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论道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宫中的赏菊宴,就在明日了。
李文霜这几天连房都没出。
李文卿从石渠阁带回一些感兴趣的书,回府后就一直待在书房里翻看。
不知不觉已到晌午。
李文卿伸伸懒腰,打算去觅食。
“咦?”那边桌上好像有东西,似是文稿之类。
凑近一看,原来是李长歌的功课。
嗯……
李文卿抑制不住地好奇。
他平常写什么好东西呢?
“言及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众人之知,莫如无作为耳。”
李长歌拍了拍李文卿的肩。
李文卿吓得一抖。
“怎么突然出现。”
“想起来把功课落这儿了。”
李长歌伸手去拿:“那我带走了噢,你一会儿别忘了吃点热乎饭啊。”
李文卿手持团扇,做了个轻轻压纸的手势。
“让我看看,我想看嘛。”
嗯?
好吧好吧。
李长歌宠溺地笑笑:“有不妥之处就指出来。”
李长歌转头吩咐到:“去厨房取些饭食,今儿我和二小姐在这儿吃。”
“少爷,可……这儿是书房啊,老爷夫人……”
“问题不大,叫你去就快去,哪里来那么多废话。”
“是是。”下人赶忙跑去。
李文卿继续阅读:
“当世,论黄老之学岂有意乎?
无为者非惟行事,亦于理政。
汉初,多取其道治政,自高祖至文景二帝皆择黄老之学为本也。
文帝刘恒,践阼之初言:
“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
由此废除诽谤之罪行,使群臣百姓可尽情言事,亦使上可改过,三治其政。
恒晓知止。济北王刘兴居反,遣柴武击之,兴居兵败为俘,自刎。从逆之臣不咎其罪,案犯妻子乃悉赦免。
故太史公《史记》论曰:
“汉兴,至孝文帝四十载,德至盛也。”
恒如此,其犹行,守勤俭,常以裘褐为衣。其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不缀花,以示俭。
而后景帝同履黄老之学,究成文景之治之煌煌盛世。
至汉武时,帝释其父之策,取高为之行,用酷吏张汤等,厉兵秣马,大削蕃国,纲纪大坏。
违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其为道也,至武帝崩之时,民不聊生。
幸位至宣帝,励精,乃去大汉之颓势,免亡秦之悲复生。
从以上之例可知,无为即顺道,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
“如何?”李长歌一脸期待。
李文卿沉声说道:“你写的有点问题。”
简直大方向都错了。
“嗯?”
“批评的大前提就错了,那几个帝王的执政方针其实是没有大问题的。”
李文卿负手而立,颇有几分先生的严谨气质。
“你觉得,汉初几代能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却有所作为,这是因为什么?”
“呃,自然是黄老之学本身……”
李长歌也觉得,自己的论证有些奇怪了。
“错。”
李文卿笑着摇头。
“是因为中央集权尚未加强,江山不够稳固。
汉帝国诞生之初可谓一穷二白啊,内有蕃国林立,外有匈奴劲敌。
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稳定诸侯国的目的,采用黄老之学治政,也就是无为而治,就有着它独特的优越性。
个人感觉,是由于汉武帝晚年过于骄傲,才产生种种的问题。
而武帝时期,用积极的公羊派儒学治国,并没有什么错误。
毕竟那时,汉帝国立国已七十余载,无论是国力,还是中央集权的程度,都呼唤着一种新的思想来将帝国推向更高的位置。
你以为高祖、文帝、景帝就不想有为而治吗?”
李文卿露出一个有深意的笑。
李长歌头皮发麻。
李长歌细细想了想,说:
“有道理,有道理。
我如果这么写的话,就相当于在否定汉武帝明面推进的中央集权的政策,也是,要想到这一层,是一个考虑的步骤。
我应该再加点儿内容,并不是持一种绝对否定的态度,这么写应该会好些。”
李长歌一幅恍然大悟的样子:“毕竟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儒家可以控制百姓的思想,适合用来治理整个国家。”
李文卿却又摇了摇头:“武帝时期,诸如董仲舒之类,那是外儒内法。”
李长歌说道:“我赞同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是外儒内法,但是其实百家的思想就已经没啦。”
大哥还是看得不够透彻啊。
李文卿有些无奈,却还是耐心地说:
“要百家就不要统一。”
李长歌挑眉。
李文卿继续解释:
“我也知道你对这个观点不置可否,有些人或许也不会认同。在学术上,可能人人各有各的看法,没有绝对的对错。
但是,一但涉及政治,思想永远只能是附庸。
一个学说,不是因为好与不好来决定是不是该用它治国,而是看它是否利于巩固统治。
出发点永远不会是思想本身。
最高者,远远比你我要透彻得多。
史书上说,一个王朝的覆灭,也意味着一种信仰的衰落。
这个过程的变化,显然是被动的。”
李文卿说完便埋头吃饭。
寥寥数语,却似千钧。
书房安静了。
良久,李长歌哭笑:“或许将来当个教书先生也不错。”
李文卿抬眸,看着闷闷不乐的李长歌,心想他不会真受打击了吧?
李文卿露出一个治愈的笑容:
“不要气馁嘛,以兄长的才华,做个大学士才对。
平日里,兄长你在书院里读的尽是圣人书,而我在宅子里呀,学的都是经营家业之法。管理上的一些事,你不知道其实也无可厚非。
如果单是让论道家,换一个话题,另举别的例子也未尝不可,我相信兄长一定写的十分出色。”
“好啦好啦,你不用安慰我。”
李长歌给李文卿夹了好几片肉。
突然就腻的不想吃了……
吃完午饭,李文卿回房休息,李长歌拿了写书回去重新写功课,竟把刚刚那件功课遗落在了书房。
入夜。
李怀玉到书房看书,一眼就注意到了桌子上李长歌的功课,拿起来读了一番。
写得真好。
李怀玉很满意,心想不愧是我的儿子,看法也大体相同。
过了一会儿,李怀玉去李夫人房里时,就把这件功课捎带了去。
李怀玉眼中含着盈盈笑意,将纸递给李夫人。
“这是?”李夫人接过,看到了署名,“噢,是功课,长歌写的。”
“夫人且读一读。”
李夫人虽然时不时想皱下眉,但还是面无表情地看完了。
李怀玉问:“夫人觉得如何?”
李夫人笑而不语。
宫中的赏菊宴,就在明日了。
李文霜这几天连房都没出。
李文卿从石渠阁带回一些感兴趣的书,回府后就一直待在书房里翻看。
不知不觉已到晌午。
李文卿伸伸懒腰,打算去觅食。
“咦?”那边桌上好像有东西,似是文稿之类。
凑近一看,原来是李长歌的功课。
嗯……
李文卿抑制不住地好奇。
他平常写什么好东西呢?
“言及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众人之知,莫如无作为耳。”
李长歌拍了拍李文卿的肩。
李文卿吓得一抖。
“怎么突然出现。”
“想起来把功课落这儿了。”
李长歌伸手去拿:“那我带走了噢,你一会儿别忘了吃点热乎饭啊。”
李文卿手持团扇,做了个轻轻压纸的手势。
“让我看看,我想看嘛。”
嗯?
好吧好吧。
李长歌宠溺地笑笑:“有不妥之处就指出来。”
李长歌转头吩咐到:“去厨房取些饭食,今儿我和二小姐在这儿吃。”
“少爷,可……这儿是书房啊,老爷夫人……”
“问题不大,叫你去就快去,哪里来那么多废话。”
“是是。”下人赶忙跑去。
李文卿继续阅读:
“当世,论黄老之学岂有意乎?
无为者非惟行事,亦于理政。
汉初,多取其道治政,自高祖至文景二帝皆择黄老之学为本也。
文帝刘恒,践阼之初言:
“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
由此废除诽谤之罪行,使群臣百姓可尽情言事,亦使上可改过,三治其政。
恒晓知止。济北王刘兴居反,遣柴武击之,兴居兵败为俘,自刎。从逆之臣不咎其罪,案犯妻子乃悉赦免。
故太史公《史记》论曰:
“汉兴,至孝文帝四十载,德至盛也。”
恒如此,其犹行,守勤俭,常以裘褐为衣。其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不缀花,以示俭。
而后景帝同履黄老之学,究成文景之治之煌煌盛世。
至汉武时,帝释其父之策,取高为之行,用酷吏张汤等,厉兵秣马,大削蕃国,纲纪大坏。
违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其为道也,至武帝崩之时,民不聊生。
幸位至宣帝,励精,乃去大汉之颓势,免亡秦之悲复生。
从以上之例可知,无为即顺道,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
“如何?”李长歌一脸期待。
李文卿沉声说道:“你写的有点问题。”
简直大方向都错了。
“嗯?”
“批评的大前提就错了,那几个帝王的执政方针其实是没有大问题的。”
李文卿负手而立,颇有几分先生的严谨气质。
“你觉得,汉初几代能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却有所作为,这是因为什么?”
“呃,自然是黄老之学本身……”
李长歌也觉得,自己的论证有些奇怪了。
“错。”
李文卿笑着摇头。
“是因为中央集权尚未加强,江山不够稳固。
汉帝国诞生之初可谓一穷二白啊,内有蕃国林立,外有匈奴劲敌。
在这种情况下,出于稳定诸侯国的目的,采用黄老之学治政,也就是无为而治,就有着它独特的优越性。
个人感觉,是由于汉武帝晚年过于骄傲,才产生种种的问题。
而武帝时期,用积极的公羊派儒学治国,并没有什么错误。
毕竟那时,汉帝国立国已七十余载,无论是国力,还是中央集权的程度,都呼唤着一种新的思想来将帝国推向更高的位置。
你以为高祖、文帝、景帝就不想有为而治吗?”
李文卿露出一个有深意的笑。
李长歌头皮发麻。
李长歌细细想了想,说:
“有道理,有道理。
我如果这么写的话,就相当于在否定汉武帝明面推进的中央集权的政策,也是,要想到这一层,是一个考虑的步骤。
我应该再加点儿内容,并不是持一种绝对否定的态度,这么写应该会好些。”
李长歌一幅恍然大悟的样子:“毕竟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儒家可以控制百姓的思想,适合用来治理整个国家。”
李文卿却又摇了摇头:“武帝时期,诸如董仲舒之类,那是外儒内法。”
李长歌说道:“我赞同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是外儒内法,但是其实百家的思想就已经没啦。”
大哥还是看得不够透彻啊。
李文卿有些无奈,却还是耐心地说:
“要百家就不要统一。”
李长歌挑眉。
李文卿继续解释:
“我也知道你对这个观点不置可否,有些人或许也不会认同。在学术上,可能人人各有各的看法,没有绝对的对错。
但是,一但涉及政治,思想永远只能是附庸。
一个学说,不是因为好与不好来决定是不是该用它治国,而是看它是否利于巩固统治。
出发点永远不会是思想本身。
最高者,远远比你我要透彻得多。
史书上说,一个王朝的覆灭,也意味着一种信仰的衰落。
这个过程的变化,显然是被动的。”
李文卿说完便埋头吃饭。
寥寥数语,却似千钧。
书房安静了。
良久,李长歌哭笑:“或许将来当个教书先生也不错。”
李文卿抬眸,看着闷闷不乐的李长歌,心想他不会真受打击了吧?
李文卿露出一个治愈的笑容:
“不要气馁嘛,以兄长的才华,做个大学士才对。
平日里,兄长你在书院里读的尽是圣人书,而我在宅子里呀,学的都是经营家业之法。管理上的一些事,你不知道其实也无可厚非。
如果单是让论道家,换一个话题,另举别的例子也未尝不可,我相信兄长一定写的十分出色。”
“好啦好啦,你不用安慰我。”
李长歌给李文卿夹了好几片肉。
突然就腻的不想吃了……
吃完午饭,李文卿回房休息,李长歌拿了写书回去重新写功课,竟把刚刚那件功课遗落在了书房。
入夜。
李怀玉到书房看书,一眼就注意到了桌子上李长歌的功课,拿起来读了一番。
写得真好。
李怀玉很满意,心想不愧是我的儿子,看法也大体相同。
过了一会儿,李怀玉去李夫人房里时,就把这件功课捎带了去。
李怀玉眼中含着盈盈笑意,将纸递给李夫人。
“这是?”李夫人接过,看到了署名,“噢,是功课,长歌写的。”
“夫人且读一读。”
李夫人虽然时不时想皱下眉,但还是面无表情地看完了。
李怀玉问:“夫人觉得如何?”
李夫人笑而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