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6.第686章 夫妻夜话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你跟爹爹说那些话作甚?”
晚上的时候,当所有人退下,夫妻二人躺在床上的时候,王雱终于忍不住将心中的疑问问了出来,“太皇太后,太后反对变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你没必要放心上地。”
杨涵瑶坐起身,认真地望着王雱道:“你真觉得现在这样变法好么?”
“怎么不好?”王雱道:“去岁国库税银整整翻了一倍,这可是变法带来的好处。”
杨涵瑶摇头,道:“法是好法,可惜土壤不对……”
“此话何解?”王雱也坐了起来,曲折一条腿,将手搁在上面,撑着脑袋问道:“这一路进京所见都是一派繁华景象,哪有土壤不对之说?”
杨涵瑶微微叹息了一声,道:“一种米养百样人,公公是奉公廉洁,知法守法之人。可这天下的官员千千万万,你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像公公一样?不贪污,不受贿,一心为公?”
顿了下,嘴角露出一丝讥讽,“这反对之人未必是奸逆,这支持之人也未必是忠良。比如那吕大人,呵呵……”
杨涵瑶冷笑道:“他这私下里可没少活动,恐怕这眼珠子早盯着这百官之首的位置了。”
顿了下又道:“吕大人乃是公公得力干将,他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乎?”
“吕惠卿?”王雱想起吕惠卿那张脸,逢人总是笑眯眯地,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但凡有什么事儿了总会主动站起来承担责任……
想到这里,王雱也冷笑了起来,“的确,此人城府颇深,笑里藏刀,看似真诚实乃伪君子。”
杨涵瑶点头,“公公身边便有这样的官员,何况看不见的地方?支持变法者未必是真心为国,他们为地可能是名,是利,看重地是头上的官帽与手中的权柄。呵呵,所谓投机倒把者莫如是。”
“公公变法为何?富国强民?自古便不乏能臣贤君,可这古往今来真正变法成功者又有几人?王莽虽不德,然,变法之条陈比之公公变法条陈如何?放在汉朝,那法也是好法,可最后呢?”
“所以我说公公的法是好法,可这变法之土壤却不是好土。好法种下去未必能得好果,一个不小心种出地可是恶果。国之事非寻常百姓家中的锅碗瓢盆,理应一一试点,徐徐图之方是稳重治国之道。”
王雱沉默不语,心里很不平静,这一路走来,所到处处处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自己也与妻子微服私访过,百姓都是一派好言好语,对变法之事充满了溢美之词,那说明爹的变法是没错地。
这么多地方变法都没问题了,难道放到全国就有问题了?
“呵呵……”见王雱不语,杨涵瑶笑道:“咱们打个比方好了,我问你,比如这打战,这兵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这当然是越多越好……”王雱脱口而出,可话一出口又觉有些不对,看着杨涵瑶问道:“你见解可有不同?”
杨涵瑶点头,“这打战带兵,在韩信那样的人手里多寡并不是问题,甚至就是越多越好。可若换个人,比如张飞,猛将吧?可给他十万大军他却未必能带得好。”
“这是何道理?”
“道理很简单!”杨涵瑶道:“打战就跟打架一样。一对一时,完全靠个人能耐;二对一,三对一,四对一,那你能耐再强也架不住群起而攻。”
“这不就是人越多越好了么?”王雱不解道。
“我若把这数字放大百倍千倍呢?兵书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往的匈奴人,突厥人,甚至是现在的契丹人,党项人。论武器装备之精良远远不如我汉人,可为何我们总在他们手里吃大亏?”
“后勤!”杨涵瑶吐出两字,“一人吃饱容易,全家吃饱就不容易了。这些游牧民族出来打草谷,一人三匹马,一匹母马产奶用来填饱肚子,一匹马用来换乘,来去快如风,说来便来,说走便走,难道仅仅只因他们马多,我等马少的原由么?”
“不,不是地!”杨涵瑶摇着头,“而是他们的战争成本很低,而收入却颇丰。”
“反观我中原王朝,若要打战需先征用民夫,将粮草运往前线,大军出发后还得一路征粮,这战争成本是多少?”杨涵瑶反问道:“十万大军出征,光是粮食的准备就得花上几月,等大军到达,黄花菜都凉了,敌人也早抢了东西跑了。不然,始皇帝造万里长城作甚?还不是想拖延敌人的步伐,争取时间么?”
“那我刚刚所问的问题就很好回答了。准备十个人的粮草容易还是准备十万人的粮草容易?显而易见的道理不是吗?”
“同样的道理,方寸之地好治理还是万里之疆好治理?一个官员好管理,还是百个官员好管理?官员之德行参差不齐,青苗法虽好,本是利民之举,可却也能成为一些不德官员巧立名目,榨取民脂民膏的利器!”
王雱倒吸一口冷气,有些不确定地问道:“他们不会如此大胆吧?”
“怎么不会?!”杨涵瑶冷哼了下,“此时变法才起,官家盯得也紧,暂时还是一派清廉气象。可正所谓天子政令不达县,天高皇帝远地,你能保证所有人都清廉?”
“公公的法是好法,可却也给了一些人行不义之事的借口。”杨涵瑶顿了下,道:“还是师出有名,明目张胆的借口!”
“那,那该如何是好?”王雱的嘴唇有些发抖,想到杨涵瑶口中的那个可能,只觉背后凉飕飕地。
如此一来,不但于国无利,岂不是还害了百姓?!此事万万不可!
杨涵瑶想了一会儿,道:“如果公公能屏弃前嫌,开诚布公地与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大人好好谈一番,或许事还有转机。毕竟这几位大人也不是绝对地反对变法,只是在快与慢的问题上与公公意见不合罢了。”
“这几位大人也绝不是贪赃枉法,利禄熏心之辈。公公若能作倾心之谈,那手下可用之人便可增多。别的不说,起码能对吕惠卿等伪君子有一定制约的作用。”
“另外嘛……”杨涵瑶想了想,终于还是把心中的那个想法按了下去。时机不到,有些话还是不要说出口地好。
毕竟她的想法也未必成熟,还是多看看,多听听,再慢慢与王雱讨论讨论,这才比较稳妥。
见杨涵瑶话到了嘴边又收了回去,王雱道:“有何话不能对为夫直言?”
杨涵瑶摇了摇头,道:“我也只是心中隐约有些想法,但想法还不大成熟,还得细细思量一番。”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何不说出来,你我夫妻二人一起讨论下?”
杨涵瑶想了下,最终还是摇了摇头,道:“这想法恐怕一说出来,你我与公公立马会成为朝臣公敌,不如先与公公说道说道,把韩大人,文大人请回京中,如此朝堂诸公团结了,那把这想法说出口后,你我也能安妥一点。”
“其实……”杨涵瑶想了想,又道:“公公最大的敌人不是韩大人他们……”
“那是谁?”
“可还记得我当年推广红薯,大开工厂之事?”
王雱点头,“为此你我还在山上住了一夜……”
杨涵瑶想起那年与王雱被绑架在山头的事件,也忍不住笑了。挑了下眼前的发丝别到耳后,道:“是啊,这一晃眼都十来年了。可想起这一幕就跟发生在昨日似得。”
“那一回我是胜了,幸得君父与朝堂诸位有德行之大人们的庇护,否则也许我早已身首异处了……”
“说到底,其实恨我得也未必江宁官府地人。本朝有规定,官员地方为官不得过三年,江宁的官员干到顶天了,做满三年也得走人。我开工厂,使得农民大量京城干活与这些人又有何干?”
“嗯……”王雱点头,“都是那些乡绅土豪惹出的事儿。”
“自古以来,王朝的兴衰交替与其说亡于逆臣昏君之手,不如说是亡于土地兼并。”
“每到风雨不顺之年,乡绅劣豪便大肆兼并土地,许多农人借一斗粮,还得却是一亩地,这些人宁愿让良田荒芜也不愿将土地分与他人,久而久之,农人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所得利益越来越难以维持温饱,若再遇灾年,生死跟前岂能不揭竿而起?”
“都说国之将灭必出妖孽,可细观史书,明君在世难道就没灾没病了么?贞观二年的那场蝗灾死了多少人?可为何没人造反?”
“希望!”杨涵瑶略微提高了声音,“因明君在世,百姓活着还有个盼头,因为今年的粮食没了,朝廷有接济,只需熬过眼前便是。只要手里的地儿还在,等灾过去了,开春了,播下种子到了秋日又能有收获,这便是一个农民最质朴的心愿。”
“可当他们没有了土地以后,对生活没有奔头,那还能怎么办?所谓官逼民反就是这道理。土地兼并乃历朝历代灭亡之根本原因,公公现在变法动得就是这些人的利益,他们岂能干休?”
“你我进京,一路走得是水路,这水利发达之地自然商贸通顺,加上这些年不少乡绅开办工厂,造船出海,对于土地依赖渐小,自然矛盾也就不会这样激烈。可若在那些水利不通,道路不便之地呢?这土地可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了!在那儿变法,怎能成事?!”
王雱沉默了,他不知该如何回答杨涵瑶的话,因为杨涵瑶说得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儿都是正理,哪怕没到过那些地方,他也能分析地出杨涵瑶这话是没错地。
“如此就没解决之法了吗?”想了好一会儿,王雱暗哑着嗓子,略带苦涩地问道:“官家对变法之事颇为上心,也颇为推崇,大有一番开盛世之雄心,若此事爹爹撂挑子,岂不是欺君?”
“法,还是要变得……”杨涵瑶慢悠悠地说道,“只是该换个法子变……”
“如何变?”王雱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爹爹为变法之事呕心沥血,披肝沥胆,若瑶儿口中之事发生,他岂能受得住这打击?”
杨涵瑶沉默了,过了许久,才开口缓缓道:“无它,唯有因地制宜!”
PS:郁闷,忽然牙疼了,半边脸都肿了,昨天上午就疼了,到了晚上脸就肿起来了,今天也没好,今天再休息下,暂时一更,希望明天能好起来,多更几章,亲们多多包涵哈!
“你跟爹爹说那些话作甚?”
晚上的时候,当所有人退下,夫妻二人躺在床上的时候,王雱终于忍不住将心中的疑问问了出来,“太皇太后,太后反对变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你没必要放心上地。”
杨涵瑶坐起身,认真地望着王雱道:“你真觉得现在这样变法好么?”
“怎么不好?”王雱道:“去岁国库税银整整翻了一倍,这可是变法带来的好处。”
杨涵瑶摇头,道:“法是好法,可惜土壤不对……”
“此话何解?”王雱也坐了起来,曲折一条腿,将手搁在上面,撑着脑袋问道:“这一路进京所见都是一派繁华景象,哪有土壤不对之说?”
杨涵瑶微微叹息了一声,道:“一种米养百样人,公公是奉公廉洁,知法守法之人。可这天下的官员千千万万,你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像公公一样?不贪污,不受贿,一心为公?”
顿了下,嘴角露出一丝讥讽,“这反对之人未必是奸逆,这支持之人也未必是忠良。比如那吕大人,呵呵……”
杨涵瑶冷笑道:“他这私下里可没少活动,恐怕这眼珠子早盯着这百官之首的位置了。”
顿了下又道:“吕大人乃是公公得力干将,他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乎?”
“吕惠卿?”王雱想起吕惠卿那张脸,逢人总是笑眯眯地,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但凡有什么事儿了总会主动站起来承担责任……
想到这里,王雱也冷笑了起来,“的确,此人城府颇深,笑里藏刀,看似真诚实乃伪君子。”
杨涵瑶点头,“公公身边便有这样的官员,何况看不见的地方?支持变法者未必是真心为国,他们为地可能是名,是利,看重地是头上的官帽与手中的权柄。呵呵,所谓投机倒把者莫如是。”
“公公变法为何?富国强民?自古便不乏能臣贤君,可这古往今来真正变法成功者又有几人?王莽虽不德,然,变法之条陈比之公公变法条陈如何?放在汉朝,那法也是好法,可最后呢?”
“所以我说公公的法是好法,可这变法之土壤却不是好土。好法种下去未必能得好果,一个不小心种出地可是恶果。国之事非寻常百姓家中的锅碗瓢盆,理应一一试点,徐徐图之方是稳重治国之道。”
王雱沉默不语,心里很不平静,这一路走来,所到处处处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自己也与妻子微服私访过,百姓都是一派好言好语,对变法之事充满了溢美之词,那说明爹的变法是没错地。
这么多地方变法都没问题了,难道放到全国就有问题了?
“呵呵……”见王雱不语,杨涵瑶笑道:“咱们打个比方好了,我问你,比如这打战,这兵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这当然是越多越好……”王雱脱口而出,可话一出口又觉有些不对,看着杨涵瑶问道:“你见解可有不同?”
杨涵瑶点头,“这打战带兵,在韩信那样的人手里多寡并不是问题,甚至就是越多越好。可若换个人,比如张飞,猛将吧?可给他十万大军他却未必能带得好。”
“这是何道理?”
“道理很简单!”杨涵瑶道:“打战就跟打架一样。一对一时,完全靠个人能耐;二对一,三对一,四对一,那你能耐再强也架不住群起而攻。”
“这不就是人越多越好了么?”王雱不解道。
“我若把这数字放大百倍千倍呢?兵书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往的匈奴人,突厥人,甚至是现在的契丹人,党项人。论武器装备之精良远远不如我汉人,可为何我们总在他们手里吃大亏?”
“后勤!”杨涵瑶吐出两字,“一人吃饱容易,全家吃饱就不容易了。这些游牧民族出来打草谷,一人三匹马,一匹母马产奶用来填饱肚子,一匹马用来换乘,来去快如风,说来便来,说走便走,难道仅仅只因他们马多,我等马少的原由么?”
“不,不是地!”杨涵瑶摇着头,“而是他们的战争成本很低,而收入却颇丰。”
“反观我中原王朝,若要打战需先征用民夫,将粮草运往前线,大军出发后还得一路征粮,这战争成本是多少?”杨涵瑶反问道:“十万大军出征,光是粮食的准备就得花上几月,等大军到达,黄花菜都凉了,敌人也早抢了东西跑了。不然,始皇帝造万里长城作甚?还不是想拖延敌人的步伐,争取时间么?”
“那我刚刚所问的问题就很好回答了。准备十个人的粮草容易还是准备十万人的粮草容易?显而易见的道理不是吗?”
“同样的道理,方寸之地好治理还是万里之疆好治理?一个官员好管理,还是百个官员好管理?官员之德行参差不齐,青苗法虽好,本是利民之举,可却也能成为一些不德官员巧立名目,榨取民脂民膏的利器!”
王雱倒吸一口冷气,有些不确定地问道:“他们不会如此大胆吧?”
“怎么不会?!”杨涵瑶冷哼了下,“此时变法才起,官家盯得也紧,暂时还是一派清廉气象。可正所谓天子政令不达县,天高皇帝远地,你能保证所有人都清廉?”
“公公的法是好法,可却也给了一些人行不义之事的借口。”杨涵瑶顿了下,道:“还是师出有名,明目张胆的借口!”
“那,那该如何是好?”王雱的嘴唇有些发抖,想到杨涵瑶口中的那个可能,只觉背后凉飕飕地。
如此一来,不但于国无利,岂不是还害了百姓?!此事万万不可!
杨涵瑶想了一会儿,道:“如果公公能屏弃前嫌,开诚布公地与韩琦,文彦博,司马光等大人好好谈一番,或许事还有转机。毕竟这几位大人也不是绝对地反对变法,只是在快与慢的问题上与公公意见不合罢了。”
“这几位大人也绝不是贪赃枉法,利禄熏心之辈。公公若能作倾心之谈,那手下可用之人便可增多。别的不说,起码能对吕惠卿等伪君子有一定制约的作用。”
“另外嘛……”杨涵瑶想了想,终于还是把心中的那个想法按了下去。时机不到,有些话还是不要说出口地好。
毕竟她的想法也未必成熟,还是多看看,多听听,再慢慢与王雱讨论讨论,这才比较稳妥。
见杨涵瑶话到了嘴边又收了回去,王雱道:“有何话不能对为夫直言?”
杨涵瑶摇了摇头,道:“我也只是心中隐约有些想法,但想法还不大成熟,还得细细思量一番。”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何不说出来,你我夫妻二人一起讨论下?”
杨涵瑶想了下,最终还是摇了摇头,道:“这想法恐怕一说出来,你我与公公立马会成为朝臣公敌,不如先与公公说道说道,把韩大人,文大人请回京中,如此朝堂诸公团结了,那把这想法说出口后,你我也能安妥一点。”
“其实……”杨涵瑶想了想,又道:“公公最大的敌人不是韩大人他们……”
“那是谁?”
“可还记得我当年推广红薯,大开工厂之事?”
王雱点头,“为此你我还在山上住了一夜……”
杨涵瑶想起那年与王雱被绑架在山头的事件,也忍不住笑了。挑了下眼前的发丝别到耳后,道:“是啊,这一晃眼都十来年了。可想起这一幕就跟发生在昨日似得。”
“那一回我是胜了,幸得君父与朝堂诸位有德行之大人们的庇护,否则也许我早已身首异处了……”
“说到底,其实恨我得也未必江宁官府地人。本朝有规定,官员地方为官不得过三年,江宁的官员干到顶天了,做满三年也得走人。我开工厂,使得农民大量京城干活与这些人又有何干?”
“嗯……”王雱点头,“都是那些乡绅土豪惹出的事儿。”
“自古以来,王朝的兴衰交替与其说亡于逆臣昏君之手,不如说是亡于土地兼并。”
“每到风雨不顺之年,乡绅劣豪便大肆兼并土地,许多农人借一斗粮,还得却是一亩地,这些人宁愿让良田荒芜也不愿将土地分与他人,久而久之,农人手中的土地越来越少,所得利益越来越难以维持温饱,若再遇灾年,生死跟前岂能不揭竿而起?”
“都说国之将灭必出妖孽,可细观史书,明君在世难道就没灾没病了么?贞观二年的那场蝗灾死了多少人?可为何没人造反?”
“希望!”杨涵瑶略微提高了声音,“因明君在世,百姓活着还有个盼头,因为今年的粮食没了,朝廷有接济,只需熬过眼前便是。只要手里的地儿还在,等灾过去了,开春了,播下种子到了秋日又能有收获,这便是一个农民最质朴的心愿。”
“可当他们没有了土地以后,对生活没有奔头,那还能怎么办?所谓官逼民反就是这道理。土地兼并乃历朝历代灭亡之根本原因,公公现在变法动得就是这些人的利益,他们岂能干休?”
“你我进京,一路走得是水路,这水利发达之地自然商贸通顺,加上这些年不少乡绅开办工厂,造船出海,对于土地依赖渐小,自然矛盾也就不会这样激烈。可若在那些水利不通,道路不便之地呢?这土地可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了!在那儿变法,怎能成事?!”
王雱沉默了,他不知该如何回答杨涵瑶的话,因为杨涵瑶说得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儿都是正理,哪怕没到过那些地方,他也能分析地出杨涵瑶这话是没错地。
“如此就没解决之法了吗?”想了好一会儿,王雱暗哑着嗓子,略带苦涩地问道:“官家对变法之事颇为上心,也颇为推崇,大有一番开盛世之雄心,若此事爹爹撂挑子,岂不是欺君?”
“法,还是要变得……”杨涵瑶慢悠悠地说道,“只是该换个法子变……”
“如何变?”王雱脸上露出一丝苦涩,“爹爹为变法之事呕心沥血,披肝沥胆,若瑶儿口中之事发生,他岂能受得住这打击?”
杨涵瑶沉默了,过了许久,才开口缓缓道:“无它,唯有因地制宜!”
PS:郁闷,忽然牙疼了,半边脸都肿了,昨天上午就疼了,到了晚上脸就肿起来了,今天也没好,今天再休息下,暂时一更,希望明天能好起来,多更几章,亲们多多包涵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