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 人口之策(五)大明的无奈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然,这份统计数据,是不会公布于众的。因为大明向来,就严禁大明百姓,以族群来进行身份认别。在法律层面,都要上升到种·族歧·视。
若是追究起来,罚款事小,劳改事大。所以在民间,大明百姓普遍避开种·族的话题。就是迫不得已,也会用某地区来代替。像缅甸若开人,对外就说是若开来的。印度马拉特人,则说自己是马拉特来的。
至于‘我是什么人’之类的言论,是绝不敢随便说出口的。
可能别人听着,也不知道他们说的地方在哪里。但这没关系!反正大明百姓,黄的、白的、黑的、棕的,什么人种都有。范围遍布各大洲,各大海。好多新奇的地儿,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所以初次听闻,就当开开眼界,长长见识了。
正是这种禁·谈种·族的环境下,大明各个族群间,都相处得比较融洽。像移民大镇-新山,就极少发生族·群冲突。也是大明在安置移民的时候,尽力将同一族群的移民打散。使得某一个村子,或街区的同一族群比例,不会超过百分之三十。
同时让他们的个体利益,不至于上升到整个族·群的利益。从而遏制住了,冲突产生的根源。
这些措施实施起来,既繁琐,又麻烦。但为了防止族群撕·裂,引发动·荡不安。大明高层,还是坚持推行了下去。
不过说说心里话,如果有别的选择,大明高层,也不愿意选这么麻烦的法子。因为各个族·群的文化、习俗、语言,全都不同。想要将他们变成说汉话、穿汉服的统一族群,又是一个非常耗时间的过程。
后世美利坚民·族,就是用了一百多年,才慢慢融合而成。且这仅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在语言、文化上,都带有浓厚的英国色彩。所以说起来,还不算真正的,独·立的族群。
而大明虽不是创造一个新的族·群,但在实践过程中,却是向这个目标看齐。因为大明所宣扬的大汉民族,实际上和清国的汉人,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文字上,就推行的是简体汉字。语言上,也是统一的大明官话。
虽靠近北京等地的方言,但在声调、缀语、修饰等方面,有极大的不同。就是词汇,也带有浓厚的大明特色。
再有风俗习惯、文化礼仪,也有明显的差别。像跪拜礼、打千礼、汉人妇女的裹·脚等习俗,就被大明斥为陈·规·陋·习。在大明各地,是全面禁止通行的。
一些礼仪之书,也都有很大的删改。比如讲述风俗的《典礼》、谈论饮食居住概况的《礼运》、记录家庭礼仪的《内则》、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澡》、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教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都对内容,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留下的,都是适合大明社会发展,促进百姓向善的礼仪。
另外对国家公共节日,也有很具体的规定。像流传下来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都在时间上,进行了统一。具体的节日内容,也和清国有很大的差异。
这里面,既有大明从现代社会带来的内容。也有各个海外移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以吃食为例!大明的汉人,结合大明本地的食材,以及不同族群的饮食习惯,发明了很多新菜式。使得从前固定的鲁菜、苏菜、川菜、粤菜之外,又新加了一个‘明菜’。
只是若论差别最大的,应该是服饰。毕竟汉服,从乾隆收复台湾,就正式离开汉人的视野。而大明推行的新式汉服,算是将清国汉人和明国汉人,正式的割裂开来。
这些差别,有的已经实现,有的还在进行中,更有的,还仅停留在规划上。使得仅在同文同种的汉人身上,大明就颇费心力。
而整个大明,汉人并不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靠他们同化异·族,使其变成全新的大汉民族,是一个十分久远又艰巨的过程。
但大明的领导层,却别无选择。
因为他们出现的时代,中原既不是明末清初、时局动荡的混乱年代,也不是鸦片战争,洋人乱华的屈辱年代。而是皇权极盛、海禁甚严的封·建极权时代。
百姓们,虽然生活困苦,但还不至于饿·死。社会秩序,也比较稳定。所以从思想上,百姓们就不想移居海外。大明要想大规模从清国引入移民,难度可想而知。
何况在大明建立之初,整个国家,就跟过家家似的。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国民,也就穿越过来的千把人。自己都养不活的情况下,哪有精力从清国引入移民。
现在想想当初与天斗、与地争的日子,都觉得寒·酸。
再加上他们穿越来的澳洲,和中原实在隔得太远。又没飞机、又没轮船的情况下,哪里引起清国移民?且澳洲在未开发的时候,虽算不上穷山恶水,但也称不上世外桃源。
什么毒蛇、蝎子等毒物,真是遍地走。早期找食物的时候,就有不少人被毒物咬伤。若不是火车、高铁上,有一些药品。估计那些被咬伤的人,不是死了就是废了。
最后没办法,才利用脑袋不灵光的澳洲土著。帮助穿越者们,争取生存空间。
但要在澳洲立足,他们又不得不与外界联系。因为他们一穷二百,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能生产。所以只能剑走偏锋,引发第一轮‘淘金热’。从而让各国移民,主动来到澳洲,为大明所用。
也是欧洲、东南亚的移民,比澳洲土著要开化太多。利用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后来的后来,大明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但要从清国移民,还是很难形成规模。毕竟汉人的性子里,普遍比较安于现状。只要有条活路,再苦再累,都会忍着。
因此大明,只能先从最近的南洋,招揽移民。
尽管古语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穿越者们,也确实没办法了。所以只能一步步的,吸收土著,同化土著。使得大明,成了名副其实的移民之国。
这么发展着,才有现在的规模。大明的移民门槛,也才水涨船高。
当然,这份统计数据,是不会公布于众的。因为大明向来,就严禁大明百姓,以族群来进行身份认别。在法律层面,都要上升到种·族歧·视。
若是追究起来,罚款事小,劳改事大。所以在民间,大明百姓普遍避开种·族的话题。就是迫不得已,也会用某地区来代替。像缅甸若开人,对外就说是若开来的。印度马拉特人,则说自己是马拉特来的。
至于‘我是什么人’之类的言论,是绝不敢随便说出口的。
可能别人听着,也不知道他们说的地方在哪里。但这没关系!反正大明百姓,黄的、白的、黑的、棕的,什么人种都有。范围遍布各大洲,各大海。好多新奇的地儿,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所以初次听闻,就当开开眼界,长长见识了。
正是这种禁·谈种·族的环境下,大明各个族群间,都相处得比较融洽。像移民大镇-新山,就极少发生族·群冲突。也是大明在安置移民的时候,尽力将同一族群的移民打散。使得某一个村子,或街区的同一族群比例,不会超过百分之三十。
同时让他们的个体利益,不至于上升到整个族·群的利益。从而遏制住了,冲突产生的根源。
这些措施实施起来,既繁琐,又麻烦。但为了防止族群撕·裂,引发动·荡不安。大明高层,还是坚持推行了下去。
不过说说心里话,如果有别的选择,大明高层,也不愿意选这么麻烦的法子。因为各个族·群的文化、习俗、语言,全都不同。想要将他们变成说汉话、穿汉服的统一族群,又是一个非常耗时间的过程。
后世美利坚民·族,就是用了一百多年,才慢慢融合而成。且这仅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在语言、文化上,都带有浓厚的英国色彩。所以说起来,还不算真正的,独·立的族群。
而大明虽不是创造一个新的族·群,但在实践过程中,却是向这个目标看齐。因为大明所宣扬的大汉民族,实际上和清国的汉人,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文字上,就推行的是简体汉字。语言上,也是统一的大明官话。
虽靠近北京等地的方言,但在声调、缀语、修饰等方面,有极大的不同。就是词汇,也带有浓厚的大明特色。
再有风俗习惯、文化礼仪,也有明显的差别。像跪拜礼、打千礼、汉人妇女的裹·脚等习俗,就被大明斥为陈·规·陋·习。在大明各地,是全面禁止通行的。
一些礼仪之书,也都有很大的删改。比如讲述风俗的《典礼》、谈论饮食居住概况的《礼运》、记录家庭礼仪的《内则》、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澡》、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教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都对内容,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留下的,都是适合大明社会发展,促进百姓向善的礼仪。
另外对国家公共节日,也有很具体的规定。像流传下来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都在时间上,进行了统一。具体的节日内容,也和清国有很大的差异。
这里面,既有大明从现代社会带来的内容。也有各个海外移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就以吃食为例!大明的汉人,结合大明本地的食材,以及不同族群的饮食习惯,发明了很多新菜式。使得从前固定的鲁菜、苏菜、川菜、粤菜之外,又新加了一个‘明菜’。
只是若论差别最大的,应该是服饰。毕竟汉服,从乾隆收复台湾,就正式离开汉人的视野。而大明推行的新式汉服,算是将清国汉人和明国汉人,正式的割裂开来。
这些差别,有的已经实现,有的还在进行中,更有的,还仅停留在规划上。使得仅在同文同种的汉人身上,大明就颇费心力。
而整个大明,汉人并不占据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靠他们同化异·族,使其变成全新的大汉民族,是一个十分久远又艰巨的过程。
但大明的领导层,却别无选择。
因为他们出现的时代,中原既不是明末清初、时局动荡的混乱年代,也不是鸦片战争,洋人乱华的屈辱年代。而是皇权极盛、海禁甚严的封·建极权时代。
百姓们,虽然生活困苦,但还不至于饿·死。社会秩序,也比较稳定。所以从思想上,百姓们就不想移居海外。大明要想大规模从清国引入移民,难度可想而知。
何况在大明建立之初,整个国家,就跟过家家似的。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国民,也就穿越过来的千把人。自己都养不活的情况下,哪有精力从清国引入移民。
现在想想当初与天斗、与地争的日子,都觉得寒·酸。
再加上他们穿越来的澳洲,和中原实在隔得太远。又没飞机、又没轮船的情况下,哪里引起清国移民?且澳洲在未开发的时候,虽算不上穷山恶水,但也称不上世外桃源。
什么毒蛇、蝎子等毒物,真是遍地走。早期找食物的时候,就有不少人被毒物咬伤。若不是火车、高铁上,有一些药品。估计那些被咬伤的人,不是死了就是废了。
最后没办法,才利用脑袋不灵光的澳洲土著。帮助穿越者们,争取生存空间。
但要在澳洲立足,他们又不得不与外界联系。因为他们一穷二百,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能生产。所以只能剑走偏锋,引发第一轮‘淘金热’。从而让各国移民,主动来到澳洲,为大明所用。
也是欧洲、东南亚的移民,比澳洲土著要开化太多。利用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后来的后来,大明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但要从清国移民,还是很难形成规模。毕竟汉人的性子里,普遍比较安于现状。只要有条活路,再苦再累,都会忍着。
因此大明,只能先从最近的南洋,招揽移民。
尽管古语有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穿越者们,也确实没办法了。所以只能一步步的,吸收土著,同化土著。使得大明,成了名副其实的移民之国。
这么发展着,才有现在的规模。大明的移民门槛,也才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