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八章 东征启战
推荐阅读: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重生民国娇小姐、奋斗1981、神医狂妃:邪王,甜甜宠、毒妻难逃:仙尊,太强势!、冥婚,弃妇娘亲之家有三宝、舌尖上的大宋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君臣细细咂摸这首诗,沉默半晌,殿内忽然满堂喝彩。
作诗这种事,不看多么合辙押韵,意境多么深远,主要是应景,应眼前的景。出题让你吟风就吟风,让你颂月就颂月,如果作出的诗正好切合了出题,还在诗中表现出更深远的意境,那么,这首诗足堪千古留名。
李素作的这首诗无疑是能够千古留名的那一类,而且是李世民出题后只走了三步便轻易作出来了,更令满殿君臣吃惊。
“好诗!”
殿内一直沉默寡言的李靖忽然扬声喝彩。
在座的皆是当世名臣名将,这年头就算是武将也是颇有几分文学素养的,真正一字不识的武夫早被大浪淘沙淘干净了,就连程咬金这种粗人喝多了也能扯着嗓子嚎几句诸如“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之类的雅句。
所以李素作出来的诗对这些武将来说,自然是能听懂的,对诗中的深意亦讶然动容。
至于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文臣,更是闻之欣然。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哈哈,好诗!不愧是少年英杰,朕当年这句夸赞非虚也。”李世民捋须仰天大笑。
长孙无忌眼中满是喜悦之色,望向李素的目光不由和煦了许多,似乎浑然忘却了当初的嫌隙。
李素的这首诗若说立意,自然不算太高远,给千百年的后人看的话,顶多算是一首励志催人奋进的诗,夹杂了一些爱国和功利情绪,用大白话来说的话,大抵意思就是大丈夫想要荣华富贵的话,赶紧抄刀出国砍人去吧,砍的人越多功名就越高,不信的话你看看凌烟阁墙上挂的那些老杀才,谁不是砍人砍出来的……
但是这首诗当着李世民和长孙无忌这些当事人的面吟诵出来,意义可就不一样了,这分明是含金量极高的一首马屁诗啊,而且马屁拍得浑然天成,丝毫没有PS痕迹,表面看是给世人励志,催人奋进,再往深处一琢磨,好吧,二十四位功臣一个不落,全被狠狠拍了一记,简单几十个字的诗,二十四位功臣无论文武,全都成了号令千军戎马英雄的威风形象,这一记重拍实可谓挠到了所有人的痒处。
殿内功臣之一的宋国公萧瑀已是七十多岁的老头,这老头为人很耿直,而且脾气不大好,有据可查的跟李世民当面掀桌子的次数有四次以上,可谓一言不合就掀桌,这里的“掀桌”是字面上的掀桌,惹火了他真敢掀李世民的桌子,而且不止一次,正因为他的脾气,从大唐立国到如今,萧瑀已然五起五落,这次是第六次被启用。
满殿功臣夸赞李素的诗时,萧瑀却捋着花白的胡子哼了一声,道:“‘若个书生万户侯’此句,妥否?老夫便是书生,一生为人干净清白,手上不沾半点血腥,李县公如何说?”
这话无疑非常的煞风景,满殿君臣顿时陷入了沉寂。
大家喜气洋洋欢聚一堂,聊天也好,作诗也好,自然是应景添趣之乐,当不当真的,大家心里都有数,偏偏有人跳出来唱反调,不仅如此,还说自己“干净清白”,“不沾血腥”,这几个字反将包括李世民在内的所有人都骂进去了。
你自己干净清白不沾血腥,难道别的功臣都是老杀才吗?虽然他们的确是,也没有这样当面打脸的。
萧瑀是前朝老臣,他的姐姐便是著名的萧皇后,在座的文臣武将自然不便说什么,所有人的眼睛都望着李世民,目光很幽怨,透露出同一个意思,——把这个老匹夫列进功臣画像,陛下你吃多了猪油蒙了心吗?
李世民的脸色也有些不悦了,不得不说,萧瑀这老头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在朝堂五上五下,在做人失败这一点上,他无疑干得很成功,一句话能惹火满殿君臣的实力,就连曾经最作死的魏征都自愧不如。
殿内气氛沉闷且尴尬时,房玄龄这只油滑的老狐狸出来打圆场了,仰天哈哈两声,房玄龄似玩笑似认真地道:“时文公莫说笑了,子正贤侄的诗作字字珠玑,并无虚言,时文公莫忘了,公在贞观元年为相时,奉旨查纠梁州官仓贪墨案,萧公当时一声令下,连斩贪官十八人,其手段酷烈果决,令当地百姓拍手称快,回京赴任时上万百姓自发相送三十里之外,至今梁州民间仍有百姓奉萧公为青天……”
不愧是圆滑的老油条,房玄龄这番话明着反驳,暗里却不大不小捧了萧瑀一下,无论旁人还是萧瑀都颔首不已。
萧瑀脸色渐缓,捋须终于微笑了,道:“为国除奸,人臣之责也,若说老夫未沾血腥,倒是老夫妄语了,呵呵……”
气氛终于缓和下来,满殿君臣恢复了谈笑风生,李素却悄悄朝天翻了一记白眼。
真是受不了这种虚伪的气氛啊……这破酒宴什么时候结束?赶紧回家躺着才最舒坦。
李世民扫了功臣们一眼,然后瞥向李素,饶有深意地笑道:“此诗第二句‘收取卑沙辽城州’,子正可是意有所指?”
殿内再次寂静,所有功臣的动作和笑容全都凝固了,纷纷扭头望向李世民和李素。
很显然,李世民这句话才是真正的“意有所指”,这句话,将拉开一个新的序幕,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李素急忙挺直了腰,恭谨地道:“卑沙城,辽城州皆在辽东,是为大唐国土,自隋末征高句丽兵败以后,此二城皆为高句丽所窃取枭居,臣以为,我大唐将士自陛下以下,当有男儿血性,普天之下,皆为陛下之土,竟被宵小窃居数十年,怎可无动于衷?是以,臣大胆将二城作于诗中,请在座各位功臣叔伯们再接再厉,为大唐和陛下再立新功,如此,不枉‘凌烟阁功臣’之名,居奇功而耀千古,为百世后人凭之仰之。”
李世民哈哈大笑:“好!子正说得好!”
随即笑容忽然一敛,目光中散发出久抑的锐利锋芒,缓缓扫视众功臣一圈,语气变得冷森幽寒。
“诸公,子正只是二十多岁的弱冠少年,尚知为大唐再立新功,诸公若只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颜面何存耶?高句丽宵小不臣久矣,隋末之时便杀我边民无数,万千关中将士在疆场上被高句丽屠戮杀害,三十余年前的关中十室九空,皆因斯战,至今每逢年节,长安八水之畔仍有老迈妇人啼哭嚎啕,为战死的亲人招魂伤心,朕既为天下共主,此仇……怎可不报!”
轰!
所有武将全部站了起来,抱拳凛然大喝道:“愿助陛下剿平高句丽!不报此仇,绝不还朝!”
“绝不还朝!”
“战!”
喜气洋洋的殿堂上气氛徒然转变,每个人皆是面色狰狞,杀气腾腾,一股激昂的战意冲天而起。
殿外一株枯黄萧瑟的柳树上,两只鸟雀惊飞振翅而去。
李素心中一凛。
实在是佩服啊,皇帝这种职业真是耗脑子的职业,任何东西任何话题从他们嘴里打个转出来,马上就能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包括李素刚作的这首诗,为了应景将它改成了“卑沙”和“辽城州”,谁知马上就被李世民用上了,而且几句话将一众功臣煽动得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
东征高句丽这个在朝堂上众所周知却隐而未发的话题,今日李世民利用一首诗成功地点爆了。
东征!
朕是大唐天可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高句丽亦不例外,不服就铲平它!
*************************************************************
贞观十五年十月初五。
尚书省颁布皇帝陛下圣旨,征讨高句丽之战正式启动。
“……高丽莫离支盖苏文,弑逆其主,酷害其臣,窃据边隅,肆其蜂虿。朕以君臣之义,情何可忍。若不诛翦遐秽,无以澂肃中华。今欲巡幸幽蓟,问罪辽碣,行止之宜,务存节俭,所过营顿,无劳精饰……”
“……隋室沦亡,其源可睹,良繇智略乖於远图,兵士疲於屡战,政令失度,上下离心,德泽不加於匹夫,刻薄弥穷於万姓。……朕缅怀前载,抚躬内省:昔受钺专征,提戈拨乱,师有经年之举,食无盈月之储至於赏罚之信,尚非自决,然犹所向风靡。前无横阵,荡氛雾於五岳,翦虎狼於九野,定海内,拯苍生。”
一篇《亲征高句丽诏》,洋洋洒洒千言,落笔处锋芒毕露,隋朝是如何的残暴不仁,高句丽是如何的桀骜不臣,朕是如何的有情有义云云。官面文章作得花团锦簇,颇具煽动性。
一场大战突然来临,似乎毫无预兆,偏偏早有铺垫。
圣旨下达的当日,长安城内外皆惊,只不过许多人震惊过后,很快恢复了平静。
是啊,东征的话题其实早就有风声了,近两年长安城无论朝臣府邸还是街市酒肆,都因为东征之战传得沸沸扬扬,御驾亲征高句丽已经不算秘密了,户部钱粮早早做好了准备,前往真腊国和林邑国购粮的使团早已回京复命,大批的粮草正在运往长安的路上,兵部一众参军和主事们整天围着地图转悠,讨论兵出何地,攻伐何城,一篇篇战策如雪片般飞进三省直至李世民案前……
征讨高句丽的圣旨突然吗?
或许民间有些惊讶,但朝堂上的官员们早就不觉得突然了,不论对战事抱乐观还是悲观态度的朝臣,都很清楚这一战不可能避免,李世民的决定不会因任何人动摇,于是所有人都在心里默默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这一天果然到来了。
君臣细细咂摸这首诗,沉默半晌,殿内忽然满堂喝彩。
作诗这种事,不看多么合辙押韵,意境多么深远,主要是应景,应眼前的景。出题让你吟风就吟风,让你颂月就颂月,如果作出的诗正好切合了出题,还在诗中表现出更深远的意境,那么,这首诗足堪千古留名。
李素作的这首诗无疑是能够千古留名的那一类,而且是李世民出题后只走了三步便轻易作出来了,更令满殿君臣吃惊。
“好诗!”
殿内一直沉默寡言的李靖忽然扬声喝彩。
在座的皆是当世名臣名将,这年头就算是武将也是颇有几分文学素养的,真正一字不识的武夫早被大浪淘沙淘干净了,就连程咬金这种粗人喝多了也能扯着嗓子嚎几句诸如“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之类的雅句。
所以李素作出来的诗对这些武将来说,自然是能听懂的,对诗中的深意亦讶然动容。
至于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文臣,更是闻之欣然。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哈哈,好诗!不愧是少年英杰,朕当年这句夸赞非虚也。”李世民捋须仰天大笑。
长孙无忌眼中满是喜悦之色,望向李素的目光不由和煦了许多,似乎浑然忘却了当初的嫌隙。
李素的这首诗若说立意,自然不算太高远,给千百年的后人看的话,顶多算是一首励志催人奋进的诗,夹杂了一些爱国和功利情绪,用大白话来说的话,大抵意思就是大丈夫想要荣华富贵的话,赶紧抄刀出国砍人去吧,砍的人越多功名就越高,不信的话你看看凌烟阁墙上挂的那些老杀才,谁不是砍人砍出来的……
但是这首诗当着李世民和长孙无忌这些当事人的面吟诵出来,意义可就不一样了,这分明是含金量极高的一首马屁诗啊,而且马屁拍得浑然天成,丝毫没有PS痕迹,表面看是给世人励志,催人奋进,再往深处一琢磨,好吧,二十四位功臣一个不落,全被狠狠拍了一记,简单几十个字的诗,二十四位功臣无论文武,全都成了号令千军戎马英雄的威风形象,这一记重拍实可谓挠到了所有人的痒处。
殿内功臣之一的宋国公萧瑀已是七十多岁的老头,这老头为人很耿直,而且脾气不大好,有据可查的跟李世民当面掀桌子的次数有四次以上,可谓一言不合就掀桌,这里的“掀桌”是字面上的掀桌,惹火了他真敢掀李世民的桌子,而且不止一次,正因为他的脾气,从大唐立国到如今,萧瑀已然五起五落,这次是第六次被启用。
满殿功臣夸赞李素的诗时,萧瑀却捋着花白的胡子哼了一声,道:“‘若个书生万户侯’此句,妥否?老夫便是书生,一生为人干净清白,手上不沾半点血腥,李县公如何说?”
这话无疑非常的煞风景,满殿君臣顿时陷入了沉寂。
大家喜气洋洋欢聚一堂,聊天也好,作诗也好,自然是应景添趣之乐,当不当真的,大家心里都有数,偏偏有人跳出来唱反调,不仅如此,还说自己“干净清白”,“不沾血腥”,这几个字反将包括李世民在内的所有人都骂进去了。
你自己干净清白不沾血腥,难道别的功臣都是老杀才吗?虽然他们的确是,也没有这样当面打脸的。
萧瑀是前朝老臣,他的姐姐便是著名的萧皇后,在座的文臣武将自然不便说什么,所有人的眼睛都望着李世民,目光很幽怨,透露出同一个意思,——把这个老匹夫列进功臣画像,陛下你吃多了猪油蒙了心吗?
李世民的脸色也有些不悦了,不得不说,萧瑀这老头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在朝堂五上五下,在做人失败这一点上,他无疑干得很成功,一句话能惹火满殿君臣的实力,就连曾经最作死的魏征都自愧不如。
殿内气氛沉闷且尴尬时,房玄龄这只油滑的老狐狸出来打圆场了,仰天哈哈两声,房玄龄似玩笑似认真地道:“时文公莫说笑了,子正贤侄的诗作字字珠玑,并无虚言,时文公莫忘了,公在贞观元年为相时,奉旨查纠梁州官仓贪墨案,萧公当时一声令下,连斩贪官十八人,其手段酷烈果决,令当地百姓拍手称快,回京赴任时上万百姓自发相送三十里之外,至今梁州民间仍有百姓奉萧公为青天……”
不愧是圆滑的老油条,房玄龄这番话明着反驳,暗里却不大不小捧了萧瑀一下,无论旁人还是萧瑀都颔首不已。
萧瑀脸色渐缓,捋须终于微笑了,道:“为国除奸,人臣之责也,若说老夫未沾血腥,倒是老夫妄语了,呵呵……”
气氛终于缓和下来,满殿君臣恢复了谈笑风生,李素却悄悄朝天翻了一记白眼。
真是受不了这种虚伪的气氛啊……这破酒宴什么时候结束?赶紧回家躺着才最舒坦。
李世民扫了功臣们一眼,然后瞥向李素,饶有深意地笑道:“此诗第二句‘收取卑沙辽城州’,子正可是意有所指?”
殿内再次寂静,所有功臣的动作和笑容全都凝固了,纷纷扭头望向李世民和李素。
很显然,李世民这句话才是真正的“意有所指”,这句话,将拉开一个新的序幕,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李素急忙挺直了腰,恭谨地道:“卑沙城,辽城州皆在辽东,是为大唐国土,自隋末征高句丽兵败以后,此二城皆为高句丽所窃取枭居,臣以为,我大唐将士自陛下以下,当有男儿血性,普天之下,皆为陛下之土,竟被宵小窃居数十年,怎可无动于衷?是以,臣大胆将二城作于诗中,请在座各位功臣叔伯们再接再厉,为大唐和陛下再立新功,如此,不枉‘凌烟阁功臣’之名,居奇功而耀千古,为百世后人凭之仰之。”
李世民哈哈大笑:“好!子正说得好!”
随即笑容忽然一敛,目光中散发出久抑的锐利锋芒,缓缓扫视众功臣一圈,语气变得冷森幽寒。
“诸公,子正只是二十多岁的弱冠少年,尚知为大唐再立新功,诸公若只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颜面何存耶?高句丽宵小不臣久矣,隋末之时便杀我边民无数,万千关中将士在疆场上被高句丽屠戮杀害,三十余年前的关中十室九空,皆因斯战,至今每逢年节,长安八水之畔仍有老迈妇人啼哭嚎啕,为战死的亲人招魂伤心,朕既为天下共主,此仇……怎可不报!”
轰!
所有武将全部站了起来,抱拳凛然大喝道:“愿助陛下剿平高句丽!不报此仇,绝不还朝!”
“绝不还朝!”
“战!”
喜气洋洋的殿堂上气氛徒然转变,每个人皆是面色狰狞,杀气腾腾,一股激昂的战意冲天而起。
殿外一株枯黄萧瑟的柳树上,两只鸟雀惊飞振翅而去。
李素心中一凛。
实在是佩服啊,皇帝这种职业真是耗脑子的职业,任何东西任何话题从他们嘴里打个转出来,马上就能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包括李素刚作的这首诗,为了应景将它改成了“卑沙”和“辽城州”,谁知马上就被李世民用上了,而且几句话将一众功臣煽动得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
东征高句丽这个在朝堂上众所周知却隐而未发的话题,今日李世民利用一首诗成功地点爆了。
东征!
朕是大唐天可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高句丽亦不例外,不服就铲平它!
*************************************************************
贞观十五年十月初五。
尚书省颁布皇帝陛下圣旨,征讨高句丽之战正式启动。
“……高丽莫离支盖苏文,弑逆其主,酷害其臣,窃据边隅,肆其蜂虿。朕以君臣之义,情何可忍。若不诛翦遐秽,无以澂肃中华。今欲巡幸幽蓟,问罪辽碣,行止之宜,务存节俭,所过营顿,无劳精饰……”
“……隋室沦亡,其源可睹,良繇智略乖於远图,兵士疲於屡战,政令失度,上下离心,德泽不加於匹夫,刻薄弥穷於万姓。……朕缅怀前载,抚躬内省:昔受钺专征,提戈拨乱,师有经年之举,食无盈月之储至於赏罚之信,尚非自决,然犹所向风靡。前无横阵,荡氛雾於五岳,翦虎狼於九野,定海内,拯苍生。”
一篇《亲征高句丽诏》,洋洋洒洒千言,落笔处锋芒毕露,隋朝是如何的残暴不仁,高句丽是如何的桀骜不臣,朕是如何的有情有义云云。官面文章作得花团锦簇,颇具煽动性。
一场大战突然来临,似乎毫无预兆,偏偏早有铺垫。
圣旨下达的当日,长安城内外皆惊,只不过许多人震惊过后,很快恢复了平静。
是啊,东征的话题其实早就有风声了,近两年长安城无论朝臣府邸还是街市酒肆,都因为东征之战传得沸沸扬扬,御驾亲征高句丽已经不算秘密了,户部钱粮早早做好了准备,前往真腊国和林邑国购粮的使团早已回京复命,大批的粮草正在运往长安的路上,兵部一众参军和主事们整天围着地图转悠,讨论兵出何地,攻伐何城,一篇篇战策如雪片般飞进三省直至李世民案前……
征讨高句丽的圣旨突然吗?
或许民间有些惊讶,但朝堂上的官员们早就不觉得突然了,不论对战事抱乐观还是悲观态度的朝臣,都很清楚这一战不可能避免,李世民的决定不会因任何人动摇,于是所有人都在心里默默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这一天果然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