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自己家的田地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包拯迎来了包山夫妇。刚来的还有包拯幼年时的朋友李正和包武。
李正见到包拯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包拯给他们个官做。
在百姓的眼中只要是在衙门中干活的都可以称为官,倒不见得非是按朝庭的编制有品级的才算做官。
但这个要求包拯也不能满足。倒不是包拯不可以在衙门中谋个差事,而是包拯觉得这二位的人生应该比在衙门中混日子更加精彩。
“你们两个不要总想着当官,我现在也只是个小知县,给不了你们官,不过你们来的正好,我有许多事要你们去做,不会让你们闲着的。”包拯见二人来投奔非常高兴,说什么也要将他们先留住,现在正是用人之际。
“有事情做就好。”李正和包武齐声说道。他二人倒不是真的想做什么官,知县在他们眼中已是一方的土皇帝了,能在知县手下做事当不当官无所谓。
包拯将包山夫妇和李正包武等人带到事先准备好的宅院居住,有了从小养育自己的哥嫂在身边包拯在天长县有了家的感觉。这可比以前只和包兴四目相对强多了。
包山刚一住下就让包拯带着他去看在天长书院边上的田地。
在中国人心目中,只有土地房产才是真正的产业,在一个地方有了田地有了房屋才算扎下根来了。
包山认为三弟在天长县当着官,又有了这么多田地,应该算是立业了,至于成家也是早晚的事,包拯已将李家父女都接到天长县,只差举行结婚仪式了。
包拯倒没想那么多。现在他关心的是要怎么将这块地经营好,然后利用示范效应让更多的百姓认可他的耕种和施肥方法,逐渐推广更为科学的种田方式让大宋的粮食增产百姓增收,也算是包拯对上天让他重生的回报。
包拯带着包山在田地中走了一圈,包山对一切看的很仔细,将地势的高低,沟渠的走向,土壤是肥沃还是贫瘠都一一记在心里。
“我想在这块地里根据地势的不同分别种植棉花和水稻。靠近水源的地方种水稻,地势高的地方种棉花。”包拯向包山说着自己的想法。大宋皇帝引进高产的稻种确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大幅度的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这也是大宋得以繁荣的原因之一。包拯决定将这好事做得更大,通过更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施用土化肥进一步提高产量,有了更多的粮食,大宋将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至于棉花在后世也是做为战略物资存在的,古人也讲究吃穿住行,穿是排在人活在世上第二位的重要事情。可现在的大宋子民大多数还穿着麻布衣服,只有富贵之人才有丝绸衣服穿用。
现在的大宋棉花已用人种植,但还不普及,许多时候还是做为观赏植物来养,因此才会在棉的后边加个花字。包拯知道这种作物的重要性,不但要大力推广种植,而且还要研究棉花收获后的各种加工技术。
“这片土地不错,土壤肥沃又临近水源,种什么都会有收获的。不过要经营起来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光靠咱们家这些人是不行的,另外还得购买许多农具,才能将这块地经营好。”包山以一个农民的眼光看着土地,想着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缺人手的话我们雇佣一些人来干,生产工具我派人购买和打造就可以了。我们不但要将这块地种好,而且还要好的让人眼馋。”包山的话倒给包拯提了个醒,简单的种田也需要各种农具,现在宋朝的农具还十分落后,铁在宋朝是可以铸钱使用的,铁制农具更是少的可怜。看来包拯只有自己动手制作农具了。这社会要想进步涉及到方方面面,缺了任何一项都会被拖后腿。
“包拯大人又在看自己家的田地啊。”一个声音远远的响了起来。包拯抬眼看见县学的教谕李成在那边远远的向包拯喊到。这个李成这些日子有点儿阴魂不散时常在包拯眼前出现,他在看包拯究竟在干什么,有没有什么高招能在半工半读的情况下比他的学生学的好。
“李教谕也在忙啊。”包拯回话打着招呼,同为读书人多少也得给点儿面子。
“我提醒大人一句,您这刚到天长县不久,又买房,又置地会引起他人胡乱猜想的,您要小心御史向圣上参奏您啊。”这李成对包拯这一时期同文人们走的远很有意见。同包拯说的话里有话,看似关心,可这样大声喊出来却是要让众人都知道。
“我大宋官家向来厚待官员,官员只要不吃喝赌博买房置地应不是什么难事,李教谕领用朝庭的俸禄这么多年,如果没有什么坏习惯的话现在也应广置田地了吧。至于御史肯定也是盯着那些心术不正之辈,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全大宋的人都过上好日子也是圣上所愿吧?”包拯嘴上一点儿也不让步,反带着对李成冤损了几句。
“你.....,你不要忘记我们的约定,三个月后的比试自有高低。”李成被气的差点儿说不出话来转头走了。他没想到这知县大人不按套路出牌,说话一点儿也不斯文。
“这位先生好像很不高兴?”包山在旁边见李成面有怒色的走了,怕包拯与同僚搞不好关系,关心的问道。
“没什么,我们经常会争论一些学问上的问题,这老先生总认为他的学问比我好。”包拯怕包山担心用话敷衍着。
“为人要谦虚,不要因为官大说话就冲。”包山习惯性的叮嘱着。
“好,我记住了。”包拯感觉有人管着自己的感觉也是很好。
李成的话更激起了包拯的好胜之心,包拯不但要在教学上胜过县学,而且还要变得更有钱,置房置地让他们眼红,下一步还要广开财路赚取那些人不敢想象的财富。
将包山送回去休息,包拯找来了李正和包武。
这两个人不光是包拯从小的朋友,而且还读过书识字,在大宋官场之外也算是难得的人才了。
包拯决定将自己的大部分产业交给他们两人打理。
包拯让李正管理正在建立起来的烟花作坊、印书坊。
李正立即答应了下来,能有事情做李正已经很高兴了。
包拯想让包武去管理书院中的船厂,没想到跟包武一说包武却不想去。
包拯迎来了包山夫妇。刚来的还有包拯幼年时的朋友李正和包武。
李正见到包拯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包拯给他们个官做。
在百姓的眼中只要是在衙门中干活的都可以称为官,倒不见得非是按朝庭的编制有品级的才算做官。
但这个要求包拯也不能满足。倒不是包拯不可以在衙门中谋个差事,而是包拯觉得这二位的人生应该比在衙门中混日子更加精彩。
“你们两个不要总想着当官,我现在也只是个小知县,给不了你们官,不过你们来的正好,我有许多事要你们去做,不会让你们闲着的。”包拯见二人来投奔非常高兴,说什么也要将他们先留住,现在正是用人之际。
“有事情做就好。”李正和包武齐声说道。他二人倒不是真的想做什么官,知县在他们眼中已是一方的土皇帝了,能在知县手下做事当不当官无所谓。
包拯将包山夫妇和李正包武等人带到事先准备好的宅院居住,有了从小养育自己的哥嫂在身边包拯在天长县有了家的感觉。这可比以前只和包兴四目相对强多了。
包山刚一住下就让包拯带着他去看在天长书院边上的田地。
在中国人心目中,只有土地房产才是真正的产业,在一个地方有了田地有了房屋才算扎下根来了。
包山认为三弟在天长县当着官,又有了这么多田地,应该算是立业了,至于成家也是早晚的事,包拯已将李家父女都接到天长县,只差举行结婚仪式了。
包拯倒没想那么多。现在他关心的是要怎么将这块地经营好,然后利用示范效应让更多的百姓认可他的耕种和施肥方法,逐渐推广更为科学的种田方式让大宋的粮食增产百姓增收,也算是包拯对上天让他重生的回报。
包拯带着包山在田地中走了一圈,包山对一切看的很仔细,将地势的高低,沟渠的走向,土壤是肥沃还是贫瘠都一一记在心里。
“我想在这块地里根据地势的不同分别种植棉花和水稻。靠近水源的地方种水稻,地势高的地方种棉花。”包拯向包山说着自己的想法。大宋皇帝引进高产的稻种确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大幅度的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养活了更多的人口,这也是大宋得以繁荣的原因之一。包拯决定将这好事做得更大,通过更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施用土化肥进一步提高产量,有了更多的粮食,大宋将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至于棉花在后世也是做为战略物资存在的,古人也讲究吃穿住行,穿是排在人活在世上第二位的重要事情。可现在的大宋子民大多数还穿着麻布衣服,只有富贵之人才有丝绸衣服穿用。
现在的大宋棉花已用人种植,但还不普及,许多时候还是做为观赏植物来养,因此才会在棉的后边加个花字。包拯知道这种作物的重要性,不但要大力推广种植,而且还要研究棉花收获后的各种加工技术。
“这片土地不错,土壤肥沃又临近水源,种什么都会有收获的。不过要经营起来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光靠咱们家这些人是不行的,另外还得购买许多农具,才能将这块地经营好。”包山以一个农民的眼光看着土地,想着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缺人手的话我们雇佣一些人来干,生产工具我派人购买和打造就可以了。我们不但要将这块地种好,而且还要好的让人眼馋。”包山的话倒给包拯提了个醒,简单的种田也需要各种农具,现在宋朝的农具还十分落后,铁在宋朝是可以铸钱使用的,铁制农具更是少的可怜。看来包拯只有自己动手制作农具了。这社会要想进步涉及到方方面面,缺了任何一项都会被拖后腿。
“包拯大人又在看自己家的田地啊。”一个声音远远的响了起来。包拯抬眼看见县学的教谕李成在那边远远的向包拯喊到。这个李成这些日子有点儿阴魂不散时常在包拯眼前出现,他在看包拯究竟在干什么,有没有什么高招能在半工半读的情况下比他的学生学的好。
“李教谕也在忙啊。”包拯回话打着招呼,同为读书人多少也得给点儿面子。
“我提醒大人一句,您这刚到天长县不久,又买房,又置地会引起他人胡乱猜想的,您要小心御史向圣上参奏您啊。”这李成对包拯这一时期同文人们走的远很有意见。同包拯说的话里有话,看似关心,可这样大声喊出来却是要让众人都知道。
“我大宋官家向来厚待官员,官员只要不吃喝赌博买房置地应不是什么难事,李教谕领用朝庭的俸禄这么多年,如果没有什么坏习惯的话现在也应广置田地了吧。至于御史肯定也是盯着那些心术不正之辈,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全大宋的人都过上好日子也是圣上所愿吧?”包拯嘴上一点儿也不让步,反带着对李成冤损了几句。
“你.....,你不要忘记我们的约定,三个月后的比试自有高低。”李成被气的差点儿说不出话来转头走了。他没想到这知县大人不按套路出牌,说话一点儿也不斯文。
“这位先生好像很不高兴?”包山在旁边见李成面有怒色的走了,怕包拯与同僚搞不好关系,关心的问道。
“没什么,我们经常会争论一些学问上的问题,这老先生总认为他的学问比我好。”包拯怕包山担心用话敷衍着。
“为人要谦虚,不要因为官大说话就冲。”包山习惯性的叮嘱着。
“好,我记住了。”包拯感觉有人管着自己的感觉也是很好。
李成的话更激起了包拯的好胜之心,包拯不但要在教学上胜过县学,而且还要变得更有钱,置房置地让他们眼红,下一步还要广开财路赚取那些人不敢想象的财富。
将包山送回去休息,包拯找来了李正和包武。
这两个人不光是包拯从小的朋友,而且还读过书识字,在大宋官场之外也算是难得的人才了。
包拯决定将自己的大部分产业交给他们两人打理。
包拯让李正管理正在建立起来的烟花作坊、印书坊。
李正立即答应了下来,能有事情做李正已经很高兴了。
包拯想让包武去管理书院中的船厂,没想到跟包武一说包武却不想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