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公孙策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东京日报》的第一期还十分简陋,只有一个版面,抬头除了印着“东京日报”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做为报纸的标志外,头条文章就是包拯以承恩为笔名写的文章《巍巍大宋》。有识字的老夫子拿着报纸一边看一边向众人讲解着,这是他们最为享受的时刻,充分显示出了一个识字人的优越性。
“这文章的题目还不错,显示出了我大宋的气度。可下边的文章却有点儿太粗俗了,只是用白话介绍了我大宋的物产、山川,那怎么能行。像这样的文章就应该用骈体文,应当压韵那样读起来才有气势,才能显露作者的才华。这个承恩,花钱散发报纸肯定是为了让更多的贵人看到他的文章,可就凭这样一篇文章,是很难入得了达官贵人的法眼的。他的心思白费了。”老夫子摇头晃脑的解释着。
“那这张纸就没有一点儿用处了?”众人听老夫子这么一说,都在想要不要将这张纸带回家去。
“也不尽然,看这文章的下边还登了一首词,这首词还有点儿意思。”
“给我读一下,读一下。”
老夫子做盛情难却状,推辞了几次才读道: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老夫子读完听众们大多还是一脸的迷茫状态。老夫子无奈的摇摇头说道:“这可是难得的好词啊,这个作者希仁可比那个写文章的承恩要强的多。这首小词写的清新秀丽。可以称的上佳作了。”
原来包拯在编辑这第一期的报纸时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想用一些尽量直白的语言来向宋人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底层民众能够明白文章的意思,所以他的文章差不多都是用大白话来写的。
包拯也知道这样的文章很难为大宋的文人接受。所以他接下来毫不客气的抄了一首苏轼的词来壮壮门面。
这大文豪果然功底深厚,只要稍微有点儿文学功底的人都可以看出这首词的与众不同。
为了能够留住看报的人,包拯干脆在报纸的最后来了个连载,他向静静那里兑换来了成本的《西游记》。然后在第一期报纸上登上半回。后边的故事谁想看那就去找下一期的报纸。
老夫子在那里看着下边的《西游记》。那些听众已等不及了,“下边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啊,给我们讲讲。”
“下边是讲一个猴子的故事,想听故事去找说书先生给你们讲。”老夫子自己看的入神,没有心思再和这些愚昧的人瞎聊,将他们打发走了。
老夫子自己看完故事心中很是痒痒,这个办报纸的人太不地道,故事讲一半来个且听下回分解,跟那些说书的人一个德行。看来明天还要早来领一份报纸,接着看下半截故事了。
这报纸的最后还有一段声明,意思是欢迎向报纸投稿,所投稿件一旦被采用,将付给一贯钱的报酬。老夫子想这道是好事,能将文章登在这报纸上到处传播扬了名,还有钱可拿,看来这个办报纸的还是个善人。
报纸上写着东京日报社的地址,老夫子想哪天自己也去试试,至少自己写的会比那篇都是大白话的文章要强。
至于报纸上提到了要招聘会写文章之人,待遇优厚,老夫子则没怎么关心,自己老了,已没有那个精力了。
老夫子对东京日报社的招聘不感兴趣,却有一人想要得到这个职位。这个人就是公孙策。
公孙策为庐州府人士,从小就有才名,被当地人称为神童,很小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这让公孙策对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充满了信心,可是造化弄人,这之后公孙策科举的道路却十分的不顺利,屡试不第,十几年过去了,公孙策已经二十五岁了,却还没有考中进士,成为大宋官员仍然没有希望。更为要命的是他这些年来一直醉心于科举,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到后来到开封参加考试没有得中后不但没有了回去的盘缠,连在开封住店的钱也没有了。只好借住在了开封城中的大相国寺,靠和尚的施舍过日子。
公孙策除了读书没有其他的技能。连给人家打工都没人要他,他想用自己的常识找个教书先生的职位,可人家看他是外乡人不放心,没有人愿意聘用他。
这种寄人篱下,靠施舍过日子的境况十分难熬。这时公孙策看到了报社的招聘启示,他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靠写文章养活自己也算是自食其力了。他相信报纸上那样的简单文章自己肯定能写。
公孙策拿着报纸,按照上面的地址找到了东京报社的所在。
公孙策到了报社之时正赶上包拯在那里赶稿子,这每天写一篇文章是很痛苦的事,听说有人来应聘包拯激动的不得了。终于有人可以将活接过去,自己不用事事躬亲了。
包拯出来见到公孙策,双方互通了姓名,包拯一下子就呆住了。“公孙策啊,跟了包拯一辈子的开封府主簿,小计诸葛智多星。历史上包拯的得力助手,他还真的又找来了。”
包拯尽量让自己显得十分淡定,不能有过激的表现将公孙策吓跑了。
“先生既然来应聘就知道来这里是要写文章,可不可以现场写一篇文章给我看看。”包拯决定还是要按程序来,虽然他在想即便是公孙策一个字都不写也要将他留下。
公孙策哪知道自己还有免试的待遇,拿过纸笔,搜肠刮肚的写好了一篇文章交到了包拯手中。
包拯能考中进士,绝对不是浪得虚名,对于文章他也是行家。
他一看公孙策所写的文章充满了华丽的词藻可立意却不十分高远。这可能是公孙策始终醉心于科举,让他掌握了太多的文章套路,所以展现才华的机会反而少了。这也是他屡试不第的主要原因。
“好,写的不错。这个报社以后就由你来打理了,每月给你一贯铜钱做为报酬。”包拯很满意的对公孙策说道。
“这就行了。”公孙策有点儿意外。
《东京日报》的第一期还十分简陋,只有一个版面,抬头除了印着“东京日报”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做为报纸的标志外,头条文章就是包拯以承恩为笔名写的文章《巍巍大宋》。有识字的老夫子拿着报纸一边看一边向众人讲解着,这是他们最为享受的时刻,充分显示出了一个识字人的优越性。
“这文章的题目还不错,显示出了我大宋的气度。可下边的文章却有点儿太粗俗了,只是用白话介绍了我大宋的物产、山川,那怎么能行。像这样的文章就应该用骈体文,应当压韵那样读起来才有气势,才能显露作者的才华。这个承恩,花钱散发报纸肯定是为了让更多的贵人看到他的文章,可就凭这样一篇文章,是很难入得了达官贵人的法眼的。他的心思白费了。”老夫子摇头晃脑的解释着。
“那这张纸就没有一点儿用处了?”众人听老夫子这么一说,都在想要不要将这张纸带回家去。
“也不尽然,看这文章的下边还登了一首词,这首词还有点儿意思。”
“给我读一下,读一下。”
老夫子做盛情难却状,推辞了几次才读道: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老夫子读完听众们大多还是一脸的迷茫状态。老夫子无奈的摇摇头说道:“这可是难得的好词啊,这个作者希仁可比那个写文章的承恩要强的多。这首小词写的清新秀丽。可以称的上佳作了。”
原来包拯在编辑这第一期的报纸时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他想用一些尽量直白的语言来向宋人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底层民众能够明白文章的意思,所以他的文章差不多都是用大白话来写的。
包拯也知道这样的文章很难为大宋的文人接受。所以他接下来毫不客气的抄了一首苏轼的词来壮壮门面。
这大文豪果然功底深厚,只要稍微有点儿文学功底的人都可以看出这首词的与众不同。
为了能够留住看报的人,包拯干脆在报纸的最后来了个连载,他向静静那里兑换来了成本的《西游记》。然后在第一期报纸上登上半回。后边的故事谁想看那就去找下一期的报纸。
老夫子在那里看着下边的《西游记》。那些听众已等不及了,“下边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啊,给我们讲讲。”
“下边是讲一个猴子的故事,想听故事去找说书先生给你们讲。”老夫子自己看的入神,没有心思再和这些愚昧的人瞎聊,将他们打发走了。
老夫子自己看完故事心中很是痒痒,这个办报纸的人太不地道,故事讲一半来个且听下回分解,跟那些说书的人一个德行。看来明天还要早来领一份报纸,接着看下半截故事了。
这报纸的最后还有一段声明,意思是欢迎向报纸投稿,所投稿件一旦被采用,将付给一贯钱的报酬。老夫子想这道是好事,能将文章登在这报纸上到处传播扬了名,还有钱可拿,看来这个办报纸的还是个善人。
报纸上写着东京日报社的地址,老夫子想哪天自己也去试试,至少自己写的会比那篇都是大白话的文章要强。
至于报纸上提到了要招聘会写文章之人,待遇优厚,老夫子则没怎么关心,自己老了,已没有那个精力了。
老夫子对东京日报社的招聘不感兴趣,却有一人想要得到这个职位。这个人就是公孙策。
公孙策为庐州府人士,从小就有才名,被当地人称为神童,很小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这让公孙策对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充满了信心,可是造化弄人,这之后公孙策科举的道路却十分的不顺利,屡试不第,十几年过去了,公孙策已经二十五岁了,却还没有考中进士,成为大宋官员仍然没有希望。更为要命的是他这些年来一直醉心于科举,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到后来到开封参加考试没有得中后不但没有了回去的盘缠,连在开封住店的钱也没有了。只好借住在了开封城中的大相国寺,靠和尚的施舍过日子。
公孙策除了读书没有其他的技能。连给人家打工都没人要他,他想用自己的常识找个教书先生的职位,可人家看他是外乡人不放心,没有人愿意聘用他。
这种寄人篱下,靠施舍过日子的境况十分难熬。这时公孙策看到了报社的招聘启示,他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靠写文章养活自己也算是自食其力了。他相信报纸上那样的简单文章自己肯定能写。
公孙策拿着报纸,按照上面的地址找到了东京报社的所在。
公孙策到了报社之时正赶上包拯在那里赶稿子,这每天写一篇文章是很痛苦的事,听说有人来应聘包拯激动的不得了。终于有人可以将活接过去,自己不用事事躬亲了。
包拯出来见到公孙策,双方互通了姓名,包拯一下子就呆住了。“公孙策啊,跟了包拯一辈子的开封府主簿,小计诸葛智多星。历史上包拯的得力助手,他还真的又找来了。”
包拯尽量让自己显得十分淡定,不能有过激的表现将公孙策吓跑了。
“先生既然来应聘就知道来这里是要写文章,可不可以现场写一篇文章给我看看。”包拯决定还是要按程序来,虽然他在想即便是公孙策一个字都不写也要将他留下。
公孙策哪知道自己还有免试的待遇,拿过纸笔,搜肠刮肚的写好了一篇文章交到了包拯手中。
包拯能考中进士,绝对不是浪得虚名,对于文章他也是行家。
他一看公孙策所写的文章充满了华丽的词藻可立意却不十分高远。这可能是公孙策始终醉心于科举,让他掌握了太多的文章套路,所以展现才华的机会反而少了。这也是他屡试不第的主要原因。
“好,写的不错。这个报社以后就由你来打理了,每月给你一贯铜钱做为报酬。”包拯很满意的对公孙策说道。
“这就行了。”公孙策有点儿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