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家有婢女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周澈当晚在横路亭和周仓、韦强等作乐饮酒,早晨醒来,看见庆锋在院中做俯卧撑便作揖告辞,他单人独骑,迎着秋季的晨风,他抖擞精神,沿官道一路疾驰,只用了一个多时辰,就望见了安城的城门。
安城是一个大县,城周六七里,城中近万户,四万多人。
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高约五丈,宽有三丈余,开了四个城门,角楼、马面等防御性的设施样样齐全。城外有河,河上有石桥。周澈在桥头下了马,牵马过桥。
护城河的水很深,碧波粼粼,走在桥上,水气扑面,令人顿觉凉冷。
因为他从亭中回来得早,所以这会儿桥上还没有多少行人。一个荆钗布裙的妇人可能来城中串亲戚的,走在他的前面,一手提了个竹篮,上边用布盖着,一手牵着个五六岁的垂髻孩童。
被清脆的马蹄声惊动,那孩子走两步便回一次头,吃着手指,好奇地打量周澈和他的坐骑。妇人扯紧了他的手,飞快地扭头了一眼周澈,低头小声对他说了句什么,避到石桥的一侧。周澈虽相貌俊秀,但牵马、带刀,最主要的裹着赤色的帻巾,定非百姓,是个吏员,主动做出退让总是没错的。
周澈本想等他们过桥后再过去,既然妇人让开了路,他也不是矫情的人,快步从他们的身边走过。妇人低着头,不敢他;小孩儿胆大,当马经过时,伸手想摸。那马虽是老马,也不是战马,却也自有骄傲,岂肯容小孩乱摸?打了个响鼻,吓得那孩子赶紧缩回了手。
周澈歉意地说道:“马劣脾躁,吓住了你们,对不住。”
那妇人嗫嗫嚅嚅,不敢应声。道过谦,周澈正欲走时,听得一人朗声笑道:“这不是澈哥儿么?”他驻足回望,见一辆牛车缓缓地上了石桥。
车上跪坐一人,三十多岁,面白长须,却是本乡的乡蔷夫秦波。
周澈放开缰绳,长揖行礼,说道:“澈见过秦君。”
秦波将双手放在车前的横木上,站起身,扶轼回礼,笑道:“汝何归耶?”
“宦官作乱,欲不为所隶之,是已归家。”
“也罢。孔子有曰之: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当以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哉。”
说话间,牛车近至马前。石桥虽宽,奈何秦波的牛车驾了两头牛,再加上车厢的宽度,还有一边儿那个妇人和孩童,显得有些拥挤。周澈忙牵马前走,给他让出路来。
秦波瞥了那妇人和孩童一眼,笑对周澈说道:“周君恭谦有礼,温文敦厚。不以稚子年小而表歉意,名门风范,果然周家子也。”
“孩童被我的坐骑所惊,错虽在马,我是它的主人,道歉自是应该。”
下了桥,车、马并行。秦波坐回车上,问道:“周君归家后可有闲暇?可择日约之?”
“蒙秦君厚爱!如有闲暇必约之,今日回家必先拜见长辈。”周澈回礼道。
.......
周澈家在岐阳里,位处城北。
岐阳里,本名“东元里”,因为西汉周氏名人周燕的五个儿子,即“周氏五龙”皆有才名,而且兄友弟恭,闻名于世,时任安城县令的县令“以慕棠棣之情,追岐山之宗”,将里名改成了“岐阳里”。
他凭借原周澈的记忆,从大道下到小路,又从小路转上大道,转来转去,抄了近路,没多时,就到了里外。城中的“里”一如乡下,亦有墙垣、里门。
里中道路笔直,铺着青石板。每天早晨,里监门都会扫一遍,很干净,刚洒过水,青润润的。
巷子两边的屋宅粉墙朱瓦,“比户相连,列巷而居”,排列得整整齐齐。
家家种的都有树,或桑或榆,也有果树,枝叶耸出墙外,远望如冠盖相连。每当起风的时候,枝叶飒飒,响声相连,就像是谁在吹口哨似的,从里头一直响到里尾。
周澈自穿越之后,今从横路亭归来,走在巷中,所观所见,尽皆熟悉之极的人、物,隐约间有一种“回到了家中”的感觉。
“前世的家已回不去了,这里可不就是我的家么?”
岐阳里中三姓,周氏不必说,都是周澈的族人。陈、胡两姓,久与周氏伴住,也全都认识周澈。走在街上,不时碰见有人从院中出来,或从里外回来,一路上说话不断。
有知他去洛阳从军的,见他衣冠整齐地回来,免不了问一句:“周君,在洛阳过得怎样?”
有叫他“周君”的,也有称呼他“二郎”或“阿叔”的,前者为外姓,后者是族人。周澈家原本兄弟四人,按照“清、澈、濂、洁”的排行,他排行第二。上边一个兄长,下面两个弟弟,而两个弟弟没长大便夭折了。
里中住户上百,周氏多住在里西。
周澈从东门进来,一路上不断与人说话,又经过里中二门、三门,慢慢地穿过了半个里,到了自家院外。
他家的宅院不大,前后两进。院门没锁,他推开门,牵马步入。
虽然几年没回来,但院子里挺干净。前院东边是个堂宇,宽阔敞亮,用来会客的。西边是马厩、鸡埘。临着西边的墙开垦出了一小片的菜地,用土垄分成了几块,种的有小白菜、韭菜等物。小白菜离发芽还早,韭菜的长势很好,绿油油的,甚是喜人。
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妇人从后院出来,惊喜地说道:“呀,少君回来了!”
她是周澈家的婢女,姓戚,名唤绣绣。
周澈家不算很富,但他的祖父在郡中任过职,他的父亲又顾家,善治家业,两代下来,也积蓄了一些家资,是个中人之家。城外有田地数百亩,家中有婢女奴仆十余人,只是和大哥分家后,由于自己是庶出,在大哥母亲的挑拨下,他只分到十来亩地,和这个婢女。
本来还有两个用来耕田的大奴。周澈“父母”亡故时,周澈年纪尚小,族中的长辈一来担忧奴强欺主,二来他的“父母”相继亡故,丧葬这一块儿的费用开支不小,便代为做主,将那两个大奴卖掉了,卖得的钱尽数贴补丧葬,而把田地暂交给族中代管。
去年,他在洛阳加冠成人,族中把田地还给了他,但他的心思不在这上边,无心打理,便以从军为由,干脆转托给了周仓的父亲周鼎。
周澈从辈分上虽然是周仓的族叔,但是周仓家,家中有良田千亩,不会占他的便宜。当时就说好,半点费用不收他的,只帮他将田地代租给自家的徒附、宾客,等到收获时,扣除徒附、宾客该得的,剩下的有多少便给他多少。
见到戚绣绣出来迎接,周澈笑着答道:“是啊,回来了。”
他一面说,一面将坐骑牵入马厩,见槽中空空如也,说道:“跑了几十里路,马儿也累了。绣儿,弄些饲料喂喂它。”马身上的汗水未干,湿漉漉的,他抹了一把,随手在柱子上擦干,又道,“天凉,把马身上也擦一擦。明儿还得靠它走,不能叫病了!”
“明儿就回洛阳?”
戚绣绣原为徐州广陵人(即今扬州),因旱灾家中破产,被父母卖做童养媳,接着婚后没两年就被丈夫卖掉了,辗转多家,十几年前被周家买入,虽在中原已久,但还带着江东口音,软绵绵的。周澈听惯了北音,挺喜欢听她说话的,觉得别有风情,答道:“我不走了,应该很长时间也不会走。”
“少君,你说的是真的么?贱婢觉得族长说得挺对的,就算少主你和主母怄气,也没必要跑那么远从军,在县中凭借周家声望做个文吏不也是挺好的么?虽说也不能常住家中,需在县舍住宿,但至少离家近,回来方便,不用这么辛苦。”
戚绣绣被卖到周家时才十五、六岁,而周澈那会儿还不到十岁,虽说是婢女,实际如姐,特别周澈的“父母”亡故后,家中一切杂务多是由她操办,周澈可以说是由她“照顾”长大。两人相伴,如姐弟生活,彼此熟悉,说起话来并不拘束。
“大丈夫处世,当以建功立业,追卫、霍之功,得以封侯。”
戚绣绣从院门后捧出饲料,铺陈入马槽中,喂马儿吃。马儿饿坏了,连吃带嚼,甚是快意,不时还甩甩尾巴,昂昂脑袋。
见绣绣顾不上,周澈索性自去堂中寻了块破布,给马儿擦汗,便说道:“这几年有劳你顾家。你真别说,在军营这几年,我还真挺想你做的鸡米饭。你先做着,等我拜见完长辈回来吃。”
“等贱婢给你做点饭,吃了再去!……,也不知道军营的饭食怎样,一群男子做饭,想来定是没有滋味,难以下咽。”绣儿观察周澈的脸,心疼地说道,“你,脸都瘦了。还变黑了。”
戚绣绣占着手,拉不住他,眼睁睁他推门出去,在马厩边跺了下脚,像是责怪又像是埋怨似的嘟哝道:“不是说,当兵三年回来,看着母猪都是西施么?况且奴家又不是母猪。少君难道弯了?”
记得她才来周家时,周澈可爱之极,像极了她未出嫁时家中的幼弟。第一眼,她就喜欢上了他。在他的父母亡故后,她更是一颗心全放在了他的身上,既把他当弟弟照顾,又把他当少主奉侍。而如今,一晃眼,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童子已经长大成人,长成了一个弱冠青年。
她丢掉抹布,不知不觉地来到门边,往巷中去,寻找周澈的身影,正见他站在不远处的一处宅子前敲门。
周家子弟多美姿容,周澈自少习武,不似只知埋头书卷的腐儒那样弱不禁风,身高腿长,体态匀称,此时穿着黑色的袍服,颔下短须,除了腰间长刀,再无别的饰物,周身上下清清爽爽,走起来英姿飒爽。
她不知想起了什么,倚着门扉,脸颊泛起一抹红晕,想道:“虽不及以前可爱,但长大却也有长大的好处呢。哈哈....”
周澈当晚在横路亭和周仓、韦强等作乐饮酒,早晨醒来,看见庆锋在院中做俯卧撑便作揖告辞,他单人独骑,迎着秋季的晨风,他抖擞精神,沿官道一路疾驰,只用了一个多时辰,就望见了安城的城门。
安城是一个大县,城周六七里,城中近万户,四万多人。
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高约五丈,宽有三丈余,开了四个城门,角楼、马面等防御性的设施样样齐全。城外有河,河上有石桥。周澈在桥头下了马,牵马过桥。
护城河的水很深,碧波粼粼,走在桥上,水气扑面,令人顿觉凉冷。
因为他从亭中回来得早,所以这会儿桥上还没有多少行人。一个荆钗布裙的妇人可能来城中串亲戚的,走在他的前面,一手提了个竹篮,上边用布盖着,一手牵着个五六岁的垂髻孩童。
被清脆的马蹄声惊动,那孩子走两步便回一次头,吃着手指,好奇地打量周澈和他的坐骑。妇人扯紧了他的手,飞快地扭头了一眼周澈,低头小声对他说了句什么,避到石桥的一侧。周澈虽相貌俊秀,但牵马、带刀,最主要的裹着赤色的帻巾,定非百姓,是个吏员,主动做出退让总是没错的。
周澈本想等他们过桥后再过去,既然妇人让开了路,他也不是矫情的人,快步从他们的身边走过。妇人低着头,不敢他;小孩儿胆大,当马经过时,伸手想摸。那马虽是老马,也不是战马,却也自有骄傲,岂肯容小孩乱摸?打了个响鼻,吓得那孩子赶紧缩回了手。
周澈歉意地说道:“马劣脾躁,吓住了你们,对不住。”
那妇人嗫嗫嚅嚅,不敢应声。道过谦,周澈正欲走时,听得一人朗声笑道:“这不是澈哥儿么?”他驻足回望,见一辆牛车缓缓地上了石桥。
车上跪坐一人,三十多岁,面白长须,却是本乡的乡蔷夫秦波。
周澈放开缰绳,长揖行礼,说道:“澈见过秦君。”
秦波将双手放在车前的横木上,站起身,扶轼回礼,笑道:“汝何归耶?”
“宦官作乱,欲不为所隶之,是已归家。”
“也罢。孔子有曰之: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当以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哉。”
说话间,牛车近至马前。石桥虽宽,奈何秦波的牛车驾了两头牛,再加上车厢的宽度,还有一边儿那个妇人和孩童,显得有些拥挤。周澈忙牵马前走,给他让出路来。
秦波瞥了那妇人和孩童一眼,笑对周澈说道:“周君恭谦有礼,温文敦厚。不以稚子年小而表歉意,名门风范,果然周家子也。”
“孩童被我的坐骑所惊,错虽在马,我是它的主人,道歉自是应该。”
下了桥,车、马并行。秦波坐回车上,问道:“周君归家后可有闲暇?可择日约之?”
“蒙秦君厚爱!如有闲暇必约之,今日回家必先拜见长辈。”周澈回礼道。
.......
周澈家在岐阳里,位处城北。
岐阳里,本名“东元里”,因为西汉周氏名人周燕的五个儿子,即“周氏五龙”皆有才名,而且兄友弟恭,闻名于世,时任安城县令的县令“以慕棠棣之情,追岐山之宗”,将里名改成了“岐阳里”。
他凭借原周澈的记忆,从大道下到小路,又从小路转上大道,转来转去,抄了近路,没多时,就到了里外。城中的“里”一如乡下,亦有墙垣、里门。
里中道路笔直,铺着青石板。每天早晨,里监门都会扫一遍,很干净,刚洒过水,青润润的。
巷子两边的屋宅粉墙朱瓦,“比户相连,列巷而居”,排列得整整齐齐。
家家种的都有树,或桑或榆,也有果树,枝叶耸出墙外,远望如冠盖相连。每当起风的时候,枝叶飒飒,响声相连,就像是谁在吹口哨似的,从里头一直响到里尾。
周澈自穿越之后,今从横路亭归来,走在巷中,所观所见,尽皆熟悉之极的人、物,隐约间有一种“回到了家中”的感觉。
“前世的家已回不去了,这里可不就是我的家么?”
岐阳里中三姓,周氏不必说,都是周澈的族人。陈、胡两姓,久与周氏伴住,也全都认识周澈。走在街上,不时碰见有人从院中出来,或从里外回来,一路上说话不断。
有知他去洛阳从军的,见他衣冠整齐地回来,免不了问一句:“周君,在洛阳过得怎样?”
有叫他“周君”的,也有称呼他“二郎”或“阿叔”的,前者为外姓,后者是族人。周澈家原本兄弟四人,按照“清、澈、濂、洁”的排行,他排行第二。上边一个兄长,下面两个弟弟,而两个弟弟没长大便夭折了。
里中住户上百,周氏多住在里西。
周澈从东门进来,一路上不断与人说话,又经过里中二门、三门,慢慢地穿过了半个里,到了自家院外。
他家的宅院不大,前后两进。院门没锁,他推开门,牵马步入。
虽然几年没回来,但院子里挺干净。前院东边是个堂宇,宽阔敞亮,用来会客的。西边是马厩、鸡埘。临着西边的墙开垦出了一小片的菜地,用土垄分成了几块,种的有小白菜、韭菜等物。小白菜离发芽还早,韭菜的长势很好,绿油油的,甚是喜人。
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妇人从后院出来,惊喜地说道:“呀,少君回来了!”
她是周澈家的婢女,姓戚,名唤绣绣。
周澈家不算很富,但他的祖父在郡中任过职,他的父亲又顾家,善治家业,两代下来,也积蓄了一些家资,是个中人之家。城外有田地数百亩,家中有婢女奴仆十余人,只是和大哥分家后,由于自己是庶出,在大哥母亲的挑拨下,他只分到十来亩地,和这个婢女。
本来还有两个用来耕田的大奴。周澈“父母”亡故时,周澈年纪尚小,族中的长辈一来担忧奴强欺主,二来他的“父母”相继亡故,丧葬这一块儿的费用开支不小,便代为做主,将那两个大奴卖掉了,卖得的钱尽数贴补丧葬,而把田地暂交给族中代管。
去年,他在洛阳加冠成人,族中把田地还给了他,但他的心思不在这上边,无心打理,便以从军为由,干脆转托给了周仓的父亲周鼎。
周澈从辈分上虽然是周仓的族叔,但是周仓家,家中有良田千亩,不会占他的便宜。当时就说好,半点费用不收他的,只帮他将田地代租给自家的徒附、宾客,等到收获时,扣除徒附、宾客该得的,剩下的有多少便给他多少。
见到戚绣绣出来迎接,周澈笑着答道:“是啊,回来了。”
他一面说,一面将坐骑牵入马厩,见槽中空空如也,说道:“跑了几十里路,马儿也累了。绣儿,弄些饲料喂喂它。”马身上的汗水未干,湿漉漉的,他抹了一把,随手在柱子上擦干,又道,“天凉,把马身上也擦一擦。明儿还得靠它走,不能叫病了!”
“明儿就回洛阳?”
戚绣绣原为徐州广陵人(即今扬州),因旱灾家中破产,被父母卖做童养媳,接着婚后没两年就被丈夫卖掉了,辗转多家,十几年前被周家买入,虽在中原已久,但还带着江东口音,软绵绵的。周澈听惯了北音,挺喜欢听她说话的,觉得别有风情,答道:“我不走了,应该很长时间也不会走。”
“少君,你说的是真的么?贱婢觉得族长说得挺对的,就算少主你和主母怄气,也没必要跑那么远从军,在县中凭借周家声望做个文吏不也是挺好的么?虽说也不能常住家中,需在县舍住宿,但至少离家近,回来方便,不用这么辛苦。”
戚绣绣被卖到周家时才十五、六岁,而周澈那会儿还不到十岁,虽说是婢女,实际如姐,特别周澈的“父母”亡故后,家中一切杂务多是由她操办,周澈可以说是由她“照顾”长大。两人相伴,如姐弟生活,彼此熟悉,说起话来并不拘束。
“大丈夫处世,当以建功立业,追卫、霍之功,得以封侯。”
戚绣绣从院门后捧出饲料,铺陈入马槽中,喂马儿吃。马儿饿坏了,连吃带嚼,甚是快意,不时还甩甩尾巴,昂昂脑袋。
见绣绣顾不上,周澈索性自去堂中寻了块破布,给马儿擦汗,便说道:“这几年有劳你顾家。你真别说,在军营这几年,我还真挺想你做的鸡米饭。你先做着,等我拜见完长辈回来吃。”
“等贱婢给你做点饭,吃了再去!……,也不知道军营的饭食怎样,一群男子做饭,想来定是没有滋味,难以下咽。”绣儿观察周澈的脸,心疼地说道,“你,脸都瘦了。还变黑了。”
戚绣绣占着手,拉不住他,眼睁睁他推门出去,在马厩边跺了下脚,像是责怪又像是埋怨似的嘟哝道:“不是说,当兵三年回来,看着母猪都是西施么?况且奴家又不是母猪。少君难道弯了?”
记得她才来周家时,周澈可爱之极,像极了她未出嫁时家中的幼弟。第一眼,她就喜欢上了他。在他的父母亡故后,她更是一颗心全放在了他的身上,既把他当弟弟照顾,又把他当少主奉侍。而如今,一晃眼,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童子已经长大成人,长成了一个弱冠青年。
她丢掉抹布,不知不觉地来到门边,往巷中去,寻找周澈的身影,正见他站在不远处的一处宅子前敲门。
周家子弟多美姿容,周澈自少习武,不似只知埋头书卷的腐儒那样弱不禁风,身高腿长,体态匀称,此时穿着黑色的袍服,颔下短须,除了腰间长刀,再无别的饰物,周身上下清清爽爽,走起来英姿飒爽。
她不知想起了什么,倚着门扉,脸颊泛起一抹红晕,想道:“虽不及以前可爱,但长大却也有长大的好处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