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一道难题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梁晓秀给布朗和米拉出了一张试卷,两个老外都答了题,布朗还以为他通过了梁晓秀的考试;而米拉则认为梁晓秀不会满足于简单的答案,她还会继续给他们出难题。她对梁晓秀了解:梁晓秀是那种刨根问底的人,从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
他们既然已经到了苏黎世,当然得参观游览这座城市。在参观城市之前,梁晓秀告诉米拉和布朗他们要在参观的过程中探讨在瑞士开中餐馆的事项,请他们做好思想准备。她想不能光让你们游山玩水,还得让你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给出最佳答案。开餐馆是正事,游山玩水只是附带的事。
米拉急着想出去看苏黎世城,便说他们现在出去,一边游览城市,一边探讨问题,那样思路会更广一些,说不定还会有思想的火花碰撞出来呢。梁晓秀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便同意出去转转。布朗把车开到市中心,找到一家咖啡馆,那是一个挺安静的地方,三人进去坐下来喝咖啡,探讨问题。
布朗介绍说,苏黎世是瑞士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有120家银行,不仅是瑞士最富裕的城市,还是全欧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70多万人口中大约四分之一人口都是百万富翁。
梁晓秀找到了问题的切合点,立即说:“布朗,你提供的这个信息很重要。你说苏黎世70万人口中有四分之一人口是百万富翁,那就是将近18万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我们要在这个数目上做文章。在苏黎世开餐馆,就要针对这里的富翁做文章;换句话说,我们要专门为大富翁开餐馆,为他们量身定做地开餐馆。中餐是东方美食,他们应该喜欢。”
米拉领悟得快,她问梁晓秀他们是不是要针对那18万人开一家高档中餐馆。
梁晓秀说,不是开一家中餐馆,而是至少开三家中餐馆。苏黎世富人多,一家中餐馆不能满足富翁们的需求。她在考虑开什么样的中餐馆才能吸引苏黎世的富翁们。她请布朗做一个市场调研,把答案反馈给她。布朗从未做过类似的调研,感觉很难,说他会尽力,但不知道能否让梁小姐满意。
梁晓秀让布朗继续介绍苏黎世的情况。在她看来,有些答案就在布朗的叙述中,只是他没有发现而已。
布朗先介绍了苏黎世的历史。
公元前,罗马皇帝在林登荷夫山丘设置税关关卡,称其为关卡。这就是苏黎世地名的来历。在中世纪时,苏黎世是连接北意大利和德国的交通要冲。当时这里的纺织业兴旺发达,随后机器产业也开始发展起来,之后金融业开始慢慢兴旺起来,最后成为一个金融重镇。
“布朗,苏黎世的历史概况说的可以了,你讲讲苏黎世金融业的现状吧。它究竟其什么作用?它是怎么运转的?”
布朗高度概况说:“如今,苏黎世已经成为世界金融重镇。苏黎世对欧洲和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走向进行全天候‘监控’,从而能准确把握全球金融市场的脉搏,据此制定它的金融政策。举例说,苏黎世金融家有什么举动,会直接影响欧洲的金融市场。”
梁晓秀挥手示意布朗停下来,她插话说他们这次来瑞士就是要学习瑞士人的商业管理和经济头脑,要学会做瑞士人那种精算师。她听了布朗的介绍,觉得有必要在苏黎世建一个中餐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中餐在欧洲大陆运转的情况,也采取全天候“监控”中餐市场的措施,准确把握中餐运行的脉搏。
布朗听了梁晓秀的话大惑不解,他说梁晓秀不能套用苏黎世金融业的做法,那与开中餐馆完全是两回事。
梁晓秀不和布朗辩论,她的目的已达到,她让布朗继续介绍苏黎世。
布朗说,苏黎世坐拥美景与财富,依傍于瑞士最美、最深的苏黎世湖畔。豪华游艇、私人飞机、豪华跑车、豪华别墅,在苏黎世随处可见。那些富豪兜里揣着大把的金钱,过着奢移的生活。他们对世界事物的看法显然不同于一般老百姓的看法。
梁晓秀便私下想:在这座城市里,有那么多有钱人过着无忧无虑、无人打扰的悠闲阶层人士的生活;那些人就是中餐馆最大的客户。那些阔佬对世界有什么看法,与她无关;她关注的是怎样把他们变成中餐馆的顾客,让他们来中餐馆消费。瑞士餐馆小费比例为10%,单是小费一项就是一笔客观的收入。一个顾客倘若消费100欧元,那么他还要额外付10欧元的小费。以此类推,倘若一家餐馆一年的餐饮流水是500万欧元,那么还有另一笔50万欧元的小费进账。这是一笔极为可观的收入。
他们在咖啡馆聊了两个小时,梁晓秀说他们出去看苏黎世的市容市貌。三人走出咖啡馆,漫步城中,到处都能看见精心修整的花园和一片一片草坪。
梁晓秀说,苏黎世的确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苏黎世旧城区沿着湖泊流出的利马特河两岸展开,至今仍然保留着浓郁的中世纪风貌。花草树木则把这些古老建筑物打扮得五彩缤纷。
布朗强调说,在建筑艺术上,苏黎世是欧洲中世纪建筑与现代化建筑完美结合的城市。
梁晓秀说:“我们也要把中餐馆与苏黎世的巨大财富完美地结合起来,打造出欧洲最赚钱的餐馆。你们就围绕这个题目做一篇文章。”
梁晓秀出了一道难题,布朗觉得她那道题根本就无法解答。在苏黎世开餐馆首先要解决准入问题,至于能否赚钱、赚多少钱,那都是未知数。在他看来,梁晓秀看问题总是不考虑困难,而总想着各种有利因素。
梁晓秀说,难题一时不能解答不要紧,慢慢来,总有一天能破解难题。
布朗和米拉便想:梁晓秀怎么破解那个难题呢?
梁晓秀给布朗和米拉出了一张试卷,两个老外都答了题,布朗还以为他通过了梁晓秀的考试;而米拉则认为梁晓秀不会满足于简单的答案,她还会继续给他们出难题。她对梁晓秀了解:梁晓秀是那种刨根问底的人,从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
他们既然已经到了苏黎世,当然得参观游览这座城市。在参观城市之前,梁晓秀告诉米拉和布朗他们要在参观的过程中探讨在瑞士开中餐馆的事项,请他们做好思想准备。她想不能光让你们游山玩水,还得让你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给出最佳答案。开餐馆是正事,游山玩水只是附带的事。
米拉急着想出去看苏黎世城,便说他们现在出去,一边游览城市,一边探讨问题,那样思路会更广一些,说不定还会有思想的火花碰撞出来呢。梁晓秀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便同意出去转转。布朗把车开到市中心,找到一家咖啡馆,那是一个挺安静的地方,三人进去坐下来喝咖啡,探讨问题。
布朗介绍说,苏黎世是瑞士第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有120家银行,不仅是瑞士最富裕的城市,还是全欧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70多万人口中大约四分之一人口都是百万富翁。
梁晓秀找到了问题的切合点,立即说:“布朗,你提供的这个信息很重要。你说苏黎世70万人口中有四分之一人口是百万富翁,那就是将近18万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我们要在这个数目上做文章。在苏黎世开餐馆,就要针对这里的富翁做文章;换句话说,我们要专门为大富翁开餐馆,为他们量身定做地开餐馆。中餐是东方美食,他们应该喜欢。”
米拉领悟得快,她问梁晓秀他们是不是要针对那18万人开一家高档中餐馆。
梁晓秀说,不是开一家中餐馆,而是至少开三家中餐馆。苏黎世富人多,一家中餐馆不能满足富翁们的需求。她在考虑开什么样的中餐馆才能吸引苏黎世的富翁们。她请布朗做一个市场调研,把答案反馈给她。布朗从未做过类似的调研,感觉很难,说他会尽力,但不知道能否让梁小姐满意。
梁晓秀让布朗继续介绍苏黎世的情况。在她看来,有些答案就在布朗的叙述中,只是他没有发现而已。
布朗先介绍了苏黎世的历史。
公元前,罗马皇帝在林登荷夫山丘设置税关关卡,称其为关卡。这就是苏黎世地名的来历。在中世纪时,苏黎世是连接北意大利和德国的交通要冲。当时这里的纺织业兴旺发达,随后机器产业也开始发展起来,之后金融业开始慢慢兴旺起来,最后成为一个金融重镇。
“布朗,苏黎世的历史概况说的可以了,你讲讲苏黎世金融业的现状吧。它究竟其什么作用?它是怎么运转的?”
布朗高度概况说:“如今,苏黎世已经成为世界金融重镇。苏黎世对欧洲和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走向进行全天候‘监控’,从而能准确把握全球金融市场的脉搏,据此制定它的金融政策。举例说,苏黎世金融家有什么举动,会直接影响欧洲的金融市场。”
梁晓秀挥手示意布朗停下来,她插话说他们这次来瑞士就是要学习瑞士人的商业管理和经济头脑,要学会做瑞士人那种精算师。她听了布朗的介绍,觉得有必要在苏黎世建一个中餐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中餐在欧洲大陆运转的情况,也采取全天候“监控”中餐市场的措施,准确把握中餐运行的脉搏。
布朗听了梁晓秀的话大惑不解,他说梁晓秀不能套用苏黎世金融业的做法,那与开中餐馆完全是两回事。
梁晓秀不和布朗辩论,她的目的已达到,她让布朗继续介绍苏黎世。
布朗说,苏黎世坐拥美景与财富,依傍于瑞士最美、最深的苏黎世湖畔。豪华游艇、私人飞机、豪华跑车、豪华别墅,在苏黎世随处可见。那些富豪兜里揣着大把的金钱,过着奢移的生活。他们对世界事物的看法显然不同于一般老百姓的看法。
梁晓秀便私下想:在这座城市里,有那么多有钱人过着无忧无虑、无人打扰的悠闲阶层人士的生活;那些人就是中餐馆最大的客户。那些阔佬对世界有什么看法,与她无关;她关注的是怎样把他们变成中餐馆的顾客,让他们来中餐馆消费。瑞士餐馆小费比例为10%,单是小费一项就是一笔客观的收入。一个顾客倘若消费100欧元,那么他还要额外付10欧元的小费。以此类推,倘若一家餐馆一年的餐饮流水是500万欧元,那么还有另一笔50万欧元的小费进账。这是一笔极为可观的收入。
他们在咖啡馆聊了两个小时,梁晓秀说他们出去看苏黎世的市容市貌。三人走出咖啡馆,漫步城中,到处都能看见精心修整的花园和一片一片草坪。
梁晓秀说,苏黎世的确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苏黎世旧城区沿着湖泊流出的利马特河两岸展开,至今仍然保留着浓郁的中世纪风貌。花草树木则把这些古老建筑物打扮得五彩缤纷。
布朗强调说,在建筑艺术上,苏黎世是欧洲中世纪建筑与现代化建筑完美结合的城市。
梁晓秀说:“我们也要把中餐馆与苏黎世的巨大财富完美地结合起来,打造出欧洲最赚钱的餐馆。你们就围绕这个题目做一篇文章。”
梁晓秀出了一道难题,布朗觉得她那道题根本就无法解答。在苏黎世开餐馆首先要解决准入问题,至于能否赚钱、赚多少钱,那都是未知数。在他看来,梁晓秀看问题总是不考虑困难,而总想着各种有利因素。
梁晓秀说,难题一时不能解答不要紧,慢慢来,总有一天能破解难题。
布朗和米拉便想:梁晓秀怎么破解那个难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