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黄盖援军抵平舆 周澈领军入阳翟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时一旁的周涌低声对桓玄说道:“桓君,慎言!”
这要换个旁人,或许会奇怪,这周涌莫名其妙的说个“慎言”是何意思?
桓玄知他用意---原因很简单,这个赵太守是一郡太守,今番郡中民乱,他必负连坐之责,并且之前桓玄曾一再提醒他,要他小心太平道,他却置之不理,等到事后被朝廷追究起来,他定然获罪不浅,说不定还会被槛送京师,下廷尉诏狱。因此,为了洗清或者减轻自己的罪责,太守肯定想要“戴罪立功”,也就是说,极有可能他是赞成魏昶、陈佑等人的意见,支持“趁胜追击”的。
桓玄心道:“伯涛若是支持趁胜追击,不会提醒我‘慎言’,这么说,他是支持固城自守了。”
现在到底是该“趁胜追击”还是应该“固城自守”?桓玄也是支持后者的。郡卒本来就少,如果再分兵冒进,分一部分出城,留一部分守城,实在太过危险,也许会被各个击破。
太守注意到了周涌的低语,问道:“伯涛在说什么?”顿了顿,又说道,“今日议事,不分尊卑,有何高见,但言无妨。”
桓玄微微颔首,示意周涌起身答话。
周涌起身,垂下衣袖,双手拢在腹前,恭谨地答道:“堂上诸君皆吾郡英杰,涌粗陋乡野之人,实无高见可言。只不过是有一点小小的愚见,说出来尚请明府不要怪罪,请诸君不要见笑。”
太守抚须说道:“请说。”
“以涌愚见,当务之急,眼下最需要做的不是议论我军是否该‘出城追击’,而是应该广遣哨探,一则打探贼兵败军之动向,二来打探郡中诸县之安危。咱们平舆被贼兵整整围了六天六夜,全郡三十七县目前的状况如何?究竟被贼兵攻陷了几县?又有几县得以保全?咱们对此是一概不知。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咱们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如何能‘百战不殆’?待得这一切打探清楚之后,涌以为,再议论下一步的举止不迟。”
太守沉吟片刻,问桓玄:“兵曹以为呢?”
“下吏以为,右兵曹史言之有理。”
“诸卿以为呢?”
久未言声的郭济接口答道:“用兵以持重贵,‘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目前敌我形势不明,贼兵虽败,人众,我军虽胜,兵少,冒然出击,恐将会有不测之忧。右兵曹史所言乃是正论,下吏以为然。”说到这里,他抬眼瞧了太守一眼,复又续道,“额…额…并且,遣派哨探出城,除了可以打探贼兵去向、诸县安危之外,还可以西上去洛阳,昨夜我军破贼大胜,是为大捷,此事应尽快报与朝廷知晓。顺带,亦可以看看朝廷的援军派出来了没有。”
桓玄瞧了他一眼,心说,难怪他刚才闭口不言,原来他也是支持固城自守的。
郭济是个聪明人,桓玄、周涌能猜出太守的心思,他肯定也能,既猜出太守有意“戴罪立功、将功补过”,想要“趁胜追击”,他当然不肯首唱反调,因此方才闭口不言,直等到周涌发表了意见,这才出声附和。
堂上诸人里边,有不懂兵事的,但没有一个是蠢的。桓玄、周涌、郭济先后发言,把为何不能现在就“出城追击”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原先持此论者低头忖思过后,纷纷改变了观点。
太守闭了会儿眼,睁目往堂外院中看。
此时将近中午,阳光明亮,晒在院里的树上,初生的嫩叶莹润光泽。他端起茶椀,放在嘴边欲饮,又停了下来,最终有些不甘地说道:“既然诸君皆持此议,便依伯涛之言。”
桓玄三人果然猜得很对,他的确是想将功补过,是想趁胜追击的。可是周涌、郭济说得很有道理,在敌我未明的形势下,出城确实很可能遭遇失利。一旦失利,便是把一场“大胜”变成了一场“大败”,到的那时,恐怕他就不是下不下廷尉诏狱,而是要掉脑袋了。
他放下茶椀,对主簿王澜说道:“王卿,给朝廷的捷报就由你来写罢。”
王澜应诺。
“兵曹,你可持我将令,速去营中选拣武勇精干的骑卒,出城四散打探消息。不过切记,派去洛阳的一定要精明能干,万万不可有失!”
桓玄知他意思,晓得他是怕捷报有失,恭敬应诺。
王澜文采不错,提笔就墨,不多时便把捷报写成,呈给太守看过后,交给了桓玄。
桓玄请了虎符将令,告辞出堂,亲自去到营中,代太守传下令去,命诸营选拣善骑能射之精干郡卒马上出城打探黄巾败军的去向,并及郡中各县的情况,以及西上洛阳。
布置完了这些事儿,他返回太守府中缴令。
议事会还没开完,善后、察敌两事议完,现在议的是“加强城防”。
万一黄巾军杀个回马枪,再来围城,该怎么应对。
正在商议,有一个小吏匆匆忙忙闯入院中,跪伏堂下,高声说道:“启禀明府,城外来了一支军马。”
太守大惊失色。
堂上诸人多半惊乱失措。
郡丞魏昶颤声说道:“是、是刘辟那贼子又回来了么?”
郡功曹袁尧再次展现出了他的胆气,拽着衣袖奋然起身,独立於堂上,转对堂门,问那小吏:“来者是谁可查探清楚?打的是什么旗号,又是从何方而来?人马几何?现离城多远?”
那小吏答道:“这支军马从北方而来,没打旗号,离得远,距城约有十七八里,不知是谁,从城头上远望过去,只见乌压压一片,估计应有三四千人。”
从北方而来?约有三四千人?
袁尧楞了一下,下意识地去看桓玄。
桓玄低头思索,而席位中的郡丞魏昶喜道:“莫非是朝廷的援军到了?”
袁尧蹙眉说道:“若是朝廷援军,又岂会只有三四千人马?”
“那、那,那会不会是河南尹闻我郡遭了贼患,故此特地遣兵来援?”
魏昶此言一出,堂上众人尽皆愕然,不为别的,只为他的无知。
袁尧张了张嘴,似乎是想要开口斥责,但在看了看魏昶六百石的官袍印绶后,终究按下了火气。他大概觉得如果在众人面前斥责堂堂郡丞的话,会有损朝廷威严,勉强解释说道:“汉家律法:‘无诏令,两千石不得离境,禁出边界’。我郡中遭贼患,河南定有闻之,然若无天子诏令,河南尹怕亦不敢擅越边界,遣军入我郡内,行征伐之事。”
“若是有天子诏令呢?”
袁尧忍无可忍,斥道:“怎么可能会有天子诏令!”
河南乃是京畿之地,河南尹的治所就在京师洛阳。除非天子、除非朝廷昏了头,才会令河南尹出兵援救颍川。
“那,那,那这支兵马会是从哪儿来的?”
袁尧也拿不准,沉吟不语。
桓玄他亦觉蹊跷,猜不出这支兵马的来历,但不管这支军马是从哪里来的,目前最重要的应是判明敌我,而不是在堂上空议,因站起身来,敛袖说道:“这支兵马只有两三千人,料来应非刘辟贼兵。明府且请安坐堂上,下吏这就去探探他们的来路。”
“好,好,快去,快去!”
桓玄离开坐席,恭谨地倒退出堂,在门槛处,复态度恭敬地向端坐主位、正对堂门的太守揖了一揖,然后退到廊上,穿好鞋,转过身,振了振衣袖,昂首按刀,大步出府。
韦强、庆锋、许阳诸人一直候在府门外,见他出来,忙牵着马行至近前,一行人翻身上马,迎风踏尘,往北城门驰去。
桓玄深知他“兵曹椽”的职位得来不易,是主公交付的秘密任务;也知太守对他印象不好,因此为了谨慎起见,为了不给太守一种“得志就跋扈”的感觉,也为了不给小人们进谗言的把柄,他这些天不论是来太守府议事也好,在城头巡查也好,身边最多带一两个人随从,这次之所以把韦强他们都带来了,本是想给他们请功的,希望能借此机会把他们安插到郡军里边。
只可惜,一直没空提起。
不过这也不要紧,早晚会有机会提的。
来到北城,下马登城。
城外不远就是护城河,波光粼粼。这几天的守城之战,主战场在东城墙外,除了最后一天外,北城外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战事,河里、地上都比较干净,不像城东尸横遍野。
因为北城外是护城河主河道,这里的守军不多,只有两个屯,三百多人。
两个屯长跟在桓玄左右,遥指对岸,说道:“兵曹,来军就在那里。”
刚才那小吏去太守府报讯的时候,说来军距城十七八里,这么一会儿功夫,来的这支军马又往前行进了不少,离城大概还有十四五里,在城墙上已可隐约看到他们领头的将领了。
“遣人去东、西、南诸面城墙,令诸军守将立刻把城外的军民召回,闭城备战。”
“诺。”
说话间,来的这支军马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停了片刻后,领头的那个将领单人独骑向河边驰来。不多时,已至河岸。
桓玄、韦强、庆锋等人对视一眼,皆露出喜色。邢刚叫道:“是黄公覆!”
“咦?兵曹,你认识此人么?”问话的是一个屯长。
“此人姓黄,名盖,字公覆,乃度辽营的都尉是也。速速打开城门,迎他入城。”
来的这人可不正是黄盖!
只是走在出城的路上,欢喜过后,几个疑问浮现桓玄的心头:“黄公覆随主公南下,应该先去颍川?主公信里不是说这次南下才五千人么?就算黄公覆是前锋用者总共也不过一两千人,於城头观他所带之军马,确如那小吏所言,约有两三千人,这多出来的一千多人,又是从哪里来的?”
护城河水上靠近城门的地方本来有桥,在被围城之前,桓玄把桥给凿断了。
黄盖下马,去掉衣甲,跳入河中,从水中游了过来。
桓玄、韦强、庆锋诸人在河岸迎接。
三月天气,河水仍寒。
待得黄盖湿淋淋地上岸,桓玄不急着问话,先拔出拍髀短刀,割开外衣,撕下了一大块衣布,亲手把他身上的水擦拭干净,随之又解下外衣,披到他的身上,随后方才握住他的手,亲热地说道:“公覆啊!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你们盼你来了啊!”
桓玄和黄盖有几年没见了。他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我适才在太守府里闻人有报,说河北岸来了一彪兵马,吓了我一跳,还以为是刘辟的贼兵复来了!万没想到,竟是你啊!你怎么跑去北边了?怎么没从西南方向来?颍川不是被黄巾阻断交通了么?”
黄盖挣开桓玄的手,退了半步,撩起衣襟作揖说道:“主公闻君被贼兵围困多日,某心如火焚,奈何在颍川三次与贼作战,都不能破围,入不了平舆城,有负主公之重托厚望,罪该万死!”
“噢?此话怎讲?”桓玄把他搀起,笑道,“公覆!不要着急,你慢慢说。”
黄盖定了定神,缓缓道来。
原来:就是桓玄雪夜攻庄、捕杀刘辟的次日,颍川阳城铁官里的太平道信徒出现了异动,铁官丞肖谦密约三处铁官里的道徒小帅去他的住处议事。
亏得轻侠夏知及时获悉,从安插在他们中间的眼线处得知了此事,当即报与郭强。说来也巧,周澈此时率军抵达阳城,就立马派人去铁矿,防止颍川波才夺取铁矿。
旋即当机立断,排黄盖突击铁矿场,将肖谦俘虏,命令余众弃械投降。
在暂时控制住了形势之后,他逼问肖谦,获知了波才围攻阳翟,汝南刘辟围攻平舆,以及被庆锋斩杀刘征的事儿,和各县、乡信徒立即起事、兵围郡县的消息。
事关重大,周澈不敢怠慢,他命黄盖立马与夏知、郭强商议,决定整编铁官徒为军,因又闯入铁官长沈纳的住处,请他出面行此事。
铁官徒都是囚徒,没有朝廷的诏令,别说整编他们为军了,就连放他们出铁官都是要杀头的。沈纳没有这个胆子,不肯答应。郭强遂拔出佩刀,以刃威胁。沈纳不得已,方才应允。
连夜把本处铁官里的徒、奴、工匠都叫起来,聚於场上。
夏知、郭强在铁矿场几年,早就把铁官徒、奴、工匠里的太平道信徒查知清楚,将之择出,尽杀之。其间,遭到了太平道信徒的反抗,好在他二人在铁官里的这几年里招揽到了不少的心腹勇士,在他们的帮助下,没出什么乱子。
之后,编余者为军伍。
再之后,周澈与黄盖分兵两路。
黄盖、夏知一路,周澈押着沈纳一路,各带了一半人马,分头前去另外两处铁官作坊,一如此前所为,又各自把此前做的事情做了一遍。
一夜之间,几人把各处铁官里的太平道信徒杀了个干干净净,并将余者悉数编入军伍。
天亮后,两路人马在预定地点集合,原本打算先直接驰奔阳翟,再援助汝南的,谁曾料想黄巾军的命令已经传播开来,行未及十里,阳城附近各乡的太平道信众已纷纷起事,几乎每过一亭、每入一乡,都会碰上成群结队的起义农人。
从早上到午时,短短的两三个时辰中,他们接连与起义的道徒激战了四五场。——他们这些人都是生面孔,又不认识各乡的道徒小帅,根本混不过去,不打不行。
两千年之后,有位伟人说过一句话: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周澈认为:贼兵已起,处处皆敌,我部马少,多为徒步,像这样走下去,怕是根本走不到汝南,就算勉强走到了,估计也剩不下几个人,压根帮不上桓玄的忙。不如兵分两路,自己驰援颍川阳翟围剿波才;黄盖则率军支援汝南,让黄盖暂且避贼锋芒,过上一两日,等这风头过去了,再继续前行。
黄盖接受了他的意见,找了个偏僻的地方,带人藏入,躲了两天。
两天后,周围清净下来,他复又上路。
这一次他们走得倒是挺顺当,几十里地一天一夜就走完了,路上也只碰上了两三股小规模的起事道徒,一冲就过了。顺利地到达平舆城外,他们这才发现,城外至少已聚集了三四万人!
他们总共只有两千多人,其中一半是囚徒。
黄盖软硬兼施,一面替郡府许下重赏,一面倚靠之前招揽到的那些心腹勇士为骨干,勉强带着这些人不散已是不易,更别说驱使他们以少击众、破围入城了。却是想也别想!万万没有可能。无可奈何,他只得暂退,躲到远处,观望战局。
接下来的几天里,从四面八方而来的道徒越来越多,最后达到了七八万之多。
城上、城下的攻守激战他虽看不到,却也能想象得出。因为担忧桓玄的安全,他坐立不安,最后想出了一计:平舆城北是护城河主河道,据探,此处的黄巾士卒最少,他由是决定带众绕过河流北上,再折回南下,选择此处为突破口,杀入城中。
说完这几天的经历,黄盖惭愧地说道:“贼兵太多,无法就近渡河。某率众折返西行,直走出了四五十里才算脱离了贼兵的势力范围,过河后又回行四五十里,这才到得平舆城北。一来一回,耽误住了时间,因而驰援来晚,愧对主公之重托啊。”
桓玄心说,城外数万黄巾军,黄盖带着一千多凶悍的囚徒,不但能使人心不散,而且还能在黄巾附近安然无恙地躲上了好几天,足见其将才,主公真是有识人之明啊。
他笑道:“公覆何出此言?前几日贼兵围城,贼虽众,我有坚城为倚,似危实安。公覆率众在外,四野皆敌,既无山河为障,又无城池为倚,进无可进,退无可退,稍有不慎,便是全军覆灭的下场,才是真的危险!卿不顾凶险,行於数万贼兵之隙,好比伴於虎狼之侧,来回数百里,两次渡河,只为率众援我,我感动还不及呢!怎会嫌弃公覆来得晚。”
他顿了下,接着又说道:“别的不说,只说这几日与贼作战,郡卒伤亡不小,急需补充,我正为此事犯愁,卿就如神兵天降,可谓雪中送炭。这可是大功一件!走,走,走,我带你去见府君,也让府君高兴高兴。”
拉着黄盖的手,桓玄就要往城里走,韦强在旁提醒说道:“桓君,河对岸还要公覆带来的几千人马呢。”
桓玄抚额失笑,停下脚步,笑道:“哎呀,我这是给高兴糊涂了,居然把这事儿都给忘了……夏君、郭君还在对岸?”
“是。”
桓玄吩咐随他出来的那两个屯长:“召些民夫,快把浮桥搭起,接对岸的援军过河。”
两个屯长应诺。
桓玄想了一下,补充说道:“过河后,先别叫他们进城,令他们且在城外稍候,等我报与府君后再说。”
“是。”
桓玄携手黄盖,诸人归城。
入了城门,走在门洞里,桓玄想起一事,问道:“公覆,你说你总共只带了千余本部和千余铁官徒、奴、工匠,对岸为何却有三四千人?多出的那些是什么人?”
“一部分是颍川至汝南间,西北诸县乡中沿途不愿从贼的豪强、壮士。他们仰慕主公周君之威名,故在知晓吾等是奉主公令驰援平舆之后,自愿从军前来。说起来,还真得感谢他们,这些天,我们这些人吃的、用的全是靠他们资助。”
“噢!”
桓玄心道:“地主和农夫本就是天然对立的,这些所谓的‘豪强’多为当地地主,他们不肯从‘贼’并不奇怪。”
主公周澈早前为巡行豫北,将豫北北的贪官浊吏、不法豪强收拾得不轻,主公的大名人人皆知,当之无愧的“威震豫州”。黄盖说“他们仰慕君之威名,自愿从军”,这句话应不是奉承。
“另一部分呢?”
“另一部分是沿路流离失所的良善百姓。”
“百姓?”
黄盖环顾左右,见左右随从诸辈皆为周澈的亲近之人,乃答道:“实不瞒桓君,这些百姓我本是不想带的。”
桓玄问道:“既不愿带,为何又带?”
黄盖压低声音,答了一句话。
这时一旁的周涌低声对桓玄说道:“桓君,慎言!”
这要换个旁人,或许会奇怪,这周涌莫名其妙的说个“慎言”是何意思?
桓玄知他用意---原因很简单,这个赵太守是一郡太守,今番郡中民乱,他必负连坐之责,并且之前桓玄曾一再提醒他,要他小心太平道,他却置之不理,等到事后被朝廷追究起来,他定然获罪不浅,说不定还会被槛送京师,下廷尉诏狱。因此,为了洗清或者减轻自己的罪责,太守肯定想要“戴罪立功”,也就是说,极有可能他是赞成魏昶、陈佑等人的意见,支持“趁胜追击”的。
桓玄心道:“伯涛若是支持趁胜追击,不会提醒我‘慎言’,这么说,他是支持固城自守了。”
现在到底是该“趁胜追击”还是应该“固城自守”?桓玄也是支持后者的。郡卒本来就少,如果再分兵冒进,分一部分出城,留一部分守城,实在太过危险,也许会被各个击破。
太守注意到了周涌的低语,问道:“伯涛在说什么?”顿了顿,又说道,“今日议事,不分尊卑,有何高见,但言无妨。”
桓玄微微颔首,示意周涌起身答话。
周涌起身,垂下衣袖,双手拢在腹前,恭谨地答道:“堂上诸君皆吾郡英杰,涌粗陋乡野之人,实无高见可言。只不过是有一点小小的愚见,说出来尚请明府不要怪罪,请诸君不要见笑。”
太守抚须说道:“请说。”
“以涌愚见,当务之急,眼下最需要做的不是议论我军是否该‘出城追击’,而是应该广遣哨探,一则打探贼兵败军之动向,二来打探郡中诸县之安危。咱们平舆被贼兵整整围了六天六夜,全郡三十七县目前的状况如何?究竟被贼兵攻陷了几县?又有几县得以保全?咱们对此是一概不知。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咱们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如何能‘百战不殆’?待得这一切打探清楚之后,涌以为,再议论下一步的举止不迟。”
太守沉吟片刻,问桓玄:“兵曹以为呢?”
“下吏以为,右兵曹史言之有理。”
“诸卿以为呢?”
久未言声的郭济接口答道:“用兵以持重贵,‘君子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目前敌我形势不明,贼兵虽败,人众,我军虽胜,兵少,冒然出击,恐将会有不测之忧。右兵曹史所言乃是正论,下吏以为然。”说到这里,他抬眼瞧了太守一眼,复又续道,“额…额…并且,遣派哨探出城,除了可以打探贼兵去向、诸县安危之外,还可以西上去洛阳,昨夜我军破贼大胜,是为大捷,此事应尽快报与朝廷知晓。顺带,亦可以看看朝廷的援军派出来了没有。”
桓玄瞧了他一眼,心说,难怪他刚才闭口不言,原来他也是支持固城自守的。
郭济是个聪明人,桓玄、周涌能猜出太守的心思,他肯定也能,既猜出太守有意“戴罪立功、将功补过”,想要“趁胜追击”,他当然不肯首唱反调,因此方才闭口不言,直等到周涌发表了意见,这才出声附和。
堂上诸人里边,有不懂兵事的,但没有一个是蠢的。桓玄、周涌、郭济先后发言,把为何不能现在就“出城追击”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原先持此论者低头忖思过后,纷纷改变了观点。
太守闭了会儿眼,睁目往堂外院中看。
此时将近中午,阳光明亮,晒在院里的树上,初生的嫩叶莹润光泽。他端起茶椀,放在嘴边欲饮,又停了下来,最终有些不甘地说道:“既然诸君皆持此议,便依伯涛之言。”
桓玄三人果然猜得很对,他的确是想将功补过,是想趁胜追击的。可是周涌、郭济说得很有道理,在敌我未明的形势下,出城确实很可能遭遇失利。一旦失利,便是把一场“大胜”变成了一场“大败”,到的那时,恐怕他就不是下不下廷尉诏狱,而是要掉脑袋了。
他放下茶椀,对主簿王澜说道:“王卿,给朝廷的捷报就由你来写罢。”
王澜应诺。
“兵曹,你可持我将令,速去营中选拣武勇精干的骑卒,出城四散打探消息。不过切记,派去洛阳的一定要精明能干,万万不可有失!”
桓玄知他意思,晓得他是怕捷报有失,恭敬应诺。
王澜文采不错,提笔就墨,不多时便把捷报写成,呈给太守看过后,交给了桓玄。
桓玄请了虎符将令,告辞出堂,亲自去到营中,代太守传下令去,命诸营选拣善骑能射之精干郡卒马上出城打探黄巾败军的去向,并及郡中各县的情况,以及西上洛阳。
布置完了这些事儿,他返回太守府中缴令。
议事会还没开完,善后、察敌两事议完,现在议的是“加强城防”。
万一黄巾军杀个回马枪,再来围城,该怎么应对。
正在商议,有一个小吏匆匆忙忙闯入院中,跪伏堂下,高声说道:“启禀明府,城外来了一支军马。”
太守大惊失色。
堂上诸人多半惊乱失措。
郡丞魏昶颤声说道:“是、是刘辟那贼子又回来了么?”
郡功曹袁尧再次展现出了他的胆气,拽着衣袖奋然起身,独立於堂上,转对堂门,问那小吏:“来者是谁可查探清楚?打的是什么旗号,又是从何方而来?人马几何?现离城多远?”
那小吏答道:“这支军马从北方而来,没打旗号,离得远,距城约有十七八里,不知是谁,从城头上远望过去,只见乌压压一片,估计应有三四千人。”
从北方而来?约有三四千人?
袁尧楞了一下,下意识地去看桓玄。
桓玄低头思索,而席位中的郡丞魏昶喜道:“莫非是朝廷的援军到了?”
袁尧蹙眉说道:“若是朝廷援军,又岂会只有三四千人马?”
“那、那,那会不会是河南尹闻我郡遭了贼患,故此特地遣兵来援?”
魏昶此言一出,堂上众人尽皆愕然,不为别的,只为他的无知。
袁尧张了张嘴,似乎是想要开口斥责,但在看了看魏昶六百石的官袍印绶后,终究按下了火气。他大概觉得如果在众人面前斥责堂堂郡丞的话,会有损朝廷威严,勉强解释说道:“汉家律法:‘无诏令,两千石不得离境,禁出边界’。我郡中遭贼患,河南定有闻之,然若无天子诏令,河南尹怕亦不敢擅越边界,遣军入我郡内,行征伐之事。”
“若是有天子诏令呢?”
袁尧忍无可忍,斥道:“怎么可能会有天子诏令!”
河南乃是京畿之地,河南尹的治所就在京师洛阳。除非天子、除非朝廷昏了头,才会令河南尹出兵援救颍川。
“那,那,那这支兵马会是从哪儿来的?”
袁尧也拿不准,沉吟不语。
桓玄他亦觉蹊跷,猜不出这支兵马的来历,但不管这支军马是从哪里来的,目前最重要的应是判明敌我,而不是在堂上空议,因站起身来,敛袖说道:“这支兵马只有两三千人,料来应非刘辟贼兵。明府且请安坐堂上,下吏这就去探探他们的来路。”
“好,好,快去,快去!”
桓玄离开坐席,恭谨地倒退出堂,在门槛处,复态度恭敬地向端坐主位、正对堂门的太守揖了一揖,然后退到廊上,穿好鞋,转过身,振了振衣袖,昂首按刀,大步出府。
韦强、庆锋、许阳诸人一直候在府门外,见他出来,忙牵着马行至近前,一行人翻身上马,迎风踏尘,往北城门驰去。
桓玄深知他“兵曹椽”的职位得来不易,是主公交付的秘密任务;也知太守对他印象不好,因此为了谨慎起见,为了不给太守一种“得志就跋扈”的感觉,也为了不给小人们进谗言的把柄,他这些天不论是来太守府议事也好,在城头巡查也好,身边最多带一两个人随从,这次之所以把韦强他们都带来了,本是想给他们请功的,希望能借此机会把他们安插到郡军里边。
只可惜,一直没空提起。
不过这也不要紧,早晚会有机会提的。
来到北城,下马登城。
城外不远就是护城河,波光粼粼。这几天的守城之战,主战场在东城墙外,除了最后一天外,北城外几乎没有发生什么战事,河里、地上都比较干净,不像城东尸横遍野。
因为北城外是护城河主河道,这里的守军不多,只有两个屯,三百多人。
两个屯长跟在桓玄左右,遥指对岸,说道:“兵曹,来军就在那里。”
刚才那小吏去太守府报讯的时候,说来军距城十七八里,这么一会儿功夫,来的这支军马又往前行进了不少,离城大概还有十四五里,在城墙上已可隐约看到他们领头的将领了。
“遣人去东、西、南诸面城墙,令诸军守将立刻把城外的军民召回,闭城备战。”
“诺。”
说话间,来的这支军马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停了片刻后,领头的那个将领单人独骑向河边驰来。不多时,已至河岸。
桓玄、韦强、庆锋等人对视一眼,皆露出喜色。邢刚叫道:“是黄公覆!”
“咦?兵曹,你认识此人么?”问话的是一个屯长。
“此人姓黄,名盖,字公覆,乃度辽营的都尉是也。速速打开城门,迎他入城。”
来的这人可不正是黄盖!
只是走在出城的路上,欢喜过后,几个疑问浮现桓玄的心头:“黄公覆随主公南下,应该先去颍川?主公信里不是说这次南下才五千人么?就算黄公覆是前锋用者总共也不过一两千人,於城头观他所带之军马,确如那小吏所言,约有两三千人,这多出来的一千多人,又是从哪里来的?”
护城河水上靠近城门的地方本来有桥,在被围城之前,桓玄把桥给凿断了。
黄盖下马,去掉衣甲,跳入河中,从水中游了过来。
桓玄、韦强、庆锋诸人在河岸迎接。
三月天气,河水仍寒。
待得黄盖湿淋淋地上岸,桓玄不急着问话,先拔出拍髀短刀,割开外衣,撕下了一大块衣布,亲手把他身上的水擦拭干净,随之又解下外衣,披到他的身上,随后方才握住他的手,亲热地说道:“公覆啊!盼星星盼月亮,总算把你们盼你来了啊!”
桓玄和黄盖有几年没见了。他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我适才在太守府里闻人有报,说河北岸来了一彪兵马,吓了我一跳,还以为是刘辟的贼兵复来了!万没想到,竟是你啊!你怎么跑去北边了?怎么没从西南方向来?颍川不是被黄巾阻断交通了么?”
黄盖挣开桓玄的手,退了半步,撩起衣襟作揖说道:“主公闻君被贼兵围困多日,某心如火焚,奈何在颍川三次与贼作战,都不能破围,入不了平舆城,有负主公之重托厚望,罪该万死!”
“噢?此话怎讲?”桓玄把他搀起,笑道,“公覆!不要着急,你慢慢说。”
黄盖定了定神,缓缓道来。
原来:就是桓玄雪夜攻庄、捕杀刘辟的次日,颍川阳城铁官里的太平道信徒出现了异动,铁官丞肖谦密约三处铁官里的道徒小帅去他的住处议事。
亏得轻侠夏知及时获悉,从安插在他们中间的眼线处得知了此事,当即报与郭强。说来也巧,周澈此时率军抵达阳城,就立马派人去铁矿,防止颍川波才夺取铁矿。
旋即当机立断,排黄盖突击铁矿场,将肖谦俘虏,命令余众弃械投降。
在暂时控制住了形势之后,他逼问肖谦,获知了波才围攻阳翟,汝南刘辟围攻平舆,以及被庆锋斩杀刘征的事儿,和各县、乡信徒立即起事、兵围郡县的消息。
事关重大,周澈不敢怠慢,他命黄盖立马与夏知、郭强商议,决定整编铁官徒为军,因又闯入铁官长沈纳的住处,请他出面行此事。
铁官徒都是囚徒,没有朝廷的诏令,别说整编他们为军了,就连放他们出铁官都是要杀头的。沈纳没有这个胆子,不肯答应。郭强遂拔出佩刀,以刃威胁。沈纳不得已,方才应允。
连夜把本处铁官里的徒、奴、工匠都叫起来,聚於场上。
夏知、郭强在铁矿场几年,早就把铁官徒、奴、工匠里的太平道信徒查知清楚,将之择出,尽杀之。其间,遭到了太平道信徒的反抗,好在他二人在铁官里的这几年里招揽到了不少的心腹勇士,在他们的帮助下,没出什么乱子。
之后,编余者为军伍。
再之后,周澈与黄盖分兵两路。
黄盖、夏知一路,周澈押着沈纳一路,各带了一半人马,分头前去另外两处铁官作坊,一如此前所为,又各自把此前做的事情做了一遍。
一夜之间,几人把各处铁官里的太平道信徒杀了个干干净净,并将余者悉数编入军伍。
天亮后,两路人马在预定地点集合,原本打算先直接驰奔阳翟,再援助汝南的,谁曾料想黄巾军的命令已经传播开来,行未及十里,阳城附近各乡的太平道信众已纷纷起事,几乎每过一亭、每入一乡,都会碰上成群结队的起义农人。
从早上到午时,短短的两三个时辰中,他们接连与起义的道徒激战了四五场。——他们这些人都是生面孔,又不认识各乡的道徒小帅,根本混不过去,不打不行。
两千年之后,有位伟人说过一句话:让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周澈认为:贼兵已起,处处皆敌,我部马少,多为徒步,像这样走下去,怕是根本走不到汝南,就算勉强走到了,估计也剩不下几个人,压根帮不上桓玄的忙。不如兵分两路,自己驰援颍川阳翟围剿波才;黄盖则率军支援汝南,让黄盖暂且避贼锋芒,过上一两日,等这风头过去了,再继续前行。
黄盖接受了他的意见,找了个偏僻的地方,带人藏入,躲了两天。
两天后,周围清净下来,他复又上路。
这一次他们走得倒是挺顺当,几十里地一天一夜就走完了,路上也只碰上了两三股小规模的起事道徒,一冲就过了。顺利地到达平舆城外,他们这才发现,城外至少已聚集了三四万人!
他们总共只有两千多人,其中一半是囚徒。
黄盖软硬兼施,一面替郡府许下重赏,一面倚靠之前招揽到的那些心腹勇士为骨干,勉强带着这些人不散已是不易,更别说驱使他们以少击众、破围入城了。却是想也别想!万万没有可能。无可奈何,他只得暂退,躲到远处,观望战局。
接下来的几天里,从四面八方而来的道徒越来越多,最后达到了七八万之多。
城上、城下的攻守激战他虽看不到,却也能想象得出。因为担忧桓玄的安全,他坐立不安,最后想出了一计:平舆城北是护城河主河道,据探,此处的黄巾士卒最少,他由是决定带众绕过河流北上,再折回南下,选择此处为突破口,杀入城中。
说完这几天的经历,黄盖惭愧地说道:“贼兵太多,无法就近渡河。某率众折返西行,直走出了四五十里才算脱离了贼兵的势力范围,过河后又回行四五十里,这才到得平舆城北。一来一回,耽误住了时间,因而驰援来晚,愧对主公之重托啊。”
桓玄心说,城外数万黄巾军,黄盖带着一千多凶悍的囚徒,不但能使人心不散,而且还能在黄巾附近安然无恙地躲上了好几天,足见其将才,主公真是有识人之明啊。
他笑道:“公覆何出此言?前几日贼兵围城,贼虽众,我有坚城为倚,似危实安。公覆率众在外,四野皆敌,既无山河为障,又无城池为倚,进无可进,退无可退,稍有不慎,便是全军覆灭的下场,才是真的危险!卿不顾凶险,行於数万贼兵之隙,好比伴於虎狼之侧,来回数百里,两次渡河,只为率众援我,我感动还不及呢!怎会嫌弃公覆来得晚。”
他顿了下,接着又说道:“别的不说,只说这几日与贼作战,郡卒伤亡不小,急需补充,我正为此事犯愁,卿就如神兵天降,可谓雪中送炭。这可是大功一件!走,走,走,我带你去见府君,也让府君高兴高兴。”
拉着黄盖的手,桓玄就要往城里走,韦强在旁提醒说道:“桓君,河对岸还要公覆带来的几千人马呢。”
桓玄抚额失笑,停下脚步,笑道:“哎呀,我这是给高兴糊涂了,居然把这事儿都给忘了……夏君、郭君还在对岸?”
“是。”
桓玄吩咐随他出来的那两个屯长:“召些民夫,快把浮桥搭起,接对岸的援军过河。”
两个屯长应诺。
桓玄想了一下,补充说道:“过河后,先别叫他们进城,令他们且在城外稍候,等我报与府君后再说。”
“是。”
桓玄携手黄盖,诸人归城。
入了城门,走在门洞里,桓玄想起一事,问道:“公覆,你说你总共只带了千余本部和千余铁官徒、奴、工匠,对岸为何却有三四千人?多出的那些是什么人?”
“一部分是颍川至汝南间,西北诸县乡中沿途不愿从贼的豪强、壮士。他们仰慕主公周君之威名,故在知晓吾等是奉主公令驰援平舆之后,自愿从军前来。说起来,还真得感谢他们,这些天,我们这些人吃的、用的全是靠他们资助。”
“噢!”
桓玄心道:“地主和农夫本就是天然对立的,这些所谓的‘豪强’多为当地地主,他们不肯从‘贼’并不奇怪。”
主公周澈早前为巡行豫北,将豫北北的贪官浊吏、不法豪强收拾得不轻,主公的大名人人皆知,当之无愧的“威震豫州”。黄盖说“他们仰慕君之威名,自愿从军”,这句话应不是奉承。
“另一部分呢?”
“另一部分是沿路流离失所的良善百姓。”
“百姓?”
黄盖环顾左右,见左右随从诸辈皆为周澈的亲近之人,乃答道:“实不瞒桓君,这些百姓我本是不想带的。”
桓玄问道:“既不愿带,为何又带?”
黄盖压低声音,答了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