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燕山雪,燕山血(六)
推荐阅读:仙宫、天下第九、三寸人间、飞剑问道、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血界蛮荒、都市神级仙少、五行御天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虽然在主持北伐的几位高官中,童贯与蔡攸都是很和平主义者的招抚派。但不管是童宣抚还是小蔡学士,他们选择招抚辽国的契丹贵族和南面汉官,用意和赵良嗣这个招抚论的鼓吹者又不一样。
童贯之所以选择招抚,而不是直接拉着军马去把已经残破不堪的燕地边军厮杀一顿,是因为他明白,自己的任务从头到尾就是制衡西军将门,让这支大宋唯一堪战、敢战的野战军不要变成了唐时的藩镇。
所以不到天崩地裂的时候,这位当太监当到长胡子这么有个性的人物,是绝对不会让老种小种为首的西军将门去战场上混军功的。
而蔡攸的动机就简单得很了,自从给了他老子蔡京一记背刺,巴结上王黼之后,这位风流儒雅的小蔡学士就只能搬离蔡府,过起了自立门户的日子,蔡京一辈子聚敛的那笔巨大财富,也就和他没了什么关系。而在赵佶治下的宣和朝,想要在汴梁为高官显宦也好,维持神仙般的精致享受也罢,财货永远是逃避不开的问题。而只要西军不向辽国境内开拔,那么后方源源不绝供应上来的粮草兵杖,就大半进了小蔡学士的荷包里——没法子,这两年小蔡学士离了蔡府分家另过,他又是一贯大手大脚惯了的,这两年实在是穷得狠了,以至于捞起钱来就似东南应奉局的朱勔一般不要脸。
而赵良嗣之所以大唱“皇宋招抚燕民的恩诏一到,上到国主耶律淳,下到黎民村老,莫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高调,与童贯和蔡攸相比,又是别一番肚肠。
分化瓦解西军,那是童贯这样的赵佶心腹才要做筹谋的大事,他赵良嗣还没有资格去和老种经略相公掰腕子。
至于鲸吞蚕食伐辽军费?那更谈不上了。一个南归降人,谁肯把他放到后方转运军械粮草这样的重任上?赵佶虽然用人任事都荒唐轻易了些,但是基本的常识还没丢掉。
虽然对于“辽国光禄寺卿马植,宁可改名换姓李良嗣,也要南投大宋”这件事,赵佶一直怀有极高的兴致,很觉得装点了一下他道君皇帝的太平盛世,甚至专门给这位南归降人赐姓为赵。但赵佶给赵良嗣的官职,也依然只是些龙图阁直学士、提举万寿宫使之类的清贵闲职。
说到底,赵良嗣之所以主张“招抚”,还是因为他的屁股依旧坐在了辽国汉人豪族的那一边上。
论家世,赵良嗣与如今北辽炙手可热的宰相李处温是表叔侄,他的家族在辽国繁衍生息百余年,也就把关系网如蜘蛛般伸展到了方方面面。不论是燕京中那些南面汉官的高门大户,还是燕地各个有名的坞堡豪族,哪一家不和赵良嗣有着七转八拐的远亲?
这样的一个人物,又哪里肯让西军一路厮杀进辽国,让多年的亲朋故旧的家产、官爵甚至性命,都随着耶律家的灭亡而付之一炬?
最好,是如他潜逃宋国的那一刻起就规划的那样,由他赵良嗣这位契丹通勾连他的表叔李处温,温文尔雅地不动一刀一兵,只写上一道降表,就算是大功告成。顶多再请早就病到快咽气的耶律淳穿起囚服,双手反绑,嘴里叼块玉璧,一旁让穿孝服的皇后萧普贤女牵上一只羊,算是满足一下赵佶在礼制上复古主义的审美趣味……
如果伐辽战事完全照着赵良嗣的剧本走的话,那么应该也算一个非常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大宋不费一兵一卒,便在形式上获得了艺祖、太宗心心念念却不得踏足的燕云之地;童贯、蔡攸还有如今的太宰王黼,都凭着伐辽大功封王封公,顺道彻底断绝了老公相蔡京重新用事的机会;西军可以全须全尾地回到关西,和西夏人继续他们的百年恩仇;而辽国的南面官与豪族们,不过是头顶上换了一个皇帝,而可以保全他们在契丹人治下博取的功名、积蓄的财富……
而大宋第一的“契丹通”赵良嗣自己,也可以凭着这场泼天也似的大功,一举摆脱他身上那些直学士、宫观使之类的闲职,直入中枢,留名于青史。而他的家族,也会像出过名相韩琦的相州韩氏那样,成为大宋又一支百年豪族。
大丈夫建功立业,不就为的这个?
但是他的梦想与谋划,在宋军北伐的一开始,就遇到了不大不小的打击——
涿州和易州,这二州之地是燕京门户,位置冲要自不待言。可没想到从一开始,这两州就宣布投宋易帜,甚至丝毫没有和他赵良嗣通气的打算!
如果是两州的辽国守臣主动易帜,那作为北伐宣抚司中对辽事最有发言权的赵良嗣,有一百种法子把这件事归于他的神机妙算、童宣抚的英明领导。而作为南归降人的两州守臣,只要还打算在大宋治下讨生活,也不得不巴结他赵良嗣这根高枝。
可是如果说降两州的大功,是深受官家信重的道官许玄龄所为,那不要说他赵良嗣,就是童贯、蔡攸想分润些许功劳,也必须拿出足够的代价去交换。
从收到这个消息开始,一直到跟着马扩前往接应两州降人的路上,嫉妒和不甘就像毒蛇一样啮噬着赵良嗣的心。
这其中的种种痛苦,自然不足以为外人道,而作为曾经的大辽光禄寺卿,赵良嗣也有足够的城府把自己的心绪整个隐藏起来。
赵良嗣的心情,作为官场初哥、比起官场规矩更熟悉军中法度的马扩是丝毫没有体会到的。他现在整个人都被一种即将建立不世大功、效法汉唐名将的豪情所鼓舞着,也根本没有考虑在这场战争中,如何兼顾个人的利益荣辱。
他只是以一贯的军中口吻向着赵良嗣招呼道:“赵龙直,前方就是涿州城了,俺们带出来的都是胜捷军将士,地头不熟,一会入城,还指望赵龙直替官家多多宣扬大宋的仁德了。”
虽然在主持北伐的几位高官中,童贯与蔡攸都是很和平主义者的招抚派。但不管是童宣抚还是小蔡学士,他们选择招抚辽国的契丹贵族和南面汉官,用意和赵良嗣这个招抚论的鼓吹者又不一样。
童贯之所以选择招抚,而不是直接拉着军马去把已经残破不堪的燕地边军厮杀一顿,是因为他明白,自己的任务从头到尾就是制衡西军将门,让这支大宋唯一堪战、敢战的野战军不要变成了唐时的藩镇。
所以不到天崩地裂的时候,这位当太监当到长胡子这么有个性的人物,是绝对不会让老种小种为首的西军将门去战场上混军功的。
而蔡攸的动机就简单得很了,自从给了他老子蔡京一记背刺,巴结上王黼之后,这位风流儒雅的小蔡学士就只能搬离蔡府,过起了自立门户的日子,蔡京一辈子聚敛的那笔巨大财富,也就和他没了什么关系。而在赵佶治下的宣和朝,想要在汴梁为高官显宦也好,维持神仙般的精致享受也罢,财货永远是逃避不开的问题。而只要西军不向辽国境内开拔,那么后方源源不绝供应上来的粮草兵杖,就大半进了小蔡学士的荷包里——没法子,这两年小蔡学士离了蔡府分家另过,他又是一贯大手大脚惯了的,这两年实在是穷得狠了,以至于捞起钱来就似东南应奉局的朱勔一般不要脸。
而赵良嗣之所以大唱“皇宋招抚燕民的恩诏一到,上到国主耶律淳,下到黎民村老,莫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高调,与童贯和蔡攸相比,又是别一番肚肠。
分化瓦解西军,那是童贯这样的赵佶心腹才要做筹谋的大事,他赵良嗣还没有资格去和老种经略相公掰腕子。
至于鲸吞蚕食伐辽军费?那更谈不上了。一个南归降人,谁肯把他放到后方转运军械粮草这样的重任上?赵佶虽然用人任事都荒唐轻易了些,但是基本的常识还没丢掉。
虽然对于“辽国光禄寺卿马植,宁可改名换姓李良嗣,也要南投大宋”这件事,赵佶一直怀有极高的兴致,很觉得装点了一下他道君皇帝的太平盛世,甚至专门给这位南归降人赐姓为赵。但赵佶给赵良嗣的官职,也依然只是些龙图阁直学士、提举万寿宫使之类的清贵闲职。
说到底,赵良嗣之所以主张“招抚”,还是因为他的屁股依旧坐在了辽国汉人豪族的那一边上。
论家世,赵良嗣与如今北辽炙手可热的宰相李处温是表叔侄,他的家族在辽国繁衍生息百余年,也就把关系网如蜘蛛般伸展到了方方面面。不论是燕京中那些南面汉官的高门大户,还是燕地各个有名的坞堡豪族,哪一家不和赵良嗣有着七转八拐的远亲?
这样的一个人物,又哪里肯让西军一路厮杀进辽国,让多年的亲朋故旧的家产、官爵甚至性命,都随着耶律家的灭亡而付之一炬?
最好,是如他潜逃宋国的那一刻起就规划的那样,由他赵良嗣这位契丹通勾连他的表叔李处温,温文尔雅地不动一刀一兵,只写上一道降表,就算是大功告成。顶多再请早就病到快咽气的耶律淳穿起囚服,双手反绑,嘴里叼块玉璧,一旁让穿孝服的皇后萧普贤女牵上一只羊,算是满足一下赵佶在礼制上复古主义的审美趣味……
如果伐辽战事完全照着赵良嗣的剧本走的话,那么应该也算一个非常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大宋不费一兵一卒,便在形式上获得了艺祖、太宗心心念念却不得踏足的燕云之地;童贯、蔡攸还有如今的太宰王黼,都凭着伐辽大功封王封公,顺道彻底断绝了老公相蔡京重新用事的机会;西军可以全须全尾地回到关西,和西夏人继续他们的百年恩仇;而辽国的南面官与豪族们,不过是头顶上换了一个皇帝,而可以保全他们在契丹人治下博取的功名、积蓄的财富……
而大宋第一的“契丹通”赵良嗣自己,也可以凭着这场泼天也似的大功,一举摆脱他身上那些直学士、宫观使之类的闲职,直入中枢,留名于青史。而他的家族,也会像出过名相韩琦的相州韩氏那样,成为大宋又一支百年豪族。
大丈夫建功立业,不就为的这个?
但是他的梦想与谋划,在宋军北伐的一开始,就遇到了不大不小的打击——
涿州和易州,这二州之地是燕京门户,位置冲要自不待言。可没想到从一开始,这两州就宣布投宋易帜,甚至丝毫没有和他赵良嗣通气的打算!
如果是两州的辽国守臣主动易帜,那作为北伐宣抚司中对辽事最有发言权的赵良嗣,有一百种法子把这件事归于他的神机妙算、童宣抚的英明领导。而作为南归降人的两州守臣,只要还打算在大宋治下讨生活,也不得不巴结他赵良嗣这根高枝。
可是如果说降两州的大功,是深受官家信重的道官许玄龄所为,那不要说他赵良嗣,就是童贯、蔡攸想分润些许功劳,也必须拿出足够的代价去交换。
从收到这个消息开始,一直到跟着马扩前往接应两州降人的路上,嫉妒和不甘就像毒蛇一样啮噬着赵良嗣的心。
这其中的种种痛苦,自然不足以为外人道,而作为曾经的大辽光禄寺卿,赵良嗣也有足够的城府把自己的心绪整个隐藏起来。
赵良嗣的心情,作为官场初哥、比起官场规矩更熟悉军中法度的马扩是丝毫没有体会到的。他现在整个人都被一种即将建立不世大功、效法汉唐名将的豪情所鼓舞着,也根本没有考虑在这场战争中,如何兼顾个人的利益荣辱。
他只是以一贯的军中口吻向着赵良嗣招呼道:“赵龙直,前方就是涿州城了,俺们带出来的都是胜捷军将士,地头不熟,一会入城,还指望赵龙直替官家多多宣扬大宋的仁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