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令人心想事成的月光宝盒(2)
推荐阅读: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
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终比较下来,鸠摩罗什的《心经》版本多了这样两个内容:一是“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这一部分正好是解释“五蕴皆空”的内容。二是“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这一部分是从时间上强调说明了“诸法毕竟空”。而在这部分前面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从空间上来强调说明“诸法毕竟空”的。其他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只是翻译词汇的习惯用法不同而已,像“观世音菩萨”其实就是“观自在菩萨”,“五阴”其实就是“五蕴”,舍利弗就是舍利子,等等。
如此看来,应该是鸠摩罗什的《心经》版本更符合原经文的内容。不过,由于玄奘翻译的《心经》版本,对于熟悉佛法教义的人来说,更为精炼简要,所以流传更广,已经为人们所习惯熟知。象“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甚至都快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结合佛法的法理教义,加上鸠摩罗什的翻译精华,重新整理成了一个新的《心经》版本,分全本和简本两种。其中,全本中的下划线部分,即是简本中省略的内容。分述如下:
一.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全本)
中国清越五戒恭述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子!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无意界;无色界,无声界,无香界,无味界,无触界,无法界;无眼识界,无耳识界,无鼻识界,无舌识界,无身识界,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行,亦无行尽;无识,亦无识尽;无名色,亦无名色尽;无六入,亦无六入尽;无触,亦无触尽;无受,亦无受尽;无爱,亦无爱尽;无取,亦无取尽;无有,亦无有尽;无生,亦无生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
噶帝噶帝,波罗噶帝,波罗僧噶帝,菩提僧萨呵!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终二.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简本)
中国清越五戒恭述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子!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
噶帝噶帝,波罗噶帝,波罗僧噶帝,菩提僧萨呵!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终3.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达摩四行观》,全称为《菩提达摩大师略辨大乘八道四行观》,又称《达摩观心论》。
《达摩四行观》是禅宗里重要的一部经典,主要是讲禅门修行的秘要,无非是两种:一个是从理论上理解觉悟。一个是在行动上对照落实。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理论上就是根据佛教经典里所说,一门深入地弄懂其中的意思。最终能够明白世间所有一切,其实都是同一不二而无分无别的。只是人们常常会被事物的表相所迷惑,所以就往往看不清楚实际的真相。如果能够弄明白这一点,就能懂得宇宙间万事万物,并没有人与我的分别,并没有凡人与圣贤的分别,并没有正确与错误的分别。如果能够认清这一点,从而坚定自己的主见,不随他人的意见而随意改变,并且不拘泥于文字的话,那么就基本上符合佛教理论了。
说到行动上呢,归纳起来无非是四种。其他的都可以概括在这四种当中。这四种行为分别是:一是报冤行,二是随缘行,三是无所求行,四是称法行。
什么是报冤行呢?
报冤行就是当你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也就是遇到挫折和坎坷的时候,要想到这是自己前世的因果遗留下来的问题,有果必有因,有因而成果。要能够想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让自己不开心了。就像欠了人家的钱,虽然自己忘了,但别人没有忘记,既然他来讨,就还给他吧,还掉了就没事儿了。
记得第一次读《金刚经》,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第十六分能净业障分里的这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如果你读到《金刚经》,并且相信其中的道理,这是你生生世世亲近佛法的结果。但是呢,如果这时候你还是被人轻贱,还是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那就是你前世的罪业,本来应该堕落到地狱道、畜牲道和饿鬼道的。就因为今天你被人家轻贱,所以前世的罪业就被消灭掉了。如果你能借此机会弄明白这其中的究竟,就有机会大彻大悟了。
什么是随缘行呢?
报冤行说的是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应该如何来应对。随缘行是说遇到好运连连时,仍然要提醒自己注意。注意什么呢?就是说,和前世罪业所造成的恶缘一样,诸多的喜事也是从前的善缘结成的果。等到缘尽了,自然就一切如风了,又有什么可高兴的呢?
报冤行和随缘行,这两者合起来,正应了一句中国古话,叫作“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倚”,就是那个“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好事和坏事都是相生相成的,不要因为遇到好事就沾沾自喜,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郁郁寡欢,还是放下这一切,以平常心来对待。喜也好,忧也好,都不能永久地持续下去。平静地对待这一切,不受它们的影响,始终保持一份从容自在的心情。这样,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都能看清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你都能明白事情的结局将会如何。然后,顺其自然。既不逃避,也不抱怨,既然发生了,就是应该发生的。既然发生了,就总归是要发生的。既然发生了,也终究会成为过去的。等到有一天,当一切消逝无痕,回过头来看这一切,不过是幻梦一场罢了。与其死去活来地痛苦不堪,还不如泰然处之地随风就雨。无论如何,别忘了,时间会改变一切。
什么是无所求行呢?
无所求就是不能贪心。世间种种的苦恼烦忧,从来都是因为贪心的缘故。有了还要有,好了还要更好,永无止境。所以,想要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首先就要杜绝不必要的贪求。
事实上,就像我曾经说过的,个人的财富需求终究是有限的。一张床,一间房,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床被子,一个枕头,等等,终究是有极限的。即便是世界首富,他睡的仍是一张床,而不会在一夜之间从纽约的总统套房睡到丹麦乡间的农舍小屋里。一个人一天最多把胃口吃得撑撑饱饱的,那也要不了多少食粮。更何况吃多了反而会对身体有害呢。
更有一句古话叫作“人到无求品自高”。说到底,世间的种种痛苦烦恼,无非就是因为有所贪求,所以就有所欲望,所以就会被贪求和欲望所摆布。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除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必需品外,其他的都不作过分的奢求。幸福生活的一个真谛,其实就是简单朴实。过分的奢华往往是产生灾祸的根源。
什么是称法行呢?
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
竭帝竭帝,波罗竭帝,波罗僧竭帝,菩提僧莎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终比较下来,鸠摩罗什的《心经》版本多了这样两个内容:一是“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这一部分正好是解释“五蕴皆空”的内容。二是“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这一部分是从时间上强调说明了“诸法毕竟空”。而在这部分前面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从空间上来强调说明“诸法毕竟空”的。其他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只是翻译词汇的习惯用法不同而已,像“观世音菩萨”其实就是“观自在菩萨”,“五阴”其实就是“五蕴”,舍利弗就是舍利子,等等。
如此看来,应该是鸠摩罗什的《心经》版本更符合原经文的内容。不过,由于玄奘翻译的《心经》版本,对于熟悉佛法教义的人来说,更为精炼简要,所以流传更广,已经为人们所习惯熟知。象“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甚至都快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就结合佛法的法理教义,加上鸠摩罗什的翻译精华,重新整理成了一个新的《心经》版本,分全本和简本两种。其中,全本中的下划线部分,即是简本中省略的内容。分述如下:
一.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全本)
中国清越五戒恭述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子!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舌界,无身界,无意界;无色界,无声界,无香界,无味界,无触界,无法界;无眼识界,无耳识界,无鼻识界,无舌识界,无身识界,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行,亦无行尽;无识,亦无识尽;无名色,亦无名色尽;无六入,亦无六入尽;无触,亦无触尽;无受,亦无受尽;无爱,亦无爱尽;无取,亦无取尽;无有,亦无有尽;无生,亦无生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
噶帝噶帝,波罗噶帝,波罗僧噶帝,菩提僧萨呵!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终二.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简本)
中国清越五戒恭述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子!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
噶帝噶帝,波罗噶帝,波罗僧噶帝,菩提僧萨呵!摩诃般若波罗蜜心经终3.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达摩四行观》,全称为《菩提达摩大师略辨大乘八道四行观》,又称《达摩观心论》。
《达摩四行观》是禅宗里重要的一部经典,主要是讲禅门修行的秘要,无非是两种:一个是从理论上理解觉悟。一个是在行动上对照落实。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理论上就是根据佛教经典里所说,一门深入地弄懂其中的意思。最终能够明白世间所有一切,其实都是同一不二而无分无别的。只是人们常常会被事物的表相所迷惑,所以就往往看不清楚实际的真相。如果能够弄明白这一点,就能懂得宇宙间万事万物,并没有人与我的分别,并没有凡人与圣贤的分别,并没有正确与错误的分别。如果能够认清这一点,从而坚定自己的主见,不随他人的意见而随意改变,并且不拘泥于文字的话,那么就基本上符合佛教理论了。
说到行动上呢,归纳起来无非是四种。其他的都可以概括在这四种当中。这四种行为分别是:一是报冤行,二是随缘行,三是无所求行,四是称法行。
什么是报冤行呢?
报冤行就是当你遇到不如意的人和事,也就是遇到挫折和坎坷的时候,要想到这是自己前世的因果遗留下来的问题,有果必有因,有因而成果。要能够想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让自己不开心了。就像欠了人家的钱,虽然自己忘了,但别人没有忘记,既然他来讨,就还给他吧,还掉了就没事儿了。
记得第一次读《金刚经》,当时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第十六分能净业障分里的这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如果你读到《金刚经》,并且相信其中的道理,这是你生生世世亲近佛法的结果。但是呢,如果这时候你还是被人轻贱,还是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那就是你前世的罪业,本来应该堕落到地狱道、畜牲道和饿鬼道的。就因为今天你被人家轻贱,所以前世的罪业就被消灭掉了。如果你能借此机会弄明白这其中的究竟,就有机会大彻大悟了。
什么是随缘行呢?
报冤行说的是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应该如何来应对。随缘行是说遇到好运连连时,仍然要提醒自己注意。注意什么呢?就是说,和前世罪业所造成的恶缘一样,诸多的喜事也是从前的善缘结成的果。等到缘尽了,自然就一切如风了,又有什么可高兴的呢?
报冤行和随缘行,这两者合起来,正应了一句中国古话,叫作“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倚”,就是那个“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好事和坏事都是相生相成的,不要因为遇到好事就沾沾自喜,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郁郁寡欢,还是放下这一切,以平常心来对待。喜也好,忧也好,都不能永久地持续下去。平静地对待这一切,不受它们的影响,始终保持一份从容自在的心情。这样,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你都能看清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你都能明白事情的结局将会如何。然后,顺其自然。既不逃避,也不抱怨,既然发生了,就是应该发生的。既然发生了,就总归是要发生的。既然发生了,也终究会成为过去的。等到有一天,当一切消逝无痕,回过头来看这一切,不过是幻梦一场罢了。与其死去活来地痛苦不堪,还不如泰然处之地随风就雨。无论如何,别忘了,时间会改变一切。
什么是无所求行呢?
无所求就是不能贪心。世间种种的苦恼烦忧,从来都是因为贪心的缘故。有了还要有,好了还要更好,永无止境。所以,想要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首先就要杜绝不必要的贪求。
事实上,就像我曾经说过的,个人的财富需求终究是有限的。一张床,一间房,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床被子,一个枕头,等等,终究是有极限的。即便是世界首富,他睡的仍是一张床,而不会在一夜之间从纽约的总统套房睡到丹麦乡间的农舍小屋里。一个人一天最多把胃口吃得撑撑饱饱的,那也要不了多少食粮。更何况吃多了反而会对身体有害呢。
更有一句古话叫作“人到无求品自高”。说到底,世间的种种痛苦烦恼,无非就是因为有所贪求,所以就有所欲望,所以就会被贪求和欲望所摆布。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除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必需品外,其他的都不作过分的奢求。幸福生活的一个真谛,其实就是简单朴实。过分的奢华往往是产生灾祸的根源。
什么是称法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