大唐帝国而言,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天下臣民皆在与叛军浴血奋战,而唐王朝的皇帝和太子却逃往四川。这无疑向天下人释放了一个信号:皇帝都已躲到四川苟且偷安了,不管我们了,那我们还何必拼命呢!
当太子李亨到了灵武就截然不同,这表明朝廷并未放弃,平乱的旗帜依旧高高飘扬,唐朝的中央在风雨中傲然屹立。这向天下人传递了一种坚定的信心。这也是唐王朝没有像其他王朝那般,经历西唐到东唐,或者北唐到南唐的变迁,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关键决定。
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别后,便率领一群人踏上了前往灵武的艰难征程。这一路可谓是困难重重,先是酷热难耐的天气,让人犹如置身蒸笼;再者,身处乱世,即便是太子,也难免遭遇缺衣少食的困境。更为险峻的是,他们还得时刻提防叛军的追杀。七月四日,尚在路途的李亨收到了唐玄宗下达的诏书,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七月七日,正值牛郎与织女在银河畔甜蜜约会之际,太子李亨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终点——朔方军的大本营灵武。灵武这片土地,其实与汉武帝有着深厚的渊源。由于此地距汉朝的政治中心长安过近,当时朔方还被匈奴掌控,汉武帝深感不安,生怕哪天在睡梦中就被匈奴的铁骑突袭。于是,他委派大将军卫青统率大军,将其夺回,并在此设立了朔方郡。唐朝也在这里设置了一个节度使,沿用了前朝的名字,称作朔方军节度使。
李亨抵达此地后,马不停蹄地派人加紧布置,他急不可待地要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关于皇帝登基,历史上众说纷纭。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继位,这称为即位;前一个王朝的皇帝将皇位让给后一个王朝的皇帝,正史中一种说法称之为禅让。然而,所谓的禅让,其实并非心甘情愿,正史的另一种说法则是篡位。严格来说,后面这种说法才是真相。
太子李亨的情况着实特殊,他的老爹唐玄宗尚在人世,此时此刻还当着皇帝,向天下发号施令,而他的登基并没有得到老皇帝的旨意。这种情况该如何定义呢?就像他的爷爷唐睿宗,那是心甘情愿地将皇位让给了他的老爹唐玄宗;又如李世民,是逼迫李渊让位。若要给李亨的行为起个恰当的名称,或许可以说是主动继位,而他的老爹就只能算是被退位了吧!不管怎样,两天后,也就是七月九日,唐玄宗的太子李亨在灵武登上了皇位。
他俨然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第七位皇帝,当然,这是将武则天排除在外的。他即位后,赐予老爹唐玄宗一个尊崇的封号——上皇天帝。这意味着,您虽贵为天帝,高高在上,但在我眼中,您仍是我的臣子;而天下,则由我掌控。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灵武继位。
李亨登基后,立即派遣杜鸿渐以节度留后的身份收拢朔方留守部队,马不停蹄地赶往灵武护驾。同时,下诏命令正在河东、河北平叛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北节度使李光弼率领两镇主力火速回师灵武勤王。
郭子仪、李光弼率大军抵达灵武后,唐肃宗向自己的“智囊”——李泌请教平叛方针。针对当前敌我形势,李泌提出了上、下两策:
在上策中,李泌主张既然东西两京都已沦陷,不妨直接暂且搁置两京,在北、西、南三面采取守势,筑牢防御叛军向北进攻朔方镇、向西进攻巴蜀、向南进攻江淮的防线,随后命令郭子仪、李光弼统率两镇兵马向东挺进河北,直捣叛军老巢,攻占范阳等地,让叛军身陷河洛、关中一带,成为“瓮中之鳖”。如此,消灭叛军便指日可待。这堪称唐玄宗时期固守潼关、命郭李二人攻略河北的平叛方针的“升级版”。
而于下策之中,乃是进言唐肃宗,以郭子仪、李光弼两镇之兵马为根基,征召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镇之兵马,集主力之势,直捣东西二京,力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收复二京。
上下两策实难分高下,各有利弊。上策之优,在于唐军可避敌之锐,无需与屯驻河洛、关中之叛军主力决一死战,而以主力直击叛军老巢,行战略包围之举。如此,无论从时间或人员伤亡而言,皆为上佳之选。且若择此上策,河北三镇必遭彻底清剿,后世亦绝无尾大不掉、形成实质性割据之局面。
下策之妙,在于收复二京后,这位在长安城外登基的唐肃宗,能够如旭日东升般迅速获得即位的合法性,而非像现今这般犹如困兽般困居灵武,君不似君,臣不似臣,还需如临深渊般提防滑向永王李璘这些手握兵权的藩王效仿自己。
上策的弊病在于法统的缺陷,而下策的弊病则是——主力对决时,唐军的补给线会如橡皮筋般不断拉长,而叛军的补给线却会像压缩弹簧般显着缩短,唐军伤亡惨重已成定局;河北三镇则会如脱缰野马般尾大不掉,形成实质性的割据。
为何唐肃宗会选用下策平叛,而非上策呢?这便需提及唐玄宗与唐肃宗父子间的权力交接问题了。
彼时,灵武小朝廷正为平叛之策争论不休,而远在成都的唐玄宗却已替他们做出了决定。公元 756 年八月十六日,《明皇命肃宗即位诏》昭告天下,唐玄宗用那连篇累牍、空洞无物的废话,向唐肃宗表明了权力交接的问题:如今你已登基称帝,我便承认你的皇帝身份,给你个面子。兵权你也差不多掌握了,就直接交予你吧。但人事任免、大政方针的权力,我仍会紧握在手,你的所作所为需告知于我,我的决策也会通知于你。若想独揽大权,那等你收复长安,我们父子回到长安后,我自会将所有权力转交于你。
如此一来,唐肃宗便不顾李泌等人苦口婆心的劝阻,一意孤行地采用了下策作为平叛方针,迫不及待地要求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率军在最短时间内收复二京,平定叛乱。而远在成都的唐玄宗,在妹妹玉真公主与高力士等人的陪伴下,“退休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公元 757 年年初,刚刚登基的大燕皇帝安禄山,就被其野心勃勃的儿子安庆绪残忍杀害,安史叛军内部自此分崩离析,走向分裂。唐肃宗瞅准时机,趁此良机接连对盘踞在关中的叛军主力发动攻击。同年九月,广平王李俶与郭子仪统率二十万大军,与叛军在长安郊外的香积寺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李嗣业率领安西北庭行营的陌刀兵如猛虎下山一般,杀得叛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陌刀兵的赫赫威名,响彻天地。郭子仪抓住战机,趁势一举击败叛军,成功收复长安城。
在得知长安城被成功收复的喜讯之后,唐肃宗迫不及待地写信给自己的父亲唐玄宗。信中的文字表面上是要与李隆基一同分享这份胜利的喜悦,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另一层深意:如今我已夺回长安,不知何时我们能够回到京城,完成权力的移交呢?
紧接着,唐肃宗当机立断,再次亲手执笔写下一封书信,诚恳邀请唐玄宗回归长安,并表示愿意退位让贤,自居东宫,侍奉于玄宗左右。然而,唐玄宗一眼看穿了儿子的心思,对于这种心口不一的言辞,他感到既气愤又好笑。心想:难道你就用这样虚伪的话来试探和考验你的生父吗?
唐玄宗给唐肃宗回了一封信,洋洋洒洒数千言,但细细读来却尽是些无关紧要的话语,真正有用的信息不过寥寥数语罢了——“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来矣”。其含义不言而喻:既然你已经收复了长安,那么皇权也可以交由你执掌。然而,你需将剑南道的赋税供奉予我即可,其他事情休要再打我的主意!更不要妄图将我囚禁在长安城之中,这绝对不可能!
唐肃宗李亨接到此信后,如遭雷击般呆立当场。心中暗自思忖:父亲大人您竟然选择留在成都,如此一来,大唐岂不是等同于存在着两套并行的行政体系?而我此次登基并未遵循传统的父传子模式,缺乏正统性与合法性。既然如此,我又何必费尽千辛万苦去收复长安呢?
眼看着唐肃宗因自己的小聪明而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身为肃宗智囊团核心人物的李泌挺身而出。他迅速代肃宗草拟了一份奏折,字里行间满溢着孝子对生父的深情厚意,并巧妙地以孝道相要挟,力促唐玄宗离开成都,早日回归长安。
杨氏一族的灭门惨案,竟是太子李亨和他的子嗣们精心策划的阴谋!这仅仅是他们摆脱唐玄宗掌控的第一步棋。接下来,他们妄图实施第二步计划——精心策划一场万民情愿的闹剧。
有百姓向唐玄宗进谏,称李隆基不应该带走太子,应该让太子前往灵武统率天下兵马平叛。唐玄宗接受了这个提议,命太子李亨前往灵武,自己则带着陈玄礼和高力士向成都进发。他率先率部离去,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无心之举,竟然让他永远地失去了皇权和皇位。
李隆基的这一决定,在我看来,对于摇摇欲坠的大唐帝国而言,无疑有着积极的影响。天下臣民皆在与叛军浴血奋战,而唐王朝的皇帝和太子却逃往四川。这无疑向天下人释放了一个信号:皇帝都已躲到四川苟且偷安了,不管我们了,那我们还何必拼命呢!
当太子李亨到了灵武就截然不同,这表明朝廷并未放弃,平乱的旗帜依旧高高飘扬,唐朝的中央在风雨中傲然屹立。这向天下人传递了一种坚定的信心。这也是唐王朝没有像其他王朝那般,经历西唐到东唐,或者北唐到南唐的变迁,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关键决定。
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别后,便率领一群人踏上了前往灵武的艰难征程。这一路可谓是困难重重,先是酷热难耐的天气,让人犹如置身蒸笼;再者,身处乱世,即便是太子,也难免遭遇缺衣少食的困境。更为险峻的是,他们还得时刻提防叛军的追杀。七月四日,尚在路途的李亨收到了唐玄宗下达的诏书,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七月七日,正值牛郎与织女在银河畔甜蜜约会之际,太子李亨终于抵达了此行的终点——朔方军的大本营灵武。灵武这片土地,其实与汉武帝有着深厚的渊源。由于此地距汉朝的政治中心长安过近,当时朔方还被匈奴掌控,汉武帝深感不安,生怕哪天在睡梦中就被匈奴的铁骑突袭。于是,他委派大将军卫青统率大军,将其夺回,并在此设立了朔方郡。唐朝也在这里设置了一个节度使,沿用了前朝的名字,称作朔方军节度使。
李亨抵达此地后,马不停蹄地派人加紧布置,他急不可待地要登上那至高无上的皇位。关于皇帝登基,历史上众说纷纭。老皇帝驾崩,新皇帝继位,这称为即位;前一个王朝的皇帝将皇位让给后一个王朝的皇帝,正史中一种说法称之为禅让。然而,所谓的禅让,其实并非心甘情愿,正史的另一种说法则是篡位。严格来说,后面这种说法才是真相。
太子李亨的情况着实特殊,他的老爹唐玄宗尚在人世,此时此刻还当着皇帝,向天下发号施令,而他的登基并没有得到老皇帝的旨意。这种情况该如何定义呢?就像他的爷爷唐睿宗,那是心甘情愿地将皇位让给了他的老爹唐玄宗;又如李世民,是逼迫李渊让位。若要给李亨的行为起个恰当的名称,或许可以说是主动继位,而他的老爹就只能算是被退位了吧!不管怎样,两天后,也就是七月九日,唐玄宗的太子李亨在灵武登上了皇位。
他俨然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第七位皇帝,当然,这是将武则天排除在外的。他即位后,赐予老爹唐玄宗一个尊崇的封号——上皇天帝。这意味着,您虽贵为天帝,高高在上,但在我眼中,您仍是我的臣子;而天下,则由我掌控。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灵武继位。
李亨登基后,立即派遣杜鸿渐以节度留后的身份收拢朔方留守部队,马不停蹄地赶往灵武护驾。同时,下诏命令正在河东、河北平叛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北节度使李光弼率领两镇主力火速回师灵武勤王。
郭子仪、李光弼率大军抵达灵武后,唐肃宗向自己的“智囊”——李泌请教平叛方针。针对当前敌我形势,李泌提出了上、下两策:
在上策中,李泌主张既然东西两京都已沦陷,不妨直接暂且搁置两京,在北、西、南三面采取守势,筑牢防御叛军向北进攻朔方镇、向西进攻巴蜀、向南进攻江淮的防线,随后命令郭子仪、李光弼统率两镇兵马向东挺进河北,直捣叛军老巢,攻占范阳等地,让叛军身陷河洛、关中一带,成为“瓮中之鳖”。如此,消灭叛军便指日可待。这堪称唐玄宗时期固守潼关、命郭李二人攻略河北的平叛方针的“升级版”。
而于下策之中,乃是进言唐肃宗,以郭子仪、李光弼两镇之兵马为根基,征召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镇之兵马,集主力之势,直捣东西二京,力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收复二京。
上下两策实难分高下,各有利弊。上策之优,在于唐军可避敌之锐,无需与屯驻河洛、关中之叛军主力决一死战,而以主力直击叛军老巢,行战略包围之举。如此,无论从时间或人员伤亡而言,皆为上佳之选。且若择此上策,河北三镇必遭彻底清剿,后世亦绝无尾大不掉、形成实质性割据之局面。
下策之妙,在于收复二京后,这位在长安城外登基的唐肃宗,能够如旭日东升般迅速获得即位的合法性,而非像现今这般犹如困兽般困居灵武,君不似君,臣不似臣,还需如临深渊般提防滑向永王李璘这些手握兵权的藩王效仿自己。
上策的弊病在于法统的缺陷,而下策的弊病则是——主力对决时,唐军的补给线会如橡皮筋般不断拉长,而叛军的补给线却会像压缩弹簧般显着缩短,唐军伤亡惨重已成定局;河北三镇则会如脱缰野马般尾大不掉,形成实质性的割据。
为何唐肃宗会选用下策平叛,而非上策呢?这便需提及唐玄宗与唐肃宗父子间的权力交接问题了。
彼时,灵武小朝廷正为平叛之策争论不休,而远在成都的唐玄宗却已替他们做出了决定。公元 756 年八月十六日,《明皇命肃宗即位诏》昭告天下,唐玄宗用那连篇累牍、空洞无物的废话,向唐肃宗表明了权力交接的问题:如今你已登基称帝,我便承认你的皇帝身份,给你个面子。兵权你也差不多掌握了,就直接交予你吧。但人事任免、大政方针的权力,我仍会紧握在手,你的所作所为需告知于我,我的决策也会通知于你。若想独揽大权,那等你收复长安,我们父子回到长安后,我自会将所有权力转交于你。
如此一来,唐肃宗便不顾李泌等人苦口婆心的劝阻,一意孤行地采用了下策作为平叛方针,迫不及待地要求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率军在最短时间内收复二京,平定叛乱。而远在成都的唐玄宗,在妹妹玉真公主与高力士等人的陪伴下,“退休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公元 757 年年初,刚刚登基的大燕皇帝安禄山,就被其野心勃勃的儿子安庆绪残忍杀害,安史叛军内部自此分崩离析,走向分裂。唐肃宗瞅准时机,趁此良机接连对盘踞在关中的叛军主力发动攻击。同年九月,广平王李俶与郭子仪统率二十万大军,与叛军在长安郊外的香积寺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李嗣业率领安西北庭行营的陌刀兵如猛虎下山一般,杀得叛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陌刀兵的赫赫威名,响彻天地。郭子仪抓住战机,趁势一举击败叛军,成功收复长安城。
在得知长安城被成功收复的喜讯之后,唐肃宗迫不及待地写信给自己的父亲唐玄宗。信中的文字表面上是要与李隆基一同分享这份胜利的喜悦,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另一层深意:如今我已夺回长安,不知何时我们能够回到京城,完成权力的移交呢?
紧接着,唐肃宗当机立断,再次亲手执笔写下一封书信,诚恳邀请唐玄宗回归长安,并表示愿意退位让贤,自居东宫,侍奉于玄宗左右。然而,唐玄宗一眼看穿了儿子的心思,对于这种心口不一的言辞,他感到既气愤又好笑。心想:难道你就用这样虚伪的话来试探和考验你的生父吗?
唐玄宗给唐肃宗回了一封信,洋洋洒洒数千言,但细细读来却尽是些无关紧要的话语,真正有用的信息不过寥寥数语罢了——“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来矣”。其含义不言而喻:既然你已经收复了长安,那么皇权也可以交由你执掌。然而,你需将剑南道的赋税供奉予我即可,其他事情休要再打我的主意!更不要妄图将我囚禁在长安城之中,这绝对不可能!
唐肃宗李亨接到此信后,如遭雷击般呆立当场。心中暗自思忖:父亲大人您竟然选择留在成都,如此一来,大唐岂不是等同于存在着两套并行的行政体系?而我此次登基并未遵循传统的父传子模式,缺乏正统性与合法性。既然如此,我又何必费尽千辛万苦去收复长安呢?
眼看着唐肃宗因自己的小聪明而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身为肃宗智囊团核心人物的李泌挺身而出。他迅速代肃宗草拟了一份奏折,字里行间满溢着孝子对生父的深情厚意,并巧妙地以孝道相要挟,力促唐玄宗离开成都,早日回归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