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坐宫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一、万族之劫、重生之都市仙尊、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xbiqugex.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老夫人嘱咐,让您回程后好生休整一番便去书房温书,今日错过的考校西席让您补上哩。”紧随人力车一旁的妇人约么30岁上下的年纪,着青色棉制立领圆角小袄,下穿马面裙,仍挽着高髻,关切神色不掩。
而人力车上端坐着稚龄姑娘,梳双辫,西式新装的连身裙,外罩艾青色的披风,脚上是白袜小皮鞋。一双微长的眼眸于眼角、眼尾都收了好看的弧度,黑眼珠含着三月尚料峭的江水,那股子锐利被点缀额间的月牙刘海化作了少年人的倔强。她垂下眼,神情恹恹,饶是大好的天光也镀不进那方。
贴身的小丫头与小厮一路打趣开解,各施神通,“小姐,思谦少爷特地差人备的陈记饼铺的点心,您垫垫肚子罢。”
这时女孩才略一点头,就着冷茶吃了不过两块就放置一旁。
路间开阔,行过树木葱茏的夹道便是大路,俞家的汽车侯在路边。见来人,司机赶忙下车拉开车门,小姑娘跨入一侧身子才似想起什么道,“舒嬷嬷,我不愿去。”
说罢小姑娘却停住了动作,越过车门忽看见一旁有个破观,幽咽婉转的唱腔若断若续的传来,随着剧情与情绪变化,音韵起伏跌宕。
细细分辨该是《四郎探母》,方唱到坐宫一折。
京戏在川不常见,不知几时来了个京戏班子。声音听来稍显稚嫩,没有文场的伴奏也不缺神韵,估计是哪个小弟子在练嗓,不过这等音色与唱腔藏身在败落道观中有些奇怪。
小姑娘出神的听着,见状司机也没敢启动车子,她掏出手帕揩了揩眼角,说道,“走吧,元德你替我去查查这班子是什么来路。”
随着开埠户户都赶起了时髦,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是重庆城最常见的宅院形制。峡江路码头货船往来,笛声鸣鸣,力夫、买办,洋人、水兵络绎不绝。沿街的厂店洋行,大院花园连成一排高低错落的青砖楼宇。
谦泰巷的俞府也是这样一座三层小楼,拱券外廊,柱头柱脚却是花鸟虫鱼浮雕,青色歇山式屋顶开了三座老虎窗。
前些年兴实业救国,俞家这一代当家人便下海沉浮,做起了面粉和盐业生意,加之俞应之乐善好施,留着读书人的血,颇有几分儒商风范,后来与湖北航运业舒家结亲,两两联手更是壮大。
可惜老夫人俞贺氏福薄,膝下仅这一子不说,独子与儿媳成婚不出两年便遭意外。偌大的俞家,除了老夫人和厂子管事撑着,只剩姨娘生的两个儿子与嫡小姐,上只有老,下还有小。
嫡小姐便是这姑娘,俞幼清,两个月大就失了一双父母。
当年有一批货出了纰漏,急需当家的做主,少夫人思家,夫妇二人便亲自走一趟船。据府里老人说原是要带着小小姐一同前去,奈何当日俞幼清哭闹不止,夫妇二人最终匆匆上路,至此未归。
走进正厅,俞贺氏端坐在沙发上,翻看着账本,下座候着俞氏的经理,与老夫人商讨入股铁矿的事宜。
俞幼清点头打过招呼便上前依偎在祖母身旁,俞贺氏搂着小妮子轻轻的拍着她的肩,一边与经理谈事,过了几刻钟差人送走经理,才细细过问幼清祭拜事宜。
“小蛮,路上可还顺利?”
“回祖母的话,都好,只是前日阴雨绵绵,出了大路便泥泞难走了起来,若是派人把那段路整平,节气上再前往会方便许多。”
“我倒是疏忽了,王婶你替我吩咐你家那口子得闲早把这个事办了。”俞贺氏搂着怀中娇娇小小的人儿,出神的看着窗外,院坝种着一棵大桷树,同她的应之一样,从一根小苗苗开始窜大,俞应之还是孩提时最爱同这树比高。
如今枝叶繁茂,一年年的秋风把叶的绿意吹的深沉,好容易被长江水汽雾胧中浸润过一遭的日光似乎怎么也穿不透这缠绕的绿,任由树荫下的影向整座宅子生长。
祖孙二人很有默契的没有提起那座空冢,好似俞幼清不过只是去看了看春花有没有乖乖长出骨朵。
拜见过祖母,俞幼清回到二楼卧房用了一盅甜汤、几碟小菜,换过衣服梳洗一番就靠坐在床头默读《新国文》。
俞家在俞应之以前是书香门第,一贯重视子孙教育,族学就设在俞府后一幢小楼里。孩子们根据年纪分成几群,跟着家塾老师学国文、算术也学外文、西洋乐器,更大的一批还需学商务。
俞幼清与二哥俞自牧相差一岁,从开蒙起二人就在一处念书。不过二哥对她寡言少语,在小蛮看来这是摆足了大一岁的架子,瞧不上和她这“小孩”玩闹。
大哥俞思谦聪颖,十五岁开始在华西协和大学念文科。
华西协和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每期300元的学费,外加制服费、书本费,平头百姓难以供养一名大学生,故而学校以富家子弟为主,还有少数被牧师接济破例半工半读的幸运儿。
西方传教士沿着长江乘隙而入,抱着“中华归主”的妄想,意图把信仰带倒“未至之地”。然而他们屡屡碰壁,福音书敲不开仁义礼智信的大门,教会转向课堂,筹谋通过教育把宗教铺开,出现了昂贵的世俗化的教会学校。
虽然政府极力提倡教育主权,但川蜀天高皇帝远,又逢各防区混战,学务被严重破坏,于是教会学校在四川遍地开花。
即使这样有利的条件下,老士绅们对教会学堂嗤之以鼻,民教交恶,招生也十分困难。后来新贵与富商以子女念教会学校为身份的象征,由此备受追捧,从上层阶级逐渐开始流行。
俞幼清对族学很是抗拒,国文老师康老总是罚她,打手心是家常便饭。族中子弟也不愿亲近她,起初她还想不明白,巴巴的跟在他们后面,大了也懂了,不再做自讨嫌的的苦事。
晚间老二从家塾回来,祖孙三人在大厅用饭。香橙虫草鸭、合浦还珠、蟹黄菜心、过桥排骨、清汤鸡豆花,清鲜醇浓与麻辣鲜香在蒸腾的锅气中碰撞。
“牧儿,今日朔望课成绩如何?”俞贺氏给俞自牧夹了一筷排骨,问道。
“回祖母的话,舍内小榜孙儿这次侥幸第一。”说完俞自牧的面色有几分红,不过少年人还是难掩喜悦情绪,嘴角在努力下只翘了几分,他在夹菜间目光穿过鸡翅木筷的交错空隙盯了俞幼清几眼。“全靠祖母关爱和老师教导。”
俞贺氏的慈蔼的点了点头,吩咐下人把洋行新上的巧克力糖拿上一盒来,给孩子们分完。
喝完汤没等上水果,俞自牧便频频望向楼梯口,陪祖母说了几句话就借口温书下了桌,只见一个曼妙的身姿在楼梯拐角处闪过。
俞自牧离开后,老夫人也放下筷子颇有几分厉色的看着俞幼清,幼清知晓祖母的意思,叉起一块血橙喂向祖母,老夫人伸出食指点她的额头,假愠道:“你惯会卖乖。”
幼清自以为逃过一次,甜甜的笑笑,不料祖母还是差人督促她今晚须得好好看讲义。
明日又是难熬的一天啊。
元德是大哥去念书前留给俞幼清的贴身小厮,办事干脆利落,第二天刚下学就递上了一沓写满那奇怪京戏班子来龙去脉的纸。
“老夫人嘱咐,让您回程后好生休整一番便去书房温书,今日错过的考校西席让您补上哩。”紧随人力车一旁的妇人约么30岁上下的年纪,着青色棉制立领圆角小袄,下穿马面裙,仍挽着高髻,关切神色不掩。
而人力车上端坐着稚龄姑娘,梳双辫,西式新装的连身裙,外罩艾青色的披风,脚上是白袜小皮鞋。一双微长的眼眸于眼角、眼尾都收了好看的弧度,黑眼珠含着三月尚料峭的江水,那股子锐利被点缀额间的月牙刘海化作了少年人的倔强。她垂下眼,神情恹恹,饶是大好的天光也镀不进那方。
贴身的小丫头与小厮一路打趣开解,各施神通,“小姐,思谦少爷特地差人备的陈记饼铺的点心,您垫垫肚子罢。”
这时女孩才略一点头,就着冷茶吃了不过两块就放置一旁。
路间开阔,行过树木葱茏的夹道便是大路,俞家的汽车侯在路边。见来人,司机赶忙下车拉开车门,小姑娘跨入一侧身子才似想起什么道,“舒嬷嬷,我不愿去。”
说罢小姑娘却停住了动作,越过车门忽看见一旁有个破观,幽咽婉转的唱腔若断若续的传来,随着剧情与情绪变化,音韵起伏跌宕。
细细分辨该是《四郎探母》,方唱到坐宫一折。
京戏在川不常见,不知几时来了个京戏班子。声音听来稍显稚嫩,没有文场的伴奏也不缺神韵,估计是哪个小弟子在练嗓,不过这等音色与唱腔藏身在败落道观中有些奇怪。
小姑娘出神的听着,见状司机也没敢启动车子,她掏出手帕揩了揩眼角,说道,“走吧,元德你替我去查查这班子是什么来路。”
随着开埠户户都赶起了时髦,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是重庆城最常见的宅院形制。峡江路码头货船往来,笛声鸣鸣,力夫、买办,洋人、水兵络绎不绝。沿街的厂店洋行,大院花园连成一排高低错落的青砖楼宇。
谦泰巷的俞府也是这样一座三层小楼,拱券外廊,柱头柱脚却是花鸟虫鱼浮雕,青色歇山式屋顶开了三座老虎窗。
前些年兴实业救国,俞家这一代当家人便下海沉浮,做起了面粉和盐业生意,加之俞应之乐善好施,留着读书人的血,颇有几分儒商风范,后来与湖北航运业舒家结亲,两两联手更是壮大。
可惜老夫人俞贺氏福薄,膝下仅这一子不说,独子与儿媳成婚不出两年便遭意外。偌大的俞家,除了老夫人和厂子管事撑着,只剩姨娘生的两个儿子与嫡小姐,上只有老,下还有小。
嫡小姐便是这姑娘,俞幼清,两个月大就失了一双父母。
当年有一批货出了纰漏,急需当家的做主,少夫人思家,夫妇二人便亲自走一趟船。据府里老人说原是要带着小小姐一同前去,奈何当日俞幼清哭闹不止,夫妇二人最终匆匆上路,至此未归。
走进正厅,俞贺氏端坐在沙发上,翻看着账本,下座候着俞氏的经理,与老夫人商讨入股铁矿的事宜。
俞幼清点头打过招呼便上前依偎在祖母身旁,俞贺氏搂着小妮子轻轻的拍着她的肩,一边与经理谈事,过了几刻钟差人送走经理,才细细过问幼清祭拜事宜。
“小蛮,路上可还顺利?”
“回祖母的话,都好,只是前日阴雨绵绵,出了大路便泥泞难走了起来,若是派人把那段路整平,节气上再前往会方便许多。”
“我倒是疏忽了,王婶你替我吩咐你家那口子得闲早把这个事办了。”俞贺氏搂着怀中娇娇小小的人儿,出神的看着窗外,院坝种着一棵大桷树,同她的应之一样,从一根小苗苗开始窜大,俞应之还是孩提时最爱同这树比高。
如今枝叶繁茂,一年年的秋风把叶的绿意吹的深沉,好容易被长江水汽雾胧中浸润过一遭的日光似乎怎么也穿不透这缠绕的绿,任由树荫下的影向整座宅子生长。
祖孙二人很有默契的没有提起那座空冢,好似俞幼清不过只是去看了看春花有没有乖乖长出骨朵。
拜见过祖母,俞幼清回到二楼卧房用了一盅甜汤、几碟小菜,换过衣服梳洗一番就靠坐在床头默读《新国文》。
俞家在俞应之以前是书香门第,一贯重视子孙教育,族学就设在俞府后一幢小楼里。孩子们根据年纪分成几群,跟着家塾老师学国文、算术也学外文、西洋乐器,更大的一批还需学商务。
俞幼清与二哥俞自牧相差一岁,从开蒙起二人就在一处念书。不过二哥对她寡言少语,在小蛮看来这是摆足了大一岁的架子,瞧不上和她这“小孩”玩闹。
大哥俞思谦聪颖,十五岁开始在华西协和大学念文科。
华西协和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每期300元的学费,外加制服费、书本费,平头百姓难以供养一名大学生,故而学校以富家子弟为主,还有少数被牧师接济破例半工半读的幸运儿。
西方传教士沿着长江乘隙而入,抱着“中华归主”的妄想,意图把信仰带倒“未至之地”。然而他们屡屡碰壁,福音书敲不开仁义礼智信的大门,教会转向课堂,筹谋通过教育把宗教铺开,出现了昂贵的世俗化的教会学校。
虽然政府极力提倡教育主权,但川蜀天高皇帝远,又逢各防区混战,学务被严重破坏,于是教会学校在四川遍地开花。
即使这样有利的条件下,老士绅们对教会学堂嗤之以鼻,民教交恶,招生也十分困难。后来新贵与富商以子女念教会学校为身份的象征,由此备受追捧,从上层阶级逐渐开始流行。
俞幼清对族学很是抗拒,国文老师康老总是罚她,打手心是家常便饭。族中子弟也不愿亲近她,起初她还想不明白,巴巴的跟在他们后面,大了也懂了,不再做自讨嫌的的苦事。
晚间老二从家塾回来,祖孙三人在大厅用饭。香橙虫草鸭、合浦还珠、蟹黄菜心、过桥排骨、清汤鸡豆花,清鲜醇浓与麻辣鲜香在蒸腾的锅气中碰撞。
“牧儿,今日朔望课成绩如何?”俞贺氏给俞自牧夹了一筷排骨,问道。
“回祖母的话,舍内小榜孙儿这次侥幸第一。”说完俞自牧的面色有几分红,不过少年人还是难掩喜悦情绪,嘴角在努力下只翘了几分,他在夹菜间目光穿过鸡翅木筷的交错空隙盯了俞幼清几眼。“全靠祖母关爱和老师教导。”
俞贺氏的慈蔼的点了点头,吩咐下人把洋行新上的巧克力糖拿上一盒来,给孩子们分完。
喝完汤没等上水果,俞自牧便频频望向楼梯口,陪祖母说了几句话就借口温书下了桌,只见一个曼妙的身姿在楼梯拐角处闪过。
俞自牧离开后,老夫人也放下筷子颇有几分厉色的看着俞幼清,幼清知晓祖母的意思,叉起一块血橙喂向祖母,老夫人伸出食指点她的额头,假愠道:“你惯会卖乖。”
幼清自以为逃过一次,甜甜的笑笑,不料祖母还是差人督促她今晚须得好好看讲义。
明日又是难熬的一天啊。
元德是大哥去念书前留给俞幼清的贴身小厮,办事干脆利落,第二天刚下学就递上了一沓写满那奇怪京戏班子来龙去脉的纸。