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王允秩卑而命尊 孔融义强却温和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曹操殷勤相劝,酒至半酣。
孙坚道:“笑语不足兴,吾且舞剑。”
说完他便离开席位,拔剑起舞。
烛影堂中,他黑衣大袖,剑舞如光,穿的虽不是戎衣,毫不妨碍他进退矫健,虎虎生风。
曹操退回案后,与周澈一并观看孙坚剑舞,喝彩鼓掌,拍手叫好。
曹操多才多艺,不止雅擅诗文,而且少好音乐,通晓音律,见孙坚剑舞猛锐,想起了舞阳城南的那一战,豪气大发,令堂下女乐拿来乐器。女乐俯身屈膝,捧琴而上,曹操摇手说道:“司马剑舞慷慨,乃是豪杰,岂可以君子之琴伴之?拿胡笳来。”
胡笳来自匈奴,原是在战阵中的,其音深沉苍凉,正合孙坚慷慨的剑舞。女乐奉上胡笳,曹操放於嘴边,仰首吹奏。
适才女乐琴瑟歌舞,虽非靡靡之音,亦有胭脂气,此时孙坚矫捷剑舞,曹操吹起胡笳,堂上剑光如雪,笳声苍凉,慷慨雄豪,一扫方才的胭脂温婉,使周澈如又置身沙场。这样的笳声剑舞远比刚才的乐舞更适合堂上三人。孙坚睥睨舞剑,曹操仰吹胡笳。
饮酒至今,周澈已半醉,观他俩一吹胡笳、一舞剑,烛影月光,剑声笳音,不禁忆及前世所知之曹操、孙坚的事迹,又想到几年后就将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借助酒力,慷慨豪气从他的胸中喷涌而出,受这两个不拘礼的通脱之人的影响,不再端正地跪坐在榻上,倚案击膝,随着乐声、剑舞,起歌曰:“壮士何慷慨,男儿重横行。司马舞剑兮都尉吹笳,聚於今宵兮欢乐极,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少壮几何兮”
这首歌是早年他为东乡乡长时,姜枫、韦强、庆锋等人去他家饮酒,诸人在酒后所歌。周澈改了几个字,颇合今宵宴席。
歌声中,周澈想起了那一个夜晚,他亲下厨炒菜,韦强、庆锋给他帮手,席上醉酣,黄叙舞剑,诸人作歌。往事不可追,逝者已去,而英雄在将来。他放下对往事的追思,放声而歌,相伴曹操的笳声,孙坚的剑舞。
今夜良宵,再聚不知何时了,今夜三人欢聚一堂,再过几年后却又不知三人会是怎样的关系?
次日,随着战斗的胜利,朱儁、皇甫嵩、周澈、曹操四路兵马会合,王允也顺利进入阳翟接任豫州刺史。
就在去迎接王允的路上,周澈碰见了决曹掾郭俊、贼曹掾杜佑,他们也看到周澈,打了个招呼,走到一块儿,齐往府门去。
杜佑边走边问:“皓粼,你的伤好了么?”
“好多了。”
“你这次从军征战,战功赫赫,可是再次威震颍川啊。”
“若无诸君在阳翟照料后勤,岂有前线大捷?”
杜佑哈哈一笑,顿了顿,说道:“此次王公来任本州刺史,我听说颍阴的荀氏六龙先生也一块儿来了?”
郭俊说道:“还有鲁国孔融也来了。”
杜佑说道:“鲁国孔融?嘿嘿,这位孔文举可不是一个寻常人啊,孔子之后。我打小就听我家君给我讲他,说他乃是孔子二十世孙,四岁让梨,十岁被李公赞为‘必为伟器’,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年十余,救张俭,一门争死。家君常对我说:看看人家孔文举,再看看你,简直就是良驹与驽马,凤凰与野鸡之比。”
孔融早慧,让梨就不说了。他年十岁随父去京师,因闻李膺之名,便独自去李家拜访,李膺时为河南尹,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除当世名人和通家之外皆不见,士子想见他一面难比登天,其家门被称为龙门。孔融到了后,门者不让进,不去通传,他就对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因得以入门登堂。李膺不记得有这么个“通家子弟”,便问他:“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孔融说:“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李膺家中时有客人,闻皆坐叹,认为他聪慧。太中大夫陈炜后至,闻后却说:“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孔融应声道:“听你这么说,你小时候肯定聪明。”李膺因而大笑,说道:“你将来必能成为伟器!”
这段故事,周澈在前世的时候就听过。孔融简直就是神童的代名词了。
再其后,孔融丧父,哀痛欲绝,又以孝扬名。再其后,又救张俭,被郡县治罪,他和他兄长、母亲争死。这一件件事,说来都令人动容,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童子、孺子做出的事,所以他早就名扬天下,被士人称赞。杜佑小时候常被父亲拿孔融来做例子以督促他学习,郭俊小时候也没少听他父亲拿孔融说事儿,便连荀贞也听荀衢举过孔融的例子来鞭策他和荀攸。与孔融比起来,他们这些人的少年简直什么都不是。
周澈笑了起来。
杜佑问道:“皓粼,你笑什么?”
周澈摇头笑道:“没什么,没什么。”他却是想起了在前世时听过的一句话:小时候最恨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看来在这一点上,古今并无不同。这却是古今父母的心皆是一样,都盼着自家的孩子能够学好,能够成才,所以才拿优秀的例子来做鞭策、鼓励。
郭俊说道:“孔文举拜谒李元礼时,为太中大夫陈炜说他:‘小时聪明,大未必奇’,孔文举不止小时出色,大了亦然出色啊,果如李公所言:‘必为伟器’。我听说他在被王公辟为本郡从事前,在司徒杨公府中为属吏。前几年,朝廷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宦者亲族多贪浊,朝中诸公畏宦者权势,多不敢言,孔文举独不畏惧,举发之,检举了好些宦者亲族,刚直忠正,不畏权势,令人生敬。”
这件事周澈也知道,他心道:“孔融年十岁见李膺,被陈炜戏弄了一句就不肯吃亏,必要反击才行。俗话说:三岁知八十。由此可见此人性格之刚强。他不畏权势,刺举宦者亲族自在情理之中。
说起孔融检举宦官亲族也是挺有意思的,曹操、孔融这两个以后的冤家对头就眼下来说却是同道中人,皆正身疾恶,刚直上言,不畏权势,志在除阉。”曹操也在前几年上书刺举过为官贪浊的宦官亲族。
几人顺着石板路穿过诸曹,折向府门。
杜佑转顾左右,见没有外人,低下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你们知道么?就在月前,孔文举差点被人刺死。”
周澈“啊”了一声,惊问道:“差点被人刺死?”
“可不是么?河南尹何进不是被迁为大将军了么?就在他上任前,杨赐遣他奉谒去贺喜,却被挡在门下,他大怒之下,把‘谒’夺了回来,回到府中,弹劾了何进后即辞职而去,河南官属以之为耻,便私自遣派剑客欲追杀他。”
郭俊说道:“哎呀,那岂不是危险了?”
“幸亏有何进的门客进言,对何进说:‘孔文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矣。不如因而礼之,可以示广於天下’。他这才逃得一死。”
郭俊怀疑地问道:“何进官属欲刺孔融,必为隐事,你是如何知道的?”
“隐什么啊?洛阳的士子好多都知道了。前几天不就在传孔融和六龙先生被王公辟为州从事,将会从王公来阳翟么?前天我休沐回家说起此事,正好家中来了一位洛阳客人,这件事是他告诉我的。”
周澈心道:“因为被拒入门就夺谒弹劾,这个孔融的性格可够傲岸不屈的。”
何进乃是外戚,他的妹妹是当朝皇后,两汉将军中以“大将军”为最尊,金印紫绶,位比三公,从本朝和帝、安帝年间开始,大将军之位居三公之上。孔融只是杨赐幕府里的一个属吏,因为一点受辱便抢回“谒”,弹劾何进,辞职而去。这与他小时候不肯吃亏,反唇相讥陈炜一脉相承。
孔融生於永兴元年(153年),也就是说今年三十二岁,和自己是同岁。
孔子后裔,年少出名,忠孝有义,才华横溢,傲岸不屈,正值壮年。还没有见到孔融的面,一个耿介名士的形象已经在周澈的脑海中形成了。
到得太守府门外,颍川太守、皇甫嵩、朱儁、曹操、钟繇、郭图等人以及阳翟县令已经在了。周澈、杜佑、郭俊上前行了个礼,入到队中。
街上一个小吏骑马奔来,下马急步上前禀报:“主簿已引刺史至某乡。”
刺史虽秩仅六百石,却是天子的使者,是代表天子监州部内郡国的,所以当刺史上任之时,州内所有的郡国都要派遣一吏到州界相迎。“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於州界”。如今豫州战乱,汝南、陈国、沛国等郡国要么郡中黄巾肆虐,要么道路不通,这些郡国的守相没办法遣吏到州界相迎,所以只有刚刚平定了本郡黄巾的颍川郡遣了一吏去到州界处迎接王允,被颍川太守派去相迎的便是郡主簿王兰。
刺史乃是天子派到各州部监察地方官吏的使者,太守虽不必出迎,但也不能大模大样地坐在府中等,所以他召集诸吏在府门外相候。
不断有小吏驰马奔来,报告王允、王兰行到了何处,这些小吏都是文太守提前派去前边各乡、亭守候的,——由此也可见太守对这次迎接王允的重视程度。按理说,太守是太守,二千石,王允只是六百石,似不必如此,然而随从太守等候的阳翟县令、韩亮、钟繇、郭图等吏,包括周澈在内对此都并不惊奇,却是因为刺史虽仅六百石,权却极重。
两汉州部刺史之渊源可追溯到周朝,“(周)天子使大夫为三监,监於方伯之国,国三人”。到了秦朝,秦始皇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尉、一监,监即监御史。监御史就是两汉刺史之前身了,职责与刺史相仿,“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此外还可以领兵。
到了本朝,因为郡国并立,郡国守相之权不如秦时之重,高祖乃减省监御史之制,到了惠帝年间,三辅多不法事,便效仿秦制,复遣御史监察三辅,其后各郡国“复置监察御史”。这个时候,这个监察御史还不是刺史,是秦朝的旧制,每个郡国都有一个,又到武帝时,武帝在全国置十三部州,不再往郡国派遣监察御史,而是改为每州派刺史一人,遂成定制。
在最早的时候,刺史的权并不算重,武帝给刺史规定了六条监察之权,其所监之对象只限於地方上的强宗豪右、州部内的二千石吏,其所监之事也只限於监这些人的不法之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刺史之权越来越重,到了前汉末年,其权已下及州部内各郡国的县令长,县令长是黑绶,再下的县丞尉是黄绶,到了东汉,顺帝永建元年下过一道诏书:“幽、并、凉刺史,使各实二千石以下至黄绶,年老劣弱不任军事者,上名”,刺史其权已及黄绶。县丞尉是最低级的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吏,至此,刺史监察之权已经扩及到了州部内所有的“朝廷命官”。
本来,依照武帝的六条之规,刺史只有监察之权,只能监察二千石长吏措施是否得当,不能干预地方行政,但是,既有监察之权,为了能更好地监察地方长吏,一些刚强的刺史就开始插手地方政务,私自听取吏民的诉讼,积久成习,刺史干预行政也就变成了既定的事实。到得本朝,皇帝不但承认刺史有这样的权力,而且往往下诏书要求刺史亲预庶政,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行政举措,如“罢盐铁之禁”、修治河渠、赈济灾民等,通常在下达任务时“刺史、二千石”并列。有时候,刺史不仅是干越,乃至取而代之了,如也是在今年被拜为交州刺史的贾琮,到任后,因地方赋敛过重,兼是在兵凶之后,他就自作主张地“简选良吏,试守诸县”,这简直是把郡县长吏完全放到一边,直接处理郡县政务了。
相比前汉武帝时的刺史,本朝的刺史不仅监察范围扩大,可以插手郡县政务,而且弹劾专奏之权也加重了。本来刺史所奏之奏章,需要经过朝廷公府的覆案,“旧制,州牧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吏案验,然后黜退”,如果刺史不法,则由公府弹劾,但到了本朝初年,覆案之权不再委任三府,“(光武)帝时用明察,不复委任三府,而权归刺举之吏”,於是尚书专擅於内,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则转归刺史。并又在本朝,刺史又有了选举之权,“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末诏书:……,司隶、州牧岁举茂材各一人”,每年可举一人为茂材。
秦朝时,监御史有领兵之权,入汉之后,刺史没了领兵之权,然至本朝中叶,为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反抗,刺史又被赋予了领兵的权力。安、桓等帝时不说,只说当今天子在位的这些年,五年前,光和二年,巴郡板楯蛮叛,即曾遣御史中丞崔瑷督益州刺史讨之。
如上所述,本朝之刺史,首先,督查对象遍及州部内一切的朝廷命官,强宗豪右,诸侯王,其次,可插手地方行政,再次,有选举、劾奏之权,再再次,非常之时,有领兵之权,实际上已由监察官演变成了地方上的高级行政长官。可谓:州任之重,由来已久。
因此之故,刺史虽只有六百石,位下大夫,但二千石的文太守却没有自恃身份,傲慢相待。说起来,刺史六百石却能监郡国守相二千石,这却是天子权术,“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是“以轻驭重”。刺史和守相,一个位卑,然有监察之权,一个虽受监察,然而位尊,彼此间小大制约,权力平衡,这样做可以避免地方上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可以加强中央集权。
……
小吏络绎有报:王允行至某乡,王允行至某亭。两刻钟后,王允的车驾进入阳翟城。
又等了一会儿,车轮行驶的车轮音和骏马前行的马蹄声传入了府门前诸人的耳中。
周澈於人群中举首望之,顺着街道前望,很快,看到了一队车骑行来。
为了迎接王允,太守令人把街上清理了一遍,打扫得干干净净,洒了水,不许百姓行走,在街道两边派了郡卒、吏员侍立。这队车骑便在两列郡卒、吏员的夹道侍立下,於空无一人的街上,驰行到了太守府门前。
这队车骑前有引导,后有卒卫,仪仗俱全,前导、仪仗之后是一辆三马所拉之车,此即王允所乘之传车了。
汉之传车制度,最尊的是六匹马或七匹马所拉之车,这种传车是“殊礼”,只有代天子出征的将军可以乘坐,或者外地的王被迎为天子时可乘,次为四马,大夫所乘,再次为三马,下大夫所乘。刺史六百石,位下大夫,所以乘三马之车。
依照制度,刺史所乘的传车四周垂赤帷裳,但眼前这辆传车前边的红色垂帷却被去掉了,从外边就可看到车内之人。
因为前有太守、钟繇等吏阻隔,周澈暂不能看到车内之人的相貌,只隐见一人黑衣高冠,按剑立於车上。
他心道:“王允将车前的帷幕去掉,这是在学郭贺的旧事。”郭贺字乔卿,光武帝建武年间人,“拜荆州刺史,……,敕行部去襜帷,使百姓见其容服,以章有德”。刺史职在远视广听,纠察美恶,所以去掉前边的垂帷裳,以示亲民。
太守下阶迎之,诸吏相从。周澈随在队中,偷觑王允长相。
王允待车停稳后,不等车边的从吏来扶,按住车上扶手,三两步从车上走了下来,动作矫健利落,下了车,两手往后一拂,大袖飘飘,昂首快步,走向迎来的太守等人。
周澈看清了他面貌,只见他年约五旬,颔下三缕长须,脸很瘦,右颊上有个黑痣,腰杆笔直,按剑快行,一看就是个刚决的人。他心道:“王允家世为州郡冠族,听说他少好大节,有志於立功,不但常习诵经传,而且朝夕试驰射,我观他相貌,其须发黑白间杂,今年没有五十,怕也快了,而刚才下车却不待人扶,身手利落,果然文武兼资。”太守、皇甫嵩、朱儁与王允相见,他们几人早就认识,寒暄不提。
杜佑在周澈身边,用胳膊肘捣了捣周澈,小声说道:“那位长者就是六龙先生吧?”荀贞偷偷侧脸去看。
王允的车驾后跟从了几十辆两马或一马的轺车,这时,立在轺车中的吏员们纷纷下车,粗略看去,得有二三十人。这些都是王允的掾属。最初时,刺史并无固定掾属,“刺史得择所部二千石卒史与从事”,都是临时以部内郡中的属吏为刺史从事,从前汉后期开始,刺史有了正式的属员,“元帝时,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吏员,有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秩皆百石,同诸郡从事”。本朝刺史的掾属皆由刺史自行辟除。
刺史监一州之地,权力又越来越大,属员也越来越多,有的和郡县的掾属相似,有的则不同,重要的掾属有别驾从事、治中从事、部郡国从事史、主簿,簿曹、兵曹、议曹等各曹从事、功曹书佐、典郡书作以及主监试经的孝经师,主时节祠祀的月令师、主平法律的律令师等等。这些掾属有的只有一个,有的有好几个,比如“部郡国从事史”,这个职位就有好几个人,此职是专门监察部内各郡国的,州部内有几个郡国就设几个“从事史”,每个从事史专监一郡或一国。豫州共有六个郡国,只部郡国从事史就有六个。所有的掾属中以别驾从事和治中从事两者为最尊。
别驾从事,顾名思义,“别驾”即别乘传车之意,别乘一车从刺史周行州部,是刺史的左右手,“其任居刺史之半”。治中从事类同郡县的功曹,主管选署和众事,乃是刺史的“腹心之任”。这两个职位,别驾从事主外,治中从事主内,前者略高於后者。
这会儿,王允的从吏相继下车,去王允身后,有两人行於诸吏之前,杜佑说的“那位长者”就是这两人之一,周澈一眼就看到了。这位长者年约六旬,相貌清癯,高冠黑衣,带剑,胡须稀疏,尽皆白了,但却梳理得一丝不苟。猛一下子,他认不出来此人是不是荀爽。
郭俊也在周澈的边儿上,他低声说道:“这位长者是六龙先生,那么先生身边的那人应是孔融了?”
荀爽等州部吏员下了车,此时正往王允身后行去。荀爽与另一人并肩齐行,走在最前。
此人三十来岁,冠带整齐,黑衣革带,佩长剑,走起路来矩步方行,脸带柔和的笑容,一边往前走,一边不住地打量立在街边的郡卒,继而又打量太守、皇甫嵩、朱儁,继而又去看躬身侍立的诸吏,接着又去看太守府前的戟士,随后又仰望太守府前的桓表,最后视线归到王允身上,走到王允身后,与荀爽站定,眼又再次向诸吏群中看来,满眼的好奇之色。
杜佑轻声说道:“这位就是孔文举么?”带着怀疑的语气。
周澈也很怀疑。王允、荀爽的相貌举止与他想象的差不多,但这个“孔融”的形象与他想象的差别太大了,适才在出府的路上,郭俊、杜佑说了一些孔融的故事,结合自己以前对孔融之所知,已在周澈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耿介士子的形象,而眼前这个人却丝毫没有刚强傲岸之态,脸上的笑容,好奇的眼神,给人一种很温和的感觉,但是,这个人肯定就是孔融。他低声说道:“方伯辟孔文举为治中从事。此君行在诸吏掾属之前,与六龙先生并行,除了孔君外别无他人。”王允辟孔融为治中从事,辟荀爽为别驾从事。这个人既能与荀爽并行,走在最前,只能是孔融了。
曹操殷勤相劝,酒至半酣。
孙坚道:“笑语不足兴,吾且舞剑。”
说完他便离开席位,拔剑起舞。
烛影堂中,他黑衣大袖,剑舞如光,穿的虽不是戎衣,毫不妨碍他进退矫健,虎虎生风。
曹操退回案后,与周澈一并观看孙坚剑舞,喝彩鼓掌,拍手叫好。
曹操多才多艺,不止雅擅诗文,而且少好音乐,通晓音律,见孙坚剑舞猛锐,想起了舞阳城南的那一战,豪气大发,令堂下女乐拿来乐器。女乐俯身屈膝,捧琴而上,曹操摇手说道:“司马剑舞慷慨,乃是豪杰,岂可以君子之琴伴之?拿胡笳来。”
胡笳来自匈奴,原是在战阵中的,其音深沉苍凉,正合孙坚慷慨的剑舞。女乐奉上胡笳,曹操放於嘴边,仰首吹奏。
适才女乐琴瑟歌舞,虽非靡靡之音,亦有胭脂气,此时孙坚矫捷剑舞,曹操吹起胡笳,堂上剑光如雪,笳声苍凉,慷慨雄豪,一扫方才的胭脂温婉,使周澈如又置身沙场。这样的笳声剑舞远比刚才的乐舞更适合堂上三人。孙坚睥睨舞剑,曹操仰吹胡笳。
饮酒至今,周澈已半醉,观他俩一吹胡笳、一舞剑,烛影月光,剑声笳音,不禁忆及前世所知之曹操、孙坚的事迹,又想到几年后就将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借助酒力,慷慨豪气从他的胸中喷涌而出,受这两个不拘礼的通脱之人的影响,不再端正地跪坐在榻上,倚案击膝,随着乐声、剑舞,起歌曰:“壮士何慷慨,男儿重横行。司马舞剑兮都尉吹笳,聚於今宵兮欢乐极,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少壮几何兮”
这首歌是早年他为东乡乡长时,姜枫、韦强、庆锋等人去他家饮酒,诸人在酒后所歌。周澈改了几个字,颇合今宵宴席。
歌声中,周澈想起了那一个夜晚,他亲下厨炒菜,韦强、庆锋给他帮手,席上醉酣,黄叙舞剑,诸人作歌。往事不可追,逝者已去,而英雄在将来。他放下对往事的追思,放声而歌,相伴曹操的笳声,孙坚的剑舞。
今夜良宵,再聚不知何时了,今夜三人欢聚一堂,再过几年后却又不知三人会是怎样的关系?
次日,随着战斗的胜利,朱儁、皇甫嵩、周澈、曹操四路兵马会合,王允也顺利进入阳翟接任豫州刺史。
就在去迎接王允的路上,周澈碰见了决曹掾郭俊、贼曹掾杜佑,他们也看到周澈,打了个招呼,走到一块儿,齐往府门去。
杜佑边走边问:“皓粼,你的伤好了么?”
“好多了。”
“你这次从军征战,战功赫赫,可是再次威震颍川啊。”
“若无诸君在阳翟照料后勤,岂有前线大捷?”
杜佑哈哈一笑,顿了顿,说道:“此次王公来任本州刺史,我听说颍阴的荀氏六龙先生也一块儿来了?”
郭俊说道:“还有鲁国孔融也来了。”
杜佑说道:“鲁国孔融?嘿嘿,这位孔文举可不是一个寻常人啊,孔子之后。我打小就听我家君给我讲他,说他乃是孔子二十世孙,四岁让梨,十岁被李公赞为‘必为伟器’,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年十余,救张俭,一门争死。家君常对我说:看看人家孔文举,再看看你,简直就是良驹与驽马,凤凰与野鸡之比。”
孔融早慧,让梨就不说了。他年十岁随父去京师,因闻李膺之名,便独自去李家拜访,李膺时为河南尹,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除当世名人和通家之外皆不见,士子想见他一面难比登天,其家门被称为龙门。孔融到了后,门者不让进,不去通传,他就对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因得以入门登堂。李膺不记得有这么个“通家子弟”,便问他:“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孔融说:“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李膺家中时有客人,闻皆坐叹,认为他聪慧。太中大夫陈炜后至,闻后却说:“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孔融应声道:“听你这么说,你小时候肯定聪明。”李膺因而大笑,说道:“你将来必能成为伟器!”
这段故事,周澈在前世的时候就听过。孔融简直就是神童的代名词了。
再其后,孔融丧父,哀痛欲绝,又以孝扬名。再其后,又救张俭,被郡县治罪,他和他兄长、母亲争死。这一件件事,说来都令人动容,令人不敢相信这是一个童子、孺子做出的事,所以他早就名扬天下,被士人称赞。杜佑小时候常被父亲拿孔融来做例子以督促他学习,郭俊小时候也没少听他父亲拿孔融说事儿,便连荀贞也听荀衢举过孔融的例子来鞭策他和荀攸。与孔融比起来,他们这些人的少年简直什么都不是。
周澈笑了起来。
杜佑问道:“皓粼,你笑什么?”
周澈摇头笑道:“没什么,没什么。”他却是想起了在前世时听过的一句话:小时候最恨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看来在这一点上,古今并无不同。这却是古今父母的心皆是一样,都盼着自家的孩子能够学好,能够成才,所以才拿优秀的例子来做鞭策、鼓励。
郭俊说道:“孔文举拜谒李元礼时,为太中大夫陈炜说他:‘小时聪明,大未必奇’,孔文举不止小时出色,大了亦然出色啊,果如李公所言:‘必为伟器’。我听说他在被王公辟为本郡从事前,在司徒杨公府中为属吏。前几年,朝廷隐核官僚之贪浊者,宦者亲族多贪浊,朝中诸公畏宦者权势,多不敢言,孔文举独不畏惧,举发之,检举了好些宦者亲族,刚直忠正,不畏权势,令人生敬。”
这件事周澈也知道,他心道:“孔融年十岁见李膺,被陈炜戏弄了一句就不肯吃亏,必要反击才行。俗话说:三岁知八十。由此可见此人性格之刚强。他不畏权势,刺举宦者亲族自在情理之中。
说起孔融检举宦官亲族也是挺有意思的,曹操、孔融这两个以后的冤家对头就眼下来说却是同道中人,皆正身疾恶,刚直上言,不畏权势,志在除阉。”曹操也在前几年上书刺举过为官贪浊的宦官亲族。
几人顺着石板路穿过诸曹,折向府门。
杜佑转顾左右,见没有外人,低下声音,神秘兮兮地说道:“你们知道么?就在月前,孔文举差点被人刺死。”
周澈“啊”了一声,惊问道:“差点被人刺死?”
“可不是么?河南尹何进不是被迁为大将军了么?就在他上任前,杨赐遣他奉谒去贺喜,却被挡在门下,他大怒之下,把‘谒’夺了回来,回到府中,弹劾了何进后即辞职而去,河南官属以之为耻,便私自遣派剑客欲追杀他。”
郭俊说道:“哎呀,那岂不是危险了?”
“幸亏有何进的门客进言,对何进说:‘孔文举有重名,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矣。不如因而礼之,可以示广於天下’。他这才逃得一死。”
郭俊怀疑地问道:“何进官属欲刺孔融,必为隐事,你是如何知道的?”
“隐什么啊?洛阳的士子好多都知道了。前几天不就在传孔融和六龙先生被王公辟为州从事,将会从王公来阳翟么?前天我休沐回家说起此事,正好家中来了一位洛阳客人,这件事是他告诉我的。”
周澈心道:“因为被拒入门就夺谒弹劾,这个孔融的性格可够傲岸不屈的。”
何进乃是外戚,他的妹妹是当朝皇后,两汉将军中以“大将军”为最尊,金印紫绶,位比三公,从本朝和帝、安帝年间开始,大将军之位居三公之上。孔融只是杨赐幕府里的一个属吏,因为一点受辱便抢回“谒”,弹劾何进,辞职而去。这与他小时候不肯吃亏,反唇相讥陈炜一脉相承。
孔融生於永兴元年(153年),也就是说今年三十二岁,和自己是同岁。
孔子后裔,年少出名,忠孝有义,才华横溢,傲岸不屈,正值壮年。还没有见到孔融的面,一个耿介名士的形象已经在周澈的脑海中形成了。
到得太守府门外,颍川太守、皇甫嵩、朱儁、曹操、钟繇、郭图等人以及阳翟县令已经在了。周澈、杜佑、郭俊上前行了个礼,入到队中。
街上一个小吏骑马奔来,下马急步上前禀报:“主簿已引刺史至某乡。”
刺史虽秩仅六百石,却是天子的使者,是代表天子监州部内郡国的,所以当刺史上任之时,州内所有的郡国都要派遣一吏到州界相迎。“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於州界”。如今豫州战乱,汝南、陈国、沛国等郡国要么郡中黄巾肆虐,要么道路不通,这些郡国的守相没办法遣吏到州界相迎,所以只有刚刚平定了本郡黄巾的颍川郡遣了一吏去到州界处迎接王允,被颍川太守派去相迎的便是郡主簿王兰。
刺史乃是天子派到各州部监察地方官吏的使者,太守虽不必出迎,但也不能大模大样地坐在府中等,所以他召集诸吏在府门外相候。
不断有小吏驰马奔来,报告王允、王兰行到了何处,这些小吏都是文太守提前派去前边各乡、亭守候的,——由此也可见太守对这次迎接王允的重视程度。按理说,太守是太守,二千石,王允只是六百石,似不必如此,然而随从太守等候的阳翟县令、韩亮、钟繇、郭图等吏,包括周澈在内对此都并不惊奇,却是因为刺史虽仅六百石,权却极重。
两汉州部刺史之渊源可追溯到周朝,“(周)天子使大夫为三监,监於方伯之国,国三人”。到了秦朝,秦始皇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尉、一监,监即监御史。监御史就是两汉刺史之前身了,职责与刺史相仿,“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此外还可以领兵。
到了本朝,因为郡国并立,郡国守相之权不如秦时之重,高祖乃减省监御史之制,到了惠帝年间,三辅多不法事,便效仿秦制,复遣御史监察三辅,其后各郡国“复置监察御史”。这个时候,这个监察御史还不是刺史,是秦朝的旧制,每个郡国都有一个,又到武帝时,武帝在全国置十三部州,不再往郡国派遣监察御史,而是改为每州派刺史一人,遂成定制。
在最早的时候,刺史的权并不算重,武帝给刺史规定了六条监察之权,其所监之对象只限於地方上的强宗豪右、州部内的二千石吏,其所监之事也只限於监这些人的不法之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刺史之权越来越重,到了前汉末年,其权已下及州部内各郡国的县令长,县令长是黑绶,再下的县丞尉是黄绶,到了东汉,顺帝永建元年下过一道诏书:“幽、并、凉刺史,使各实二千石以下至黄绶,年老劣弱不任军事者,上名”,刺史其权已及黄绶。县丞尉是最低级的由朝廷直接任命的官吏,至此,刺史监察之权已经扩及到了州部内所有的“朝廷命官”。
本来,依照武帝的六条之规,刺史只有监察之权,只能监察二千石长吏措施是否得当,不能干预地方行政,但是,既有监察之权,为了能更好地监察地方长吏,一些刚强的刺史就开始插手地方政务,私自听取吏民的诉讼,积久成习,刺史干预行政也就变成了既定的事实。到得本朝,皇帝不但承认刺史有这样的权力,而且往往下诏书要求刺史亲预庶政,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行政举措,如“罢盐铁之禁”、修治河渠、赈济灾民等,通常在下达任务时“刺史、二千石”并列。有时候,刺史不仅是干越,乃至取而代之了,如也是在今年被拜为交州刺史的贾琮,到任后,因地方赋敛过重,兼是在兵凶之后,他就自作主张地“简选良吏,试守诸县”,这简直是把郡县长吏完全放到一边,直接处理郡县政务了。
相比前汉武帝时的刺史,本朝的刺史不仅监察范围扩大,可以插手郡县政务,而且弹劾专奏之权也加重了。本来刺史所奏之奏章,需要经过朝廷公府的覆案,“旧制,州牧奏二千石长吏不任位者,事皆先下三公,三公遣掾吏案验,然后黜退”,如果刺史不法,则由公府弹劾,但到了本朝初年,覆案之权不再委任三府,“(光武)帝时用明察,不复委任三府,而权归刺举之吏”,於是尚书专擅於内,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则转归刺史。并又在本朝,刺史又有了选举之权,“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末诏书:……,司隶、州牧岁举茂材各一人”,每年可举一人为茂材。
秦朝时,监御史有领兵之权,入汉之后,刺史没了领兵之权,然至本朝中叶,为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反抗,刺史又被赋予了领兵的权力。安、桓等帝时不说,只说当今天子在位的这些年,五年前,光和二年,巴郡板楯蛮叛,即曾遣御史中丞崔瑷督益州刺史讨之。
如上所述,本朝之刺史,首先,督查对象遍及州部内一切的朝廷命官,强宗豪右,诸侯王,其次,可插手地方行政,再次,有选举、劾奏之权,再再次,非常之时,有领兵之权,实际上已由监察官演变成了地方上的高级行政长官。可谓:州任之重,由来已久。
因此之故,刺史虽只有六百石,位下大夫,但二千石的文太守却没有自恃身份,傲慢相待。说起来,刺史六百石却能监郡国守相二千石,这却是天子权术,“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是“以轻驭重”。刺史和守相,一个位卑,然有监察之权,一个虽受监察,然而位尊,彼此间小大制约,权力平衡,这样做可以避免地方上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可以加强中央集权。
……
小吏络绎有报:王允行至某乡,王允行至某亭。两刻钟后,王允的车驾进入阳翟城。
又等了一会儿,车轮行驶的车轮音和骏马前行的马蹄声传入了府门前诸人的耳中。
周澈於人群中举首望之,顺着街道前望,很快,看到了一队车骑行来。
为了迎接王允,太守令人把街上清理了一遍,打扫得干干净净,洒了水,不许百姓行走,在街道两边派了郡卒、吏员侍立。这队车骑便在两列郡卒、吏员的夹道侍立下,於空无一人的街上,驰行到了太守府门前。
这队车骑前有引导,后有卒卫,仪仗俱全,前导、仪仗之后是一辆三马所拉之车,此即王允所乘之传车了。
汉之传车制度,最尊的是六匹马或七匹马所拉之车,这种传车是“殊礼”,只有代天子出征的将军可以乘坐,或者外地的王被迎为天子时可乘,次为四马,大夫所乘,再次为三马,下大夫所乘。刺史六百石,位下大夫,所以乘三马之车。
依照制度,刺史所乘的传车四周垂赤帷裳,但眼前这辆传车前边的红色垂帷却被去掉了,从外边就可看到车内之人。
因为前有太守、钟繇等吏阻隔,周澈暂不能看到车内之人的相貌,只隐见一人黑衣高冠,按剑立於车上。
他心道:“王允将车前的帷幕去掉,这是在学郭贺的旧事。”郭贺字乔卿,光武帝建武年间人,“拜荆州刺史,……,敕行部去襜帷,使百姓见其容服,以章有德”。刺史职在远视广听,纠察美恶,所以去掉前边的垂帷裳,以示亲民。
太守下阶迎之,诸吏相从。周澈随在队中,偷觑王允长相。
王允待车停稳后,不等车边的从吏来扶,按住车上扶手,三两步从车上走了下来,动作矫健利落,下了车,两手往后一拂,大袖飘飘,昂首快步,走向迎来的太守等人。
周澈看清了他面貌,只见他年约五旬,颔下三缕长须,脸很瘦,右颊上有个黑痣,腰杆笔直,按剑快行,一看就是个刚决的人。他心道:“王允家世为州郡冠族,听说他少好大节,有志於立功,不但常习诵经传,而且朝夕试驰射,我观他相貌,其须发黑白间杂,今年没有五十,怕也快了,而刚才下车却不待人扶,身手利落,果然文武兼资。”太守、皇甫嵩、朱儁与王允相见,他们几人早就认识,寒暄不提。
杜佑在周澈身边,用胳膊肘捣了捣周澈,小声说道:“那位长者就是六龙先生吧?”荀贞偷偷侧脸去看。
王允的车驾后跟从了几十辆两马或一马的轺车,这时,立在轺车中的吏员们纷纷下车,粗略看去,得有二三十人。这些都是王允的掾属。最初时,刺史并无固定掾属,“刺史得择所部二千石卒史与从事”,都是临时以部内郡中的属吏为刺史从事,从前汉后期开始,刺史有了正式的属员,“元帝时,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吏员,有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秩皆百石,同诸郡从事”。本朝刺史的掾属皆由刺史自行辟除。
刺史监一州之地,权力又越来越大,属员也越来越多,有的和郡县的掾属相似,有的则不同,重要的掾属有别驾从事、治中从事、部郡国从事史、主簿,簿曹、兵曹、议曹等各曹从事、功曹书佐、典郡书作以及主监试经的孝经师,主时节祠祀的月令师、主平法律的律令师等等。这些掾属有的只有一个,有的有好几个,比如“部郡国从事史”,这个职位就有好几个人,此职是专门监察部内各郡国的,州部内有几个郡国就设几个“从事史”,每个从事史专监一郡或一国。豫州共有六个郡国,只部郡国从事史就有六个。所有的掾属中以别驾从事和治中从事两者为最尊。
别驾从事,顾名思义,“别驾”即别乘传车之意,别乘一车从刺史周行州部,是刺史的左右手,“其任居刺史之半”。治中从事类同郡县的功曹,主管选署和众事,乃是刺史的“腹心之任”。这两个职位,别驾从事主外,治中从事主内,前者略高於后者。
这会儿,王允的从吏相继下车,去王允身后,有两人行於诸吏之前,杜佑说的“那位长者”就是这两人之一,周澈一眼就看到了。这位长者年约六旬,相貌清癯,高冠黑衣,带剑,胡须稀疏,尽皆白了,但却梳理得一丝不苟。猛一下子,他认不出来此人是不是荀爽。
郭俊也在周澈的边儿上,他低声说道:“这位长者是六龙先生,那么先生身边的那人应是孔融了?”
荀爽等州部吏员下了车,此时正往王允身后行去。荀爽与另一人并肩齐行,走在最前。
此人三十来岁,冠带整齐,黑衣革带,佩长剑,走起路来矩步方行,脸带柔和的笑容,一边往前走,一边不住地打量立在街边的郡卒,继而又打量太守、皇甫嵩、朱儁,继而又去看躬身侍立的诸吏,接着又去看太守府前的戟士,随后又仰望太守府前的桓表,最后视线归到王允身上,走到王允身后,与荀爽站定,眼又再次向诸吏群中看来,满眼的好奇之色。
杜佑轻声说道:“这位就是孔文举么?”带着怀疑的语气。
周澈也很怀疑。王允、荀爽的相貌举止与他想象的差不多,但这个“孔融”的形象与他想象的差别太大了,适才在出府的路上,郭俊、杜佑说了一些孔融的故事,结合自己以前对孔融之所知,已在周澈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耿介士子的形象,而眼前这个人却丝毫没有刚强傲岸之态,脸上的笑容,好奇的眼神,给人一种很温和的感觉,但是,这个人肯定就是孔融。他低声说道:“方伯辟孔文举为治中从事。此君行在诸吏掾属之前,与六龙先生并行,除了孔君外别无他人。”王允辟孔融为治中从事,辟荀爽为别驾从事。这个人既能与荀爽并行,走在最前,只能是孔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